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懂就要问》(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不懂就要问》(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3 15:3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诵、例”等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3.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诵、例”等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介绍孙中山。孙中山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孙中山先生的课文 (板书:不懂就要问)
3.学生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导识记多音字。
“背”表示用背驮东西时读一声,表示后背时读四声;“圈”表示养家畜的棚栏时读“juàn”,表示圆圈时读“quān”。
三、读课文,学习新课
1.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本文标题与以往课文标题比较,有什么不同?(课文标题后带*号)
教师讲解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
2.学生自学课文,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1)默读课文,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想法。
3.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照例”是什么意思 “先生”是谁 什么是“戒尺”、 “私塾”
4.学生自主读课文,并结合插图、生活实际等,谈谈对有新鲜感的词句的认识和理解。
5.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合作交流。
6.现在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的事,谁能讲一讲你对孙中山的了解。(指名让学生说)
7.小组讨论孙中山的相关资料,并派代表向全班介绍。
8.了解了这些资料,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小组交流、讨论对课文所讲的事的看法,理解“不懂就要问”的道理。
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有依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在交流中不断深化自己的知识。
9.引导学生联系课题,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看法,通过同桌讨论、集体交流,深化读书感受,产生学习孙中山勤学好问精神的愿望。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到“不懂就要问”的益处,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2.把“不懂就要问”化为学习的自觉行为和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生字检查,复习引入
复习生字,指名让学生读、齐读。
背 诵 例 圈 段 糊 涂 呆 戒 厉 挨 楚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看到课文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1)是谁不懂 (2)哪里不懂 (3)要问谁 (4)“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 (5)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可通过查字典解决,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问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
三、深入学习
1.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 (2)“私塾”与现在的教学有什么不同
2.指名让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文中的“照例”“流利”“连连点头”说明了什么 课文前面写先生对孙中山的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背书没有什么用。这说明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 他对先生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
(我们可以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等词语中知道孙中山读书很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而“壮着胆子”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希望进一步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并读一读。
吓呆了 霎时 鸦雀无声 拿着戒尺
厉声问道 收起戒尺 让孙中山坐下
(1)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
(2)围绕以上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时,同学们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展开想象,并有感情地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为什么向先生提出问题还会挨打呢 为什么现在的老师都鼓励学生提问呢
5.孙中山在“私塾”的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表现出他怎样的精神 (孙中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四、指导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小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3.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1)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地背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2)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这句话是说其他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孙中山为什么敢提出问题,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3)你会背了吗
这句话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
(4)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句话要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
五、深入学习、探究
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1)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从不糊里糊涂,敢于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2)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说说你在平时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五、板书
3* 不懂就要问  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