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一课一练15.2《答司马谏议书》(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一课一练15.2《答司马谏议书》(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2 21:2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一课一练《答司马谏议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终必不蒙见察 或见恕也
B.廊腰缦回 缦立远视
C.族秦者秦也 谁得而族灭也
D.举先王之政 函谷举
2.《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对变法一事持什么样的态度。
3.作者引“盘庚之迁”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文中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这封信看,作者和司马光之间对哪些“名实”的看法存在分歧?
5.阅读第一段,并说说本段的行文思路。
6.文中追述“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
7.本文是驳论文,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是如何批驳的?
8.有人评价此文“理足气盛”、行文“简贵”,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9.王安石在文中说“某知罪矣”。这是不是在向司马光认错?为什么?
10.王安石被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胆略?
11.词类活用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事:_______________
12.文言句式。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
(2)终必不蒙见察( )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
(4)以谓受命于人主( )
(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6)至于怨诽之多( )
13.古今异义。
(1)于反覆不宜卤莽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2)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小或少。
(3)故略上报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向上级汇报。
14.①谏院是宋代设立的___________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
15.王安石,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封荆国公,世人亦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夙有“矫世变俗之志”,力求变法。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保守派反对,熙宁七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赠太傅。绍圣元年,获谥“文”,故世称___________。王安石的散文大多直接为其政治服务,风格雄健峻拔,有《______________》。
1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冀君实或见恕也
(2)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4)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5)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6)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17.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及含义。
(1)故略上报
(2)以兴利除弊
(3)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4)以膏泽斯民
(5)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18.通假字。
(1)不复一一自辨:_______________
(2)于反复不宜卤莽:_______________
(3)故今具道所以:_______________
19.①游处( ) ②强聒( ) ③卤莽( ) ④怨谤( ) ⑤壬人( )
⑥不恤( ) ⑦汹汹( ) ⑧盘庚( ) ⑨胥怨( ) ⑩会晤( )
20.(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终必不蒙见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于反复不宜卤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颠过来倒过去,翻悔;(不利的情况)重新出现;重复的情况。
(2)故略上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22.(1)名词作动词
①以膏泽斯民 ____________
②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____________
(2)形容词作名词
①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____________
②以兴利除弊 ____________
23.(3)见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 ______________ ②终必不蒙见察 ______________
③见渔人,乃大惊 ______________ ④夜缒而出,见秦伯 ______________
⑤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__
(4)修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______________ ②乃重修岳阳楼 ______________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 ______________ ④好修容仪 ______________
24.(3)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1)度
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______________ ②度义而后动 ______________
③春风不度玉门关 ______________ ④崔九堂前几度闻 ______________
(2)固
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______________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______________
③固国不以山谿之险 ______________ ④少年固强之 ______________
26.(7)为
①不为侵官 ______________ ②为天下理财 ______________
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______________ ④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______________
⑤未能助上大有为 ______________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______________ ⑧何辞为 ______________
27.(8)以
①故今具道所以 ______________ ②以致天下怨谤也 ______________
③以授之于有司 ______________ ④以兴利除弊 ______________
⑤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______________ 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______________
⑦自以寿不得长 ______________
28. 字音字形。
①强聒( ) ②卤莽( ) ③见恕( )
④拒谏( ) ⑤怨谤( ) ⑥利弊( )
⑦不恤( )⑧盘庚( ) ⑨胥怨( )⑩会晤( )
29.司马光,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_____________。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佑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佑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潮州刺史谢上表
韩愈
臣某言:臣以狂妄戆愚,不识礼度,上表陈佛骨事,言涉不敬,正名定罪,万死犹轻。陛下哀臣愚忠,怒臣狂直,谓臣言虽可罪,心亦无他,特屈刑章,以臣为潮州刺史。既免刑诛,又获禄食,圣恩宏大,天地莫量,破脑刳心,岂足为谢!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臣以正月十四日蒙恩除潮州刺史,即日奔驰上道。经涉岭海,水陆万里,以今月二十五日到州上讫。与官吏、百姓等相见,具言朝廷治平,天子神圣,威武慈仁,子养亿兆人庶,无有亲疏远迩。虽在万里之外,岭海之陬,待之一如畿甸之间、攀毅之下。有善必闻,有恶必见。早朝晚罢,兢兢业业,惟恐四海之内,天地之中,一物不得其所。故遣刺史面问百姓疾苦,苟有不便,得以上陈。闻臣所称圣德,惟知鼓舞欢呼,不劳施为,坐以无事。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臣所领州在广府极东界上,去广府虽云才二千里,然往来动皆经月。过海口,下恶水,涛泷壮猛,难计程期。飓风鳄鱼,患祸不测。州南近界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日夕发作。臣少多病,年才五十,发白齿落,理不久长。加以罪犯至重,所处又极远恶,忧惶惭悸,死亡无日。单立一身,朝无亲党,居蛮夷之地,与魑魅为群。苟非陛下衰而念之,谁肯为臣言者
伏以大唐受命有天下,四海之内,莫不臣妾,南北东西,地各万里。自天宝之后,政治少懈。孽臣奸隶,蠢居棋处,外顺内悖。父死子代,以祖以孙。如古诸侯自擅其地,不贡不朝六七十年。四圣传序,以至陛下。陛下即位以来,躬亲听断。天戈所麾,莫不宁顺,大宇之下,生息理极。高祖创制天下,其功大矣,而治未太平也;太宗太平矣,而大功所立,咸在高祖之代。非如陛下承天宝之后,接因循之余,六七十年之外,赫然兴起,南面指麾,而致此巍巍之治功也。宜定乐章,以告神明,东巡泰山,奏功皇天。具著显庸,明示得意,使永永年代,服我成烈。当此之际所谓千载一时不可逢之嘉会而臣负罪婴舋自拘海岛戚戚嗟嗟日与死迫曾不得奏薄技于从官之内隶御之间。穷思毕精,以赎罪过。怀痛穷天,死不闭目,瞻望家极,魂神飞去。伏惟皇帝陛下天地父母,衷而怜之,无任感恩恋阙,渐惶恳迫之至,谨附表陈谢以闻。
(有删节)
【注】此表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时韩愈在潮州刺史任上。在此之前,韩愈因上《论佛骨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后经人求情,宪宗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韩愈至潮州,上此表,以感谢宪宗的不杀之恩。
3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日奔驰上道 奔驰:奔波、奔走。
B.虽在万里之外,岭海之陬 陬:角落。
C.如古诸侯自擅其地 擅:擅自。
D.而致此巍巍之治功也 巍巍:崇高伟大。
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以正月十四日蒙恩除潮州刺史 先帝不以臣卑鄙
B.一物不得其所 其皆出于此乎
C.太宗太平矣,而大功所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哀而怜之 之二虫又何知
3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起笔就写自己上表对君王迎佛骨之事进行批评,触怒宪宗,然而朝廷还是任命他为潮州刺史,语言谦卑,表现了对君王的感激和对朝廷的忠心。
B.作者到任后,与当地官员和百姓相见,宣扬天子爱民之心施于万里之外,并提及天子派刺史慰问百姓,使下情上达;作者兢兢业业地工作,将潮州治理得相当不错。
C.作者自述年少多病,才五十岁就生出白发,牙齿脱离;所处之地极为偏远,环境恶劣,加上内心对所犯之罪怀有惭愧的心理,忧愁惶恐,感觉自己时日无多。
D.“表”是臣子给皇帝上的奏章,常将议论与抒情相结合,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本表语言形式整齐,长短句、整散句结合,错落有致,言辞恳切,感情真切。
3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当此之际所谓千载一时不可逢之蠢会而臣负罪婴舋自拘海岛戚戚嗟嗟日与死迫曾不得奏薄技于从官之内隶御之间
3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单立一身,朝无亲党,居蛮夷之地,与魑魅为群。苟非陛下哀而念之,谁肯为臣言者
(2)自天宝之后,政治少懈。孽臣奸隶,蠢居棋处,外顺内悖。父死子代,以祖以孙。
3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李贽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①”,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亿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矇聋(目不明曰蒙,耳不聪曰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②”。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注]①圣则吾不能:见《孟子·公孙丑上》:“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②知之为知之:《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里指出道学家们只取孔子原话的上半句,装得一切都“知”,实则是“强不知以为知”。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驳论的主要论题是什么?是用什么来批驳的?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见:表被动/用在动词前,表示施动者对自己怎么样,翻译成“我”。
B.缦:萦绕/久,长时间(站立)。
C.族:名词作动词,灭族/名词作动词,灭族。
D.举:施行/攻占,这里指被攻占。
故选C。
2.文章措辞虽然委婉,但表露了作者坚持原则、坚决变法的政治态度。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从文中来看,在第二段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而“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在第三段中,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那么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了。这是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3.引用“盘庚之迁”的历史事实,意在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为“壬人”的毁谤而放弃新法的推行;同时也表明自己会像盘庚那样,力排众议,坚持变法,这也表现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分析“盘庚之迁”的内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使用这一例子的作用。
“盘庚之迁”是说盘庚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决定迁都到殷,他的这一决定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但盘庚没有改变主意,最终完成了迁都计划,而且历史证明他的这一决定是正确的,由此可知,“怨诽之多”并非评定事情正误的唯一标准。
作者在文中说“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意思是“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的原因是“度义而后动”,这说明只要知道自己所做之事是正确的话,就不会因为他人的毁谤而放弃决定,王安石引“盘庚之迁”的例子是说自己也要像盘庚一样,不会放弃变法的决心。
4.“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原文第二段“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可知,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
由此可得出答案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5.本段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草率粗疏,现在则要“具道所以”——详细说明一下原因,由此转入正文。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王安石在第一段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彩很浓;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三层意思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不伤感情,态度坦率。第二句又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司马光见解坚定,并不肯轻易改变,所以“虽欲强聒”多讲几句,一定得不到见察;对于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来信,只作简单答复,不再一一白辨。第二层是:经过仔细考虑,司马光很是看重自己,书信往来,不宜鲁莽,所以要做详细解释,希望司马光能够宽恕。由此转入正文。
6.文章以确凿的史实针砭当时士大夫们的流俗,说明反对的人多不一定就错了。表明自己的境况与“盘庚之迁”时样,因此决“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表达了坚持变法的决心。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
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表明自己的境况与“盘庚之迁”时样,因此决“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表达了坚持变法的决心。
7.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1)直接批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2)提出依据进行批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王安石在这里提出有利的论据,证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法令制度是朝廷议订的,是名正言顺的。(3)举出史实进行批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表明自己不为怨恨非议所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1)首先分析第一个问题“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
全文批驳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
(2)再分析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批驳的?”
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问题——名实问题。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实行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作者从回答对方的责难这个角度说,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诀不为留言俗语所动的决心。这是辩解,是“守”但由于作者抓住问题的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这种辩解就绝非单纯的招架防守,而是守中有攻。例如在驳斥司马光所列举的罪责的同时,也就反过来间接指责了对方违忤“人主”旨意、“先王”之政,不为天下兴利除弊的错误。
在论证中,有直接反驳,如“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有提出依据进行批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还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8.(1)理足气盛。一是立足于理,理足则气盛;二是擅于运用排比,用排比驳斥对方,势如破竹,无可阻挡;三是擅于运用反问,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宜,铿锵有力。(2)行文简贵。除开头和结尾段使用几句酬答的礼貌性语言之外,其他内容紧紧扣住保守派的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
破疑典例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论述方法及论证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行文思路,并了解论述的相关方式和论证语言特点。
(1)从论证思路来看,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针对对方观点,进行一一反驳,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
(2)从论证语言来看,一是擅于运用排比,用排比驳斥对方,势如破竹,无可阻挡;二是擅于运用反问,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宜,铿锵有力;三是理由充足,语言富有气势。
9.王安石说“某知罪矣”,并不是向司马光认错。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变法“认错”,反而认为自己对变法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王安石在文中说“某知罪矣”,并不是向司马光认错。这是作者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
10.(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了其非凡的胆略。(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附和世俗的社会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出其敢于直言的勇气。(3)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4)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用强烈的反诘语气质问:“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本文多处体现了王安石非凡的政治胆略,结合文本分析如下:
主要在课文第三段中有所体现。
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附和世俗的社会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出其敢于直言的勇气。
②“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具有坚强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③“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用强烈的反诘语气质问,充满正义感。
④“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了其非凡的胆略。
11.名词作动词,办事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事”本义是名词,这里做句子的谓语,后面带宾语“事”,应译成“办事”。句意: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
12. 判断句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1)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
(2)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最终也一定不会被您理解。
(3)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句意: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
(4)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谓于人主受命”。句意: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
(5)宾语前置句,“何为”正常语序是“为何”。句意: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6)定语后置句,“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
13. 书信往返 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 写回信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1)“反覆”,古义:书信往返;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句意:(所以劝您)在书信往返时候不宜鲁莽。
(2)“区区”,古义: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今义:小或少。句意:我小小的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3)“上报”,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句意:所以简略地给您写回信。
14.舆论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当时在朝廷中设立谏官和御史,通称台谏。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宋承唐制,但宋与唐的谏官制度却有所不同。唐代谏官属门下省,即由宰相负责统辖,是宰相的喉舌。宋初,朝廷把谏官分为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设立谏院,谏官再不属宰相管理和荐举,而由皇帝直接亲擢。谏院权限很大,对朝廷百官的任用及各种政事都可讨论,提出意见,规谏朝政缺失。谏官在谏院有知无不言、言无非罪的风气,常常和宰相的意见相左,谏院成为监督朝廷官员的重要力量,但也使朝廷的施政容易处于议而不决状态。元丰改制以后,谏院取消,谏官职司改隶门下省。
15. 介甫 半山 王荆公 北宋 王文公 临川先生文集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
16.(1)助词,用在动词前代称“自己”,相当于“我”。(2)则:连词,表转折,“却”。(3)连词,表顺承。(4)连词,表目的,“来”。(5)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介词,“因为”。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
(1)“冀君实或见恕也”意思是“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见”,助词,用在动词前代称“自己”,相当于“我”。
(2)“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意思是“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则”连词,表转折,“却”。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意思是“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而”,连词,表顺承。
(4)“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意思是“想尽力去帮助皇上抵制他们”,“以”,连词,表目的,“来”。
(5)“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意思是“过去商王盘庚迁都,群起怨恨的是老百姓”,“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意思是“如果您责备我因为我执政很久了”,“以”,介词,“因为”。
17.(1)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上”。
(2)利:形容词用作名词,“有利的事情”。弊:形容词用作名词,“有害的事情”。
(3)媚:形容词用作动词,“献媚”“巴结”。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做法”。
(4)名词用作动词,“施以恩惠”。
(5)名词用作动词,“办,做”。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
(1)句,“故略上报”意思是“所以只是很简略地向上回复”,这里的“上”是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之意。
(2)句,“以兴利除弊”意思是“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里的“利”“弊”均为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情”“有害的事情”。
(3)句,“同俗自媚于众为善”意思是“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好的做法)”,“媚”,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讨好,巴结”,“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做法”。
(4)句,“以膏泽斯民”意思是“给百姓带来恩惠”,“膏泽”,名词作动词,意思是“施以恩惠”。
(5)句,“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意思是“如果说现在应该答什么事都不去做”,第一个“事”,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做”。
18. “辨”通“辩”,辩解。 “卤”通“鲁”,粗鲁。 “具”通“俱”,详细。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①“不复一一自辨”中“辨”通“辩”,分辩,辩解;句意:不再逐—替自己辩护。
②“于反复不宜卤莽”中“卤”通“鲁”,粗鲁;句意: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马虎草率。
③“故今具道所以”中“具”通“俱”,详细地;句意: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
【点睛】
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
1.要有古音韵的常识。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
2.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为某字,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
19. chǔ guō lǔ bàng rén xù xiōng gēng xū wù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注意常见同音字、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二是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游处”的“处”chǔ,“强聒”的“聒”guō,“胥怨”的“胥”xū。
20. 判断句,“也”表判断。 这是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所不同的缘故。 被动句,“见”表被动。 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意思是:这是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所不同的缘故。这是判断句,有表示判断的标志“也”。
(2)“终必不蒙见察。”意思是: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这是被动句,“见”表示被动,“见察”意思是被(您)理解。
21. 书信往返 回信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变化等。在解释古今异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1)“于反复不宜卤莽”意思是:在书信的往来中不应该草率从事。反复:古义,书信往返;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等。
(2)“故略上报”意思是: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上报:古义,回信;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22. 施加恩惠 办事 好事 有利的事情/有害的事情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1)名词作动词
①“以膏泽斯民”意思是: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
②“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意思是: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事(第一个):名词作动词,办事。
(2)形容词作名词
①“同俗自媚于众为善”意思是: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善:形容词作名词,好事。
②“以兴利除弊”意思是: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利: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情;弊:形容词作名词,有害的事情。
23. 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 加在动词前表被动 看见 拜见 同“现”,表现 修正,修订 修建 长,这里指身高 修饰,装饰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3)见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意思是: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见,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
②“终必不蒙见察”意思是:最后一定不会不被您看到(事情的真相)。见,加在动词前表被动。
③“见渔人,乃大惊”意思是: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见,看见。
④“夜缒而出,见秦伯”意思是: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见,拜见。
⑤“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意思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见,同“现”,表现。
(4)修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意思是:在朝廷上议论修订法律制度。修,修正,修订。
②“乃重修岳阳楼”意思是: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修,修建。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意思是:邹忌身高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
④“好修容仪”意思是:喜欢整理仪表。修,修饰,装饰。
24.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人主受命,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 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 宾语前置句,“何为”应为“为何”。 那么众人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3)“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意思是: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这是状语后置句,“于人主”“于朝廷”是状语,后置了。
(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意思是:那么众人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这是宾语前置句,“何”是介词“为”的宾语,前置了。
25. 计划 考虑 过 量词,次,回 本来 顽固 巩固 坚持,一定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1)度
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意思是: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而改变他原来的计划。度,计划。
②“度义而后动”意思是: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去做。度,考虑。
③“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度,过。
④“崔九堂前几度闻”意思是:在崔九的家里多次听到您的唱歌。度,次。
(2)固
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意思是:本来事先就知道会是这样。固,本来。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意思是:固,顽固。
③“固国不以山谿之险”意思是: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情的地步。固,巩固。
④“少年固强之”意思是:少年坚持要斗(蟋蟀)。固,坚持,一定。
26. 动词,算作,算是 介词,替,给 动词,当作 介词,因为 名词,作为 介词,跟,同 和“所”连用,表被动 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①“不为侵官”意思是:(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为:动词,算作,算是。
②“为天下理财”意思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为:介词,替,给。
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意思是: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为:动词,当作。
④“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意思是: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为:介词,因为。
⑤“未能助上大有为”意思是: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为:名词,作为。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意思是:不值得对外人说这件事。为:介词,跟,同。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意思是:你们都将被他俘虏。为:和“所”连用,表被动。
⑧“何辞为”意思是:为什么要告辞呢 为: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
27. 和“所”连用,表示“缘故,理由” 连词,表示结果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目的 介词,把 介词,拿,用 以为,认为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①“故今具道所以”意思是: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以:和“所”连用,表示“缘故,理由”。
②“以致天下怨谤也”意思是:以至于天下受害之人争相诽谤于我。以:连词,表示结果。
③“以授之于有司”意思是: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以:连词,表顺承。
④“以兴利除弊”意思是: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以:连词,表目的。
⑤“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意思是: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以:介词,把。
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意思是: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以:介词,拿,用。
⑦“自以寿不得长”意思是:(贾谊)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以:以为,认为。
28. guō lǔ mǎng shù jiàn bàng bì xù gēng xū wù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注意有些生僻字的读音,可以结合词语加强记忆:“聒”,如“聒噪”;“不恤”,如“殒身不恤”;“胥”,如“狼居胥”等。
29. 君实 迂叟 涑(sù)水先生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本题考查关于司马光的文学常识的积累。考生注意从朝代(北宋)、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谥号(文正)、著作(《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以及生平思想等角度加强记忆。
30.C
31.C
32.B
33.当此之际/所谓千载一时//不可逢之嘉会/而臣负罪婴舋/自拘海岛/戚戚嗟嗟/日与死迫/曾不得奏薄技于从官之内//隶御之间
34.(1)(我)孤身一人,朝中没有亲信党与,居住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每日)与鬼怪聚合成群。如果不是陛下您哀怜顾念我,又有谁肯替我说话呢?
(2)自天宝年间以后,朝廷政治上稍有松懈。奸邪不忠之臣像虫子和棋子一样散布各处,他们表面上顺从而内心叛逆。父子相继,祖孙相代。
【解析】
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项,“如古诸侯自擅其地”的意思是“像古代的诸侯一样占有自己的地盘”,所以“擅”的意思是“占有”。
故选C。
31.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
A项,以:介词,在/,以:介词,因为;
B项,其:代词,它的/其:语气副词,表示推测。
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
D项,之:人称代词,代指自己/之:指示代词,这。
故选C。
3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作者兢兢业业地工作,将潮州治理得相当不错”于文无据。原文中只是说皇帝兢兢业业。
故选B。
3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这段话意思是“如今正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而我却负罪被拘囚于海滨之地,忧戚嗟叹,一天天地接近死亡,不能够作为陛下的近侍小臣以呈献自己的小技”
“当此之际”是时间状语,应该单独成句;“所谓”意为“说的是”,“载一时”与“不可连之嘉会”均为“所谓”的宾语,意思相同中间可断可不断:“而”表转折,“而臣”领起下面的内容,写的都是作者自己的情况,“而”前应断开:“负罪婴舋”“自拘海岛”“戚戚嗟嗟”日与死迫”均为四字短语,为并列关系,它们之间应断开:“曾不得”领起后面的内容,“从官之内”“隶御之间”句式相同,意思相同,中间可断可不断。
根据以上分析,句子可断开为:当此之际/所谓千载一时//不可逢之嘉会/而臣负罪婴舋/自拘海岛/戚戚嗟嗟/日与死迫/曾不得奏薄技于从官之内//隶御之间。
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单立一身”,孤身一人;“亲党”,亲信党与;“蛮夷之地”,指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魑魅”,指鬼怪;“苟”,如果;“哀”,哀怜;“念”,顾念;“之”,代词,代指自己,翻译成“我”;“为”,替;“言”,说话;“谁肯为臣言者”,有谁肯替我说话呢。第二句中,“少”,稍微;“懈”,松懈;“蠢”,项虫子一样;“棋”,像棋子一样;“蠢居棋处”,像虫子和棋子一样散布各处;“外”,表面上;“内”,指内心;“悖”,叛逆;“父死子代”父亲死去,儿子代替,指父子相继;“父死子代,以祖以孙”,父子相继,祖孙相代。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臣韩愈进言:我以放肆妄为、愚昧刚直,不知礼仪法度,上《论佛骨表》陈述陛下迎佛骨之事,语言多有不敬,陛下辨正名分给我定罪,虽死犹轻。陛下哀怜我一片愚忠之心,宽恕我疏狂直言之罪,说我的言论虽然可以判罪,但内心并无恶意,特地法外开恩,用我做潮州刺史。既免除了对我的判刑责罚,又让我获得俸禄,您的恩德真是比天高,比地大;即使我剖心沥血,竭尽忠诚,哪能表达我对您的谢意呢!臣韩愈惶恐万分,叩头拜谢。
我因正月十四日承蒙您开恩任命我为潮州刺史,当日就登程奔波,一路上经过五岭,渡过南海,水路陆路共计万里,于本月二十五日到潮州上任完毕。我与当地的官吏和老百姓等见面,畅谈朝廷太平;天子神圣,既威武又仁慈,养育天下亿万百姓,从来不分亲疏远近,一视同仁,即使是在离朝廷万里之外,在五岭和南海的偏远角落,也完全像对待京郊和京城的百姓一样;天子有善必闻,有恶必见,很早就上朝,很晚才罢朝,兢兢业业,惟恐普天之下有一物未得其所,所以派遣刺史来当面询问百姓疾苦,百姓如有不便之事,可以向天子陈述。国家的典章制度完备,太平日久,地方官承伞奉行皇帝颁发的考察官吏的条令,违犯者极少,虽然处在偏远落后地区,而百姓无不安定太平。百姓们听我称颂陛下的大德,只知击鼓跳舞欢呼,不必劳心费力,安坐而无事。臣韩愈惶恐万分,叩头拜谢。
我所治理的潮州,在广州府最东的边界上, 离广州府治虽说才有二千里,然而来往一次动不动就要经历一个月。要经过海口,下恶水;急流大波壮阔凶猛,难以计算行程的日期;又有台风和鳄鱼,祸患难以预测;州南临近边界之处,南海连天;毒雾瘴气,早晚发作。我从小多病,如今刚刚五十岁,已经是头发斑白,牙齿脱落,按情理不会久处人世;再加上我犯了最重的罪,所居住的地方又最远最险恶,忧愁惶恐,惭愧惊悸,不定何时就会死亡;孤单一身,朝中又无亲近党羽,居住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日与鬼怪为伍,如果不是陛下您哀怜和顾念我,又有谁肯替我说话呢
我天生的性情愚昧浅陋,对于人情世故多有不通,只是酷爱学问和写文章,不曾有一天中断,确为如今有名的人物所推重赞许。我对于当今流行的文字,也没有什么超过别人的地方。至于论说陛下的功德,和古代的《诗经》、《尚书》相呼应;创作诗歌,用于郊庙祭祀;记录陛下到泰山去封禅祭天,刻写陛下封禅及郊祀时的玉简文书;铺叙渲染陛下对上天的大功和美德,发扬光大陛下前无古人的伟大业绩;我的文章编入《诗经》、《尚书》之册而毫无愧色,置于天地之间而毫无缺憾,即使是让古代的作者再活,我也不肯对他们多有谦让15 我认为,大唐王朝受天命而据有天下,天下之人无不服从统治;南北东西四境,(古诗百科)各有万里疆界。自天宝年间以后,政治与社会教化稍有松懈,用文治治天下未取得优异成绩,用武力制敌也未见其刚强,奸邪嬖幸之臣比比皆是,他们骚扰为害以保护自己,表面上顺从而心怀叛逆,他们父子相继,祖孙相代,像古代的诸侯一样占有自己的地盘,不向朝廷贡纳赋税、不去朝拜皇帝已达六七十年之久。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四位先君依次传位而传到陛下,陛下即位以来,对各种问题都亲自听取情况,作出决断;扭转乾坤,把握关键问题;雷厉风行,光辉普照;王师所向,无不安定顺服;普天之下,生殖蕃息之治达到了最好的程度。高祖皇帝开创了大唐基业,他的功绩是伟大的,而当时国家的治理尚未达到太平;太宗皇帝时国家太平了,而太宗皇帝所建树的卓著功勋,都在高祖在世的年代,比不上您在天宝年间之后,承社会因循不前之余绪,又在其六七十年之后,令人注目地振兴起来,南面称帝,指点江山,而获得如此伟大的治世功绩。凭您的功绩,应该制定乐章以告知神灵,应该到泰山去封禅,将您的功绩上奏皇天,把您的丰功伟绩全部表现出来,以表明您的得志,使千秋万代都敬服您所成就的功业。如今正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而我却负罪被拘囚于海滨之地,忧戚嗟叹,一天天地接近死亡,不能够作为陛下的近侍小臣以呈献自己的小技,竭尽智慧和稍力以弥补自己的罪过。想到这些,我内心悲痛万分,死不瞑目。仰瞻帝阙,我的神魂已经飞到陛下身迈。切望作为主宰一切的皇帝陛下,哀伤怜悯我,我感激皇恩、思恋帝京,不胜惭愧惶恐而情意恳切。恭敬地附上《潮州刺史谢上表》,陈述并致意于陛下。
35.(1)驳论的论题:“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2)以孔子自己的话“圣则吾不能”“攻乎异端”为材料,揭穿代代相传的“大圣”“异端”之说只是“儒先”们的“亿度之言”,是无稽之谈。文章以被驳一方所持的赖以形成其观点理论的材料证据为论据,批驳了对方的言论。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1)先分析第一个问题“驳论的主要论题是什么?”
文章开头“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即提出了驳论的论题:“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
(2)再分析第二问题“是用什么来批驳的?”
文章以被驳一方所持的赖以形成其观点理论的材料证据为论据,批驳了对方的言论。孔子说“圣则吾不能”意思就是我不能算是圣人啊。孔子又说“攻乎异端”,意思是攻击错误邪说,那指的一定是道教与佛教。儒学先辈们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猜测讲授孔子的著作,学生们糊里糊涂的听着记着,上千年都一律这么做,人们自己就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了。从而揭穿代代相传的“大圣”“异端”之说只是“儒先”们的“亿度之言”,是无稽之谈。
【点睛】
参考译文:
人们都认为孔子是大圣人,我也认为孔子是大圣人;人们都认为道教、佛教是错误邪说,我也认为道教、佛教是错误邪说。人们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错误邪说的区别,是从父亲和老师的教导中熟知的;父亲和老师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错误邪说区别,是从儒学先辈的教导中熟知的;儒学先辈也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错误邪说区别,是孔子说过这样的话语。他说“我不能成为圣人啊”,这是他的谦虚。孔子说“攻击错误邪说”,这一定是指道教与佛教。
儒学先辈们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猜测讲授孔子的著作;父亲和老师沿袭儒学先辈们的观点朗诵记忆着孔子的著作;学生们糊里糊涂的听着记着。众口一词,就不能打破了;上千年都一律这么做,人们自己就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了。不说“仅仅背诵他的话语”而说“已经知道了这个人了”;不说“勉强把没有弄懂的当作弄懂了”而说“弄懂了就是弄懂了”。时至今日,虽然有批判发现的眼光,也没有发挥它作用了。
我是什么人,竟敢说有批判发现的眼光?也是跟随众人罢了。既然跟随众人而把孔子当作大圣人,也就跟随着众人而敬奉大圣人。所以说我也是跟随众人在芝佛院事奉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