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穷人
教师寄语:天才之舟,在汗水的河流里起航。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2. 识记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常识。
3.把握课文的结构和情感线索。
4.感知人物形象,理解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自主学习】
1.背景透视
本文选自《列夫托尔斯泰短篇小说精选》。《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一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候,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穷人》这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高尚的品质。
2.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他的作品,气势磅礴,场面广阔,人物众多,心理描写逼真细腻,语言质朴洗练。代表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等。
3.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quán( )缩 魁梧lí ( )黑 忐忑( )不安
4.解释下列词语。
忐忑不安:
【合作探究】
1.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 、 、 。其中核心要素是 。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除了题目之外,课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他们”是“穷人”?
4.这篇小说歌颂了渔夫和桑娜具有怎样的品质?
【精讲点拨】
1.默读第8段,思考:“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中的“这样做”指的是什么?“这样做”反映了桑娜怎样的品质?
2.默读第9段,思考:桑娜抱回孩子后为什么忐忑不安?
3.第20段和23段两次沉默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4.课文为什么要以“穷人”为题?
【巩固检测】
一、积累运用
1. 下列句子中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péng)湃(bài)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jiàn)起一阵阵浪花。
B.魁梧黧(lí)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被撕破了的鱼网,一边走 进来,-边说:“嘿,我 回
来啦,桑娜!”
C.渔夫皱(zōu)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D.哦,我们,我们总能熬(ái)过去的!快去!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柔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京肉跳。
B、渔夫拖着湿琳琳的被斯破了的渔网,一边走进来,一边说。
C、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D、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悠虑。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繁华的大街上,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B、在安静的校园里,我们的班长德高望重,深受同学们喜爱。
C、《孟子》的雄辩,《荀子》的浑厚,实在是各有千秋。
D、泰山山顶凛冽的寒风灌进房内,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4、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社会环境描写)
B、桑娜站起身来,把一块很厚的围巾包在头上,提着马灯走出门去。(动作描写)
C、“是啊,是啊,“丈夫哺嘀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语言描写)
D、她志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捧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捧我一顿也好!”(心理描写)
5、选择下列各句中省略号的作用。
A、表示数目的递进
B、表示说话时的断断续续
C、表示心理活动断断续续
D、表示语意的跳跃
(1)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
(2)“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 )
(3)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
(4)“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
二、课内精读
①桑娜脸色苍,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②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③“你知道吗 ”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④“哦 什么时候 ”
⑤“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哪!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⑥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6、下列对划横线句子“接我一顿也好“中的“也“字理解正确的一项( )
A、“也“字在这里可有可无,可以去掉,语意同样明确,心理活动同样合乎情境。
B、“也“字在这里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恰如其分地展现出桑娜即使找打也心甘情愿收养孩子的决心,表现了她的善良。
C、“也“字在这里表示强调,肯定了桑娜的自作主张必然会带来的挨揍的后果。
D、“也“字这里可有可无,它只是作者的一种语言表述习惯。
7、下列对画波浪线的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
B、“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
C、“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他希望妻子能做出不要收养邻居孩子的决定。
D、“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8、下列关于本文的写作特色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运用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
B、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
C、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
D、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设置了一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推动了故事向前发展。
【拓展延伸】
渔夫和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精要的语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的内容。
第14课 穷人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 人物 、 情节 、 环境 。其中核心要素是 人物 。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3.除了题目之外,课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他们”是“穷人”?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的干活儿,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孩子们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
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4.这篇小说歌颂了渔夫和桑娜具有怎样的品质?
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精讲点拨】
1.默读第8段,思考:“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中的“这样做”指的是什么?“这样做”反映了桑娜怎样的品质?
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
反映了桑娜的善良。
2.默读第9段,思考:桑娜抱回孩子后为什么忐忑不安?
她紧张、担忧,觉得给丈夫增添了负担,愧对于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该如何告诉他。
3.第20段和23段两次沉默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沉默”是不作声的意思。桑娜与渔夫对话时先后两次“沉默”。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渔夫回家了,渔网也撕破了,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丈夫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而渔夫没打到鱼,心里愧疚,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话了。
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桑娜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4.课文为什么要以“穷人”为题?
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的差,吃的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这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就是这样贫穷的情况下,桑娜与渔夫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举动:在自己五个孩子的基础上,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事例,讴歌了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巩固检测】
一、1——5 ACCA(ABDB) 二、 6——8 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