高中语文一课一练《谏太宗十思疏》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B.则思知足以自戒
C.则思虚心以纳下
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永保无疆之休 休:美好,福祉
B.夫在殷忧 殷:深
C.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冲:前进,进取
D.简能而任之 简:挑选,选拔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役聪明之耳目 之:结构助词,“的”
B.必固其根本 其:指示代词,“它的”
C.戒奢以俭 以:介词,“用”
D.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而:连词,表并列
4.“十思”大致说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
5.魏征提出的“十思”在构思和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6.文中追述“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
7.本文是驳论文,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是如何批驳的?
8.第一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是用什么方法提出的?
9.有人评价此文“理足气盛”、行文“简贵”,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10.第二段中,作者总结出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阐述了什么观点?是从哪个角度论证的?
11.由本文不仅可以看出魏征作为“诤臣”的忠勇,还能发现他劝谏艺术的高妙,请谈谈其劝谏艺术。
12.第三段中,作者提出了“十思”的内容,它们各有什么侧重?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
13.王安石在文中说“某知罪矣”。这是不是在向司马光认错?为什么?
14.一词多义
伐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 )
(2)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 )
景
(1)承天景命 ( )
(2)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 )
(3)四时之景不同(《醉翁亭记》)( )
克
(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
(2)克勤克俭(成语) ( )
(3)克己复礼为仁(《论语》)( )
(4)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 )
简
(1)简能而任之 ( )
(2)衣冠简朴古风存(《游山西村》)( )
(3)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板》)( )
固
(1)必固其根本 ( )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 )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终
(1)能克终者盖寡 ( )
(2)则思慎始而敬终 ( )
安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 )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
而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 )
(2)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
(4)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
其
(1)必固其根本 ( )
(2)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
(3)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
(4)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以
(1)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
(2)虽董之以严刑 ( )
(3)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
15.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则思江海下百川 _________( )
(2)诚能见可欲 _________( )
(3)将有作 _________( )
(4)载舟覆舟 _________( )
(5)人君当神器之重 _________( )
(6)居域中之大 _________( )
(7)居安思危 _________( )
(8)则思正身以黜恶 _________( )
(9)简能而任之 _________( )
(10)择善而从之 _________( )
(11)欲流之远者 _________( )
(12)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_________( )
(13)必固其根本 _________( )
(14)则思知止以安人 _________( )
(15)则思虚心以纳下 _________( )
(16)则思正身以黜恶 _________( )
(17)弘兹九德 _________( )
(18)何必劳神苦思 _________( )
(19)乐盘游 _________( )
(20)忧懈怠 _________( )
16.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
(2)江海下百川。( )
(3)虽董之以严刑。( )
(4)振之以威怒。( )
(5)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
17.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 ”通“ ”, )
18.古今异义
(1)必固其根本
古义:__________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凡百元首
古义:__________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3)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__________今义:尽情。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__________今义:走路。
(5)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__________今义:认为。
19.(5)如
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______________ ②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______________
③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______________ ④固不如也 ______________
⑤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______________
(6)于
①于反复不宜卤莽 ______________ ②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______________
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______________ ④业精于勤,荒于嬉 ______________
⑤不拘于时,学于余 ______________ 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______________
20.形容词作动词
则纵情以傲物 ____________
21.①木之长( ) ②浚( ) ③塞源( ) ④载舟( )
⑤壅蔽( ) ⑥黜恶( ) ⑦谬赏( )
22.①游处( ) ②强聒( ) ③卤莽( ) ④怨谤( ) ⑤壬人( )
⑥不恤( ) ⑦汹汹( ) ⑧盘庚( ) ⑨胥怨( ) ⑩会晤( )
23.(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终必不蒙见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当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 ____________ ②木兰当户织 ____________
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____________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____________
⑤当舜之时,有苗不服 ____________ ⑥犯法当死 ____________
⑦安步以当车 ____________
(2)以
①虽董之以严刑 ____________ ②必竭诚以待下 ____________
③则思知止以安人 ____________ ④路幽昧以险隘 ____________
⑤斧斤以时入山林 ____________
25.使动用法
①必固其根本 ____________ ②则思知止以安人 ____________
③则思正身以黜恶 ____________ ④则思虚心以纳下 ____________
⑤何必劳神苦思 ____________
26.形容词作名词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____________
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____________
③不念居安思危 ____________
④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____________
27.(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3)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3)见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 ______________ ②终必不蒙见察 ______________
③见渔人,乃大惊 ______________ ④夜缒而出,见秦伯 ______________
⑤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__
(4)修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______________ ②乃重修岳阳楼 ______________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 ______________ ④好修容仪 ______________
30.(1)于反复不宜卤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颠过来倒过去,翻悔;(不利的情况)重新出现;重复的情况。
(2)故略上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31.(1)名词作动词
①以膏泽斯民 ____________
②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____________
(2)形容词作名词
①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____________
②以兴利除弊 ____________
32.(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33.名词作动词
①则思江海下百川 ____________
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____________
34.(1)度
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______________ ②度义而后动 ______________
③春风不度玉门关 ______________ ④崔九堂前几度闻 ______________
(2)固
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______________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______________
③固国不以山谿之险 ______________ ④少年固强之 ______________
35.塞源( ) 载舟( ) 夫在殷忧( ) 懈怠( )( ) 浚其泉源( )黜恶( ) 谗邪( ) 戒奢以俭( ) 谬赏( ) 壅蔽( ) 弘兹九德( )
36.读准字音
浚源( ) 壅蔽( ) 谗邪( ) 黜恶( )
谬赏( ) 豫游( )
37.补写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早就有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示,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再次表达了这样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君王能创业者多能守业者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名句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中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推理,引出正题,浅显易懂。
(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劝诫皇帝要不骄不躁,恪守职分,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提出“十思”,其中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常常为“太宗”。
B.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人民(的力量)。人,本应写作“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写作“人”。
C.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
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40.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他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他魋结箕倨见陆生。陆生因进说他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他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赐陆生橐中装直千金。陆生卒拜尉他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
简要概括陆贾是如何成功游说尉他的。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古今异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行路”,古义,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今义,走路。
B项,“知足”,古今都表示“满足于已经得到的(生活、愿望等)”。
C项,“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谦虚。
D项,“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部分;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故选B。
2.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C项,“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意思是如果因身居高处而有危患感,就要时时用谦虚勉励约束自己,“冲”,谦虚。
故选C。
3.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D项,“德不厚而思国之理”意思是“没有深厚的道德,却想让国家安定”,所以这里“而”是连词,标转折,翻译成“却”。
故选D。
4.内容:
在生活方面,提出应知足知止,游乐有节。
在修养方面,提出应谦冲自牧,慎始敬终。
在用人方面,提出应虚心纳谏,正身黜恶。
在执法方面,提出应赏罚分明,不徇私情。
观点:概括起来说,“十思”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内容要点并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一问,文章第三段以“十思”全面阐述“积德义”的具体内容。“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戒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自己的欲望,要持之有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处置谨慎,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放低身段,多听取臣下的意见;“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自己有倾向直臣,罢黜小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按国家尺度实行,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据此可从生活、修养、用人、执法四个方面加以概括。
第二问,解答此题,先理解概括“十思”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文中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语句等概括作者观点,最后整理作答。
“十思”的角度不同,但都贯穿着“积其德义”的主线,作者告诉唐太宗治国具体该如何做。再结合第一自然段关键语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可知,“思国安”必先“积德义”,“积德义”对人君来说,就表现在“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总之,概括起来说,“十思”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5.① 陈述意见具有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的,所以“十疏”的内容无不针对皇帝的易犯病,无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者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
② 思考问题具有全面性。“十思”的内容涉及与帝王治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
③ 安排条款具有序列性。“十思”的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
④ 语言表达具有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分析文章的构思和写法特点的能力。
(1)陈述意见的针对性。
这篇奏疏是给皇帝的,写作上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之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地情况,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诚以待下”,必然会使“骨肉为行路”,最后导致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十疏”的内容无不针对皇帝的易犯病,无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者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
(2)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
(3)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加”“罚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
(4)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
6.文章以确凿的史实针砭当时士大夫们的流俗,说明反对的人多不一定就错了。表明自己的境况与“盘庚之迁”时样,因此决“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表达了坚持变法的决心。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
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表明自己的境况与“盘庚之迁”时样,因此决“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表达了坚持变法的决心。
7.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1)直接批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2)提出依据进行批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王安石在这里提出有利的论据,证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法令制度是朝廷议订的,是名正言顺的。(3)举出史实进行批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表明自己不为怨恨非议所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1)首先分析第一个问题“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
全文批驳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
(2)再分析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批驳的?”
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问题——名实问题。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实行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作者从回答对方的责难这个角度说,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诀不为留言俗语所动的决心。这是辩解,是“守”但由于作者抓住问题的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这种辩解就绝非单纯的招架防守,而是守中有攻。例如在驳斥司马光所列举的罪责的同时,也就反过来间接指责了对方违忤“人主”旨意、“先王”之政,不为天下兴利除弊的错误。
在论证中,有直接反驳,如“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有提出依据进行批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还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8.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开启话题。先从正面论述,用比喻进行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一组排比句,先作比喻,后明事理,浅显易懂。然后从反面论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德不厚则国家不能长治久安。正反对比后,作者进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想要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因此,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一定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段结尾处,不但照应前文(“积其德义”和“德不厚”),明确了主旨,而且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1)先分析第一个问题“第一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第一段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生动形象的比喻开启话题,最后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一观点。
(2)再分析第二个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提出的?”
第一段先用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从正面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浅显易懂。然后从反面论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加上一个反问,简洁有力。正反对比后,作者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进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想要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再提出中心论点,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一定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9.(1)理足气盛。一是立足于理,理足则气盛;二是擅于运用排比,用排比驳斥对方,势如破竹,无可阻挡;三是擅于运用反问,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宜,铿锵有力。(2)行文简贵。除开头和结尾段使用几句酬答的礼貌性语言之外,其他内容紧紧扣住保守派的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
破疑典例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论述方法及论证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行文思路,并了解论述的相关方式和论证语言特点。
(1)从论证思路来看,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针对对方观点,进行一一反驳,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
(2)从论证语言来看,一是擅于运用排比,用排比驳斥对方,势如破竹,无可阻挡;二是擅于运用反问,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宜,铿锵有力;三是理由充足,语言富有气势。
10.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几句简要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从人类历史的长远发展来看,这虽是历史的必然,但要“思国之安”,就势必要调动人为因素去理智地克服它。因此作者发出疑问:“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接着从取守天下的不同心态上(“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做物。竭诚则吴越为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进行论证,说明是否竭诚待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最后阐明“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民本”观点。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1)先分析第一个问题“作者总结出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
第二段文章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2)再分析第二个问题“阐述了什么观点?”
第二段,从“在殷龙”和“既得志”等不同情况下正说反说,归结到守业的君主容易失去人心,从而,告诫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视群臣,与人结怨。因为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与众人结怨,如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众人能保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经过一番分析论证后,阐明“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民本”观点。
(3)最后分析第三个问题“是从哪个角度论证的?”
①作者先从历代君主不能守成说起。“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即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这句话简要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从人类历史的长远发展来看,这虽是历史的必然,但要“思国之安”,就势必要调动人为因素去理智地克服它。
②然后作者发出疑问:“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并指出:“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做物。竭诚则吴越为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从取守天下的不同心态上进行论证,说明是否竭诚待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
③最后阐明“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民本”观点。
11.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说理浅显易懂。运用对比论证,从历史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切中要害,令人警醒;提出建议,水到渠成;瞻望前景,令人鼓舞。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论述思路的思考,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顺序去思考问题。论述思路的解答一般思路是首先提出了什么论点或论题,然后怎样论证,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或解决。
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说理浅显易懂。先提出比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再说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再通过进一步论述,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从历史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切中要害,令人警醒。作者先从历代君主不能守成说起。然后作者发出疑问:“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最后阐明“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民本”观点。
第三段提出建议,水到渠成。在前两段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十思”的观点。文章最后,作者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同时阐明了自己理想的政治境界,瞻望前景,令人鼓舞。
12.“知足”“知止”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等;“谦冲而自牧”“江海下百川”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务,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三驱以为度”“慎始而敬终”是戒纵欲,劝皇帝不要放任自我,不要怠惰,要勤勉政事;“虚心以纳下”“正身以黜恶”是戒轻人言,告诫皇帝,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是戒赏罚不公,劝皇帝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
文章最后,作者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同时阐明了自己理想的政治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1)先分析第一个问题“作者提出了‘十思’的内容,它们各有什么侧重?”
本段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其核心内容是正已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知足”“知止”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谦冲而自牧”“江海下百川”——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务,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三驱以为度”“慎始而敬终”——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是戒纵欲,劝皇帝不要放任自我,不要怠惰,而要勤勉政事;“虚心以纳下”“正身以黜恶”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无因喜以谬赏”“无以怒而滥刑”是戒赏罚不公,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戒,语语坦诚,字字惊心。
(2)再分析第二个问题“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
第三段,作者在详细提出“十思”的建议之后,又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这也正是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
13.王安石说“某知罪矣”,并不是向司马光认错。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变法“认错”,反而认为自己对变法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王安石在文中说“某知罪矣”,并不是向司马光认错。这是作者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
14. 动词,砍伐 动词,讨伐,进攻 形容词,大 名词,日光 名词,景观,风景 副词,能够 副词,能够 动词,克制 动词,战胜、打败 动词,选拔 形容词,简单 形容词,简便,容易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形容词,牢固,稳固 副词,本来 动词,坚持到底 名词,最后 形容词,安定 形容词,安逸,安乐 动词,养,奉养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递进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并列 代词,它的 代词,自己 表祈使,还是 语气词,表揣测,大概 连词,表目的,来 介词,用 连词,表目的,来,以便 介词,把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伐
(1)伐:动词,砍伐。句意: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
(2)伐:动词,讨伐,攻打。句意:齐军攻打鲁国。
景
(1)形容词,大。句意: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
(2)名词,日光。句意:春光和煦,阳光照耀。
(3)名词,景观,风景。句意:四季的景色不同。
克
(1)副词,能够。句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2)副词,能够。句意: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3)动词,克制。句意: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就达到了仁者的境界。
(4)动词,战胜、打败。句意: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简
(1)动词,选拔。句意: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
(2)形容词,简单。句意: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3)形容词,简便,容易。句意: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是简便。
固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句意: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
(2)形容词,牢固,稳固。句意: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
(3)副词,本来。句意: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
终
(1)动词,坚持到底。句意:(国君)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2)名词,最后。句意: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
安
(1)形容词,安定。句意: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2)形容词,安逸,安乐。句意: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3)动词,养,奉养。句意: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
(4)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句意: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而
(1)连词,表转折。句意: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
(2)连词,表递进。句意: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
(3)连词,表顺承。句意: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4)连词,表并列。句意: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
其
(1)代词,它的。句意: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
(2)代词,自己。句意: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
(3)表祈使,还是。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
(4)语气词,表揣测,大概。句意:大概都出于这吧?
以
(1)连词,表目的,来。句意: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
(2)介词,用。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
(3)连词,表目的,来,以便。句意: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
(4)介词,把。句意: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5. 名词作动词 居于……之下 动词作名词 贪图的东西 动词作名词 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倾覆 形容词作名词 重任、重权 形容词作名词 重大的地位 形容词作名词 安逸的环境;危难的情况 形容词作名词 邪恶的人 形容词作名词 有才能的人 形容词作名词 好的意见 形容词作动词 流得长远 形容词作动词 流得长远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稳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安定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虚心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端正 形容词作动词 光大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疲劳;使……辛苦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忧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1)“下”,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句意: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
(2)“欲”,动词作名词,贪图的东西。句意: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
(3)“作”,动词作名词,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句意:将要兴建什么。
(4)“覆”,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倾覆。句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
(5)“重”,形容词作名词,重任、重权。句意: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6)“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句意:(国君)在天地间尊大。
(7)“安”,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危难的情况。句意: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
(8)“恶”,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句意: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
(9)“能”,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句意: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
(10)“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句意: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11)“远”,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句意:想要泉水流得远。
(12)“长”,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句意: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
(13)“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句意: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
(14)“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句意: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
(15)“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心。句意: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
(16)“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句意: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
(17)“弘”,形容词作动词,光大。句意:弘扬这九种美德。
(18)“劳”“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使……辛苦。句意: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
(19)“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句意:喜爱狩猎。
(20)“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句意:担心意志松懈。
16. 判断句 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却想要泉水流远啊。 省略句 江海居于百川之下。 状语后置句 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们。 状语后置句 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定语后置句 国君掌握着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句意: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却想要泉水流远啊。
(2)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江海下(于)百川”。
句意:江海居于百川之下。
(3)状语后置句。介词短语“以严刑”作状语修饰“董”,后置了,正常语序为“虽以严刑董之”。
句意: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们。
(4)状语后置句。介词短语“以威怒”作状语修饰“振”,后置了,正常语序为“以威怒振之”。
句意: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5)定语后置句。句中“大”做定语修饰宾语“域中”,“之”有定语后置的功能,把“大”后置了。
句意:国君掌握着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17.“振”通“震”, 威吓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振”通“震”,威吓。句意:用威势和怒责去慑服他们。
18. 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部分 泛指古代的帝王 放纵情感 路人 把(它)当作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1)“根本”,古义,树木的根。句意: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
(2)“元首”,古义:泛指古代的帝王。句意:所有的君主帝王。
(3)“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句意: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
(4)“行路”,古义:路人。句意: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5)“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当作。句意: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
19. 像 如果,假如 往 及,比得上 或者 介词,在 介词,从 介词,对,对于 介词,由于 介词,被 介词,表比较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5)如
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意思是: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如:像。
②“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意思是:如果君实您责备我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如:如果,假如。
③“坐须臾,沛公起如厕”意思是:刘邦坐了一会,起来上厕所去了。如:往。
④“固不如也”意思是:本来不如人家(项羽)。如:及,比得上。
⑤“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意思是: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如:或者。
(6)于
①“于反复不宜卤莽”意思是:在书信的往来中不应该草率从事。于:介词,在。
②“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意思是: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于:介词,从。
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意思是: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二天了。于:介词,对,对于。
④“业精于勤,荒于嬉”意思是: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声中。于:介词,由于。
⑤“不拘于时,学于余”意思是: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于:介词,被。
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冰是由水制成但却比水温度更低。于:介词,表比较。
20.傲视,看不起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则纵情以傲物”意思是: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傲,形容词做动词,傲视,看不起。
21. zhǎng jùn sè zài yōng chù miù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注意常见同音字、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二是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浚”jùn,“载舟”的“载”zài,“谬赏”的“谬”miù。
22. chǔ guō lǔ bàng rén xù xiōng gēng xū wù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注意常见同音字、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二是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游处”的“处”chǔ,“强聒”的“聒”guō,“胥怨”的“胥”xū。
23. 判断句,“也”表判断。 这是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所不同的缘故。 被动句,“见”表被动。 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意思是:这是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所不同的缘故。这是判断句,有表示判断的标志“也”。
(2)“终必不蒙见察。”意思是: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这是被动句,“见”表示被动,“见察”意思是被(您)理解。
24. 主持、掌握 面对,向 抵挡,挡住 将 在 判罪 当作 介词,用,拿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目的 连词,表并列 介词,按照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本题是考查一词多义。
(1)当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意思是: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当,主持,掌握。
②“木兰当户织”意思是:木兰对着门织布。当,对着。
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意思:只要一个人把关隘,就是一万个人也攻打不开。当,抵挡,挡住。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意思是: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当,将要。
⑤“当舜之时,有苗不服”意思是:在舜统治天下的时候,苗族不归顺。当,在。
⑥“犯法当死”意思是:触犯法律被判决死罪。当,判罪。
⑦“安步以当车”意思是:步行只要走得安稳,就好比坐车。当,当做。
(2)以
①“虽董之以严刑”意思是:虽然很谨慎使用严刑来监督他们。以,介词,用,拿。
②“必竭诚以待下”意思是:就付出最大的诚意来优待手下。以,连词,表修饰。
③“则思知止以安人”意思是: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以,连词,表目的。
④“路幽昧以险隘”意思是:致使国家前途黑暗危险毫无希望。以,连词,表并列
⑤“斧斤以时入山林”意思是:按季节进山用斧头砍伐林木。以,介词,按照。
【点睛】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25. 使……稳固 使……安定 使……端正 使……谦虚 使……辛劳/使……辛苦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①“必固其根本”意思是:必须稳固它的根部。固,使动用法,使……稳固。
②“则思知止以安人”意思是: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③“则思正身以黜恶”意思是: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④“则思虚心以纳下”意思是: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虚,使动用法,使……谦虚。
⑤“何必劳神苦思”意思是:有什么必要去费神思考。劳,使动用法,使……辛劳;苦,使动用法,使……辛苦。
26. 重大的权力/重大的地位 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 安乐的环境/危难的时候 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奸恶小人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意思是: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重,形容词做名词,重大的权力;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
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意思是: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能,形容词做名词,有才能的人;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③“不念居安思危”意思是:不惦念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会出现的危难。安,形容词作名词,安乐的环境;危,形容词作名词,危难的时候。
④“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意思是: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谗邪,形容词作名词,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小人。
27. 状语后置句,应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严的愤怒威吓人民。 省略句,应为“则思江海下于百川”。 害怕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意思是: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严的愤怒威吓人民。这是状语后置句,“以严刑”“以威怒”是状语,后置了。
(4)“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意思是:害怕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这是省略句式,“下”后省略了介词“于”。
28.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人主受命,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 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 宾语前置句,“何为”应为“为何”。 那么众人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3)“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意思是: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这是状语后置句,“于人主”“于朝廷”是状语,后置了。
(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意思是:那么众人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这是宾语前置句,“何”是介词“为”的宾语,前置了。
29. 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 加在动词前表被动 看见 拜见 同“现”,表现 修正,修订 修建 长,这里指身高 修饰,装饰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3)见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意思是: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见,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
②“终必不蒙见察”意思是:最后一定不会不被您看到(事情的真相)。见,加在动词前表被动。
③“见渔人,乃大惊”意思是: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见,看见。
④“夜缒而出,见秦伯”意思是: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见,拜见。
⑤“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意思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见,同“现”,表现。
(4)修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意思是:在朝廷上议论修订法律制度。修,修正,修订。
②“乃重修岳阳楼”意思是: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修,修建。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意思是:邹忌身高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
④“好修容仪”意思是:喜欢整理仪表。修,修饰,装饰。
30. 书信往返 回信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变化等。在解释古今异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1)“于反复不宜卤莽”意思是:在书信的往来中不应该草率从事。反复:古义,书信往返;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等。
(2)“故略上报”意思是: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上报:古义,回信;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31. 施加恩惠 办事 好事 有利的事情/有害的事情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1)名词作动词
①“以膏泽斯民”意思是: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
②“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意思是: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事(第一个):名词作动词,办事。
(2)形容词作名词
①“同俗自媚于众为善”意思是: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善:形容词作名词,好事。
②“以兴利除弊”意思是: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利: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情;弊:形容词作名词,有害的事情。
32. 振 震 威吓 无 毋 不要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意思是: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他们,用威势和怒责去慑服他们。其中,“振”同“震”,威吓;
(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意思是:有恩赏加给人,就想到不要由于偏爱而奖赏不当。其中,“无”同“毋”,不要。
【点睛】
通假字辨别规律:
通假字有其规律,通假字和本字之间有一定关系,认识这种关系,有助于理解假义提高阅读能力。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代替“避”。
(2)师者,所以传道事业解惑也。(《马说》)“受”代替“授”。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食之不能尽其才(《马说》)“材”代替“才”,才能。
3.同声旁的“形声字”相互代替
为长者折枝。(《齐恒晋文之事》)“枝”代替“肢”。
4.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通假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代替“早”。
(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以”代替“已”,停止。
33. 居于…之下 统治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①“则思江海下百川”意思是:就要想想江海在百川之下(虚心接纳来自百川的流水)。下,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意思是:当国君的人,如果真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君,名词作动词,统治。
【点睛】
名词活用作动词分析:
1、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2、如果名词放在助动词、副词的后面或助词“所”“者”的前面,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3、谓语后面的介词结构通常作主语,名词后面如果接上了介词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
4、名词与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5、名词还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识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34. 计划 考虑 过 量词,次,回 本来 顽固 巩固 坚持,一定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1)度
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意思是: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而改变他原来的计划。度,计划。
②“度义而后动”意思是: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去做。度,考虑。
③“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度,过。
④“崔九堂前几度闻”意思是:在崔九的家里多次听到您的唱歌。度,次。
(2)固
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意思是:本来事先就知道会是这样。固,本来。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意思是:固,顽固。
③“固国不以山谿之险”意思是: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情的地步。固,巩固。
④“少年固强之”意思是:少年坚持要斗(蟋蟀)。固,坚持,一定。
35. sè zài yīn xiè dài jùn chù chán shē miù yōng zī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
考生可以结合字形和字义来识记字音。
“塞”是会意兼形声。从土,塞声,本义:阻隔;堵住。读音为sè。
“载”是形声字,《说文解字》:“载,乘也。从車,声。”本义:乘坐。读音为zài。
“殷”是会意字,金文左为挺着肚子的人(实为“身”),右为手拿着针往人身上刺,会医治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殷”,读音为yīn。
“懈”是形声字,声旁是“解”,形旁是“忄”,本义:不紧张。读音为xiè。
“怠”是形声字,声旁是“台”,形旁是“心”,意思:懒惰,忪懈。读音为dài。
“浚”是形声字。从水,雋声。本义:从水中挹取。读音为jùn。
“黜”是形声字,从黑,出声。本义:黑暗。句中“黜”意为降职或罢免。读音为chù。
“谗”是形声字,从言,毚声。本义:说别人的坏话。读音为chán。
“奢”是形声字,从大、者声。本义:宅院大、排场大。读音为shē。
“谬”是形声字,从言,表示和说话有关。本义: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读音为miù。
“壅”是形声字,从土,雍声。本义:塞。阻塞;阻挡。读音为yōng。
“兹”是形声字,从艸,滋省声。本义:草木茂盛 。“弘兹九德”中的“兹”:此。读音为zī。
36. jùn yōng chán chù miù yù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平时要善于积累,同时要结合词义、词性、汉字“六书”等相关知识及技巧进行辨析。
本题全部出自《谏太宗十思疏》一文,大家要重点把握课文注释部分的重点字音和词义。要特别注意“浚(jùn)源”“壅(yōng)蔽”“谬(miù)赏”的读音。
【点睛】
字音题应注意“据义定音”的方法,要多积累总结、归类;要采取“记少不记多”的原则,多摸索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的场合等理解记忆。
37. 《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重点字词:淫、诽、豫、繁、寡。
38. (1)臣闻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 (2)念高危 则思谦冲以自牧 惧满溢 则思江海下百川 (3)乐盘游 则思三驱以为度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浚”“谦”“牧”“驱”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39.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说法错误,垂拱: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古时多指统治者以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
故选C。
40.动之以情:忘本,背叛中原出身。晓之以义:不讲礼仪,不尊天子。恩威并用(陈述利害):授王印,立信、通使;认清形势,不能祸及自身。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他,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先动之以情,“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告诉他,他已经背叛中原,现在想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灾祸将要降临到他的身上。再晓之以义。“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告诉他,大汉实力强大,他应该拜倒称臣。陆贾对他恩威并施,让他认清形势,不能祸及自身。顺利完成授予尉他南越王封号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
【点睛】
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干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他平定了南越,于是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他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贾到了南越,尉他梳着一撮椎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他。陆贾就此向尉他说道:“您本是中原人,亲戚、兄弟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大汉天子听说你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你。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你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你祖先的坟墓,诛灭你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你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尉他听罢,于是立刻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太失去礼节了。”接着,他又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陆贾说道:“你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他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贾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国。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你的人数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你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呢!”尉他听了,哈哈大笑,说道:“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于是就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酒几个月。尉他说:“南越人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的道理。”陆贾完成授予尉他南越王封号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