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课件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骑桶者》课件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3 06:3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变形记》
弗兰茨·卡夫卡 ( Franz Kafka 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
现代派小说的鼻祖,
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
现代派文学发端于19世纪晚期,兴盛于20世纪前期,多用变形、扭曲、实验性的手段来表达人类的现代性困境,分支流派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卡夫卡的作品的色调似乎总是灰色的,揭示出人类普遍的孤立和疏离,展示人如何在世界的迷宫中找不到出路,只剩下迷惘、绝望以及屈从。
现代派的宗师
“谁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
“就作家与其所处的时代的关系而论,卡夫卡与我们的时代关系最近,似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的时代关系。可以这么说,卡夫卡对于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奥登 (美国诗人于1941)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名其妙被“捕”又莫名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骑桶者
探究虚构背后的真实
故事情节
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煤桶走着去的,而是骑着煤桶飞着去的。结果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1、默读第一段思考, “我”为什么要去赊煤?
(1)自身的穷困潦倒:没有煤了
(2)外界环境的冷酷:四周是冰凉的
(3)强烈的求生欲望:不能活活冻死
文本鉴赏
2、“我”为什么以骑桶飞的方式赊煤?
(1)骑着桶去速度快。可见,我骑着去是为了早点赊到煤,快马加鞭,迫切想要逃离寒冷。
(2)骑着桶去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我真的已经一无所有,贫困潦倒。引起同情,获得施舍。
(3)他害怕失败,所以他飞着去,并且随时准备飞快地撤走。
3、“我”为什么失败?
(1)煤店老板娘的拒绝。
(2)“我” 骑桶的方式。
交流方式
性格弱点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4、主人公的性格有何特点?
特点:自卑、自尊,畏缩、惶恐、胆小、害怕失败,不善交流,命运可悲的小人物
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
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
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主题探讨
作者虚构这个骑桶赊煤失败的故事,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试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本文的主题。
(“我”“卖煤人”)
“我”的角度
我的贫困——小人物生活的艰难
我四周的冷漠——社会的冷漠无情
我想办法去赊煤——苦苦的追寻
我的自我安慰——心怀希望
天空成了盾牌——人与宇宙的不通融性
我失败了,还被扇到冰山区域——人与人的隔膜、不通融性,人类生存的困境
我永远消失不复再见的绝望——人类无力反抗外部世界、无法改变困境的绝望
煤店老板想要出去给我煤——人性中微茫的善良
煤店老板“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他的弱不禁风——无力自救,何以救人
从“煤店老板”的角度看
煤店老板娘“坐在火炉旁织毛衣”,帮他丈夫卖煤——尘世的幸福生活,自私冷酷
从“煤店老板娘”的角度看
作者为何要虚构主人公骑桶去借煤而不是提着桶去,好处有哪些?
领悟虚构
如果作者用一种沉重的笔触写主人公拎着煤桶去借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煤店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这样的作品内涵和指向就比较单一。
而现在这样用“轻”来处理“重”,则使每一方都有两个或更多的层面:主人公的处境是悲惨的,但他同时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立体的人;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谴责也变得不确定了,因为她是否真的听到了借煤者的吁求是不确定的:飞翔的方式避免了她和借煤者的正面接触;作者的叙述表面上是冷静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以及一种心灵的饥饿;读者不是被一味的沉重压住,而是体味到一种“含泪的笑”,关注到主人公自身的惶恐,甚至可以上升到“人与人无法沟通”这样的层面。
拎着桶去:
想象空间小
人物平面化
主题单一
气氛沉重
增加想象空间
人物立体化
主题丰富
“轻”“重”平衡
骑桶去:
虚构的作用
“并不只有小说家撒谎。但小说家的谎言与其他人的不同,因为没有人会批评小说家说谎不道德。甚至,他说的谎言越好、越大、制造谎言的方式越有独创性,他就越有可能受到公众和评论家的表扬。因为,通过讲述精巧的谎言,通过编造看起来是真实的虚构故事,小说家能够把一种真实带到新的地方,赋予它新的见解。”
——村上春树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
“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荒诞的、夸张变形的……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是虚构的?
文中的“真实”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活的真实
“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
“她一面编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
环境的真实
“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
心理的真实
“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我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
语言的真实
本文虚构和真实的关系是怎样的?
虚构的情节
真实的生活
虚构的形象
人的生存困境
目标:追求心灵上的真实。
《骑桶者》,一个真实的谎言
追寻虚构——小说艺术的本质意义
到底岸上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还是水里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 在生活里,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个现实里头,就是岸上的白杨树那个层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层面,而往往忽略了水里头那个“空”的,那个随时千变万化的,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的倒影的层面。
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文学提供了一种“空”的可能,空,是另一种现实。我们平常看不见的、更贴近存在本质的现实。
——龙应台《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
发现与追寻:虚构与写实——下面哪些是写实,哪些是虚构?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
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
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
隐喻: 光、空、寒气、冰凉,开头一连串急促的短句就让人坠入紧急的、窘迫的困境之中。
银灰色意味着色调凄冷,盾牌给人厚重的感觉,也意味着厚厚的阻隔,让人求告无门。一开始就展现了无处逃避、无力改变的困境。
“我”的
状态
空桶
老板娘
骑桶者
——困境,紧急、窘迫、无力改变的困境
——希冀,飞翔起来去寻找希望的急切
——追寻,有飞翔的空桶就不曾停止追寻
——匮乏,人空无一物、一无所有的匮乏之感
——漂泊,漂如浮萍的无所依托,悬在空中的游离感
——畏惧,人对现实的恐惧,害怕失败
……
——阻隔,与希望之间有巨大的障碍,再急切的呼告都被阻隔了
——无法沟通
人与人之间无法理解、无法沟通


发现与追寻:虚构——荒诞之下的心灵真实
《骑桶者》
关于现代人处境的关键词,现代主义作品“向内转”,表面的荒诞之下有深刻的心灵困境的真实再现。
沉重与飞翔
困境与希冀
漂泊与追寻
现代人面临着怎样的人生困境呢?差不多和卡夫卡同一时期的爱因斯坦有着这样的体悟:
在战争时代,应用科学给了人们相互毒害和相互残杀的手段。在和平时期,科学使我们生活匆忙和不安定。它没有使我们从必须完成的单调的劳动中得到多大程度的解放,反而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人们绝大多数是一天到晚地厌倦地工作着,他们无法享受劳动的乐趣,而且经常提心吊胆,唯恐失去他们可怜的一点点收入。
——爱因斯坦
布 置 作 业
小说结尾写道:“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请张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我”在冰山的生活。要求:想象合理,细节真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