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8-2《 小二黑结婚(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8-2《 小二黑结婚(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2 21: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8课小二黑结婚(节选)》 2022年同步练习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
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横财   横祸   横竖   横亘 B. 胆 量   量力   量变  量 度
C. 强 劲   劲拔   劲敌  刚 劲 D. 占卦   占卜   占据   占有
下列对文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的不讲理、没逻辑,而仍可以让人心平气和。
A. 夸张 对偶 排比 B. 拟人 夸张 借代 C. 排比 对偶 比喻 D. 排比 拟人 比喻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 ________.他写农村生活能体现出他的幽默感,比如说,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物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
A. 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而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
B. 老舍的幽默和赵树理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而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
C. 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
D. 老舍的幽默和赵树理的幽默不同。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
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45.0分)
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小二黑结婚》是我国现代典型的乡土小说。
赵树理是小说《小二黑结婚》的作者。
农村的愚昧、落后和迷信的习俗被《小二黑结婚》揭露了。
答:______。
下面文字中画线部分的词语,有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修改后的这段文字衔接自然,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三仙姑对女儿小芹一直管的很严。①小芹长大后,跟②小二黑好上了,三仙姑说什么也不同意。③她知道后,就一个人悄悄跑到前庄上去找④小二黑,恰巧小二黑这时也正要找她。于是两个人就商量对付⑤她的方法。⑥她把⑦小芹娘怎样装神弄鬼的事从头至尾向小二黑细说了一遍。
答:______。
2019年3月19日,民政部正式发布“中国社会工作”标志。“中国社会工作”标志由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严格评选确定。该标志形象生动,内涵丰富,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是我国社会工作形象的集中体现。请你用简洁的文字对标志进行说明。(不超过60个字)

三、其他(本大题共7小题,共1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是高级社时期就成立了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乘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
组长陈乘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大队成立敬老院,经过评议,请陈乘正老人退休入院。这老人只进去了三天,就觉着只做那些揭麻皮、拣棉花之类的轻微劳动,有气力没处使,所以又自动要求出院,依旧当他的教练组长。
他在教练组里教人做活,不但要要求规格,而且首先要教架势。他先做榜样,让徒弟们在一边跟着看。他一边做一边讲,往往要重复讲十几遍,然后才让大家动手他跟着看。因为格律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陈乘正便和他们休息一阵子,也招呼相隔八九段梯田下边的沟岸上的副组长王新春。陈秉正一见王新春过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圆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教练场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镘头一镘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一九五九年冬天,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老人戴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卸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满红媳妇说:“爹!你就戴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在沟里闸谷坊,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以后谷坊闸完了,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不久,陈秉正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了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戴上。
他住在招待所,当天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便走出房间。因为院里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其中一截木料是截去两头、留下中间的一段盘节,又粗又短又弯又扁,很不好转动。老人很费了点气力才掀起来,转了一个过就又跌死了。老人邀四个青年一同去转动木料,且趁空子解了腰带脱下他的新棉袄来放在床上,就跟着走出去了。短短一截木头,四个人就护满了,老人插不上手,只好让他们转,而自己去搬动另一截。……说着弯下腰用两手托住,两腿摆成骑马架势,两肩一耸,利利落落抬起来。
大家用铁锨拢着院里的残砖、破瓦、树皮、锯屑等类的零乱东西,陈老人跟在后边扫地。不过个把钟头就把六个院子都清理完了,垃圾都堆在大甬道的两旁,成材的东西都抬到存剩余材料的后门外,只等夜间有卡车来装载。老人对这成绩欣赏了一阵,觉着这样一清理,走步路也痛快得多。
老人重新穿起新棉袄。束住了腰,伸手去戴手套,才发现把手套丢了。老人跑到甬道旁边的垃圾堆里找,可几十筐垃圾,怎么会找到呢?
……
老人的手套洗得干干净净的,搭在靠近火炉的一个椅背上,都快烘干了。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有删改)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中陈秉正的性格特征十分鲜明,一是不服老,二是闲不住。
B.小说用王新春来反衬陈秉正,善意地批评了王新春脱离劳动本色。
C.这篇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写一双手来表现陈秉正热爱劳动的品质。
D.这篇小说的语言朴素平实,不像《小二黑结婚》那么幽默风趣。
文章是如何塑造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本文以“套不住的手”为标题,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 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
(  ),这个“气”是个多义词,常特指“药性”,我们的先祖用寒、热、温、凉来诊释药的特性,是为“四气”。中医还有“补脏气”之说,这个“补”是调理、增强的意思,“气”则指生理功能,“补脏气”即指用药物来调理增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神农本草经》中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并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所谓“养命”、“养性”,都是突出了中药调养人体的功效,这就是许多人 ______中药的原因之一。 中药的这种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因为它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对于寒病就要用热性药,对于热病就要用寒性药,这里药性与病性是相逆的,所谓______,这就是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如果“以热益热,以寒增寒”,就会导致“精气内伤,不见于外”,这是治疗上的严重失误。由此可见,运用药的“四气”来治病,是多么重要。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纳入 信奉 相辅相成 若非如此
B.纳入 笃信 相反相成 反之
C.写入 信奉 相反相成 反之
D.写入 笃信 相辅相成 若非如此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用中药治病是中医的特点,中药有“气”的概念
B.中医治病常用中药,中药的概念讲究“气”
C.中医治病常用中药,中药有“气”的概念
D.用中药治病是中医的特点,中药的概念讲究“气”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中药的这种特性,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认识这种特性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
B.中药的这种特性,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因为这种特性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
C.中药“四气”的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认识它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
D.中药“四气”的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因为它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
下面是某校园广播站的一则广播稿,其中有四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吕梁英雄传》(长篇小说),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马烽和西戎。全书共80回之多,全部是吕梁革命史的真实写照。为提高同学们的阅读鉴赏能力,校广播站将播出专题节目,为大家解读这部小说,到时将开通热线,由王宏老师为同学们垂询相关问题。敬请关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分别读作:hèng,hèng,héng,héng。
B.分别读作:liàng,liàng,liàng,liáng。
C.均读作:jìng。
D.分别读作:zhān,zhān,zhàn,zhàn。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ǚ”而不读“l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
(3)多音多义字的误读。如“发卡”“关卡”中的“卡”读“qiǎ”不读“kǎ”。“角色”中“角”读“jué”不读“jiǎo”。
2.【答案】D
【解析】“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是一组排比句。
“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将雪人格化,是拟人手法。
“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把“春泥”比作“一床新翻的棉被”,是比喻。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的句子,判断所用修辞手法,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借代、对偶、通感等。
3.【答案】A
【解析】语段介绍了赵树理作品有幽默感的特点。从横线后“他写农村生活”一句可判定,前一句应写和赵树理相关的内容,可排除C,D两项。从上下文连贯和语句强调的内容来看,“赵树理很有幽默感”后面的语句的主语应是“赵树理的幽默”。
故选:A。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
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4.【答案】赵树理写的《小二黑结婚》是我国现代揭露农村的愚昧、落后和迷信习俗的典型的乡土小说。
【解析】首先找出三句的主干句子,主干句子是:《小二黑结婚》是我国现代典型的乡土小说。接着把其它句子变成偏正短语,“赵树理是小说《小二黑结婚》的作者”变为“赵树理写的《小二黑结婚》”,第三句改成“典型的乡土小说”的定语,改为“揭露农村的愚昧、落后和迷信的习俗”,最后将短语附着在主干成分上组合成句。
故答案为:
赵树理写的《小二黑结婚》是我国现代揭露农村的愚昧、落后和迷信习俗的典型的乡土小说。
本题考查选用、仿用和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变换句式指根据题目要求在不改变句子意义的前提下,改变句子的表达方式。简言之,就是内容不变,形式变化。变换句式,实际上是根据语境要求,追求一种更好的表达效果。本题重点考查单复句的变换,要求复句变单句,应掌握复句变单句的方法变换句式。
复句变成单句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确定一个句子作全句的主干句;②把其它句子都变为偏正短语;③将偏正短语分别加在相应的主干成分上。特别注意:单句内部的标点符号;各修饰成分的顺序;适当增删词语。
5.【答案】③改为“小芹”;⑤改为“三仙姑;”⑥改为“小芹”;⑦改为“她”
【解析】答:③改为“小芹”;⑤改为“三仙姑;”⑥改为“小芹”;⑦改为“她”
本题考查了学生正确运用词语(人称代词)及语言的连贯的能力,解这类题型时,就要注意人称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对象,做到既不重复啰嗦,又不能因为简明而产生歧义.
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在做语言简明这类题型时,如果句中有代词的话,应该注意其指代是否清楚.
6.【答案】①心形寓意着社工赤诚之心或奉献之心或为民之心或爱民之心;②“社”字寓意着社工服务社会;③“社”字展现了中国书法的神韵;④“社”字图形象征着两个人互帮互助。
【解析】该题考查图文转换。做这类考题,应当对图表资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资料的主题或方向。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同时要注意图表细节,留意方位,按照顺序,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根据题干可知,该图为:“中国社会工作”标志。该标志由一颗红心和汉字“社”构成。心形寓意应该考虑“中国社会工作”这一主题。可以为:奉献之心、爱民之心等。社字寓意为社工服务社会,同时社字有两个相互联系的人构成,寓意着人们互相帮助。社字还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
7~9.【答案】D、、
【解析】(1)D.“不像《小二黑结婚》那么幽默风趣”错误。本文语言也有幽默风趣的特点。
故选D。
(2)需要明确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点明效果。如结合“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他先做榜样,让徒弟们在一边跟着看。他一边做一边讲,往往要重复讲十几遍,然后才让大家动手他跟着看”分析,运用白描手法,写出陈秉正教青年们锄地的情节,表现出他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品格;动作描写,如“接着弯下腰用两手托住,两腿摆成骑马架势,两肩一耸,利利落落抬起来”,写出了陈秉正干活时动作娴熟;语言描写,如“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卸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哲且给我放过去吧!’满红媳妇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在沟里闸谷坊,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表现了陈秉正谦和随和、热爱劳动的精神品质。
(3)本文标题为“套不住的手”,从形式上分析,标题新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思考,“为何套不住?”,这样能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手法结构方面分析,标题“套不住的手”是对文章情节内容的总结与概括,文章以小见大,以“手”为线索展开,先集中刻画陈秉正的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
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分析,文中通过写陈秉正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等情节,展现了陈秉正这样的勤劳纯朴、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事业的精神品质,刻画出一位高级社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
从主题主旨方面分析,通过一双“变形”的手,赞美了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联系作品的写作年代,本文写于1960年,可以升华为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答案:
(1)D
(2)①白描手法。如“不但要求规格……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寥寥数笔就写出陈秉正教青年们锄地的情节,表现出他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品格。②动作描写。如“弯下腰用两手托住,两腿摆成骑马架势,两肩一耸,利利落落扛起来”,在陈秉正的带动和组织下参加大扫除,烘托出陈秉正思想觉悟高。
(3)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标题“套不住的手”,初一看到,令人疑窦丛生,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塑造人物形象。标题“套不住的手”,通过一双劳动的手,为人们揭示了陈秉正一颗伟大的心灵,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事业的形象特点。③串联故事情节。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先是家人为保护他的手而买手套给他,然后他为了干活而忘戴手套,接着因为戴了手套而丢了手套,最后回家后归还手套。④揭示主题。作者通过对这双手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劳动者的美好品德,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了解作者常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描像来正面写人物,也会用景物烘托、他人烘托及评价等侧面描写人物。答题需要联系原文语句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小说,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小说标题有如下作用:
1.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
2.点明文章中心思想。
3.交代文章写作情感。
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作为文章的线索。
10~12.【答案】B、B、A
【解析】(1)B.纳入,指放进、归入,多用于抽象事物。信奉,信仰敬奉;笃信:深信不疑。相反相成,意为两个看起来是相反的事物,实际上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指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若非如此,若果不是这样;反之,与此相反。
故选B。
(2)B.括号内所填语句承上启下,由第一段的“中医”话题转换到第二段“中药”及中药“气”的话题。B、C承上启下、衔接连贯的作用较A和D更突出。B和C的次句都有“中药”和“气”,符合文意,但B项中“讲究”强调意味更浓,并以“气”收尾,与下一句开头“这个气””形成顶针的效果,故B项最恰当。
故选B。
(3)原句主要错误有三:一是被动句错用;二是关联词语误用,导致强加因果:三是“它”指代不明,可以指代“这种特性”,也可以指代“每一味药”。从后文看当指“这种特性”。B项未解决强加因果问题。C项未修改被动句使用错误和指代不明的问题。D项未修改原句语病。
故选A。
答案:
(1)B
(2)B
(3)A
(1)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适用排除法,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成语的积累记忆,同时在此基础上借助一些技巧和方法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2)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要考虑到六个一致:陈述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陈述逻辑一致、语言风格一致、陈述句式一致、内容衔接一致。
(3)本题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要求考生熟练掌握高考命题辨析病句的六大类型,根据病句类型的特征去排除错误选项。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3.【答案】“长篇小说”是作品的定语,修饰作品,应该放在作品前,而不是放在括号内,所以“《吕梁英雄传》(长篇小说)”改为“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 书的回目是固定的,所以“全书共80回之多”改为“全书共80回”。“全部”说法过于武断绝对,应将“全部”删除。“垂询”是别人对自己的询问,这里是老师为同学们解答问题,应将“垂询”改为“解答”。
答案:
①“《吕梁英雄传》(长篇小说)”改为“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
②“全书共80回之多”改为“全书共80回”;
③“全部”删去,或改为“都”;
④“垂询”改为“解答”。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
语言表达应注意:
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