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 新探索 】大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 新探索 】大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5 18:1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以下是同学们的读书分享,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小华读完整本书后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想法。
B.小江非常爱护图书,不在书页上圈画批注。
C.小灵把有关读书方法的句子摘录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上。
D.小美读书时会画人物图谱,把复杂式人物关系理清楚。
二、判断题
判断同学们的读书方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2.小明碰到不懂的问题就请教老师,可我们可以说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
3.小华读书的态度很真诚,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
4.小晓记忆力很好,背诵完后就不再复习了。( )
5.小丽只喜欢背诵下来课文,不喜欢思考作者写作的意图。( )
三、填空题
6.(1)根据以往所学知识,补充完整【开场白】。
【开场白】
读书可以明智,高尔基说:“书籍是________________。”莎士比亚说:“书籍是____________。”
读书需要坚持,“一日读书一日功,__________________。”读书不论年龄几何,“__________________,只要迈步总不迟。”读书需要勤劳,“__________________,学海无涯苦作舟。”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今天我们邀请了古今名人,来畅谈读书之乐,读书之法。让我们走进名家的读书故事,感受阅读的魅力!
(2)【开场白】中用到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
A.比喻、排比、引用 B.比喻、排比、夸张
C.比喻、夸张、拟人 D.拟人、排比、夸张
7.冰心的读书经历。
8.叶文玲的读书经历和读书感悟。
9.冰心和叶文玲奶奶讲起读书故事来,真是妙语连珠。
【接下来进入一个抢答环节,答对最多的同学将获得神秘小礼品哦】
10.
(1)请将【串场词】中的①处补充完整。
(2)②和③空应该填入( )
A.阅读速度 阅读方法 B.阅读态度 阅读方法
C.阅读兴趣 阅读速度 D.阅读理念 阅读兴趣
11.根据片段,梳理内容,填空。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12.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正确词语。
13.《忆读书》中冰心为什么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叶文玲奶奶讲述读书经历《我的“长生果”》之时,也讲了她的读书感悟,阐明了读与写的密切关系,请借助下图梳理。
15.冰心阅读广泛,她对下列这些书籍的评价是什么?她的好书评价标准是什么?
四、语言表达
16.你的读书经历是什么?给大家讲一讲吧!
17.请梳理出冰心奶奶在《忆读书》时提到的读书方法。
18.同学们就冰心奶奶的读书方法展开了辩论。
19.你认为读书的意义是什么?结合实际经历,和同学们讨论。
20.你阅读的好书有哪些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推荐给大家吧!
五、信息匹配
21.请圈画出朱熹对读书的三个要求。
22.下列各项中,与朱熹的读书方法相同的是( )(多选)
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③读书以心为本,心不在,虽勤无益。
④学不博者不能守约,志不笃者不能力行。
⑤一心一意万事成,三心二意失良机。
⑥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六、现代文阅读
童年读书
莫 言
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最大的乐趣。
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楼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喂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许多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jiū)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忍。但我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肿成了一条缝。
不久,我从一个很赏识我的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晚上,母亲在灶前忙着做饭,一盏小油灯挂在门框上,被腾腾的烟雾缭绕着。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我沉浸在书里,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
23.借助下图梳理莫言的童年读书经历。
24.“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我”为什么感到“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阅读策略。
A.“小华读完整本书后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想法。”是属于阅读策略中的自我提问,正确。
B.批注是运用简洁、精炼的书面语言或以圈点、勾画的方式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疑记录在书页的空白处,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的一种阅读策略。所以“小江非常爱护图书,不在书页上圈画批注。”的说法是错误的。
C.“小灵把有关读书方法的句子摘录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上。”属于阅读策略中的做批注,正确。
D.“小美读书时会画人物图谱,把复杂式人物关系理清楚。”是属于阅读策略中的图文转换,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B。
2.×
3.√
4.×
5.×
【解析】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而本题中小明向老师请教问题,不合语境,故题干错误。
3.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也可以说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体现了读书的态度很真诚,故题干正确。
4.记忆力很好,但是背诵完后不再复习会慢慢遗忘,题干与事实不符,故错误。
5.论语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要学思结合,我们读书时不仅要背诵好的语段,还要思考明白作者写作的意图,懂得相关的道理。故题干错误。
6. 人类进步的阶梯 全世界的营养品 一日不读十日空 学习不怕根底浅 书山有路勤为径 A
【详解】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著名文学家高尔基的名言。 这句话的确很有道理。 书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书籍记载了人类的历史,记载了所有人类的新发现,记载了所有人类的梦想,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这句话是莎士比亚说的。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这句名言的意思是指读书学习要坚持不懈,才有功效。
学习不怕根底浅,只要迈步总不迟的意思是学习不怕基础差,只要开始努力学习就不算晚“根底浅”比喻基础差。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出自唐代韩愈的《古今贤文·劝学篇》意思是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吸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两个必不可少的。
开场白中将书比作“阶梯”和“营养品”等是比喻,还引用到名人名言和诗文等,中间一段运用排比的手法写出读书的方法与条件。
7.七岁时
《红楼梦》
1980年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这要求我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所以我们上课要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忆读书》中冰心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有:七岁时读《三国演义》,引起对章回小说的兴趣;然后读了《水浒传》,觉得里面的人物性格生动、个性鲜明,比《荡寇志》强多了;十二三岁时读《红楼梦》,中年时再读,体会大有不同。冰心认为只有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书才是好书。
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读万卷书”便是我唯一的消遣。
8.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题目出自《我的“长生果”》。
由文中“我最早的读物是孩子们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连环画。”、“几个月的工夫,这个小图书馆所有的文艺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后来,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如醉如痴。”可知,叶文玲的读书经历是:小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由文中读小画片时的“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就感到不过瘾了。”、读连环画时的“我看得如醉如痴、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读文艺书籍时的“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读中外名著时的“ 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如醉如痴、这时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可知,叶文玲的读书感悟是:津津有味→如醉如痴、废寝忘食→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9.情实 光明 知解 卷
有味 心驰 栩栩 渴
瓜 枣 醉 解
一知半解:这些题目都很难,尽管老师解说了半天,我还是一知半解。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补全词语以及词语造句。
真情实感:真挚的感情,实在的感受。
无限光明:前途无量,无限的光明。
一知半解:形容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深不透。
手不释卷:手不离书本。形容勤学不倦。
津津有味: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心动神驰:形容思慕之情不能自持。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非常迫切。也说如饥如渴。
滚瓜烂熟:形容记得非常牢固,念或背得非常流利。
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经消化理解,笼统接受。
如痴如醉: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不求甚解: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不求甚造句:他这种对问题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是成绩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
10.(1)①为有源头活水来
(2)B
【详解】(1)本题考查诗词默写。
出自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全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串场词就是要把上下两个环节串起来,一般既要评价上个环节,又要引出下个环节。这里上一环节里“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所以这里说的是阅读态度。下面一个环节说的是“从今名人的实践中,讨论不同的读书方法”,讲的是阅读方法。所以②要填上“阅读态度”,③要填上“阅读方法”,选择B。
11.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诵读 记亦不能久也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梳理内容。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意思: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不集中,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由原文可知答案。
【点睛】参考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不集中,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12.倔强 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详解】本题考查对字音字词的识记书写能力。
做题时要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然后正确书写。注意易错字“囊”的正确书写,“梁”是木字底,不是米字底。
13.因为作者从读书中能够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的理解与填空。
《忆读书》,本文由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冰心所写。主要讲述了冰心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的过程,并提出了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最终概括为指导读书的九个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从原文“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可知,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因此,作者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14.锻炼记忆力 增强了理解力
要别出心裁 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真情实感 借鉴和模仿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
根据原文《我的“长生果”》,结合思维导图的关键词进行查找信息并梳理答案。
(1)从第12自然段结尾“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可知答案。
(2)从第11自然段第一句“这小小的光荣,使我悟得一个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可得出答案。
(3)从最后一自然段“于是,我又悟出了一点道理: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可得出答案。
15.引发阅读期待;
尤其欣赏,人物描写生动;
没有人物个性,索然无味;
耐人寻味;
精彩;
烦琐;
有的堆砌华丽词句,无病而呻、有的满带真情实感、质朴浅显,使人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有的满带真情实感、质朴浅显,使人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详解】考查了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对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
《忆读书》作者冰心回忆了幼年、少年时读书的经历,总结了多年读书的经验,旨在引导学生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课文是以回忆的形式叙述自己读书的经历的一篇文章,前半部分以读书好为主,表达了作者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后半部分以“多读书”为主,告诉读者读好书。
从原文“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极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 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便是我唯一的消遣。 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己!”可知答案。
16.《魔法师的奇幻花园》
《狼王梦》
懂得了竞争的无情,欣赏了不屈不挠的强者风范,我们要自立自强起来。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第一个空前面写到“最喜欢看带图的绘本故事”所以应该是一个绘本的名称。
第二三空写都是文字的书籍名称和读后有什么感悟。
17.2.反复读
4.比较读、挑选读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由文中“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可知,这种读书方法是一知半解的读。
由文中“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可知,这种读书方法是反复读。
由文中“《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可知,这种读书方法是隔段时间再读。
由文中“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得出,这种读书方法是比较读、挑选读。
18.反对。我觉得在读书过程中如果遇到生字,应该及时查阅,这样可以增加识字量,又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其次说出理由,可从这样读书方法的坏处来写,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不赞同这种读书方法。我们读书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字音读不对意味着对词义的不理解不利于我们进一步去读懂和理解文章,当我们阅读时,要尽力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19.读书可以获得智慧,读书最大的意义是增长知识,还可以明德懂礼、启迪智慧,提升修养、陶冶情操。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分析所给材料,明确交际的內容,然后组织语言。
结合实际经历,说说你认为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读书的意义在于获得智慧,所以有字书和无字书要一起读。有的人大字不识,却一生读尽无字书,同样堪称饱学之士。将遇到的人与事当作书来读的人,是真正的读书人。人如字,事如书,让读书回归生活,让有字与无字合一,便是读书的意义。
读书是为了打破局限,获得更加豁达与平和的心态,它是最低成本、最便捷的一种途径。好书凝聚着许多人一生的智慧,而获取它仅需几天的阅读时间,多么划算的交换!从历史上看,爱读书的好处还能惠及子孙,这是极有价值的选项。
20.书籍名称:《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
推荐理由:作者吴承恩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翱翔着无比丰富的想象的翅膀,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超凡入圣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和世俗情怀,表现了鲜活的人间智慧,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它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把读者带进了美丽的艺术殿堂,感受其艺术魅力。
人物:孙悟空、猪八戒、唐三藏、沙僧
情节:三打白骨精 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来到白虎岭。白骨夫人施妖法,一变村姑,二变老妪,三变老叟,抓住唐僧。以变制变,除掉白骨精,救出师父和同伴,继续踏上西到取经的征途。三借芭蕉扇 唐僧师徒四人,西行遇到火焰山。又听说,要想过山,只有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扇灭火后才能通过。
优美语句摘抄: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富贵人;只要你心成志坚,回首处即是灵山。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课外阅读的积累。
书籍名称:《爱丽丝梦游仙境》
作者:刘易斯 卡罗尔
推荐理由:这部童话虽然充横了荒诞不经的奇异幻想,但作家却在其中深刻地影射着十九世纪中期英国的社会现实。随着爱丽丝的所见所闻所历,可以感受到这个时代处处拘于礼仪、古扳迂腐的生活氛围,如小主人公不断背诵课文的惶恐情态,又如一心想卖弄己历史知识的老鼠,原只会大段地背教科书.连己也不懂。这些情节都使读者对当时教育方法僵化陈旧有所感受。
人物:爱丽丝、白兔、鼠标、女王
情节:爱丽丝的英国小女孩为了追逐一只揣着怀表、会说话的兔子而不慎掉入了兔子洞,从而进入了一个神奇的国度并经历了一系列奇幻冒险的故事。
优美语句摘抄:感谢我不可以,住进你的眼睛,所以才能,拥抱你的背影;多希望你在,可惜你不在,而你已经不在,如果你能在。
21.
【详解】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理解。
选自《古人谈读书》,“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意思是: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朱熹对读书的三个要求是:心到,眼到,口到。
参考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22.③⑤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课文《古人谈读书》里提到了朱熹的读书方法: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参考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即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朱熹的读书方法: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即心到,眼到,口到。心到最为重要。
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自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卷二》,句意: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出自《三国志·魏志·王肃传》,句意: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③“读书以心为本,心不在,虽勤无益。”出自清代李光地的《榕村语录》,句意:读书以专心作为根本, 心思不在学习上, 即使很勤奋也没有什么收益。
④“学不博者不能守约,志不笃者不能力行”出自宋代杨时的《二程粹言·论学篇》,句意:学问不渊博,就不能掌握要领;志向不坚定,就不能努力实行。
⑤“一心一意万事成,三心二意失良机”的意思:一心一意去做事,做什么事情都有成功的把握;三心二意地去做事,就会错过好时机,做不成事。
⑥“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出自宋代苏轼,句意:发奋认识天下所有的字,立志读完人间全部的书。
“读书以心为本,心不在,虽勤无益。”和“一心一意万事成,三心二意失良机。”提到的读书方法与朱熹的读书方法相同。故选③⑤。
23.《青春之歌》被虫咬且耽误放养 《破晓记》被马蜂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头发被烧焦
24.因为我能看到《青春之歌》而开心,为我忘了喂羊却未遭到责骂而感到幸福。
【解析】23.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喂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许多疙瘩。”可知,为了看《青春之歌》我被虫咬且耽误放羊。
从“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忍。但我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肿成了一条缝。”可知,“我”去猪窝找哥哥藏起来的《破晓记》,被马蜂蛰。
从“不久,我从一个很赏识我的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晚上,母亲在灶前忙着做饭,一盏小油灯挂在门框上,被腾腾的烟雾缭绕着。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我沉浸在书里,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可知,“我”挨着油灯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连头发被烧焦都不知道。
24.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许多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可知,“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阅读带给我精神上的享受,所以“我”幸福;“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没骂我也没打我”,母亲没有因为我没干农活而责骂我,得到母亲的宽容我心情轻松,所以“我”感到幸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