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课一练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无欲速,无见小利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D.若火之始然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B.《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其中核心是“修身”。
C.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
D.墨子,即老聃,名翟,字伯阳,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3.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D.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庶人:指一般人。
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
D.犹其有四体也 四体:四肢。
5.下列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通“徼”,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6.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A.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B.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C.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D.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益,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
B.自贼者也 贼:伤害
C.为学者日益 益:好处
D.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 属:聚集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为而无以为 人而不仁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
C.而其钓莫钓 其皆出于此乎
D.不足以取天下 作《师说》以贻之
9.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文王观于臧
A.止,吾止也 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其坚不能自举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14.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知皆扩而充之矣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2)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6.下列对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
B.自贼者也 贼:伤害
C.以羊易之 易:交易
D.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吝惜
17.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非恶其声而然也 彼恶知之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C.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而不足以举一羽
D.若火之始然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1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
B.知皆扩而充之矣
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
C.于我心有戚戚焉
在我心里产生了触动
D.挟太山以超北海
一个人背着泰山超过渤海
1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段(1)中孟子高度重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心。
B.文段(2)中孟子亲眼看到梁惠王可怜牛,判断他可以实行王道。
C.两个文段中均采用的排比手法,凸显了孟子的雄辩语言艺术智慧。
D.两个文段中孟子都运用了喻证法阐述自身观点,让他人容易理解。
20.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21.两则文段中都提到了“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天下可运于掌”,结合两则文段,归纳总结孟子治天下运于掌的前提条件及具体表现。
阅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B.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C.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D.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孺子:儿童、幼儿。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
C.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D.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B.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2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贤人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①,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选自《孟子 公孙丑上》,有删改)
【注】①镃基:农具,相当干今天的锄头之类。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B.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C.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D.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2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子:先,已故的。指已逝世的长辈。文中指曾西的父亲曾参。
B.周公:名姬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辅助成王平定叛乱,被封于鲁国。
C.四境:指四方国境。苏洵的《六国论》中有“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D.邮:指古代传递文书、供应食宿及车马的驿站。文中“置邮”即设置驿站。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没有正面回答自己是否能在齐国重建管仲、晏子那样的功业,因为孟子认为管、晏二人不值得自己学习。
B.孟子说,曾西不敢和子路相比,不屑于与管仲、晏子相比,说明在孟子心目中,子路较之管、晏治国能力更强,水平更高。
C.孟子认为,周文王在非常薄弱的基础上,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以方圆百里的基业兴起,是非常不易的。
D.孟子认为现在齐国拥有统一天下的优越条件:很久没出现周文王那样的贤君,百姓饱受暴政压榨,而齐国疆土广大,人口众多,推行起仁政必定事半功倍。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2)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滕定公①薨。世子谓然友曰②:“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③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④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之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选自《孟子 滕文公上》,有删改)
【注】①滕定公:滕国国君。②世子:指滕文公。然友:滕文公的老师。③宗国:鲁国的始封祖和滕国的始封祖是兄弟,按照宗法制度,滕国尊称鲁国为宗国。④歠(chuò):饮,喝。
3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B.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C.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D.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作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古代专称诸侯死亡,后来也泛称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B.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这里指滕定公去世。
C.冢宰,官名,在君王居丧期间主持丧事的官员。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用“有司”来泛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3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让老师然友去向孟子请教办丧事的事情,然友回国报告后,太子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但父老官吏们对此不满。
B.太子担心处理不好实行三年丧礼的事情,于是再次派然友到邹国请教孟子。孟子认为这件事处理得好不好完全取决于太子。
C.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过任何命令。官吏族人都认为太子知礼。下葬时,太子面容悲伤,前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D.从滕国太子丧父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于丧礼的观点,但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的,还是领导人尽孝的问题。
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2)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3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白圭曰:“丹之治水①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②,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选自《孟子·告子下》)
【注】①丹之治水:白圭,名丹,字圭,战国时水利专家,其治水主要在于筑堤塞穴。②壑:本义为沟壑,这里扩大指受水处。
35.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B.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C.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 D.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36.白圭治水与大禹治水两者有何不同?
37.简要分析文字中所体现出的孟子的有关思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泷冈阡①表
欧阳修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②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③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日:‘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吿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章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太夫人姓郑氏,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
于是小子修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世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修表。
(有删改)
【注】①阡:墓道,泛指坟墓。②卜吉:丧俗中,葬地、葬日皆由卜筮来决定,若吉,方能行事。③翎:况且。
3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
B.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
C.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
D.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
3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考,是对亡父的尊称,《离骚》中“朕皇考曰伯庸”的“皇考”即此意。古人常用“考妣”称去世的父母。
B.戌,地支之一。地支与天干搭配,可用来纪年、月、日、时。文中“岁行在戌”中的“戌”是用作纪时。
C.进士及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D.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因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4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的父亲为官清廉,乐善好施不留余财,同时居官仁厚,竭力为死囚谋生路。
B.欧阳修的母亲多经患难,安于贫贱,面对夫君逝世、儿子贬谪,她都能安然对待。
C.作者列出所得封赠名号和官名,表明自己并未辜负父母的期望,呼应开篇“有待”。
D.全文构思巧妙,一碑双表,叙写父母往事,句句入情,表达了孝敬父母的主题。
4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
(2)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世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已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余,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菲列传》)
(二)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选自《庄子·外篇·秋水》)
(三)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阁厄巷,困窘织履,搞项黄睐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痛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庄子·杂篇·列御寇》)
4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已/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B.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已/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C.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已/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D.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已/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4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名李耳,曾为周“守藏室之史”,是春秋时道家学派创始人。
B.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文中是指有所寄托比喻的话。
C.大夫,古代职官名。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D.乘、量词、用于计算车、马、舟等。 文中“数乘”“百乘”均指兵车。
44.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他善于运用曲笔和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话,没有事实依据
B.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于,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牲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
C.楚王派遣两位大臣想请庄周出任时,庄周说愿意做拖着尾巴生活在水里的龟,而不愿意做死去后珍藏在宗庙里以显示尊贵的神龟。
D.曹商以丧失尊严为代价去换取财富,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庄子对曹商的讽刺,是对服些不择段追逐名利之徒的痛斥。
4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2)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3)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非相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事不揣长,不提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仲尼之状,面如蒙倛;周公之状,身如断菑;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选自《荀子》,有删改)
4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B.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C.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D.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4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后来也指有道德的人。
B.皋陶,是上古时的一位贤臣,与尧、舜、颛顼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
C.桀、纣,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纣是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桀和纣,相传都是暴君,桀、纣后来泛指暴君。
D.有司,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4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和《劝学》一样,作者开篇就提出观点,批判、否定了相术,指出这是有学识的人从来不谈论的事。
B.作者认为,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的所学所行,相貌并不是判断的最终标准。
C.古代的夏桀、商纣魁梧英俊,但却落得身死国灭,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
D.文章结尾以当时犯上作乱的人和乡里的轻薄滑巧的人为例,从反面否定了相术,并以问句结尾,再次表明作者的观点。
4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2)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5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物不必载( )
(2)海不辞水( )
(3)明主不厌人( )
(4)知者乐水( )( )
(5)知者乐( )
(6)仲尼亟称于水( )
(7)源泉混混( )
(8)盈科而后进( )( )
(9)观水有术( )
(10)不成章不达( )
(1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12)故几于道( )
(13)正善治( )
(14)故无尤( )
(15)水因地而制流( )
(16)故兵无常势( )
5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何取于水也?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4)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52.从文中看,诸子从水的哪些特性引发了怎样的联想?
53.从文中看诸子从山的哪些特性引发了怎样的联想?
54.从课文中任选一则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它的理解和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①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②,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③,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④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⑤,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河内:这里所指的河内是黄河北岸,今河南省济源县一带。②河东:魏国的河东,是今山西省安邑县一带。③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罟,渔网。洿,指低洼之地,这里修饰“池”,引申为大而深的意思。④王道:以仁义治天下称为“王道”,与以武力征服天下的“霸道”相反。⑤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这里指当权者用百姓种植的粮食喂养禽兽。
55.下列句中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请以战喻 B.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
56.选出下列句中“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③填然鼓之
④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⑤王道之始也 ⑥树之以桑
⑦申之以孝悌之义 ⑧斯天下之民至焉 ⑨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⑩察邻国之政
A.①⑧ B.②⑩ C.③⑤ D.⑥⑨
5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58.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座序之教,申之以老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优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间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②,遵海而南,放于琅邪③。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④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②转附、朝舞:均为山名。③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东南。④《徴招》、《角招》: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两个,招同“韶”,乐曲名。
5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 蓄养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打开粮仓赈灾
C.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征发 D.畜君何尤 喜欢、爱好
6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七十者衣帛食肉 昔者齐景公问晏子 B.河东凶亦然 今也不然
C.斧斤以时入山林 乐以天下 D.树之以桑 乐民之乐者
6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孟子以打仗打比方是向梁惠王说明“移民移票”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不尽心,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B.甲文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暴政。因此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天下的百姓都会归顺了。
C.乙文人们要得不到别墅里居住游玩这种乐趣就埋怨君主,固然不对;但作为百姓的君主而不能与百姓一起欢乐,也同样不对。只有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才能拥有天下称王。
D.乙文孟子借晏子之言引用夏谚是为了批评一游一豫的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的做法,赞扬齐宣王的善纳忠言,广施仁政,成为蓄君。
6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①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②,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选自《孟子·滕文公上(二)》
注①然友:太子的师傅。②冢宰:六卿之长,相当于宰相。
6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今也不幸至于大故 故:变故。
B.然后行事 行事:置办丧事。
C.固所自尽也 自尽:指主动地尽孝心。
D.面深墨 面:面临。
6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B.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是谁之过与
C.且《志》曰 且在邦域之中矣
D.子为我问孟子 后世必为子孙忧
65.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对于孟子曾经说过的道理念念不忘,因此,当他碰到问题时,他就派然友去询问对策。
B.太子听了然友转述的孟子的话,想守孝三年,但这一决定遭到了父亲哥哥及百官的强烈反对。
C.太子曾经喜欢跑马比剑,而他的这一爱好让许多人对他不满。
D.孟子认为,事情办得好坏取决于太子,因为只要在上面的人起到了表率的作用,那么下面的人也就会随之跟从。
6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2)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67.“王知夫苗乎?”孟子以禾苗为喻来说明他反对____、主张____的政治主张。
68.孟子认为“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但一百年后,秦以武力统一中国。请就此谈谈你对孟子这一观点的看法。
69.请为下面文段写一个点明中心、统领全段的起始句。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象生动,精练简洁,带有格言意味。《孟子》用语警辟,比喻精当,往往借助形象议论说理,深入浅出。《庄子》想象丰富,汪洋恣肆,总能为其所说的道理创造出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其他诸子散文,如《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也都具有这一特色。
四、非选择类
70.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句式: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
(2)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句式: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
(3)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句式: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
7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72.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文言句式。
(1)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3)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4)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7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之
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②由是观之
③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而
①非恶其声而然也
②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③知皆扩而充之矣
(3)者
①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②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③自贼者也
(4)以
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②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③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7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3)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4)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75.下列各句中“所以”不表原因的一项是( )
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7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若火之始然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知者不惑
D.君子喻于义
7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表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儒学经典《大学》开篇就明确了大学的宗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文章大国,中国散文更是源远流长、 ,在殷商时代初具特质,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门类。自由、开放、包容、博大,是中国散文的独特气质,它植根中国大地,元气蓬勃, 。
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散文 喷薄的生产态势、磅礴的创作力量、多元的文化禀赋、厚重的文学积淀,是中国文学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由此我们想到编选一套新世纪以来的优秀散文选集,并且以“观”与“天下”之间的动静、起承、转合,命名为《观天下·新世纪散文精品文存》。
观天下,其实亦是一种天下观。江山盛文藻,风流亦吾师。昔者,老子观道,张衡观天地,陆羽观茶茗,鬼谷子观兵势进退,司马迁观史海沉浮,徐霞客观山川纵横,曹雪芹观人情厚薄……但有如兰之心,如炬之眼,世间万物,莫不可观,每观一物,莫不有所得。因此,中华文化时有天光迸射,奇绝突进——( ),观天下事,察世间理,洞幽烛微,豁然开悟,由此写下 篇章。
7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漫长历史的某个节点,在广袤大地的某个角落,忽然就会有人源于一生默默积累,也源于一时灵感驾临
B.忽然在广袤大地的某个角落,在漫长历史的某个节点,就会有人源于一生默默积累,也源于一时灵感驾临
C.在漫长历史的某个节点,在大地广袤的某个角落,忽然就会有人源于一生默默积累,也源于一时驾临的灵感
D.忽然在漫长历史的某个节点,在广袤大地的某个角落,就会有人源于一生默默积累,也源于一时驾临的灵感
79.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与画线句子中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他说:“我……我不是你的……朋友。”
B.有春天的太阳,夏天的向日葵,还有……
C.成岗说:“老许,你……”
D.这个呢……呃……我也不太清楚。
8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浩浩汤汤 淋漓酣畅 呈现 灿烂
B.浩浩汤汤 淋漓尽致 展现 辉煌
C.熙熙攘攘 淋漓酣畅 呈现 灿烂
D.熙熙攘攘 淋漓尽致 展现 辉煌
81.分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立身处世的道理,并思考它们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仇”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去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倶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都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82.下列关于“王道”“霸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道”是孟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孟子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霸道”是孟子所贬黜的,“王道”是孟子所提倡的,他认为二者的代表分别是尧舜禹和“春秋五霸”。
C.“王道”是孟子行“仁政”讲“民本”的落脚点,“王”即“以德行仁”,行王道的结果是让人“中心悦而诚服”。
D.历史上,孟子处于“霸道”的形势下,他认为“霸”的本质是“以力服人”,“非心服”是其结果。
8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阐述自己的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方面内容的“仁政”学说的出发点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B.孟子认为朝代可以改换,但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有直接的关系,这是他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C.《孟子》很难成“经”,因而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大。
D.孟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以来“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8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元璋废黜孟子祠,删节《孟子》,可见以“民本”为基础的孟子的政治思想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不相容的。
B.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它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影响不可估量。
C.“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其内容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中的“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D.在崇尚“霸道”的时代,孟子的“仁政”“性善论”是很难有市场的,因而司马迁称孟子的“仁政”说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内”同“纳”,结交;
B.“无”同“毋”,不要;
D.“然”同“燃”,燃烧。
故选C。
2.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古文中常见文学常识的能力。
D项,“墨子,即老聃,名翟,字伯阳”表述有误。“老子”即老聃,字伯阳;不是“墨子”。
故选D。
3.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A项,句意为:有了过错却不改正,这就真叫过错了。“而”,转折连词,作“却”讲。
B项,句意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而”,假设连词,如果。
C项,句意为:知道这道理却不向楚王进言,不能说是忠君的。“而”,转折连词,作“却”讲。
D项,句意为:了解文却不了解武,知道一却不知道二。“而”,转折连词,作“却”讲。
故选B。
4.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致知在格物”中的“格物”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译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此项正确。
B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庶人”解释为“一般人”不正确,正确的解释应为“平民百姓”。译文: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此项解释不正确。
C项,“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中“怵惕”解释为“惊骇、恐惧”。译文:必然会产生恐惧同情的。此项解释正确。
D项,“犹其有四体也”中的“四体”解释为“四肢”。译文:就好比身体有四肢一样。此项解释正确。
故选B。
5.D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项,“然”,同“燃”,燃烧。句意:(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
故选D。
6.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例句,明:彰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A.保:使……安定,动词使动用法。
B.事:侍奉,赡养,名词活用作动词。
C.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疏远。
D.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故选C。
7.C
8.D
9.B
10.D
11.C
12.(1)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入江河)。
(2)托付你的国事给臧地老者,百姓就差不多生活安定了!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句意为:“为学者”旨在每天增进知见。“益”此处作动词,解释为“增加”“提升”。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就,表顺承/表假设,如果;
B.结构助词,的/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代词,他/副词,表推测,大概;
D.连词,来,表目的。
故选D。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为状语后置句,“于”为标志,正常语序为“文王于臧观”;
A. 判断句,“也”表句末判断;
B. 状语后置句,“于”为标志,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
C.定语后置句,“者”为标志,正常语序为“有可以一终身行之者言”;
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其坚不能举自也”。
故选B。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随后典章法规无一更改,也没发布什么偏颇的政令。三年后,文王观察国政,文武士人自行解散了朋党,年长的官员也不再自诩有德。
“三年”是一个时间状语,独立存在,前后应断开,排除AC两项;
“文王观于国”是状语后置句,之间不可断开,应在“国”后断,;“则”为连词,引出后边内容,一般前边断开,所以排除B项。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错误。应该是“老人早上还接受文王的指令,晚上就逃走了”,“遁”是“逃”的意思。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端”,萌芽;“皆”,都;“若”,就像;“始”,开始;“然”,通“燃”,燃烧;第一个“之”,代词,它们;最后两句的“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得分点:“寓”,托付;“于”,介词,给;“庶几”,差不多;“瘳”,本义为“疾病消失了”,活译成“安定”。
参考译文:
(甲)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旨在每天增进知见,“为道者”重在日渐减损执著;减损再减损,直到无所造作无所执著的境地,无所造作无所执著便能无入不自得,顺着自然常道,安宁无事。若是生事扰民,那便无法得到天下了。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周文王来到臧地观游,只见一位老者在垂钓,但他的样子似钓非钓。他不是那种手拿钓竿的钓法,却经常见他这样钓。文王很想请他来参议国政,又担心大臣和父兄们心里不服;转念还是想放弃这打算,却又不忍心百姓失去天赐的机会。于是第二天召见属下大夫说:“昨夜寡人梦见一位贤良之士,面色焦黑满脸胡须,骑着毛色斑驳的马且马蹄半边是红色,口里念着号令:‘托付你的国事给臧地老者,百姓就差不多生活安定了!’”众大夫吃惊地说:“这是先祖君王啊。”文王便说:“要不还是占个卦来决定吧。”众大夫说:“既然是先王的托命,大王就不用多虑,又何必占卦呢。”于是乎迎请臧地老者前来面授国政。随后典章法规无一更改,也没发布什么偏颇的政令。三年后,文王观察国政,文武士人自行解散了朋党,年长的官员也不再自诩有德,不合规的量具也不敢擅自流入四方境内。文武人士解散朋党,说明大家崇尚同心;年长的官员不树德,说明开始同德务实,不合规的量具不敢入境,说明四方诸侯不再有二心。为此文王拜臧老为大国师,以臣下之礼问道:“此政可以推广全天下么?”臧地老者默不作声,漫不经心地走开了,早上接的令当晚就隐遁了,终身再无消息。
(节选自《庄子》)
13.D
14.A
15.C
【解析】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然:……的样子”错。然:同“燃”,燃烧。本句话的意思是: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就像泉水刚开始流淌。
故选D。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和A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代词,代前文的“四端”。
C.结构助词,的。
D.代词,代“治天下”。
故选A。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C.“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错,唯物主义的本质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而孟子的思想是从内心出发的,应是唯心主义思想。
故选C。
参考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16.D
17.A
18.D
19.B
20.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21.孟子治天下运于掌的前提条件是不忍人之心。
具体表现为“四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和“推恩”。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D.“爱:吝惜”错误,应为“吝啬”。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A.动词,厌恶;疑问代词,相当于“何”、“怎么”。
B.都是句末语气词,不译。
C.都是连词,表转折,却。
D.都是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D.“一个人背着泰山超过渤海”错误,“挟”意思是用胳膊夹住,“超”意思是跳过。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用胳膊)夹住泰山去跳过渤海。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言文的内容和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B.“孟子亲眼看到梁惠王可怜牛,判断他可以实行王道”错误,由原文“是心足以王矣。……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可知,孟子判断梁惠王足以称王于天下实行王道的原因是认为他“于心不忍”而不是“看到梁惠王可怜牛”。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是”,这;“端”,发端;“犹”,像;“四体”,人的四肢。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目要求结合两则文段归纳总结孟子治天下运于掌的前提条件及具体表现,作答时先要理清文本层次思路,然后明确每段话的观点,最后再总结概括即可。
文段(1)孟子先明确观点“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接着进一步分析“不忍人之心”具体表现为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最后总结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由此可知,文段(1)孟子指出“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的前提条件是“不忍人之心”,具体表现是“四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文段(2)孟子由“是心足以王矣。……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一句先指出“不忍”这样的心足以称王于天下;然后进一步分析得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最后通过对比“不为”和“不能”总结出“故推恩足以保四海”的结论。由此可知,文段(2)孟子“天下可运于掌”的前提条件是“王之不忍”,具体表现是“推恩”。
综合以上分析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1)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2)
(孟子)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22.B
23.D
24.C
25.(1)以怜恤别人的心情,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
(2)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就像泉水开始流出(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
【解析】
22.
此题考查断句的能力。
此句句意为: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从句法结构和句意上看,首先,“人”在句首,故作主语,“人之有是四端也”是一完整句意,应断开,“犹其有四体也”和“人之有是四端也”结构相似,在修辞上,是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故“犹其有四体也”也应断开;另外,也可依据句尾的语气词“也”断开这两句。“……者,……也”是常见的判断句的标志,故“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断开,“自贼者也”;同理,“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也应分别断开。故此句的标点符号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故选B。
23.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表述有误。依据语境“足以保四海”中“四海”指的是“天下”,古人常以四海和天下来指代中国。并不是指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故选D。
2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题干要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项,“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理解有误。文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恶其声而然也”的意思是“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从这几句的翻译我们可以得知,孟子认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听到孩子的哭声,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一定会出手相助的,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而不是“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故此项理解有误。
故选C。
25.
此题考查考生翻译文句的能力。
(1)得分点:“不忍”,不忍心,感情上觉得过不去,引申为“怜恤”之意;“行”,实行;“治”,治理;“运”,运转;“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比喻句。
(2)得分点:“凡”,所有;“若”,好像;“然”,通“燃”,燃烧;“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比喻句。
【点睛】
参考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26.A
27.D
28.B
29.(1)管仲得到齐桓公的信任是那样专一,行使国家政权是那样长久,而功业却是那样卑微,你怎么竟拿他来和我相比呢?
(2)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属于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是纣王的臣民。
【解析】
26.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句子大意是: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必然爱戴它,就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的功绩。只有这个时候才做得到吧。
“万乘之国”是主语,“行仁政”是谓语和宾语,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B项。结合“事半功倍”的成语意义,可知“功”前应断开,排除C、D两项。
故选A。
27.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文中‘置邮’即设置驿站”错, 置、邮都是名词,均为驿站。
故选D。
28.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说明在孟子心目中,子路较之管、晏治国能力更强,水平更高”错。曾西对管仲、晏子的微词,其实是批评他们没有施行仁政,而子路为孔子弟子,当然是主张施行仁政的,文中并未将子路与管仲、晏子的治国能力进行直接比较,没有证据说明谁治国能力更强。
故选B。
29.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关键词有:(1)“得”,得到;“专”,专一;“行”,推行;“烈”,功业。(2)“尺地”,一尺土地,形容很小;“莫非”,没有不是;“臣”,臣民。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公孙丑问道:“如果先生在齐国当权,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再次实现吗?”
孟子说:你可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曾经有人间曾西:‘您和子路相比,哪个更贤能些?’曾西不安地说:‘子路可是先父所敬畏的人啊。’那人又问:‘那么您和管仲相比,哪个更贤能呢?’曾西变了脸色,很不高兴,说:‘你怎么能拿管仲来和我相比呢?管仲得到齐桓公的信任是那样专一,行使国家政权是那样长久,而功业却是那样卑微,你怎么竞拿他来和我相比呢?’”孟子接着说:“管仲是曾西所不屑的,你以为我愿意学他吗?”
公孙丑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天下,晏子辅佐景公名杨诸侯。难道管仲、晏子还不值得学吗?”
孟子说:“以齐国(的实力)统一天下,易如反掌。”
公孙丑说:“您这样一说,我就更加疑惑不解了。以周文王那样的仁德,活了将近一百岁才死,还没有能够统一天下。直到周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然后大大地推行王道。现在您把统一天下说得这么容易,那么,连周文王都不值得效法了吗?”
孟子说:“我们怎么能比得上周文王呢?由商汤到武丁,贤明的君主有六七个,天下人归服殷朝已经很久了,久就难以变动。武丁使诸侯们来朝贡,统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时王离武丁并不久远,武丁的勋臣世家、美好习俗、醇厚民风、仁惠政教都还有遗存。又有贤臣共同辅佐,所以能统治很久以后才失去政权。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属于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是纣王的臣民,在那种情况下,文王仅以方圆百里的小地方兴起,所以是非常困难的。齐国人有句话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的时势就很利于用王道统一天下。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没有哪一国的国土有超过方圆千里的,而现在的齐国却超过了。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听得见,一直到四方边境,这说明齐国人口众多。疆土不必再扩张,老百姓不必再增加,如果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何况,统一天下的贤君没有出现,从来没有隔过这么久的;老百姓受暴政的压榨,从来没有这么厉害过的。饥饿的人,可以很容易让他吃饱,口渴的人,可以很容易让他喝足。孔子说:‘道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必然爱戴它,就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的功绩。只有这个时候才做得到吧。”
30.B
31.C
32.D
33.(1)我们历代的君主也没有这样实行过,到了您这里却违反规矩,是不行的。
(2)尊贵者的德行像风,卑微者的德行像草。草受风吹,必然随风倒。
34.统治者(或管理者)的兴趣、爱好、习惯等,对下面的人有很大影响,统治者(或管理者)要以身作则。
【解析】
3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句子大意是:诸侯的礼节,我不曾专门学过,尽管如此,我还是听说过。三年的丧期,穿着粗布做的孝服喝稀粥,从天子一直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的。
“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句式相同,中间应断开,排除C项;“庶人”作前句的宾语,故其后应断开,排除A、D两项。
故选B。
31.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在君王居丧期间主持丧事的官员”错。冢宰,官名,即太宰。殷商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首。
故选C。
32.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但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的,还是领导人尽孝的问题”错。结合原文“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