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江苏省高考语文文学常识过关练(六)(word版 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江苏省高考语文文学常识过关练(六)(word版 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3 06:29:59

文档简介

2023届江苏省高考语文文学常识过关练(六)2022.8.21
(命题:高三语文命题组2 审核:高三语文审题组2)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文常积累】
尊敬称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①古代对帝王的称呼都是敬称:比如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②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③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④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⑤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⑥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⑦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 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⑧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⑨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⑩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题组训练】
1.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南人,指原南宋境内的各族人。元朝统治者把全国人分成四等,南人属最下等。
B. 京兆尹,中国汉代官名,为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C.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崇拜物。“社稷”常用来代指国家,因此古时执掌军队大权的臣子常被称为“社稷之臣”。
D. 伏锧,古代施刑时罪犯裸身俯伏于砧上,故称“伏锧”。也泛指被处死。
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斋醮,为对道教仪式的传统称呼,俗称“道场”,即供斋醮神,借此来求福免灾。
B. 乘,古代称兵车,两马一车为一乘。千乘之国,意为拥有许多兵马的国家。
C. 疏,是在朝官员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上疏是臣子规谏君主、参与政事的重要方式。
D. 转漕,指转运粮饷,既可指为军队转运粮饷,也可指国家常规的粮食运输。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常常为“太宗”。
B. 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人民(的力量)。人,本应写作“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写作“人”。
C. 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
D. 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孤,有成语“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
B. 三司署,三司官署,唐时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受理刑狱。
C. 授、拜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表示提升官职的词有拔、擢、升、出等;表示降低官职的词有贬、谪、左迁等;表示罢免官职的词有罢、黜、夺、免等。
D. 礼部员外郎,尚书省二十四司置员外郎1人,为各司之次官。唐、宋、辽、金、元、明、清沿其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时号“员外”,实已在编制定员之内。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孝廉”,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晋时仍保留此制。
B. “持一象笏至”中的“象笏”,指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笏,供指画和记事。笏多以象牙、玉制成。
C. “修禊事也”中的“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拔除不详。
D. “三径就荒”中的“三径”,源于西汉末年的蒋诩,他隐居后在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三径”成为隐士的代称。
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为“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B. 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 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D. 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7.清明期间,方华同学外出踏青,下列诗句不能用来描述他旅途见闻的一项是(  )
A.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B.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C.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D.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8.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楮币,也称楮券,指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宝券”等纸币。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
B. 工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由隋文帝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与吏、户、礼、兵、刑并称六部。
C. 《易》为《易经》的简称,又称为《周易》,是一本关于“卜筮”的书。与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
D. 给事中,秦置,汉魏相沿。为将军、列侯、九卿等的加官,加此号能侍奉在皇帝左右。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
9.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B. 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
C. 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D. 赠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10.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又称别号表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B. 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为“郭”。《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
C. 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如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
D. 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子监”指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
B. “骐骥”是骏马的别称,马的别称还有:白驹、飞黄、骥、骊、骝等。
C. “君子”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道德的人。
D.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 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1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 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13.下列关于《论语》的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行兼及部分弟子言行的典籍。
B. 《论语》中的“论”,读音为“lún”,其意为编纂,“语”指言论。
C. 《论语》的组合形式是“篇”(若干“章”的组合)和“章”(一个个相互独立的段落)。
D.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作品,与《中庸》《大学》《春秋》合称为“四书”。
14.下列选项中,文化常识的表述均正确的一项是(  )
①表,古代奏章的一种,专门用于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在写作风格上以议论为主,侧重于“陈情”,表达臣子对帝王的忠诚和希望。
②郎中,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等,如“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郎中”作为医生称呼始自宋朝。
③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被称为史学“双璧”,“前四史”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晋书》。
④“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⑤“丁内忧”指遭父母丧事。源于汉代,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孝,不准为官,如国家因特殊原因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
⑥庙号,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叫庙号,如“太宗”和“康熙”都是庙号。
A. ①②⑤ B. ①②④ C. ③④⑥ D. ③⑤⑥
15.下面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的解说,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B.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C. 金陵十二钗中,最有才华的女子是林黛玉;最有管理才能、大胆改革的女子是探春;最泼辣狠毒的女子是王熙凤。
D. 起海棠诗社时,李纨自封为稻香老农,探春给自己取名蕉下客,宝钗给宝玉取的号是无事忙、富贵闲人。黛玉叫宝玉为怡红公子。
16.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我国古代的官职名,战国时期“司马”为武职,专门纠察军队队列秩序
B. 我国古代,兄弟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C. “参乘”又写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古代四匹马拉的车
D. “再拜”是古代一种相对隆重的礼节,在表示郑重呈献某物或接待某人时,行多次的叩拜礼.
1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少部分分为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 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于婉约范畴。
C. 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 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18.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 “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均出自《鸿门宴》。
D.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19.晚清名臣曾国藩临终前在留给子孙的遗言中写道:“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请问“慎独”的思想来自于哪一部儒家经典()
A. 《大学》 B. 《荀子》 C. 《论语》 D. 《孟子》
20.下列名句出处对应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方今天下,舍我其谁。 ②朝闻道,夕死可矣。
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④九层之台,起于累
A. 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  B. 孟子 孔子 老子  庄子
C. 孟子 孔子 庄子 老子   D. 孔子 孟子 庄子 老子
21.下列有关《论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儒家的代表作品。 B. 《论语》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
C. 《论语》以一种语录体的形式呈现。 D. 《论语》由孔子亲自著述。
22.下列表格各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语言 作者 朝代 作品
A.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孔仲尼 春秋 《论语》
B. “潜力之行,始于足下” 老聃 战国 《道德经》
C.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翟 战国 《墨子 兼爱》
D.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孟轲 战国 《孟子》
2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 《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 《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 《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4.《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人是()
A. 晴雯 B. 袭人 C. 小红 D. 王熙凤
25.《红楼梦》中,大观园众姊妹结成“海棠诗社”,下列咏海棠的诗句中,哪一句是林黛玉所写的?
A.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B.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C.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D.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2023 届江苏省高考语文文学常识过关练(六)
【答案】
1. C 2. B 3. C 4. C 5. D 6. C 7. B
8. B 9. D 10. C 11. A 12. C 13. D 14. B
15. A 16. D 17. B 18. A 19. A 20. C 21. D
22. C 23. D 24. A 25. C
【解析】
1. A.正确。
B.正确。
C.“执掌军队大权的臣子”错误,“社稷之臣”指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D.正确。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高考能力层级为 A。文学常识正误的判
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
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
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
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2. A.正确。
B.“两马一车为一乘”错误,应该是“四马一车为一乘”。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高考能力层级为 A。文学常识正误的判
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
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
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
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 A.正确。
B.正确。
C.垂拱:垂衣拱手,古时多指统治者以无所作为,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
第 1 页,共 9 页
D.正确。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高考能力层级为 A。文学常识正误的判
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
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
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
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4. A.正确。
B.正确。
C.“出”为从京城到地方任职,为官员调动,不是升职。
D.正确。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高考能力层级为 A。文学常识正误的判
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
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
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
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5. D.“隐士的代称”不当,“三径”后来指隐士住处。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要广泛阅读积累,加强记忆。
解答文学常识题的技巧:积累法。所谓积累法就是要平时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这需
要学生平时学习时多用心,也需要老师老师多提醒多总结,更主要的需要学生平时读
书时要多留心。平时学习时多刷题,形成大量知识积累。到考试时,调动平时积累的
大量文化常识,对试题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初步做出正误判断。联想法。当试题中的文
化常识自己平时没有见过时,可以采用联想法。回忆课本中学过的相关内容,回忆自
己读多的相关书中是怎样说的。回忆看过的电影,旅游参观时导游的相关讲解,以及
古代的风俗习惯等进行联想从而做出相应的辅助的正误判断。语境法。有些文化常识
生疏,但既然出自这篇文章中,与文章的语境应该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把所给
文化重新放到语境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给的所发是否符合语境即是否
前后文意思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 2 页,共 9 页
6. C.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
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
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
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
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7. A.“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意思是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
带来了勃勃生机。出自黄庭坚的《清明》,“草木柔”是春季之景,属于清明之时,
符合题意。
B.“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意思是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
花落瓣忧心忡忡。出自赵嘏的《长安秋望》,“菊”是秋季之景,不符合题意。
C.“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意思是海外的燕子还未归来,邻家儿女们在
玩斗草游戏。江边的梅子已落了,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零星的雨点打湿了院子里的
秋千,更增添了黄昏的清凉。出自宋代李清照的《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梅子
熟”“柳生绵”都是春季之景,属于清明之时,符合题意。
D.“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意思是冥纸成灰,灰飞漫天,好似白色的蝴
蝶;相思成泪,泪滴成血,仿佛红色的杜鹃。出自宋代高翥的《清明日对酒》,“纸
灰”表明清明时节,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
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
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
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8. B.“全国土地、赋税”由户部掌管。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
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
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
第 3 页,共 9 页
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
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9. D.“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高考能力层级为 A。文学常识正误的判
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
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
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
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10. C.每月初一叫朔,每月最后一天叫晦,“戊申晦”,是在月底最后一天。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
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
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
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
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
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11. A.“'国子监指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
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中“指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说法不严密,
“国子监”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
府。
BCD 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平时记忆积累,尤其是课本的
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国子监:
第 4 页,共 9 页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
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
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元代初设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
子学,设置祭酒、司业,掌管教令;监丞,专领监务。此外,另设蒙古国子学、回回
国子学,亦称国子监,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区别。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
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明代国子监规模宏大,分南、北两监,各设在南京与
北京。
南监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 年),规模尤盛。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 年),在
北京设国子监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清沿袭明制,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
官学(宗学等除外),设置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
各一员。另外还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
“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
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12. C.“十人为伍”错,应是五人为伍。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高考能力层级为 A。文学常识正误的判
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
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
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
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13.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熟悉
作品内容,熟记文学文化常识,抓住各选项表述的要点判断正误即可。
【解答】
D.《春秋》不是“四书”之一,应该是《孟子》。故 D 项错误。
故选 D。
14. ①正确。
②正确。
③错误。“《晋书》“应改为“《三国志》”。
④正确。
⑤错误。“遭内忧”是指遭母丧事。
第 5 页,共 9 页
⑥错误。“康熙”是年号。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与理解。根据教材知识和平时的积累,结合选项的表述分析
判断。
文史典籍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4.四库:经、史、子、集。
5.《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6.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15.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及人物的分析能力。名著知识关键在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
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
握具体的情节内容。分析名著中的人物形象,需要在熟读名著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故
事情节具体分析。
【解答】
A“浪漫主义”错误,应是现实主义。故 A 错误。
故选 A。
16. A 项,正确;
B 项,正确;
C 项,正确;
D 项,“行多次的叩拜礼”错。“再拜”,拜两次,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表示郑重
奉上的意思。
故选:D。
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大致说来它包括“天文地理、目录辞书、科举职官、
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传典籍、古代纪时、音乐娱乐、学校
设置”等等,需要平时加强积累和识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文学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
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
第 6 页,共 9 页
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
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
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
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
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17. 【分析】
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
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解答】
B.苏轼属豪放派,其余属于婉约派。故 B 错误。
ACD 均正确。
故选 B。
18.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和文学名著的识记能力。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
本题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积累,对名著名篇的阅读积累要细致,全面,不
能只满足于熟悉情节,还要深刻领悟其思想内容,熟悉其表达技巧。
【解答】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故选 A。
19. 略
20. 略
21.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常识的积累能力。此类题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
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
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解答】
D《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整理,而非孔子的著作。
第 7 页,共 9 页
22.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此类题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
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
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解答】
A.出自春秋曾子的《论语 泰伯》。
B.老子是春秋末期人。
C.正确。
D.出自战国荀子的《劝学》。
故选 C。
23. 【分析】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
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解答】
D《诗经》中不都是四言诗,也并不是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故选 D。
24. 【分析】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
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解答】
A 端午节家宴,众人不欢而散。宝玉回房闷闷不乐,偏巧晴雯伺候换衣服跌折了扇股
子,便训斥了她两句。晴雯不服,将袭人一并奚落,气得宝玉要撵晴雯。晚上宝玉喝
酒回来,为逗晴雯开心,便拿扇子给她撕,麝月过来阻止,宝玉便将麝月的扇子也拿
给晴雯撕了,二人大笑,宝玉说这叫“千金难买一笑”。故 A 正确。
BCD 错误。
故选 A。
25.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必读篇目的名
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
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
可。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红楼梦》了解掌握情况。要求考生对于要求阅读的作品能
够通读。阅读时还要了解识记相关的一些内容。林黛玉的《咏白海棠》:“半卷湘帘
第 8 页,共 9 页
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
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故选 C。
第 9 页,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