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一单元课内知识预习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一单元课内知识预习题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2 22:2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上第一单元课内知识预习题
姓名: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鹭》是郭沫若写的,他的全部作品编成了《郭沫若全集》
B.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花》《落花生》
C.《桂花雨》的作者是现当代女作家杨红樱,她的代表作有《烟愁》《橘子红了》
D.《珍珠鸟》是冯骥才写的,他是当代作家,主要作品有《挑山工》《雕花烟斗》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说:“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改为转述句是:父亲说,这是他对我们的希望。 
B.我的窗前有一大盆异常茂盛的吊兰。缩句是:我有吊兰。
C.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因此,“我”总缠着母亲问什么时候摇桂花。 
D.“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这句话使用对比的修辞手法。
3.下列诗句中,表示“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的是( )
A.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B.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里冬天温和。”“他目光温和,话语亲切。”这两句中“温和”意思不同。B.“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反映了小珍珠鸟越来越爱捣蛋。C.“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句话运用静态描写,写出了白鹭的闲情逸致。
D.“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城里桂花的喜爱。
二、课文学得怎么样 考考你。
1.按原文填空。
那雪白的_ ,那全身的 ,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 则嫌长, 则嫌短, 则嫌白, 则嫌黑。
这段话选自 ,作者是 。
2.《落花生》的作者是 。通过这篇课文我领悟到的做人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蝉》作者是 代诗人 。其中名句为 ,

三、根据课文《落花生》内容,判断正误。
(1)《落花生》一课作者许地山。文章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 )(2)《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
(3)“名可以丑,但实一定要美”是《落花生》一课中父亲说的。( )
四、课内语段阅读。
桂花摇落以后,( )去小枝小叶,( )上几天太阳,( )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 做 )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 )桂花。回家时,总要( )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把下列动词填入文段中相应的括号里。
做  赏  挑  晒  捡  收
2.读上面语段,我知道了桂花经过加工后能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五、课内阅读。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技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1.花生最可贵的品质是 。
2.选段中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其用意是 。
3.说一说我们身边有哪些像花生一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C2.B3.B4.A
二、1.衰毛 流线型结构 增之一分 减之一分素之一忽 黛之一忽《白鹭》
郭沫若
2.许地山 不要只讲体面,要做有真正本领和内在美的人。
3.唐 虞世南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三、(1)√ (2)× (3)×
四、1.挑;晒;收;做;赏;捡 2.泡茶;做糕饼
五、1.朴实无华,默默奉献
2.突出花生默默奉献的低调精神。
3.示例:医生、老师、警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