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
04现代文阅读(语段阅读)
语段阅读(共8小题)
1.(2020 深圳)请认真阅读选段,然后完成以下小题。
腊八粥(节选)
沈从文
①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说时候还早。
②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愈发浓稠了。
③“妈,妈,要到什么时候……”
④“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⑤“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⑥……
⑦“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⑧“是啊!孥孥说得对。”
⑨“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
⑩“……”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了,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不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1)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写出短文中与“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
(3)根据对短文的理解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句话说明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
②“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这句话表现了八儿渴望马上喝粥的急切心情。
③八儿让妈妈抱起来看看锅里,是想看看锅里的粥是否煳了。
④短文的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
(4)在八儿的眼中,也许妈妈的爱就是一碗腊八粥,联系生活想一想,妈妈的爱对于你来说是什么?
2.(2022 光明区)课内阅读
①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者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②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③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行。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第②段划线句子中的两个“死”字分别表达不同的含义:第一个“死”表达了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 之情;第二个“死”表达了对法西斯的 之情。
(2)在第③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在横线上写出第②段的中心句。
(4)这几段话在表达上都是先提出一个(观点疑问) ,再进行(论证抒情) ,每段话都举了具体的(故事例子) 来进一步证明。(用“√”选出正确答案)
(5)清明节,学校组织我们网上祭扫,通过留言缅怀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你最想把留言写给谁?请用一两个关键词评价他的品格,再简要写写他的事迹。
例:李大钊的沉着冷静让人钦佩,在家中被捕以及在法庭上被审时,毫不慌张,镇定自若。
。
3.(2022 光明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春季开学前,接到班级群通知:鉴于深圳疫情缓和,要求离深学生尽快返深,并完成健康申报。你与爸爸查阅并整理了返深的相关要求,情况如下:
结合以上材料,请填写申报指引和居家健康监测指南。
你和爸爸4月3日下飞机后立即扫描微信的 小程序,打开 功能,根据提示填写“返深申报表”之后,爸爸致电所在社区,得知社区处于疫情管控区,要严格遵守管控区防疫要求。因此,还需要做到:
先向 、 两处报备,完成 。返回社区后要落实 和14天居家健康监测。因社区属于管控区,他们不能 ,转为防范区后能 。
4.(2022 宝安区)阅读。
【材料一】这首送别诗的前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的深深依恋和牵挂,其中不仅“柳”与“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地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后两句点明了主题是以酒饯别,诗人借分手时的劝酒,表达对友人深厚的情意。
【材料二】《送柴侍御》(唐 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注释]侍御:官职名。通波:四处水路相通。武冈:县名,在今湖南省西部。离伤:离别的伤感。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1)材料一赏析的是哪首诗?请写出这首诗的后两句。
诗题: ;后两句诗: , 。
(2)材料二第三、四两句,用青山同享、风雨 、明月 巧妙地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写出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情谊。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平时的阅读,说说你对古代送别诗的认识与体会。
5.(2022 宝安区)阅读。
【材料一】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其干流全长约5464千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时,夹带了大量泥沙。黄河是我国北方唯一穿越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大河。宁夏就是置身于这干旱的沙漠之地,充沛的水源、肥沃的漏水,黄河让这片不毛之地在荒漠中形成了“塞上江南”的奇景。千百年来宁夏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宁夏人的心中饱含着对黄河的感恩之情。
【材料二】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古器纹盆、鱼钩、鱼叉、骨针等文物,他们研究发明,这些文物最早出现于原始人时代。这些文物的出土证明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黄河流域定居生活。
【材料三】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决口、改道最多的河流。由于泥沙多,中游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北宋初年,随着泥沙沉积,黄河下游河道逐渐淤高,成了地上河。据历史记载,20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多次,受灾死亡人员无数。
【材料四】黄河流域有小浪底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拉西瓦水电站等多个水电站。2019年拉西瓦水电站年发电量突破百亿千瓦大关。这些水电站是国家电力资源最重要的保障。
六(1)班要举行“保护母亲河——黄河”主题活动,请根据材料,答题。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材料一具体说明了黄河水中泥沙含量很高。
②四则材料都展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突显了母亲河的伟大。
(2)有人认为材料二与活动主题没有联系,建议删掉,你同意吗?为什么?
(3)如果让你从下面的材料中选择一项来丰富本次活动的内容,你会选择哪一项,并说明理由。
A.黄河流域地质演变的历史
B.有关黄河的诗歌、民谣和传说
C.几十的年来治理黄河的成就
(4)请为本次主题活动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标语。
6.(2022 福田区)[材料一]
《鲁滨逊漂流记》第八章(节选)
有一天,天气晴朗,我和他偶然走上岛东边的那座小山顶。他全神贯注地朝大陆方向眺望了一会儿,忽然出乎意料地手舞足蹈起来,他说:“噢,真高兴!我看到了我的家乡,我看到了我的部落了!!”他双眼闪闪发光,流露出一种热切兴奋向往的神色。看到他这种心情,我胡思乱想起来,不由地起了戒心,与他也不像以前那样融洽了。我的疑虑有增无减,一连好几个星期都不能排除,我对他采取了不少防范的措施。我每天都试探他,希望他无意中能暴露他的思想,证实我的怀疑。可是我发现,他说的每一句话都那么诚实,实在找不出任何可以让我心疑的地方。尽管我心里很不踏实,他还是赢得了我的信任。……
一天早晨,我让他去海边抓只海鳖,他去了不久,就飞也似的跑回来,大叫道:“不好了,不好了!一只,两只,三只独木船!”……
[材料二]
中外学者对《鲁滨逊漂流记》的评论
1.阅读[材料一]中节选的内容,回答问题。
(1)文中的“他”名叫
(2)结合对整本书的阅读,我知道这三只独木船是
A.英国船员的
B.当地野人的
C.十七个西班牙人的
(3)从节选的内容中我体会到鲁滨逊是一个 的人。
A.有顽强的毅力
B.敢于冒险
C.警惕性高
(4)鲁滨逊最后是怎样回到英国的?
A.自己制作船只
B.搭一艘英国船只
C.遇到漂流船只
2.阅读[材料二]中两位学者对这本书的评论,他们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你的阅读谈谈自己的理解。(选择一位学者的评论即可)
7.(2022 福田区)(二)课外阅读。
[材料一]
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当女主角穆桂英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
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
(节选自叶君健《看戏》,有改动)
[材料二]
电影《梅兰芳》上映后,好评如潮,大家都知道了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在抗战时期为了不给日本人演戏而蓄须明志一事。可是由于受电影长度限制,梅兰芳因为不与日伪合作而遭受的种种危险和非人磨难,还有许多没有反映出来。
因为他拒不演戏、不参加日伪组织的各种活动,日伪特务三天两头打电话、寄恐吓信,进行威胁利诱。有一次,汪伪政府的大头目、“外交部长”褚民谊突然来访,邀请梅兰芳在12月作为团长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和日本东京等地巡回演出,庆祝所谓“大东亚战争”胜利一周年。梅兰芳用手指着自己的胡须,沉着地说:“我已经,上了年纪,没有嗓子,早已退出舞台了。”褚民谊却阴险地笑道:“小胡子可以剃掉嘛,嗓子吊吊也会恢复的。”对此,梅兰芳不紧不慢地回敬道:“我听说您一向喜欢玩票,唱大花脸唱得很不错。我看您作为团长率领剧团去慰问,不是比我更强得多吗?何必非我不可!”褚民谊顿时敛住笑容,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狼狈而出……
梅兰芳家有一条八字祖训:“国重于家,德先于艺。”凡拜他为师的,跟他学艺的,不论子侄亲友,徒子徒孙,都要先接受这“八字祖训”的教诲,然后再说演戏的事。梅先生自己就是实践这“八字祖训”的光辉典范,一生爱国忠贞不渝,一世修德坚持不懈。梅兰芳先生之所以成为名传千古的大艺术家,除了他精湛绝伦的表演艺术,他塑造的光彩照人的舞台形象,更在于他始终严守“祖训”,坚持爱国至上的第一美德,他令人景仰的高风亮节。
(节选自陈鲁民《梅兰芳的“祖训”》,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一画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把歌声比作珠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兰芳演唱技艺的高超。
B.这句话中“滚、滴、溅、落”四个动词,写出了梅兰芳的歌声富有变化。
C.这句话中的“回音”是指梅兰芳的歌声被墙壁反弹回来的声音效果。
2.在材料一中先用“______”画出描写观众掌声的语句,再简单说说这么写的好处。
3.材料二第2自然段的大意,用下面哪个小标题来概括最合适?
A.梅兰芳刻苦学艺
B.梅兰芳蓄须罢演
C.梅兰芳牢记祖训
4.关于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材料都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了梅兰芳不畏权势的崇高气节。
B.两个材料都详细描写了梅兰芳高超的舞台表演艺术,让观众迷醉。
C.两个材料写出了梅兰芳精湛的表演艺术和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5.梅兰芳家的“八字祖训”是“国重于家,德先于艺”。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读到这句“祖训”会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谁?说说你的理由。
8.(2022 龙岗区)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完成问题。
《那个星期天》节选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1)“挨”在文中应该读作 ,通过这个字形象地说明了 。
(2)文中画“”的句子中,“我”焦急是因为 ,“兴奋”是因为 。
(3)对文中画“_________”的句子,分析正确的是 (多选)
A.写出了“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
B.写出了等待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
C.“我”选择了放弃,因为母亲不可能带“我”出去。
D.写出了“我”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语段阅读(共8小题)
1.(2020 深圳)请认真阅读选段,然后完成以下小题。
腊八粥(节选)
沈从文
①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说时候还早。
②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愈发浓稠了。
③“妈,妈,要到什么时候……”
④“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⑤“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⑥……
⑦“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⑧“是啊!孥孥说得对。”
⑨“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
⑩“……”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了,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不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1)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2)写出短文中与“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
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3)根据对短文的理解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句话说明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 √
②“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这句话表现了八儿渴望马上喝粥的急切心情。 √
③八儿让妈妈抱起来看看锅里,是想看看锅里的粥是否煳了。 ×
④短文的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 √
(4)在八儿的眼中,也许妈妈的爱就是一碗腊八粥,联系生活想一想,妈妈的爱对于你来说是什么?
对于我来说,妈妈的爱是雨中倾斜的雨伞。
【解答】(1)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2)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可知,这句话与“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相照应。
(3)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①阅读句子“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可知,这句话说明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故表述正确。②阅读句子“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可知,这句话表现了八儿渴望马上喝粥的急切心情。故表述正确。③阅读文章可知,八儿让妈妈抱起来看看锅里,是想看看锅里的粥是否熟了。故表述错误。④阅读文章可知,短文的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故表述正确。
(4)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答即可。即:对于我来说,妈妈的爱是雨中倾斜的雨伞。
故答案为:
(1)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2)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3)①√②√③×④√;
(4)对于我来说,妈妈的爱是雨中倾斜的雨伞。
2.(2022 光明区)课内阅读
①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者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②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③ 因为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所以 ,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都 行。 只要 你说得对,我们 就 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第②段划线句子中的两个“死”字分别表达不同的含义:第一个“死”表达了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 赞扬 之情;第二个“死”表达了对法西斯的 痛恨 之情。
(2)在第③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在横线上写出第②段的中心句。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4)这几段话在表达上都是先提出一个(观点疑问) 观点 ,再进行(论证抒情) 论证 ,每段话都举了具体的(故事例子) 例子 来进一步证明。(用“√”选出正确答案)
(5)清明节,学校组织我们网上祭扫,通过留言缅怀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你最想把留言写给谁?请用一两个关键词评价他的品格,再简要写写他的事迹。
例:李大钊的沉着冷静让人钦佩,在家中被捕以及在法庭上被审时,毫不慌张,镇定自若。
董存瑞的无私献身让我感佩,在托起炸药包炸雕堡时,勇往直前,毫不畏惧 。
【解答】(1)本题考查了词语理解。“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此句中的“死”表达了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赞扬之情;“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此句中的“死”表达了对法西斯的痛恨之情。
(2)本题考查了关联词。分析句子间的关系,依据其关系选择合适的关联词。第一个句子“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是原因,“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此句是结果,应该用关联词“因为……所以”;第二个句子分句间存在着条件关系,任何条件下产生的结果是唯一的,可以用关联词“不管……都”;第三个句子是在“你说得对”的这个条件下,出现“我们改正”的结果,应用关联词“只要……就”。
(3)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第②自然段运用引用和举例子说明了“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个观点,因此可知其为中心句。
(4)本题考查了写作思路。选段作者首先提出一个观点,再运用引用、举例论证,列举具体例子进一步证明。故可知答案。
(5)本题考查了主观应答能力。首先选出人物,再评价其人物的品格,写出他的事迹,表达时按例子的结构、句式进行仿写。示例:董存瑞的无私献身让我感佩,在托起炸药包炸雕堡时,勇往直前,毫不畏惧。
故答案为:
(1)赞扬痛恨;
(2)因为所以不管都只要就;
(3)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4)论证例子;
(5)董存瑞的无私献身让我感佩,在托起炸药包炸雕堡时,勇往直前,毫不畏惧。
3.(2022 光明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春季开学前,接到班级群通知:鉴于深圳疫情缓和,要求离深学生尽快返深,并完成健康申报。你与爸爸查阅并整理了返深的相关要求,情况如下:
结合以上材料,请填写申报指引和居家健康监测指南。
你和爸爸4月3日下飞机后立即扫描微信的 深圳健康码 小程序,打开 行程卡 功能,根据提示填写“返深申报表”之后,爸爸致电所在社区,得知社区处于疫情管控区,要严格遵守管控区防疫要求。因此,还需要做到:
先向 学校 、 社区 两处报备,完成 核酸检测 。返回社区后要落实 3天2检 和14天居家健康监测。因社区属于管控区,他们不能 出去 ,转为防范区后能 正常进出 。
【解答】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从左侧图示可知,下飞机后立即扫描微信的深圳健康码小程序,打开行程卡功能,根据提示填写“返深申报表”之后,爸爸致电所在社区,得知社区处于疫情管控区,要严格遵守管控区防疫要求。从右侧框内要求第一点可知,先向学校、社区处报备,完成核酸检测。由第2点可知,返回社区后要落实3天2检和14天居家健康监测。由第4点可知,他们不能正常进出,转为防范区后能正常进出。
故答案为:
深圳健康码行程卡
学校社区核酸检测3天2检出去正常进出
4.(2022 宝安区)阅读。
【材料一】这首送别诗的前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的深深依恋和牵挂,其中不仅“柳”与“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地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后两句点明了主题是以酒饯别,诗人借分手时的劝酒,表达对友人深厚的情意。
【材料二】《送柴侍御》(唐 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注释]侍御:官职名。通波:四处水路相通。武冈:县名,在今湖南省西部。离伤:离别的伤感。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1)材料一赏析的是哪首诗?请写出这首诗的后两句。
诗题: 《送元二使安西》 ;后两句诗: 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 。
(2)材料二第三、四两句,用青山同享、风雨 共沐 、明月 同顶 巧妙地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写出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情谊。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平时的阅读,说说你对古代送别诗的认识与体会。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如《这首诗》这首诗前两句写实,后两句从“忆”和“梦里”这些词可以看出是诗人的想象,这样虚实相间,寓情于景,巧妙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给友人送别时孤寂与悲苦的心情,同时表达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了诗人在离别前对故地故人不舍之情和对将赴之地的未知和期盼或悲叹之情。
【解答】(1)考查对材料一的掌握情况。通过阅读材料一内容,结合题目中“轻尘”“客舍”等词语可知,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全诗如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考查对材料二内容的掌握情况。材料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柴侍御》,这首诗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人王昌龄为他送行而作的这首诗。第三、四两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诗人用青山同享、风雨共沐、明月同顶巧妙地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写出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情谊。
(3)考查拓展能力。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如《这首诗》这首诗前两句写实,后两句从“忆”和“梦里”这些词可以看出是诗人的想象,这样虚实相间,寓情于景,巧妙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给友人送别时孤寂与悲苦的心情,同时表达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了诗人在离别前对故地故人不舍之情和对将赴之地的未知和期盼或悲叹之情。
故答案为:
(1)《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共沐同顶;
(3)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如《这首诗》这首诗前两句写实,后两句从“忆”和“梦里”这些词可以看出是诗人的想象,这样虚实相间,寓情于景,巧妙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给友人送别时孤寂与悲苦的心情,同时表达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了诗人在离别前对故地故人不舍之情和对将赴之地的未知和期盼或悲叹之情。
5.(2022 宝安区)阅读。
【材料一】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其干流全长约5464千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时,夹带了大量泥沙。黄河是我国北方唯一穿越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大河。宁夏就是置身于这干旱的沙漠之地,充沛的水源、肥沃的漏水,黄河让这片不毛之地在荒漠中形成了“塞上江南”的奇景。千百年来宁夏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宁夏人的心中饱含着对黄河的感恩之情。
【材料二】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古器纹盆、鱼钩、鱼叉、骨针等文物,他们研究发明,这些文物最早出现于原始人时代。这些文物的出土证明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黄河流域定居生活。
【材料三】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决口、改道最多的河流。由于泥沙多,中游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北宋初年,随着泥沙沉积,黄河下游河道逐渐淤高,成了地上河。据历史记载,20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多次,受灾死亡人员无数。
【材料四】黄河流域有小浪底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拉西瓦水电站等多个水电站。2019年拉西瓦水电站年发电量突破百亿千瓦大关。这些水电站是国家电力资源最重要的保障。
六(1)班要举行“保护母亲河——黄河”主题活动,请根据材料,答题。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材料一具体说明了黄河水中泥沙含量很高。 ×
②四则材料都展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突显了母亲河的伟大。 √
(2)有人认为材料二与活动主题没有联系,建议删掉,你同意吗?为什么?
不能删去。材料二主要写了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很多文物,这些文物的出土证明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黄河流域定居生活。这并非与“保护母亲河——黄河”这个主题无关,因为这则此材料恰恰说明了黄河是人类祖先发繁衍生存的条件,我们更应该保护这条历经千百年养育我们的河流。
(3)如果让你从下面的材料中选择一项来丰富本次活动的内容,你会选择哪一项,并说明理由。
A.黄河流域地质演变的历史
B.有关黄河的诗歌、民谣和传说
C.几十的年来治理黄河的成就
我选择“有关黄河的诗歌、民谣和传说”这一项,因为在材料中并没有写有关黄河的诗歌、民谣和传说,因此我认为加上这一项更能丰富本次活动的内容。
(4)请为本次主题活动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标语。
让黄河之水源源不断,让母亲乳汁永不干涸。
【解答】(1)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①阅读材料一可知,材料一主要写了黄河宁夏这片不毛之地在荒漠中形成了“塞上江南”的奇景。故①表述错误。②这四则材料都展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突显了母亲河的伟大。故②表述正确。
(2)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阅读材料二可知,材料二主要写了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很多文物,这些文物的出土证明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黄河流域定居生活。这并非与“保护母亲河——黄河”这个主题无关,因为这则此材料恰恰说明了黄河是人类祖先发繁衍生存的条件,我们更应该保护这条历经千百年养育我们的河流。因此不能删去。
(3)考查学生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学生从所给的材料中选择一项来丰富本次活动的内容即可。示例:我选择“有关黄河的诗歌、民谣和传说”这一项,因为在材料中并没有写有关黄河的诗歌、民谣和传说,因此我认为加上这一项更能丰富本次活动的内容。
(4)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学生为本次主题活动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标语即可。示例:让黄河之水源源不断,让母亲乳汁永不干涸。
故答案为:
(1)①×②√;
(2)不能删去。材料二主要写了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很多文物,这些文物的出土证明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黄河流域定居生活。这并非与“保护母亲河——黄河”这个主题无关,因为这则此材料恰恰说明了黄河是人类祖先发繁衍生存的条件,我们更应该保护这条历经千百年养育我们的河流。
(3)我选择“有关黄河的诗歌、民谣和传说”这一项,因为在材料中并没有写有关黄河的诗歌、民谣和传说,因此我认为加上这一项更能丰富本次活动的内容。
(4)让黄河之水源源不断,让母亲乳汁永不干涸。
6.(2022 福田区)[材料一]
《鲁滨逊漂流记》第八章(节选)
有一天,天气晴朗,我和他偶然走上岛东边的那座小山顶。他全神贯注地朝大陆方向眺望了一会儿,忽然出乎意料地手舞足蹈起来,他说:“噢,真高兴!我看到了我的家乡,我看到了我的部落了!!”他双眼闪闪发光,流露出一种热切兴奋向往的神色。看到他这种心情,我胡思乱想起来,不由地起了戒心,与他也不像以前那样融洽了。我的疑虑有增无减,一连好几个星期都不能排除,我对他采取了不少防范的措施。我每天都试探他,希望他无意中能暴露他的思想,证实我的怀疑。可是我发现,他说的每一句话都那么诚实,实在找不出任何可以让我心疑的地方。尽管我心里很不踏实,他还是赢得了我的信任。……
一天早晨,我让他去海边抓只海鳖,他去了不久,就飞也似的跑回来,大叫道:“不好了,不好了!一只,两只,三只独木船!”……
[材料二]
中外学者对《鲁滨逊漂流记》的评论
1.阅读[材料一]中节选的内容,回答问题。
(1)文中的“他”名叫 星期五
(2)结合对整本书的阅读,我知道这三只独木船是 B
A.英国船员的
B.当地野人的
C.十七个西班牙人的
(3)从节选的内容中我体会到鲁滨逊是一个 C 的人。
A.有顽强的毅力
B.敢于冒险
C.警惕性高
(4)鲁滨逊最后是怎样回到英国的? B
A.自己制作船只
B.搭一艘英国船只
C.遇到漂流船只
2.阅读[材料二]中两位学者对这本书的评论,他们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你的阅读谈谈自己的理解。(选择一位学者的评论即可)
小的时候读这本书时,只觉得书中描写的情节都非常传奇而冒险,长大之后重新再读这本书,我才发现这本书中带给了我们很多人生哲理,例如苦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万丈深渊,而对于强者来说则只是一块不起眼的垫脚石。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只要调整好心态,就能够把所有的烦恼一扫而光,把困难化为前进的动力。
【解答】1.(1)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阅读材料可知,文中的“他”名叫星期五。
(2)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结合对整本书的阅读,我知道这三只独木船是当地野人的。
(3)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节选的内容中我体会到鲁滨逊是一个警惕性高的人。
(4)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阅读这本书可知,鲁滨逊是最后搭一艘英国船只才回到英国的。
2.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结合材料内容回答即可。示例:小的时候读这本书时,只觉得书中描写的情节都非常传奇而冒险,长大之后重新再读这本书,我才发现这本书中带给了我们很多人生哲理,例如苦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万丈深渊,而对于强者来说则只是一块不起眼的垫脚石。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只要调整好心态,就能够把所有的烦恼一扫而光,把困难化为前进的动力。
故答案为:
1.(1)星期五;
(2)B;
(3)C;
(4)B;
2.小的时候读这本书时,只觉得书中描写的情节都非常传奇而冒险,长大之后重新再读这本书,我才发现这本书中带给了我们很多人生哲理,例如苦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万丈深渊,而对于强者来说则只是一块不起眼的垫脚石。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只要调整好心态,就能够把所有的烦恼一扫而光,把困难化为前进的动力。
7.(2022 福田区)(二)课外阅读。
[材料一]
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当女主角穆桂英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
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
(节选自叶君健《看戏》,有改动)
[材料二]
电影《梅兰芳》上映后,好评如潮,大家都知道了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在抗战时期为了不给日本人演戏而蓄须明志一事。可是由于受电影长度限制,梅兰芳因为不与日伪合作而遭受的种种危险和非人磨难,还有许多没有反映出来。
因为他拒不演戏、不参加日伪组织的各种活动,日伪特务三天两头打电话、寄恐吓信,进行威胁利诱。有一次,汪伪政府的大头目、“外交部长”褚民谊突然来访,邀请梅兰芳在12月作为团长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和日本东京等地巡回演出,庆祝所谓“大东亚战争”胜利一周年。梅兰芳用手指着自己的胡须,沉着地说:“我已经,上了年纪,没有嗓子,早已退出舞台了。”褚民谊却阴险地笑道:“小胡子可以剃掉嘛,嗓子吊吊也会恢复的。”对此,梅兰芳不紧不慢地回敬道:“我听说您一向喜欢玩票,唱大花脸唱得很不错。我看您作为团长率领剧团去慰问,不是比我更强得多吗?何必非我不可!”褚民谊顿时敛住笑容,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狼狈而出……
梅兰芳家有一条八字祖训:“国重于家,德先于艺。”凡拜他为师的,跟他学艺的,不论子侄亲友,徒子徒孙,都要先接受这“八字祖训”的教诲,然后再说演戏的事。梅先生自己就是实践这“八字祖训”的光辉典范,一生爱国忠贞不渝,一世修德坚持不懈。梅兰芳先生之所以成为名传千古的大艺术家,除了他精湛绝伦的表演艺术,他塑造的光彩照人的舞台形象,更在于他始终严守“祖训”,坚持爱国至上的第一美德,他令人景仰的高风亮节。
(节选自陈鲁民《梅兰芳的“祖训”》,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一画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句话把歌声比作珠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兰芳演唱技艺的高超。
B.这句话中“滚、滴、溅、落”四个动词,写出了梅兰芳的歌声富有变化。
C.这句话中的“回音”是指梅兰芳的歌声被墙壁反弹回来的声音效果。
2.在材料一中先用“______”画出描写观众掌声的语句,再简单说说这么写的好处。
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描写观众掌声,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突出了梅兰芳演唱技艺的高超。
3.材料二第2自然段的大意,用下面哪个小标题来概括最合适? B
A.梅兰芳刻苦学艺
B.梅兰芳蓄须罢演
C.梅兰芳牢记祖训
4.关于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A.两个材料都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了梅兰芳不畏权势的崇高气节。
B.两个材料都详细描写了梅兰芳高超的舞台表演艺术,让观众迷醉。
C.两个材料写出了梅兰芳精湛的表演艺术和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5.梅兰芳家的“八字祖训”是“国重于家,德先于艺”。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读到这句“祖训”会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谁?说说你的理由。
意思是国家的利益比家族更重要,先培养品德再培养技艺。我联想到齐白石,因为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齐白石为了不受敌人利用,坚持闭门不出,一次一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妆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
【解答】1.本题考查了句子的理解。阅读“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由“像”这个喻词可知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歌声比作珠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兰芳演唱技艺的高超。从“滚、滴、溅、落”四个动词,写出了梅兰芳的歌声富有变化。句中“回音”本义是回声,在文中指梅兰芳的声音在人们心里回荡。故选C。
2.本题考查了提取信息的能力。阅读“当女主角穆桂英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可知此两句描写了观众掌声热烈持久。作者描写观众掌声热烈持久,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侧面突出了梅兰芳演唱技艺的高超。
3.本题考查了拟小标题的能力。阅读材料二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梅兰芳蓄须拒绝给日本人演出。故选B。
4.本题考查了概括内容的能力。阅读两则材料,分别通过演穆桂英这一角色和践行“八字祖训”,表现了梅兰芳精湛的表演艺术与爱国情怀。故选C。
5.本题考查了句子的理解与阅读拓展能力。“国重于家,德先于艺”意思是国家比家庭重要,道德比技术工艺重要。由此我想到了艺术家齐白石。因为在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齐白石为了不受敌人利用,坚持闭门不出,一次一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妆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因此,齐白石是一个忠贞爱国的艺术家。
故答案为:
1.C;
2.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描写观众掌声热烈持久,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突出了梅兰芳演唱技艺的高超。
3.B;
4.C;
5.意思是国家的利益比家族更重要,先培养品德再培养技艺。我联想到齐白石,因为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齐白石为了不受敌人利用,坚持闭门不出,一次一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妆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
8.(2022 龙岗区)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完成问题。
《那个星期天》节选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1)“挨”在文中应该读作 ái ,通过这个字形象地说明了 “我”内心的焦急 。
(2)文中画“”的句子中,“我”焦急是因为 希望母亲能够早点回来 ,“兴奋”是因为 母亲回来就能带“我”出去 。
(3)对文中画“_________”的句子,分析正确的是 ABD (多选)
A.写出了“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
B.写出了等待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
C.“我”选择了放弃,因为母亲不可能带“我”出去。
D.写出了“我”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解答】(1)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挨:[ái]困难地度过苦日子。[āi]靠近;紧接着:他家~着工厂。结合语境应读“ái”。通过这个字形象地说明了“我”内心的焦急。
(2)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可知,“我”焦急是因为希望母亲能够早点回来,“兴奋”是因为母亲回来就能带“我”出去。
(3)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可知,这个句子不仅写出了“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以及等待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也写出了“我”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故选ABD。
故答案为:
(1)ái“我”内心的焦急;
(2)希望母亲能够早点回来母亲回来就能带“我”出去;
(3)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