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课一练《论语》十二章
1.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三子出,曾皙后 君子之德风 觚不觚,觚哉!觚哉
B.友直,友谅 举善而教不能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C.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由也兼人,故退之 杀鸡为黍而食之
D.尧舜其犹病诸 敝之而无憾 而耻恶衣恶食者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必不得已而去(如果) 吾与点也(赞同)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责备)
B.使民敬、忠以劝(努力) 末由也已(途径) 斯己而已矣(守己)
C.使子路问津焉(渡口) 友便辟(假装善柔) 居则曰(平常)
D.天下归仁焉(回归) 异乎三子者之撰(述) 游于艺(广泛涉猎)
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A.克己复礼为仁 B.子路宿于石门
C.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D.文之以礼乐
4.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翻译: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使得百姓归于忠厚老实。
B.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翻译:平时的生活起居要端庄恭敬,办事情的时候严肃认真,对待他人要忠诚。
C.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翻译: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典籍,用礼仪来约束自己,也就能不违背君子之道了吧。
D.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翻译: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守信用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越多越好。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B.《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其中核心是“修身”。
C.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
D.墨子,即老聃,名翟,字伯阳,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6.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何莫学夫诗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不可以已
C.天下归仁焉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D.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B.小子何莫学夫《诗》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8.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B.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C.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D.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子喻于义 喻:比喻。
B.克己复礼为仁 克:约束。
C.文胜质则史 史:失实。
D.可以群,可以怨 怨:怨恨。
10.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D.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三十)
②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颜渊》二十二)
③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二十六)
④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公冶长》十)
⑤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十九)
⑥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雍也》二十)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举直错诸枉 错:错误
B.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怀:使……怀念
C.于予与何诛 诛:除去
D.非不说子之道 说:宣扬
1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B.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C.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D.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3.下列对选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可以做到“仁”。这些都属于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B.在《公冶长》中,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颜渊的立场是不反对行善,这是最基本的仁德。
C.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说明发愤进取的孔子对学习懒惰的学生强烈不满。孔子根据这件事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D.在《述而》中,孔子自述其心态,他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②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论语·季氏》)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亢认为伯鱼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了很高深奇异的学问,但伯鱼并不这么认为。
B.孔子要求伯鱼学《诗》,而伯鱼听从了父亲的劝告。
C.咸丘蒙觉得《诗》中所说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中的实际情况。
D.孟子认为咸丘蒙拘泥于文字而曲解了《诗》的意思。
16.对于学《诗》,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问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恐惧)
B.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伤害)
C.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政令)
D.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充实)
18.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由是观之 是非之心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天子能荐人于天
D.自贼者也 贼其君者也
19.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如果国君有了怜爱别人的心,有了施行怜爱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好像可以放在手掌上运转一样容易了。
B.本章是孟子阐述“性善”基本理论的一章,孟子认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
C.孟子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是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D.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果能扩充这四个善端,就能够用来侍奉父母,就足够用来安定天下。
2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1.结合文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不忍人之心”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22.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儒家用之作为一种提高自我修养的方法。
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
C.“礼”,是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克己复礼为仁”,即: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23.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24.下列对“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句话可译为“从近处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
B.这句话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
C.这句话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
D.“事君”就是做官,是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
25.这则对话表明的孔子的观点是 ( )
A.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涵养人的心灵
B.只论说了文学的感悟功用
C.强调文学应关注人的理性认识
D.认为文学要过滤提升原生态的情感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 里仁》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 述而》
子曰:“见利思义。”《论语 宪问》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 里仁》
子曰:“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论语 宪问》
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 微子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述而》
26.根据材料概括孔子的义利观。
27.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孔子的义利观有什么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各题。
(1)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 里仁》)
(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 公冶长》)
(3)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28.曾子将孔子的“道”归结为忠恕之道有着深远的意义,指明了人与人之间相处时的基本准则,请从上述文字中分别找出表达儒家“忠恕”思想具体表现的句子。
29.结合上面材料,说说孔子为何用“仁”的标准而不用“圣”的标准来要求人?
30.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求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通过《论语》的学习,你认为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君子,请结合以上三句话,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31.今人对“好学”的一般理解是“喜欢学习,专心追求学问”,而《论语》中有关“好学”的一些言论与今人的理解并不相同。请根据对《论语》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好学”的理解。要求:可任选一条,也可针对下面多条来谈。对所选内容的理解准确,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80字左右。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②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③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④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⑤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32.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你从孔子下面这些言论中读出了什么教育思想?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简要分析。要求:可任选一条,也可针对下面多条来谈。对所选内容的理解准确,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80字左右。
①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②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论语·公冶长》)
③子曰:“自行束脩(1)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
④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⑤闵子侍侧,訚訚(2)如也:子路,行行(3)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由也,不得其死然。” (《论语·先进》)
注释:(1)束脩:十条干肉。脩为脯,即干肉。束脩算是微薄的拜见礼物。(2)訚訚:中和正直的样子。(3)行行:刚强的样子。
33.结合孔子师生之间关系并联系现实,以“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为开头,写一段演讲稿。要求:可任选一条,也可针对下面多条来谈。对所选内容的理解准确,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80字左右。
①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子罕》)
②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④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先进》)
⑤子之武城(1),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注释:(1)武城:鲁国的公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当时子游为武城宰(县令)。
34.《论语》中有很多语句宣扬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如“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过犹不及”“允执其中”“叩其两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并联系实际,谈谈对“中庸之道”的认识。180字左右。
①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
②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③尧曰:“谘!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论语·尧曰》)
④子曰:“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1)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
⑤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⑥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注释:(1)空空如:形容问者诚恳的样子。
35.《老人与海》主要运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些心理描写既有直接的内心活动,也有环境衬托,还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心理,但用得最多的是内心独白。运用心理描写的各种手法,自己创设情境,写出“我”的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要求:语言生动、连贯、得体;不少于200字。
3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孔 子 曰 所 谓 圣 者 德 合 于 天 地 变 通 无 方 穷 万 事 之 终 始 协 庶 品 之 自 然 敷 其 大 道 而 遂 成 情 性 明 并 日 月 化 行 若 神 下 民 不 知 其 德 睹 者 不 识 其 邻 此 谓 圣 人 也。
3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38.归
天下归仁焉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五年,吾妻来归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臣请完璧归赵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天下同归而殊涂 名词,____________________
39.通假释义
①可谓好学也已
“已”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知者不惑
“知”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之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代词,____________________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助词,____________________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助词,____________________
41.安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___
衣食所安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疑问代词,____________________
42.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①敏:敏于事而慎于言 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质/野/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喻:君子喻于义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其:其“恕”乎 副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施:勿施于人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兴/观/群/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动词,__________
⑦迩:迩之事父 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焉:见贤思齐焉 兼词,____________________
43.言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名词,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学《诗》,无以言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名词,____________________
44.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克己复礼为仁 ____________________
定语后置句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正常语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5.而
人而不仁,如礼何 连词,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有道而正焉 连词,____________________
敏于事而慎于言 连词,____________________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连词,____________________
4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焉
①见贤思齐焉
②就有道而正焉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其
①其“恕”乎
②请问其目
③吾其还也
④君知其难也
⑤其一犬坐于前
(3)而
①人而不仁
②任重而道远
③死而后已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⑤夜缒而出
(4)之
①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②子犯请击之
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④辍耕之垄上
(5)如
①如礼何
②沛公起如厕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④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⑤宗庙之事,如会同
(6)兴
①《诗》可以兴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③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47.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句式:
译文:
(2)敏于事而慎于言。
句式:
译文: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句式:
译文:
(4)如礼何?
句式:
译文:
(5)克己复礼为仁。
句式:
译文:
(6)止,吾止也。
句式:
译文:
(7)仁以为己任。
句式:
译文:
48.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君子食无求饱
“无”同“ ”, 。
(2)知者不惑
“知”同“ ”, 。
49.指出加点字的意思
①安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形容词,
衣食所安 动词,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疑问代词
②归
天下归仁焉 动词,
后五年,吾妻来归 动词,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动词,
臣请完璧归赵 动词,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动词,
天下同归而殊途 名词,
③言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名词,
不学《诗》,无以言 动词,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名词,
④之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代词,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助词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助词
⑤而
人而不仁,如礼何 连词,
就有道而正焉 连词,
敏于事而慎于言 连词,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连词,
50.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释义。
①可谓好学也已 “已”同“______”,
②知者不惑 “知”同“______”,
5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③君子喻于义
④其“恕”乎
⑤勿施于人
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⑦迩之事父
⑧见贤思齐焉
52.指出下列句式。
①克己复礼为仁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53.重要字音。
①八佾( ) ②譬如( ) ③未成一篑( )
④子罕( ) ⑤迩之事父( )
54.名句默写。
(1)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_。
(3)质胜文则野,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5)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非礼勿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己所不欲,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可以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师说》中体现“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决疑惑”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 ,________ ”谈“学习”的重要性,即整日思考都比不上片刻的学习的效果好。
(3)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面对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我们正确的态度是:“________ ,________ ”。
5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表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儒学经典《大学》开篇就明确了大学的宗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1)《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泰伯》强调责任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论语·里仁》中写与别人相处要扬长避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泰伯》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里仁》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论语·里仁》中强调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是 :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卫灵公》孔子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_____。
5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富而好礼者也 人而无信
B.君子喻于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其皆出于此乎 其“恕”乎
D.不以其道得之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9.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见贤思齐焉 B.就有道而正焉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60.下列各句中“所以”不表原因的一项是( )
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6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B.任重而道远 道:道路
C.就有道而正焉 正:匡正、纠正
D.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省:反省,检查
6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若火之始然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知者不惑
D.君子喻于义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后,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风,名词作动词,像风。觚,名词作动词,像觚。
B.直,形容词作名词,正直的人;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良优秀的人;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C.足,使动,使……充足;退,使动,使……退;食,使动,使……吃。
D.病,意动,对……感到为难;敝,使动,使……破旧;意动,耻,意动,以……为耻。
故选D。
2.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劝:勉励。句意: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
C.便辟:阿谀奉承。句意: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
D.归:归顺、归向。句意: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撰:才能。句意: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故选A。
3.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非夫人之为恸而为谁。
A.判断句,“为”表判断。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子路于石门宿。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吾非斯人之徒与而与谁。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礼乐文之。
故选C。
4.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越多越好”翻译错误。“益”的意思是“益处、好处”;“益矣”就是“是有益的”。
故选D。
5.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古文中常见文学常识的能力。
D项,“墨子,即老聃,名翟,字伯阳”表述有误。“老子”即老聃,字伯阳;不是“墨子”。
故选D。
6.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汇一词多义的辨别能力。
A.都是代词,那、那个、那些;
B.都是动词,停止;
C.称赞;通馈、赠送;
D.都是动词,反省。
故选C。
7.D
【解析】
【详解】
本题是考查古汉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A项,古义:填平洼地。今义:平坦的地方。
B项,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表示轻蔑的称呼。
C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D项,没有古今异义词。
故选D。
8.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
A项,“知”通“智”,智慧。
故选A。
9.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A项,“喻:比喻”错误,应改为“喻:知晓,明白”。句子翻译:君子能够明白的是道义。
C项,“史:失实”错误;应改为“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饰、浮夸的意思”。句子翻译:文采的比例超过质朴的比重,人就会显得虚浮。
D项,“怨:怨恨”错误;应改为“怨:指讽刺时政”。句子翻译:(诗)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
故选B。
10.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A项,句意为:有了过错却不改正,这就真叫过错了。“而”,转折连词,作“却”讲。
B项,句意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而”,假设连词,如果。
C项,句意为:知道这道理却不向楚王进言,不能说是忠君的。“而”,转折连词,作“却”讲。
D项,句意为:了解文却不了解武,知道一却不知道二。“而”,转折连词,作“却”讲。
故选B。
11.B
12.D
13.B
14.①孔子说:“为什么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皮袍和我的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感到遗憾。”
②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得忘记忧愁,不知道自己的老年快要来到,如此而已。
【解析】
【分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句意: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错:安置。
C. 句意:对宰予这个人,不值得责备呀。诛:责备。
D. 句意: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说:喜欢。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何事”相当于“何止”,“于”字引出宾语“仁”,后面断开;“也”字是句中表停顿,不能在其后断开,排除AB;
“夫”字是句首发语词,其前断开,排除C;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颜渊的立场是不反对行善,这是最基本的仁德”错,曲解了“无伐善”的意义,“无伐善”意思是“不要夸耀自己的好处”。
故选B。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盍,何不;共,共同享用;敝,破旧。
(2)题得分点有:女,通“汝”;奚,何,为什么;以,而。
参考译文:
①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②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
③颜回、子路在孔子身边陪着。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你们每个人的志向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愿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想听听老师您的愿望。”孔子说:“使老人能过得安适,使朋友信任我,使年轻人归依我。”
④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宰予这个人,不值得责备呀!”孔子又说:“以前,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因宰予的表现而改变了对人的态度的。”
⑤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等等。”
⑥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是我力量不够。”孔子说:“如真的力量不够,你会半途而废。如今你却画地为牢,不肯前进。”
15.A
16.孔子认为做事、说话要以《诗》为依据,要以《诗》中的内容规范自己、约束自己。孟子认为学《诗》不能望文生义,机械理解,需要自己去领悟。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高深奇异的学问”错,并非高深奇异的学问,而是不一样的学问。
故选A。
16.
本题考查概括并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论语》“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就没有办法讲话啊!是从《诗》的功能和作用方面来说的。由此可知,孔子认为《诗》是一个人做事、说话的依据,要以《诗》中的内容规范自己、约束自己。《孟子》“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思是,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能因为字面的解释而损害词句的意思,不能因为词句的解释而损害全诗的意思。要用自己的体会去揣度作者的原意,这样才能把握住诗意。是从学《诗》的方法角度进行阐释,故孟子认为学《诗》不能望文生义,机械理解,需要自己去领悟。
【点睛】
主观概括型筛选信息题的解题步骤可以概括为:明确概括要求——划定信息筛选的范围——按要求提取信息并进行概括。
1.明确概括要求。要对题干要求进行适当的分解,明确信息筛选的目标、答题的范围。
2.划定信息筛选的范围。根据题干要求的提示和原文的思路层次,划定信息筛选的范围,切记宁多勿漏。
3.按要求提取信息并进行概括。“提取”,就是根据筛选的目标,从原文中提取出相关内容;“概括”就是用简练的语言对提取出的内容进行压缩提炼。
参考译文:
(一)
陈亢问伯鱼:“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过不同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我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从庭中走过。父亲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不学《诗》就没有办法讲话啊!’我回去就学《诗》。”
(二)
咸丘蒙说:“舜没有把尧当作臣,我已领教了您的解释了。《诗》上说:‘普天之下,没有哪里不是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内,没有哪个不是天子的臣民。’舜已经做了天子了,瞽瞍却不是他的臣民,请问这又是怎么回事?”孟子说:“这不是诗,不是说的这个意思,(是说作这首诗的人)公事劳碌以致不能奉养父母。(意思是)说:‘这些没有一件不是公事,却只有我最劳碌。’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能因为字面的解释而损害词句的意思,不能因为词句的解释而损害全诗的意思。要用自己的体会去揣度作者的原意,这样才能把握住诗意。”
17.C
18.D
19.B
20.(1)以怜恤别人的心情,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
(2)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就像泉水开始涌出(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
21.“不忍人之心”即为“怜爱别人的心”,它包括“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人人都具有的本性。扩充“不忍人之心”才能修养自身,福泽社会;在现实生活中迷路的人,关键应把“不忍人之心”找回来,恢复其善良的本性。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C项,“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意思是“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政”,政治。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以及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项,前者,这;后者,正确的。
B项,前者,不是;后者,无。
C项,前者,到;后者,向。
D项,两个“贼”都是动词,残害。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文段内容的能力。
B项,“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错误,“四端”应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中,“以”,用;“不忍人之心”,怜恤别人的心情;“行”,动词,实行;“政”,政治;“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
(2)中,“凡”,所有;“端”,发端;“扩”,扩大;“充”,充实;“若”,像;“然”同“燃”,燃烧。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子以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不忍人之心”的理解。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不忍人之心”就是指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接着分析“不忍人之心”包括的范畴,由文中“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可知,“不忍人之心”包括“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然后分析“不忍人之心”的意义,由文中“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可知,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人都有,由“非人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等信息可知,缺失不忍人之心就“非人”,可见这种“不忍人之心”对于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对于社会的意义,联系现实来看,人一旦丢失这些“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就会迷失本性,需要把这些找回才能恢复善良的本性。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分析作答。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22.D
23.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
【解析】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句子含义、主旨的基本能力。
D项,“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解释有误,“请事斯语矣”是指“也要实践您这话”。
故选D。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人不可能没有私欲,但又不能不受社会公德的约束,否则就会私欲横流,人类也就早就被自己吞没了。所谓的礼,可以简单地解释为社会公德,是保证社会稳定和人们和谐相处的重要基础。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人,就是无礼之人;无礼之人,即是不仁之人。无礼不仁之人,无视社会公德,损人利己,不顾廉耻;或损公肥私,以身试法;或见利忘义,坑害别人;或欺生杀熟,牟取私利。颜渊深得孔子之意,故能从善如流。孔子在回答颜渊所问的“仁”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回答的内容胜于回答别人同样的问题。“克己复礼”曾经作为社建礼教被加以批判,这只是批判者的无知加无畏而已。“克己复礼”不特是封建社会的礼教,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礼教,它在今天应该得到重新评价。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人类在任何时代都应该约束那些不符合社会公德的私欲,个人的私欲不可置于社会公德之上。
【点睛】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居陋巷(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内的陋巷街,颜庙所在之地)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儒客大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鲁哀公十四年八月二十三日,去世。历代儒客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追赠兖国公,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
参考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24.D
25.A
【解析】
2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D项,对“事君”的理解有误。这里的“事君”与“事父”强调的是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这种品德的最佳方法,而非阐述“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
故选D。
25.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
据材料“《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可知,这反映了孔子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涵养人的心灵,增强人的修养,故A项正确。B项说法片面,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的理性认识,故排除C项。材料也无法体现过滤提升原生态的情感,故排除D项。
故选A。
【点睛】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26.①不反对追求私利。
②追求私利时必须遵守义,以义求利。
③当利不可求时能安贫乐道。
27.答案示例一:市场经济会引起拜金欲求的泛滥,物欲与心灵,世俗与理想的疏离。因此,市场条件下,必须既重视利,也重视义,在大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始终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要“义”字当头,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答案示例二:当今社会,孔子义利观对我们弘扬社会道义、合理利用自然、尊重经济规律和法治精神等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理应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但不能唯利是图。利润的获得,必须受到社会道德规范、国家法律法规等“义”的约束。而三鹿奶粉事件、郑州双汇猪肉事件等,都是企业见利忘义自毁前程的典型例证。
【解析】
【分析】
26.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由材料“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可知,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可见孔子是不反对追求私利。
由材料“见利思义”和“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可知,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应该取的时候才取,别人不厌恶他的取。可见孔子认为追求私利时必须遵守义,以义求利。
由材料“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知,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可见当利不可求时能安贫乐道。
27.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观点现实意义的能力。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发扬孔子的义利思想,我国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各种不和谐现象、各种社会失衡甚至社会冲突时有发生。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能有效运转,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但还极不完善。市场的整合作用还有限,市场经济的各种弊病开始产生,社会失范也开始产生。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多元的利益主体开始产生,其追求利益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一些个体或小团体开始不顾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约束,不择手段地进行原始积累。人们的收入差距和社会差别在迅速扩大,带来了群体间心理的冲突和人们的行为失范。过分看重物质利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钱权交易的腐败堕落现象日重;良知泯灭,假冒伪劣,见死不救,甚至偷扒抢杀屡见不鲜,这些损害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原则,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完善。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道德好、品质好、乐善好施、扶危济困,那将有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要“义”字当头,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翻译: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得来,君子是不能安享的;贫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通过正当的途径摆脱,君子是不会安然的。”《论语 里仁》
孔子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论语 述而》
孔子说:“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论语 宪问》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论语 里仁》
孔子说:“应该取的时候才取,别人不厌恶他的取。”《论语 宪问》
孔子说:“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论语 微子篇》
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论语 述而》
28.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吾亦欲无加诸人(能近取譬)。
29.孔子认为,圣的意义只是在于对君主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提出一个要求。而对普通人而言,有仁才具有实在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孔子才以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评价他人。
【解析】
28.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首先理解“忠恕”思想,“忠”指的是内心的真诚,指一个人应尽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想树立的,同时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要事事通达顺畅,同时也使别人事事通达顺畅。可见,是“忠”的表现。
“恕”就是将心比心,己之所欲,推之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成人之美和宽容。“吾亦欲无加诸人”意思是,我也不想把不合理的事加在别人身上。可见,是“恕”的表现。
29.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和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结合“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可知,孔子认为“圣”的标准尧和舜都难以做到;结合“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可知,孔子认为普通人能够推己及人,做到用“仁”的标准要求自己。由此可知,孔子用“仁”的标准而不用“圣”的标准来要求人。
参考译文:
(1)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曾参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的学说只不过是忠和恕罢了。”
(2)子贡说:“我不愿别人把不合理的事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想把不合理的事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可以做得到的。”
(3)子贡说:“如果一个人能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而且能够帮助众人生活得很好,这人怎么样?可以说他有仁德了吗?”孔子说:“哪里仅仅是仁德呢,那一定是圣德了!尧和舜大概都难以做到!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树立的,同时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要事事通达顺畅,同时也使别人事事通达顺畅。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30.(1)抵制物欲的诱惑,勤奋谨慎,提高道德品质。(2)追求道义。(3)遵守道德和法律约束。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
根据第一则材料“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可知,君子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根据“教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知,君子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要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
根据第二则可知,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根据第三则可知,君子不做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事,要遵守道德和法律约束。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学而》)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里仁》)
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颜渊》)
31.《论语》中关于“好学”的句子有很多,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其中有的说的是学习内容,有的是学习方法,有的是学习态度的。拿学习内容来说,有学习历史典籍的,如学《诗》,有学习道德规范的,如《礼》。《论语》中关于“好学”的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如党号召全国人民开展“学习强国”活动,起到很好的效果。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表达方式:本题题干要求“对所选内容的理解准确,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即写作应该谈看法,写认识,因而写作的表达方式应选择议论。写作的文段做到认识深刻,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层次感强。
关键词和写作对象:根据题干“根据对《论语》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好学’的理解”可知,本次写作的关键词和写作对象是对孔子关于“好学”的认识。从所给材料看,①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而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②孔子说颜回不把自己的怒气转移到别人的身上,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③孝敬父母,忠于君主,与朋友交往要言而有信。④孔子认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⑤广泛的学习就要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写作要点:本题是一篇微写作,题干给出的写作方向,考生要紧紧围绕要求写作,本题的写作角度是谈谈对孔子关于“好学”的认识。解答本题,先要列举《论语》中有关“好学”的语句。然后指出“好学”的含义,即孔子指出“学”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并指出倡导“好学”的现实意义。如我们党倡导全民开展“学习强国”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
32.示例:“有教无类”,意思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区别。在孔子生活的年代,穷人一般很少有机会接受教育,因而,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于劳动人民接受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教育的全民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国现阶段,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特别是实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让无差别教育逐步由理想变为现实。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表达方式:本题题干要求“对所选内容的理解准确,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即写作应该谈看法,写认识,因而写作的表达方式应选择议论。写作的文段做到认识深刻,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层次感强。
关键词和写作对象:根据题干“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你从孔子下面这些言论中读出了什么教育思想”可知,本次写作的关键词和写作对象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从所给材料看,①体现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区别;②体现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对懒惰怠慢,不思进取的学生应严格约束,不仅听其言,还要观其行;③体现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对有向学之心的学生尽心教诲;④体现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争取让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⑤体现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明确学生各自的优劣,加以指导。
写作要点: 本题是一篇微写作,题干给出的写作方向,考生要紧紧围绕要求写作,本题的写作角度是理解孔子言论中一条或多条观点,并分析理由。如选择“有教无类”这一条,先理解这句话的内容,即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区别;再分析孔子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及意义,即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于劳动人民接受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现实是教育的全民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后结合现实,指出我国目前实行的义务教育,把这一理想变为现实,这是对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最好的诠释。
33.我眼中理想的师生关系是这样的:老师必须具有知识和道德的权威,老师从学业、品德、生活、交友等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老师虽具有权威,但也必须发扬民主。学生不仅可以对学业上的问题请教老师,还可以对老师的言行提出质疑。正如《论语》中“子见南子,子路不说”等。我们期待这样的师生关系。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表达方式:本题题干要求“写一段演讲稿”,演讲稿的表达方式应选择议论,写作的文段做到认识深刻,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层次感强。
关键词和写作对象:根据题干“结合孔子师生之间关系并联系现实,以‘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为开头”可知,本次微写作的关键词和写作对象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
写作要点:本题是一篇微写作,题干给出的写作方向,考生要紧紧围绕要求写作,本题的写作角度是以“我眼中的师生关系”开头,写一篇演讲稿。要注意演讲稿的特点,注意演讲者的身份,演讲对象特点。因为要用“我眼中的师生关系”开头,因此演讲稿的称呼应省略。写作时,要从《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关系中体会正确的师生关系,如根据①可总结理想的师生关系是老师必须具有知识和道德的权威,老师从学业、品德、生活、交友等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尊敬老师;根据②可总结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不仅可以对学业上的问题请教老师,还可以对老师的言行提出质疑,老师应正确认识学生的质疑;根据③可总结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也应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然后再教育学生;根据④可总结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应互相真诚的关怀;根据⑤可总结理想的师生关系是老师应善于运用肯定、鼓励学生。在字数要求范围内,选择一条或几条来写即可。
34.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最高的伦理道德标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是谓中庸。
中庸是一种以“礼”的约束为前提,不走极端,以“和”为追求目标的道德境界。中庸之道是一种坚持正道,注重变通,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的处事方法。从实际出发,各方面统筹兼顾,度的正确把握和关系良好协调,平衡中寻求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方法论。
学习中庸之道,特别是其中关于人格修养,为人处世之道对当代人的道德修养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表达方式:题干要求“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并联系实际,谈谈对‘中庸之道’的认识”,那本次微写作就是要谈观点写看法,表达方式应选择议论,做到观点明确,认识深刻,适当联系现实论证。
关键词和写作对象:本次微写作的关键词是“中庸之道”,写作时要围绕对中庸之道的认识来写。
写作要点:作答时,先要理解“中庸之道”的含义,即: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最高的伦理道德标准。中庸之道是一种坚持正道,注重变通,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的处事方法。从实际出发,各方面统筹兼顾,度的正确把握和关系良好协调,平衡中寻求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方法论。
再谈谈“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如:学习中庸之道,特别是其中关于人格修养,为人处世之道对当代人的道德修养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如孔子说:“过犹不及。”从做事要掌握度的角度和为人处世方面,对我们也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即使是帮助别人,也不能做的过头,应该看对方需要什么帮助,否则也可能适得其反。
35.示例:圣地亚哥的豪言如雷贯耳,震击着我的耳膜,震撼着我的心灵,我恍然大悟:小小的挫折怎么就能打败自己呢?不,应该说是我自己打败了自己。面对小小的失利或者打击就失去信心与斗志,那以后的漫长人生我又该如何应对呢?人生道路坎坷不平,没有人能一帆风顺,因而,我决不能轻言放弃。在整个世界里,我可能只是一个人;可在某个人眼里,我可能就是整个世界呀。我不只是为自己而活着,我肩上担负着责任与使命;我过去可以不成熟,但我不可以不在磨砺中成长。想着这些,我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微写作能力。
写作时要结合《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形象特点及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不畏艰险独自战斗,面对失败又表现出坦然镇定,面对压力仍然保持顽强毅力等——写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注意表达要生动、连贯、得体,同时不能少于200字。
36.孔子曰/所谓圣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孔子说:“所谓圣人,(他们的)品德符合天地的自然法则,变通自如,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物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大道拓展成自己的性情,光明如日月,变化运行,有如神明。普通的民众不知道他的德行,看到他的人也不知道他就在身边。这样的人就是圣人。”
首先,“曰”后需要断开;
其次,结尾 “此谓圣人也”,属于判断句,“此”前断开;
然后,“所谓圣者”,“者”后一般停顿;“而遂成情性”中连词“而”前断开。
接下来看“德合于天地”主谓宾齐全,独立的句子,前后断开;“穷万事之终始”,动宾结构作谓语陈述主语“圣者”(承前省略)“万事之终始”偏正短语作宾语,“穷”前断开,“始”后断开;
最后根据对称结构断句:“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属于对称句,之间断开,“然”后断开;“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明并日月/化行若神”均属于对称句,之间、前后断开。
37.(1)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2)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贤,贤人,有贤德的人;齐,看齐;省,反省、检查。(2)篑,盛土的筐子;平,平整;覆,倒;往,继续干。
38. 称赞,称许 女子出嫁 返回 送回 归附 归宿,结局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天下归仁焉”: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归”在这里是“称赞,称许”的意思。
“后五年,吾妻来归”: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 。“归”在这里指“女子出嫁”。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返回。“归”在这里是“返回”的意思。
“臣请完璧归赵”: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归”在这里是“送回、带回”的意思。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孙策。“归”的意思是“归附”。
“天下同归而殊涂”:天下事物都会有相同的归宿,然而实现的途径不同。“归”的意思是“归宿、结局”。
39. 矣 语气助词 智 聪明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具体考查通假字。
可谓好学也已:这就是爱好学习的了!句中的“已”是语气助词,通“矣”。
知者不惑:智慧的人不疑惑。“知”的意思是“智慧的、聪明”,通“智”。
40. 代指一言 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的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含义的能力。
①“之”在这里作“行”宾语,是代词,代指“一言”。
②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之”无实义,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③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之”在这里是助词,的。
41. 安逸 安身 怎么,哪里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吃饭不求饱,居住不求安逸。“安”在句中是形容词,安逸。
衣食所安: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安”在句中是动词,养生、安身。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哪里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安”在句中是疑问代词,哪里。
42. 勤勉 质朴、朴实/粗野、鄙俗/虚饰、浮夸 知晓,明白 表推测,大概 施加 “兴”指激发人的感情/“观”指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指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 近 于之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含义的能力。
敏于事而慎于言 :做事勤勉而说话谨慎。句中“敏”是形容词,勤勉。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质:质朴、朴实/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
君子喻于义:君子懂得大义。喻:懂得,知晓。
其“恕”乎:大概是“恕”吧!其:表推测,大概。
勿施于人: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施:施加。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兴:激发人的感情/观: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
迩之事父: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迩:近。
见贤思齐焉: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焉:兼词,“于之”,向他。
43. 字 说话 话,言语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一个可以用来终身奉行的字吗?“言”在这里的意思是“字”。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言”在这里的意思是“说话”。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听了这个人的话,这天晚上才觉得有被贬谪的意味。“言”在这里的意思是“话、言语”。
44. “为”表示判断 有一可以终身行之者言乎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克己复礼为仁”的意思是:克制自己,使言行举止符合于“礼”,就是仁。这是判断句,“为”表示判断。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意思是:有一个可以用来终身奉行的字吗?这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一可以终身行之者言乎?
45. 表假设,如果 表顺承 表并列 表顺承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而”的用法。
“人而不仁,如礼何”出自《论语》,意思是“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而”表假设,如果。
“就有道而正焉”,出自《论语》,就,靠近;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正,匡正、端正。意思是“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而”表顺承。
“敏于事而慎于言”,出自《论语》,意思是“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而”表并列。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意思是“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而”表顺承。
46.1.①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是,于此
②语气词,无实义
③疑问代词,哪里
2.①副词,大概,或许
②代词,它的
③副词,表示祈使
④代词,那
⑤代词,其中的
3.①连词,表示假设,如果
②连词,表示并列
③连词,表示顺承
④连词,表示顺承
⑤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
4.①助词,的
②代词,指代秦军
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④动词,往,到……去
5.①对,把
②往,到……去
③及,比得上
④连词,假如
⑤连词,或者
6.①激发人的感情
②起
③发动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1)考查“焉”的用法。“焉”的用法如下:代词、兼词、词尾、语气词、疑问代词。如“见贤思齐焉”意思是“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焉”是兼词,于此;如“就有道而正焉”的“焉”放在句末,是句末语气词;如“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的“焉”放在疑问句中,且处于前面,是疑问代词,哪里。
(2)考查“其”的用法。“其”的用法如下:代词、语气副词等。如①“其‘恕’乎”意思是“大概就是恕了”,“恕”,是副词,表猜测,大概;如“请问其目”的“其”放在名词前面,是代词,它的;如“吾其还也”的“其”放在主谓之间,表祈使语气,还是;“君知其难也”的“其”是代词,那;“其一犬坐于前”的“其”放在数词前面,是代词,其中的。
(3)考查“而”的用法。“而”的用法如下:表转折关系、表递进关系、表顺承关系、表假设关系、表修饰关系。“人而不仁”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而”表假设关系;“任重而道远”,“任重”和“道远”结构一致,“而”表并列关系;“死而后已”,“死”和“已”是顺承关系,所以“而”是表顺承关系;“朝济而夕设版焉”,“朝济”和“夕设版”之间是承接关系,所以“而”表顺承;“夜缒而出”,“缒”是“出”的方式,所以“而”表修饰,形容方式或状态。
(4)考查“之”的用法,“之”的用法如下:代词、助词、动词。“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之”是结构助词,的;“子犯请击之”中“之”是“击”的宾语,所以是代词,代秦军;“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臣”是主语,“壮”是谓语,所以“之”处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辍耕之垄上”,“之”是动词,到,去,往。
(5)考查“如”的用法。如的用法如下:动词,“如”,像,比得上,到,连词等。如“如厕”是动宾结构,所以“如”是动词,到;“固不如也”中“不”是否定词,否定词后面要跟动词,所以“如”是动词,比得上。
(6)考查“兴”的意思和用法。①“《诗》可以兴”意思是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兴”是动词,激发人的感情;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意思是“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兴”是动词,起;③“王于兴师,修我戈矛”意思是“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兴”是动词,发动。
47.1.句式:定语后置句,以“而……者”为标志。
译文: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吗?
2.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事敏而于言慎”。
译文:做事勤勉,说话谨慎。
3.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君子于义喻,小人于利喻”。
译文:君子对于义是知晓的,小人对于利是知晓的。
4.句式:“如……何”固定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等,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译文:怎样对待礼呢
5.句式:判断句,“为”表判断。
译文: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
6.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7.句式: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以仁为己任”。
译文:把(实行)仁作为自己的责任。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判断文言句式以及翻译句子的能力。
(1)“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句话的中心词是“一言”,即“一个字”,“可以终身行之”是“一言”的后置定语,所以是定语后置句;“言”,字,“行”,动词,实践,另外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应改为“有一可以终身行之言”。
(2)“敏于事而慎于言”,“于”是状语后置的标志,“于事”“于言”是后置状语,正常语序为“于事敏而于言慎”;“敏”,勤勉,“慎”,谨慎。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于”是状语后置的标志,“于义”“于利”是后置状语,正常语序为“君子于义喻,小人于利喻”;“喻”,知晓,“于”,对于。
(4)“如礼何”,“如……何”是固定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等,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5)“克己复礼为仁”,“为”表判断,“为”表判断;“克”,约束,“复”,使……归复。
(6)“止,吾止也”,“……,……也”表判断,是判断句的标志;“止”,停止。
(7)“仁以为己任”,“仁”是“以”的宾语,现在跑到前面,是宾语前置句,应为“以仁为己任”;“以为”,把……当作;“任”,责任。
48.(1)毋 不要
(2)智 聪明,智慧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把握通假现象的能力。
“君子食无求饱”意思是“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无”同“毋”,不要。
“知者不惑”意思是“智慧的人不疑惑”,“知”同“智”,聪明,智慧。
49.①安逸/安身/怎么,哪里 ②称赞,称许/女子出嫁/返 回/使……归,送回/归附/归宿,结局 ③一个字为一言/说话/话,言语 ④代指一言/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的 ⑤表假设,如果/表顺承/表并列/表顺承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其中部分不易理解的句子解析如下。
①安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句意为: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安:安逸。
②归
“天下同归而殊途”,句意为:天下人有相同的一个归宿,但所走的道路不同。归:归宿,结局。
③言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句意为: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言:一个字为一言。
“不学《诗》,无以言”,句意为:不学《诗》就不会应对说话。言:说话。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句意为:听了这个人的话,这天晚上才觉得有被贬谪的意味。言:话,言语。
④之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句意为: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之: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⑤而
“人而不仁,如礼何”,句意为: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而:表假设,如果。
“就有道而正焉”,句意为: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而:表顺承。
【点睛】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50. 矣 语气助词 智 聪明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言通假字现象的能力。
(1)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这就是爱好学习的了! “已”同“矣”译为“语气助词,了”;
(2)知者不惑。译文:聪明人不会迷惑。“知”同“智”,译为“聪明”。
51.①勤勉 ②质朴、朴实/粗野、鄙俗/虚饰,浮夸 ③知晓, 明白 ④ 表推测,大概 ⑤施加 ⑥“兴”指激发人的感 情/ “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指提高人 际交往能力/ “怨”指讽刺时政 ⑦近 ⑧于之
【解析】
【详解】
①句意为: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敏:勤勉。
②句意为: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质:质朴、朴实;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
③句意为:君子懂得大义。喻:知晓, 明白。
④句意为:大概就是恕了。其:表推测,大概。
⑤句意为:就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施:施加。
⑥句意为: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兴”指激发人的感情;“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指讽刺时政。
⑦句意为: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迩:近。
⑧句意为: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焉:于之。
【点睛】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一定要以熟悉课本为前提。课本的注释要认真看,课后的练习要认真做。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词语,并能举一反三,灵活理解,从而提高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
52.①“为”表示判断 ②定语后置 (有一可以终身行之者言乎)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①克己复礼为仁。句意为: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为”表示判断,判断句。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句意为: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有一可以终身行之者言乎。
【点睛】
文言句式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作“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作“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作“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作“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53. yì pì kuì hǎn ěr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能力。
特别要注意:“佾”的读音是“yì”,是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篑”的读音是“kuì”,“未成一篑”的意思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54. 小人喻于利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文胜质则史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勿施于人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
注意“省”“弘毅”“惧”“施”等字词的书写。
55.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1)注意题干关键词“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决疑惑”的提示,注意通假字“受”的写法;(2)要抓题干关键词“整日思考都比不上片刻的学习的效果好”的语境提示,注意“须臾”和句尾语气词“矣”的写法;(3)抓题干限制语境“见贤……,不贤……”语境的限制,所要填写后的句子无“择”字。
56.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识记时以理解为基础,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易错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喻”“彬”“善”的书写。
【点睛】
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57.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仁以为己任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朝问道 夕死可矣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写错的字:焉、弘、毅、省。
58.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而”,连词,表并列关系;第二个“而”,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的意思。
B.第一个“于”,介词,“对于”;第二个“于”,介词,“在”的意思。
C.两个“其”,均为表测度语气的副词,可译为“大概”。
D.第一个“之”,代词,代指“富与贵”;第二个“之”,助词,“的”。
故选C。
59.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
A.句意: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贤:形容词作名词,贤人。
B.句意: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匡正自己的缺点。正:形容词作动词,匡正、端正。
C.句意: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无词类活用。
D.句意: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故选C。
60.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所以,表原因。
B.句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所以,表原因。
C.句意:老师,是(可以)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所以:用来……的。
D.句意:亲近有才能的大臣,远离那些心术不正的人,这是先汉兴隆起来的原因啊。所以,表原因。
故选C。
61.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为: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敏:勤勉,快速。
故选A。
62.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能力。
A.句意:(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然”同“燃”。
B.句意: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内”同“纳”,纳交,结交。
C.句意: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知”通“智”。
D.句意:君子明白大义。无通假字。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