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0 大气受热过程
一、选择题
[2022·山东烟台市高一期末]山东省气象台于2021年12月15日20时30分发布大雾黄色预警,烟台将出现能见度低于500米的浓雾天气,局部地区能见度不足100米。受大雾天气影响,部分高速封闭,部分汽车班次停运。据此完成1~2题。
1.浓雾天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
B.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C.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2.浓雾天气能见度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交通信号灯(红、绿色灯)却很醒目。其原因是( )
A.红、绿色光不容易被遮挡
B.红、绿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C.红、绿色光不容易被散射
D.红、绿色光不容易被吸收
[2022·河南温县高一阶段练习]下图示意南京市部分日期的天气预报。据此完成3~4题。
3.与9月5日相比,南京市9月8日( )
A.夜间温度较高
B.昼夜温差较小
C.白天温度较低
D.昼夜温差较大
4.在图示期间,南京市大气保温作用最强的是( )
A.9月5日 B.9月6日
C.9月7日 D.9月8日
[2022·四川泸州高一期末]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5.与地面获取热量有关的热传递环节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雾霾的出现,引起图中②③环节的变化是( )
A.②③都减弱 B.②③都增强
C.②减弱,③增强 D.②增强,③减弱
7.相邻两日,后一日的气温日较差明显增大,则天气变化最可能的是( )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由晴转阴 D.由阴转晴
[2022·湖北监利市高一期末]地表反照率表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能力。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北部的准噶尔盆地。下图为该沙漠某月26日~28日降雪前后地表反照率日变化图。据此完成8~9题。
8.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出现降雪最可能在( )
A.1月28日 B.6月27日
C.10月26日 D.12月27日
9.据图判断,地表反照率的大小总体上( )
A.雪后晴天>雪前晴天>雪天
B.雪后晴天>雪天>雪前晴天
C.雪天>雪后晴天>雪前晴天
D.雪前晴天>雪后晴天>雪天
[2022·重庆高一期末]在寒冷的冬天,室外停放的汽车玻璃上会起一层厚厚的霜,严重影响司机的视线,如不及时处理,容易引发交通事故。下图为一玻璃起霜的汽车。据此完成10~12题。
10.冬季的夜晚,车霜容易形成的有利天气条件及最易起霜的位置是( )
A.阴天无风的车外
B.阴天有风的车内
C.晴朗有风的车内
D.晴朗无风的车外
11.车霜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下图中( )
A.a强 B.c弱
C.b强 D.e弱
12.下列防止车窗起霜的措施,可行的是( )
A.开启雨刮进行除霜
B.开暖风不停吹玻璃
C.打开车窗通风散气
D.玻璃上盖一层棉布
二、非选择题
13.[2022·云南昆明一中高一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也有保温作用,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多少取决于经过大气的厚度及大气的组成成分。图1为某地11月5日、6日连续两天的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图,图2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
(1)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对图1显示一天中太阳辐射强度正午前后最高作出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月5日太阳辐射总体强度________(强于、弱于)11月6日,据图2信息推断其原因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4)11月5日昼夜温差________(大于、小于)11月6日,请利用大气受热过程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022·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一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使全球逐步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类在能源利用与森林砍伐中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图甲是在南极萨布尔基地冰穴测定的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历史数据,图乙是19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变化图。
(1)从图甲和图乙可以看出,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与全球气温两者基本呈________关系。
(2)从图乙看出温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二氧化碳的________效应。
(3)简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4)我国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课时作业10 大气受热过程
1~2.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浓雾增加了大气厚度,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变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降低能见度,B正确;与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削弱了地面辐射关系不大,A、C错误;浓雾不能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D错误。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红、绿色光的穿透力较强,不容易被散射,即使在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如大雾天也容易被看见,不易发生交通事故,而其他颜色的光在大雾天很容易被散射,C正确,A、B、D错误。
答案:1.B 2.C
3~4.解析:第3题,9月5日白天多云,夜间中雨,而9月8日白天和夜间均晴。相比而言,9月8日白天为晴天,云层较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较少,白天温度更高。夜间云层较薄,大气逆辐射较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弱,夜间温度较低,所以昼夜温差更大。第4题,在图示期间,9月5日白天多云,夜间中雨,云层较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的保温作用最为明显。
答案:3.D 4.A
5~7.解析:第5题,根据所学可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①②③与地面获取热量有关,而④是地面释放热量。第6题,雾霾的出现,使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即②减弱;雾霾的出现,导致大气辐射中,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减少,而大气逆辐射增强,即③增强。第7题,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白天气温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较强,晚上气温不太低,因此气温日较差比较小;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白天气温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较弱,晚上气温较低,因此气温日较差较大。据此分析,相邻两日,后一日的气温日较差明显增大,则天气变化最可能的是由阴转晴,D正确,C错误。气温日较差的大小与气温升高或者降低的关系不大,A、B错误。
答案:5.A 6.C 7.D
8~9.解析:第8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准噶尔盆地,位于北温带,6月、10月气温较高,很少出现降雪,B、C排除;从图中可以看出,26日地表反照率很低,27日上午地表反照率低,14点左右地表反照率迅速上升,28日地表反射率较高,由此判断,27日午后出现降雪现象,地面覆盖了积雪,导致地表反照率提高,A错误,D正确。第9题,根据图中26、27、28日三天地表反照率变化可以判断,雪后晴天地表反照率最高,下雪天地表反照率迅速提高,雪前地表反照率较低,故B正确,A、C、D错误。
答案:8.D 9.B
10~12.解析:第10题,由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冬天,车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较低的车外与外界水汽接触,造成水汽凝结在车身上形成霜,晴朗无风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降温快,无风使水汽不易散失,易形成霜,D正确。第1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车霜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夜晚气温低,水汽易凝结成霜。读图可知,a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是大气反射太阳辐射,都是白天状况,与夜晚车霜形成无关,A、C排除;c是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弱,车易上霜,B正确;e是地面辐射的散失,夜晚温度低,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辐射散失多,e应强,D错误。第12题,由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开启汽车除霜模式、开暖风不停地吹玻璃都可以在结霜后,汽车启动用于除霜,不是防止车窗起霜的措施,A、B错误。玻璃上盖一层棉布,水汽凝结形成霜会附着在棉布面上,防止车窗起霜,D正确;打开车窗通风散气不能防止车窗起霜,C错误。
答案:10.D 11.B 12.D
13.解析:第(1)题,在一天当中,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高度大小有关,正午前后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路径短,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较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故正午前后辐射最强。第(2)题,读图可知,11月5日太阳辐射总体强度强于11月6日,相邻两天的太阳高度差异是很小的,不会造成该地前后两天太阳辐射强度差异这么大,故云量多少是影响这两天太阳辐射强度大小的重要因素,因此,11月5日天气晴朗,云量少,11月6日可能为阴雨天气,云层厚可能是导致大气的反射作用增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的主要原因。第(3)题,由于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于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区,而大气对太阳短波的直接吸收的能力很弱,故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地面增温的同时,地面也以辐射的方式向外释放能量。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属于长波辐射,低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因此,地面辐射出来的长波辐射除极少一部分透过大气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故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第(4)题,据图分析可知,11月5日昼夜温差大于11月6日,由第(2)题可知,与11月6日相比,11月5日天气晴朗,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间,云量少,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地面热量散失快,近地面气温低。
答案:(1)正午前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厚度较薄,被削弱的太阳辐射较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
(2)强于 11月5日天气晴朗,11月6日天气转阴(云层较厚,反射了大量的太阳辐射,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较少)
(3)地面的长波辐射(地面辐射)
(4)大于 11月5日较6日相比,天气晴朗,云层较少,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 夜晚云层对大地保温作用弱,近地面气温低
14.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二氧化碳的浓度和全球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故两者呈正相关的关系。第(2)题,由图乙可知,全球气温在波动上升;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称为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第(3)题,大气保温作用: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升温,释放出地面长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使大气增温,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传给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第(4)题,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应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加快产业升级,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减少能耗;为了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应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科技,对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宣传教育,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励群众广泛参与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增加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吸收。
答案:(1)正相关 (2)波动上升 温室
(3)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升温后,释放出的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使大气变暖,通过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4)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②加快产业升级(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③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④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⑤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⑥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
1课时作业9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一、选择题
[2022·河南原阳一中高一阶段练习]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据此完成1~3题。
1.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的物质主要存在于大气中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2.关于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汽和固体杂质不会影响地面的温度
B.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
C.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D.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红外线
3.在大气成分中,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是( )
A.氮 B.臭氧
C.二氧化碳 D.氧
[2022·重庆市渝北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中国机长》是根据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从重庆飞往拉萨的川航3U8633航班在重庆江北机场正常起飞,当飞机抵达青藏高原东南时(飞行高度海拔9 753米),驾驶舱的风挡玻璃突然爆裂,生死关头,英雄机组的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全体人员的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下图示意地球大气垂直分层。据此完成4~6题。
4.驾驶舱的风挡玻璃爆裂时,飞机所处的大气层位置应为(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5.在飞机下降的过程中窗外气温的变化为( )
A.一直上升
B.一直下降
C.先上升后下降
D.先下降后上升
6.图示大气圈层中( )
A.①层大气层内有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B.②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C.③层大气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
D.④层中存在臭氧层
[2022·上海市延安中学高一期末]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 ℃/100米,这种现象称为逆温。下图是12月22日我国某地午夜时所测得的地面到空中某高度的气温垂直变化图。据此完成7~9题。
7.图中①~④段中逆温现象最明显的是( )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8.该地可能为( )
A.杭州 B.天津
C.广州 D.海口
9.该地冬季常出现逆温,原因主要是( )
A.大气保温作用弱 B.沿海海陆温差大
C.受阴雨天气影响 D.夜长地面散热快
[2022·河南洛阳高一阶段练习]2021年11月6日,一则点赞风雨无阻的气象人的短视频火了。气象员们无论风霜雨雪都要保证探空气球在每天早上和晚上的7:15准时升起,气球上升到大约30 km的高空后会自行爆裂。据此完成10~11题。
10.正常情况下,探空气球顺利升空后记录的温度变化情况是( )
A.持续降低 B.一直升高
C.先降低后升高 D.先升高后降低
11.该日清晨,我国南方某山区探空气球升空较慢,则该地此时可能发生的是( )
A.沙尘暴严重
B.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增加
C.大雾弥漫
D.出门需添加较多衣物
卫星监测数据显示,南极上空臭氧量下降严重,形成“臭氧空洞”,表明地球臭氧层被破坏。据此完成12~13题。
12.(双选)臭氧层所在的平流层的气温垂直变化特点及原因,正确组合是( )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
C.平流层顶部臭氧浓度高
D.平流层顶部紫外线强烈
13.(双选)臭氧层破坏给地球表面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A.南极冰川面积迅速增加
B.农作物产量、质量提高
C.水体生物生长受到威胁
D.增加人类皮肤癌发病率
二、非选择题
14.[2022·广东普宁市高一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星2D卫星于2019年1月11日1时11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材料二 上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1)A________层,该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是________层,该层气流平稳,适合________飞行。
(3)30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气温在1 000 ℃以上,但在其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不会被烧毁,主要原因是________。
A.卫星与大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B.卫星在大气中高速运行,能很好地散热
C.该层大气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和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都有限
D.该层大气密度很大,有利于卫星散热
(4)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所在地区的对流层厚度相对于我国东部地区来说是较厚还是较薄?试分析原因。
15.李明同学居住在某重工业城市,他习惯在清晨时的林荫道上跑步。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大气稳定,对流作用减弱,空气中的水汽、尘埃和其他污染物不易向高空扩散,只能滞留在近地面。
材料二 图1为逆温层的变化示意图,图2为光合作用量变化示意图,图3为地表附近大气污染物质浓度的变化示意图。
(1)他选择的锻炼时间是否科学?为什么?
(2)他应该在什么时间锻炼最好?
课时作业9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1~3.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的物质主要是臭氧,主要存在于大气圈中的平流层,故B正确,A、C、D错误。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虽少,却是成云致雨的关键,同时也会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故A错误。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氮、二氧化碳、臭氧等组成,故B错误。二氧化碳既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又对地面有保温作用,故C正确。臭氧主要吸收太阳紫外线,故D错误。第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二氧化碳既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又对地面有保温作用,C正确;氮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臭氧主要吸收太阳紫外线,氧是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并参与有机质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过程,A、B、D错误。
答案:1.B 2.C 3.C
4~6.解析: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地面到10~12千米以内的这一层空气,它是大气层最底下的一层,叫做对流层;由材料信息“当飞机抵达青藏高原东南时(飞行高度海拔9 753米),驾驶舱的风挡玻璃突然爆裂”可知,飞行高度(海拔)9 753米,应位于对流层,A正确。在对流层的上面,叫做平流层。60千米以上的整个地球大气层都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为电离层。高层大气,是指地球大气开始电离(约60千米)以上的大气区域,B、C、D错误。第5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飞机飞行高度约为9 800米,此时飞机在对流层中飞行,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所以在飞机下降的过程中,窗外气温的变化为一直上升,A正确,B、C、D错误。第6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层为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常见云雨现象,A正确。③层和④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B错误。②层是平流层,平流层大气稳定,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C、D错误。
答案:4.A 5.A 6.A
7~9.解析:第7题,据图示,①②两处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①②处出现了逆温现象;③处随海拔升高降温小于0.6 ℃/100米,所以③处也出现逆温现象,但逆温现象不太明显;④处随海拔升高降温幅度较大,没出现逆温现象。故逆温现象最明显的是①②,B正确,排除A、C、D。第8题,该日为12月22日,午夜时分地面温度为3 ℃,杭州位于30°N左右,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且距离较近,气温可能为3 ℃,故此地应为杭州,A正确;天津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冬季气温低,B错误;广州、海口位置偏南,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小,气温较高,C、D错误。第9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大致为30°N的杭州附近,位于沿海地区。冬季,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海陆温差大,当海上暖湿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出现较强的平流逆温,B正确。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易形成逆温,但不是该地冬季常出现逆温的原因,A错误。阴雨天气不易出现逆温,且杭州附近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少雨,C错误。地面散热快慢主要与天气状况有关,与昼夜长短关系不大,也不是该地冬季常出现逆温的原因,D错误。
答案:7.B 8.A 9.B
10~11.解析:第10题,根据材料,气球上升到大约30 km的高空,对流层最大高度为18 km,说明已经上升到平流层,正常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下降,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所以正常情况下,探空气球顺利升空后记录的温度变化情况是先降低后升高,C正确,A、B、D错误。第11题,探空气球升空较慢,说明当地发生了逆温现象,对流运动不显著,南方山区不可能沙尘暴严重,A错误;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多少与大气对流运动无关,B错误;大雾弥漫,说明地面强烈的辐射冷却,水汽凝结形成,地面强烈辐射冷却,会形成逆温,C正确;南方山区室内没有暖气,室内外气温差异不会很大,出门可能需要添加衣物,不需添加较多衣物,D错误。
答案:10.C 11.C
12~13.解析:第12题,臭氧层所在的平流层,气温垂直变化为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 A选项错误, B选项正确。平流层中分布有大量臭氧,臭氧能够有效地吸收紫外线,故平流层顶部紫外线比中下部强烈,臭氧浓度较高的大气部分位于平流层的中下位置,大约高度为20~25千米, 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第13题,臭氧层遭到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会增多,不会产生降低温度的影响,南极的冰川不会增加,A选项错误。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气候异常现象会增多,全球农作物产量质量受气候异常的影响,会变得越发不稳定,与臭氧层破坏关系不大, B选项错误。臭氧层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数量增多,进一步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可能会导致水生生物生长受到威胁, C选项正确。紫外线的增多也会诱发人类皮肤疾病增加的概率,包括皮肤癌的发病率,D选项正确。
答案:12.BD 13.CD
14.解析:第(1)题,A层为对流层,据图可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所以该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第(2)题,B是平流层,该层气流平稳,天气晴朗,适合飞机的高空飞行。第(3)题,卫星在高层大气中仍在不停地运动,故A错误。高层大气的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卫星在大气中高速运行,与人造卫星摩擦会产生热量,而不是促进散热,故B错误。卫星从大气中会吸收热量,与大气摩擦也会产生热量,但是这些热量是有限的,所以人造卫星未被烧毁,故C正确。高层大气密度小,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第(4)题,对流层的厚度主要取决于气温的高低,西昌位于我国川西高原地区,这里海拔较高,所以气温较低,对流运动不显著,因此对流层厚度较薄。
答案:(1)对流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平流 飞机 (3)C
(4)较薄。 因为西昌位于我国川西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不显著。
15.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他选择的锻炼时间不科学。原因结合图1、图2、图3从逆温、大气污染物及CO2含量等方面回答。第(2)题,从图中看,应该把锻炼时间改为下午或傍晚,因为这时逆温结束,空气质量好,空气中CO2含量较低。
答案:(1)不科学。原因:清晨,由于大气逆温层的存在,大气对流运动微弱,城市空气中的水汽、尘埃和其他污染物不易向高空扩散,大气污染物质浓度较高。日出前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以释放CO2为主,造成清晨林荫道上的空气CO2含量较高。
(2)应该把锻炼时间改为下午或傍晚。
1课时作业11 大气热力环流
一、选择题
[2022·山东烟台市高一期末]“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 ℃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产生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据此完成1~3题。
1.夏季的白天,沙漠地区气温很高,主要原因是( )
A.大气辐射强
B.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多
C.地面辐射强
D.大气保温作用强
2.在“冷岛效应”下,与沙漠地区相比,绿洲地区( )
A.近地面气温高
B.近地面气压高
C.盛行上升气流
D.近地面气压低
3.绿洲面积不同,“冷岛效应”强度不同。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冷岛效应”最显著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022·福建莆田高一期末]下图为黑龙江省不同地形的气温日变化图。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
B.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山谷
C.山顶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D.山谷冬季日温差远大于夏季日温差
5.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
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B.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C.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
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2022·四川凉山高一期末]小明暑假到日照某农村姥姥家度假,家中虽没有空调,但白天受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会出现“穿堂风”而感觉凉爽。下图为房屋布局图。据此完成6~7题。
6.图中最容易形成“穿堂风”的房屋为( )
A.厨房 B.东厢
C.堂屋 D.厕所
7.图中白天形成“穿堂风”后,其风向主要是( )
A.东风 B.南风
C.西风 D.北风
[2022·辽宁高一阶段练习]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又称为除霾塔。位于西安市的除霾塔,主体由空气导流塔(高60米、直径达10米)及玻璃集热棚两部分构成。玻璃集热棚顶由镀膜玻璃组成,棚内设置过滤网墙,地面铺鹅卵石。据此完成8~10题。
8.符合“除霾塔”内外空气运动特征的是( )
9.“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的时段为( )
A.晴朗无风的夜晚 B.晴朗无风的白天
C.阴雨多风的白天 D.阴雨多风的夜晚
10.集热棚内地面上铺鹅卵石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导流塔稳定性
B.加大集热棚粗糙度
C.吸附大气中的霾尘
D.提升集热棚内温度
[2022·山西省长治市高一期末]传统日光温室多设计成“垂直墙体+坡面透明膜”结构(如下左图)。近年来,我国某地(36°48′N,118°42′E)出现了一种“阴阳棚”结构的棚体,即以传统日光温室的垂直墙体为共用墙,建造一个采光面相反的棚体(如下右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为提高“阴阳棚”的互利效果,共用墙体上部和下部各留有一个空气通道。推断上下通道气流方向以及作用分别为( )
A.通道1气流向南流,为甲棚增温
B.通道1气流向北流,为乙棚降温
C.通道2气流向南流,为甲棚降温
D.通道2气流向北流,为乙棚增温
12.相比于传统温室,“阴阳棚”温室的优势有( )
①土地利用效率高 ②棚内的昼夜温差大 ③提高阳棚的温度 ④降低阳棚的建造成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2022·山西太原高一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方地区冬季,开门时教室门口的同学常会感到腿部尤其冷,老师建议大家通过实验解释这一现象。图中短线示意教室开门时空气的流动路线。
(1)在图中的短线上加绘箭头,表示教室开门时空气的运动方向。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开门时教室门口的同学感到腿部尤其冷的原因。
(3)为了验证上述结论,小明同学在门框上下分别粘贴纸条进行实验观察,但效果不佳。请帮他提出改进建议。
14.[2022·湖南常德市高一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7月8日18时卫星监测显示,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达4 206平方千米,为近10年最大。2020年8月,江西省某中学的地理兴趣小组到鄱阳县鄱阳湖湖畔进行观察“湖陆风”的研学游,其地点如下图所示。
(1)绘制夜晚(左图)和白天(右图)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在直线上添画箭头)。
(2)简述鄱阳湖湖畔地区的湖陆风白天与夜晚风向几乎相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观察湖陆风的研学游的时间多选择在7~8月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析湖风对鄱阳县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作业11 大气热力环流
1~3.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夏季的白天,沙漠吸收太阳辐射强,地面升温快,地面辐射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多,气温高,B错误,C正确;沙漠地区气温高与大气辐射、大气保温作用关系不大,A、D错误。第2题,根据材料“‘冷岛效应’……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可知,绿洲地区近地面气温低,气压高,以下沉气流为主,A、C、D错误。第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绿洲面积越大,“冷岛效应”越显著。图中丁地位于图示西部地区,绿洲面积大,“冷岛效应”最显著,D正确;图中甲、乙、丙三地的绿洲面积小,“冷岛效应”不明显,A、B、C错误。
答案:1.C 2.B 3.D
4~5.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A正确;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陡崖,B错误;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C错误;谷地冬季日温差约为12度,夏季日温差约为14度,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D错误。第5题,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使谷地气温降低得多,C正确;山谷地形闭塞,空气流通慢,升温慢,降温也慢,A错误;夜间吹山风,B错误;谷地多夜雨,夜间阴天,大气保温作用应该强,降温应该慢,D错误。
答案:4.A 5.C
6~7.解析:第6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堂屋的北面是绿地,堂屋的南面是水泥地,白天受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水泥地比热容小,升温快,水泥地温度高;绿地比热容大,升温慢,绿地温度低,在水泥地和绿地之间形成热量差异。水泥地温度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绿地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流从绿地穿过堂屋吹向水泥地,给堂屋带来“穿堂风”凉爽的风。因此最容易形成穿堂风的房屋为堂屋,C正确;厨房、厕所、东厢的南面和北面之间温差较小,穿堂风较小,A、B、D错误。第7题,由上题推论可知白天形成的“穿堂风”是从绿地吹向水泥地,根据指向标可知,其风向主要为北风,D正确,A、B、C错误。
答案:6.C 7.D
8~10.解析:第8题,根据图示和文字材料可知,“除霾塔”利用玻璃集热棚吸收太阳辐射,使集热棚内形成热中心,大气受热后膨胀上升,周边地区气温相对集热棚内低,含霾气流从周边向集热棚内运动,形成热力环流。经过过滤后沿导流塔上升排出,再进行下一轮除霾,B正确,排除A、C、D选项。第9题,“除霾塔”工作效率高低与热力环流强弱有关。白天,集热棚和周边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相似,周边路面和建筑物比热容小,升温快,此时集热棚内与周边温度相差不大,因此热力环流较弱,排除B、C选项。而晴朗的夜晚,地面降温快,集热棚内与周边地区的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更有利于周边地区的气流流向集热棚内,无风状态大气水平运动弱,对“除霾塔”气流运动影响小,此时“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A正确。阴雨时大气中的微小尘埃被雨水冲刷,大气治理较好,除霾效果差;多风时不利于微小颗粒进入除霾塔,除霾效果差,D错误。第10题,集热棚内地面上铺鹅卵石,松散的鹅卵石不会增强导流塔稳定性,A项错误。加大集热棚的粗糙度,不利于空气流动过滤,B项错误。鹅卵石不会吸附大量霾尘,C项错误。鹅卵石热容量小,升温快,有利于集热棚内气温的升高,可以增强热岛效应,热力环流强度增加,促进周边气流流向集热棚内,D项正确。
答案:8.B 9.A 10.D
11~12.解析:第11题,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甲棚朝向南,乙棚朝向北。此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南向为阳面,故甲棚气温比乙棚气温要高。甲棚气温高,气流受热做上升运动;乙棚气温低,气流做下沉运动。通道1位于甲乙两棚上部,受热力环流作用影响,气流应是从温暖的甲棚流入乙棚,即向北流,为乙棚增温;通道2位于甲乙两棚下部,气流应是从气温低的乙棚流入甲棚,即向南流,为甲棚降温。 C选项正确,排除其他选项。第12题,阴阳大棚,阴棚设计主要是利用了日光温室的背面的阴影面积,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①正确。通过通道,阳棚的过高热量可以进入到阴棚,阴棚的冷空气可以进入到阳棚,这使得棚内的昼夜温差进一步减小,②错误。有了阴棚的存在,日光温室后墙将不会直接面对风雪侵害,对于保温有了一定好处,减少日光温室阳面的散热系数,③正确。同时阳棚面积比传统温室大棚面积小,降低阳棚的建造成本,④正确。①③④正确,C正确。
答案:11.C 12.C
13.解析:第(1)题,冬季,教室内温度高于室外,热空气上升,开门时热空气从门框上部由教室内流向教室外,冷空气从门框下部由教室外流向教室内,如图所示:
第(2)题,冬季,教室内温度高于室外,热空气上升,开门时热空气从门框上部由教室内流向教室外;教室外气温低,冷空气下沉,近地面为高压,冷空气从门框下由教室外流向教室内,因此门口的同学腿部冷感明显。第(3)题,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冷热不均,冷热温差越大,实验效果越明显,可选择室内外温差较大的教室;也可选择对风力更敏感的更轻薄的纸条或纱巾进行实验;冬季室外风力较大,也可选择静风环境,减少走动,以减少干扰。
答案:(1)逆时针(图见解析)
(2)采暖季节,教室内外冷热差异明显。教室外气温较低,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较高,教室内气温较高,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较低,导致近地面教室外(高压区)的冷空气流向教室内(低压区),门口同学腿部冷感明显。
(3)选择更轻薄的纸条(纱巾或点燃蜡烛)进行实验;选择内外温差大的教室或楼道宽阔的教室;选择静风环境,减少走动等。
14.解析:第(1)题,由于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夜间陆地降温快,温度低,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湖泊降温慢,温度高,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低,高空气压高。近地面大气从陆地吹向湖面,形成陆风,高空大气从湖面吹向陆地,形成呈顺时针的热力环流。白天陆地升温快,温度高,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低,高空气压高。湖泊升温慢,温度低,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近地面大气从湖面吹向陆地,形成湖风,高空大气从陆地吹向湖面,形成呈逆时针的热力环流。第(2)题,白天陆地增温比湖面快,陆地近地面形成低压,湖面形成高压,近地面空气从湖面吹向陆地,形成湖风;夜晚陆地降温比湖面快,陆地近地面形成高压,湖面形成低压,近地面空气从陆地吹向湖面,形成陆风。第(3)题,鄱阳湖位于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区,夏季降水多,7~8月鄱阳湖湖面宽广,湖泊和陆地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湖陆风显著;7~8月鄱阳湖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为伏旱天气,晴天多,大气稳定,观察效果明显。第(4)题,湖风从湖面吹向陆地,为城市带来水汽,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湖风从湖面吹来,有利于城区污染物的扩散,从而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答案:(1)
(2)白天陆地增温比湖水快,陆地近地面形成低压,湖面形成高压,近地面空气从湖面吹向陆地,形成湖风;夜晚相反,近地面空气从陆面吹向湖面,形成陆风
(3)7~8月鄱阳湖湖水面积更大,湖泊水和陆地之间热力差异更大;7~8月鄱阳湖地区为伏旱天气,晴天多,便于观察
(4)湖风从湖面上吹来,可以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1章末综合检测(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022·河南信阳高一期末]读大气垂直分层及气温垂直变化图,完成1~2题。
1.图中Ⅲ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主要是因为Ⅲ层存在( )
A.云层 B.电离层
C.臭氧层 D.极光
2.若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气温变化最明显的是( )
A.Ⅰ层 B.Ⅱ层
C.Ⅲ层 D.Ⅳ层
[2022·福建厦门高一期末]探空气球(氢氯气球)是研究大气层的重要工具。它携带传感器升空后,可持续将探测到的气温等数据传回地面;待升至一定高度后,将爆炸成碎片。根据不同监测站探空气球传回的数据,得到低纬、中纬、高纬地区年均温垂直分布(如图)。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代表低纬、中纬、高纬地区年均温垂直变化的曲线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4.由图可知( )
A.9~15千米大气对流运动较强
B.对流层顶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C.0~9千米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D.高层大气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
5.探空气球上升的高度有限,主要是因为与近地面相比,高空( )
A.气压较低 B.温度较低
C.湿度较小 D.风速较大
[2022·云南省通海县高一期末]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的生长,但春季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如图甲)。当夜晚温度降到4 ℃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图乙示意茶园春季夜晚某时气温垂直分布。读图,完成6~7题。
6.“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
A.9~10 m B.7~8 m
C.6~7 m D.4 m以下
7.关于风扇的作用原理,正确的是( )
①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 ②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 ③风扇的转动可以增强近地面空气对流运动程度 ④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阻止上层冷空气向下流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022·浙江宁波高一期末]在夏季,对新疆某绿洲以及周边的沙漠地区的地温进行测量,会出现沙漠整日温度高于绿洲的现象。下图为某日绿洲与沙漠的温度变化图。读图,完成8~9题。
8.(多选)在图示的时段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午沙漠的大气逆辐射最强
B.日落绿洲的大气逆辐射最强
C.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弱于沙漠
D.6时左右绿洲地面辐射最弱
9.(多选)夜间沙漠地表温度高于绿洲的主要原因是( )
A.白天温度高,积累热量
B.夜间蒸发(腾)少,带走热量少
C.夜间空气湿度小,吸收地面辐射少
D.夜间大气逆辐射强,保温的效果好
[2022·山东省青岛高一期末]在我国北方某地区,农民将庄稼花子留在田地,将秸秆覆盖地表过冬。春季时,发现秸秆覆盖地比裸地冻结土壤融化时间要晚。据此完成10~12题。
10.秸秆覆盖下的地表作物能安全越冬,主要是因为秸秆( )
A.增大地面反射 B.减弱地表热量散失
C.加强太阳辐射 D.减少地表水分蒸发
11.与裸地相比,该区域秸秆覆盖地冻结土壤融化时间较晚的原因是( )
A.地面吸收弱 B.地面辐射强
C.大气反射强 D.大气逆辐射弱
12.秸秆覆盖地冻结土壤融化时间相对较晚,下列做法与其原理相似的是( )
A.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透明地膜覆盖
B.夏季南京地区新栽大树覆盖黑色尼龙网
C.烟台地区夏秋季节在苹果树下铺设反光膜
D.冬季浙江地区熏烟驱霜保护西湖龙井茶树
[2022·山东省青岛高一期末]夜光云是形成于高纬度地区距地表约80千米大气层中的一种发光而透明的波状云,因云中的冰晶颗粒散射太阳光而发光。当低层大气进入地球阴影,夜光云被日光照射时方可肉眼观察到。下图示意夜光云景观。据此完成13~14题。
13.夜光云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 D.高层大气
14.当肉眼可见夜光云时,图中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关系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2·辽宁高一阶段练习]尘卷风是由地面局部受热不均形成的,也是在近地面大气层中产生的一种尺度很小的旋风,可以把尘土和一些细小的物体卷扬到空中,形成一个小尘柱。下图示意尘卷风的形成。据此完成15~17题。
15.尘卷风发生时,近地面的气压为( )
A.热低压 B.冷低压
C.热高压 D.冷高压
16.一次尘卷风的生成过程是( )
①冷空气下沉至近地面 ②近地面热空气汇聚 ③近地面受热不均 ④近地面空气受热强烈上升
A.①②④③ B.③④②①
C.③①②④ D.②③①④
17.下列区域中,容易发生尘卷风的是( )
①干燥的河滩 ②荒漠中的湖泊 ③水泥地操场 ④大面积草坪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022·福建厦门高一期末]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中有数百个碧蓝澄澈的湖泊。夏季晴朗的午后,湖边常会刮起一种被当地居民称为“太阳风”的风。据此完成18~20题。
18.该地的“太阳风”( )
A.从湖泊吹向陆地,性质较湿润
B.从湖泊吹向陆地,性质较干燥
C.从陆地吹向湖泊,性质较湿润
D.从陆地吹向湖泊,性质较干燥
19.如图,示意某日陆面和湖面气温的日变化。该日,“太阳风”消失的时间大致是( )
A.7时前后 B.12时前后
C.18时前后 D.21时前后
20.如图所示为湖泊沿岸某气象站测得的风频玫瑰图。该气象站位于( )
A.甲地附近 B.乙地附近
C.丙地附近 D.丁地附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5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2012年10月14日,奥地利“坠落人”鲍姆加特纳在美国西南部乘坐太空舱升空。约3小时后,他上升至39千米高空。随后他从那里跳下,4分钟后才打开降落伞,成为第一个自由落体速度超音速的人(图1)。他配备的特制宇航服,外表绝缘,密封的内层中填充加压氧气,头盔内有液氧系统,护目镜中装有温度调节器。图2为中纬度某地“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图1 图2
(1)指出鲍姆加特纳起跳的位置所属的大气垂直分层,简述该大气层对人类活动的有利影响。(4分)
(2)简述鲍姆加特纳自39千米高空起跳至落地的过程中,气温的变化特点。(2分)
(3)鲍姆加特纳配备的特制宇航服:外表绝缘、密封的内层中填充加压氧气;头盔内有液氧系统,护目镜中装有温度调节器等都与其下跳经过的大气环境密切相关。据此填写下表。(6分)
宇航服的主要特点 主要原因或作用
头盔内有液氧系统 ①
护目镜中装有温度调节 ②
(4)鲍姆加特纳降至对流层时,发现其特点与起跳层明显不同。简述对流层的主要特点。(6分)
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在暑期赴甘肃进行考察,图甲示意祁连山北麓绿洲及周边地区。
(1)依据大气受热原理,分析张掖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6分)
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学生在图甲所示采样点的某处无人干扰土地进行采样,测量土壤湿度随深度变化数据,并绘制连续两日不同深度土壤湿度变化图(图乙)。
(2)据图乙说出“逆湿”发生的主要时段及深度,并分析成因。(5分)
同学们发现坡地上“摆”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图丙)。当地人们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创造了“砂田”这一耕作方式。砂田作物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3)说明采用“砂田”耕作方式对种植西瓜的好处。(5分)
23.[2022·吉林高一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下表为几种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情况表。
下垫面 道路(沥青) 混凝土 砖 石
吸收率 0.8~0.95 0.65~0.9 0.6~0.8 0.65~0.8
下垫面 土壤 沙漠 草 水
吸收率 0.6~0.95 0.55~0.85 0.74~0.84 0.9~0.97
材料二 图甲中,小区①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高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②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
材料三 图乙中,小区③为风速较大的小区,风速为3米/秒;小区④为风速较小的小区,风速为2.5米/秒。
(1)根据材料,分析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与小区温度上升幅度的关系,并分析原因。(5分)
(2)城区气温上升值越高,说明该区域热岛强度越大。根据材料三,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及其原因。(5分)
(3)分析该实验小组研究成果对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有何启发。(6分)
章末综合检测(三)
1~2.解析:第1题,观察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平流层,可以大量吸收紫外线,平流层大气主要进行平流运动,热的气体,由于密度较小,就会往高处进行运动,越接近高处所吸收的太阳辐射就越多,所以平流层温度才会随着高度升高而升高,故排除A、B、D,C正确。第2题,观察图中信息,Ⅰ层和Ⅱ层属于高层大气,Ⅲ层属于平流层,Ⅳ层属于对流层;结合所学知识,二氧化碳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因此其含量增加主要影响对流层Ⅳ层的气温变化,故排除A、B、C项,D正确。
答案:1.C 2.D
3~5.解析:第3题,根据题意低纬度地区终年气温较高,年均温高,图中近地面年均温最高的是①,排除C、D选项;高纬度地区终年寒冷,年均温最低,图中近地面年均温最低的是③,排除B选项;中纬度地区年均温介于低纬度和高纬度之间,对应图中的②地区,A正确。第4题,结合图示可知,0~9千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快速下降,大气对流运动较强,平流运动较弱,A、C错误;图中各纬度对流层顶的海拔高度均呈现随纬度升高而降低,B正确;高层大气的海拔范围是在平流层顶部(50~55 km)以上,图中没有反映出高层大气,D错误。第5题,受地球引力的影响,离地面越高,受地球的引力越小,大气越稀薄;进入高空的探空气球,球外气压过低、球内气压过大,导致发生爆炸,难以上升到更高高度,A正确;温度、湿度、风速对探空气球上升高度的影响不大,排除B、C、D选项。
答案:3.A 4.B 5.A
6~7.解析:第6题,读图乙,在8 m高度附近,气温最高,“防霜冻风扇” 安装高度为7~8 m时,风扇启动后,可把该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B正确;9~10 m、6~7 m、4 m以下气温较低,A、C、D错误。第7题,结合前面分析,风扇启动后,可把高处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①对;风扇吹出的并不是热风,②错;近地面存在空气对流运动,但风扇吹下来的暖空气会削弱近地面的对流运动,③错;风扇的转动使下层空气的循环阻止了上层冷空气下压,④对。
答案:6.B 7.D
8~9.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沙漠温度最高时是17时左右,温度越高,物体辐射越强,因此沙漠的大气逆辐射最强时是17时左右,A错误;绿洲温度最高时是13时左右,因此绿洲的大气逆辐射最强时是13时左右,B错误;读图可知,物体温度越低时,辐射能力越弱,上午时绿洲温度低于沙漠,因此上午时绿洲长波辐射弱于沙漠,C正确;6时左右绿洲温度最低,因此6时左右绿洲地面辐射最弱,D正确。第9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夜间沙漠地表温度高于绿洲的主要原因是:白天沙漠温度高,积累热量多;沙漠中植物少,夜间蒸发(腾)少,带走热量少,因此夜间沙漠地表温度高于绿洲,A、B正确。夜间沙漠中空气湿度小,吸收地面辐射少,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弱,应该是沙漠地表温度低于绿洲温度,与题意不符,C、D错误。
答案:8.CD 9.AB
10~12.解析:第10题,秸秆覆盖可减弱地表热量散失,地表温度不至于太低,从而使地表作物能安全越冬,B正确;增大地面反射会使到达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不利于作物越冬,A错;秸秆不会加强太阳辐射,C错;秸秆会减少地表水分蒸发,但冬季气温低,蒸发弱,减少地表水分蒸发不是主要原因,D错。第11题,与裸地相比,秸秆覆盖地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弱,地面辐射弱,融化时间晚,A正确、B错;与大气反射作用和大气逆辐射作用无关,C、D错。第12题,秸秆覆盖地冻结土壤融化晚因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弱,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也可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两者原理相同,B正确;春播时透明地膜覆盖主要减少地面热量散失,A不符合题意;夏秋季节在苹果树下铺设反光膜,是为了苹果光照均匀,C不符合题意;冬季熏烟驱霜的原理是增强大气逆辐射,D不符合题意。
答案:10.B 11.A 12.B
13~14.解析:第13题,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平均高度为12千米,平流层平均高度50千米,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材料描述夜光云的高度为80千米,故A、B、C错误,D正确。第14题,据材料可知,当低层大气进入地球的阴影时,也就是太阳在地平线以下时,高层大气的冰晶产生散射现象,肉眼方可见夜光云。①、②太阳在地平线以上,无法观测到,A、B错误;③太阳刚好低于地平线,通过散射现象能够看到高层大气的夜光云,C正确; ④太阳高度太低,散射无法大幅度改变光的方向,D错误。
答案:13.D 14.C
15~17.解析:第15题,由材料可知,尘卷风发生时,近地面为热空气,排除B、D选项。热空气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为热低压,A正确,C错误。第16题,由所学知识可知,一次尘卷风的生成过程是:近地面受热不均,引起近地面空气受热强烈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水平方向上,近地面热空气汇集加速了热空气的上升,同时周围冷空气下沉至近地面,加速了热空气的汇集,从而形成了近地面的热空气进一步强烈旋转上升。顺序为③④②①,B正确,排除A、C、D选项。第17题,容易发生尘卷风的地区存在强烈的局部受热不均的状况,且需一定数量的尘土。干燥的河滩,在河滩和周边区之间形成局部的冷热不均,河滩上的沙石吸热快,与周边区形成局部小环流,而且尘土和细沙较多容易形成尘卷风,①正确;荒漠中的湖泊,虽湖泊和周边区之间形成局部的冷热不均,但没有尘土和沙石,②错误;水泥地操场吸热快,与周边形成强烈的局部受热不均现象,容易发生尘卷风,③正确;大面积草坪相对受热均匀,且尘土较少,④错误。D正确,排除A、B、C选项。
答案:15.A 16.B 17.D
18~20.解析:第18题,考查热力环流原理的分析,由于湖泊与陆地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增温快于湖泊,湖泊气温低于陆地,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陆地形成低压,湖泊形成高压,吹湖风;夜晚吹陆风,据此分析,夏季晴朗的午后,由于陆地气温高于湖泊,因此材料中提到的“太阳风”为湖风,且风由湖泊吹向陆地的过程中带来水汽,风较为湿润,据此分析A正确。第19题,结合上题分析湖陆风转换取决于湖面与陆面的气温变化,当陆面气温高于湖面气温时吹湖风,反之为陆风,据图分析12点至21点期间陆面气温高于湖面,该时段吹湖风(即太阳风),21点至次日12点期间,陆面气温低于湖面气温,吹陆风,因此该日,“太阳风”消失的时间大致是21时前后,因此D正确,A、B、C错误。第20题,根据湖泊沿岸的风频玫瑰图可知,该地夜晚陆风(6点)主要吹东南风,白天湖风(15点)主要吹西北风,根据图中湖泊与观察点的相对位置进行判断,丙处符合题意,C正确;甲处白天湖风为东南风,夜晚陆风为西北风;丁处白天湖风为西南风,夜晚陆风为东北风;乙处白天湖风为东北风,夜晚陆风西南风,因此A、B、D错误。
答案:18.A 19.D 20.C
21.解析:第(1)题,平流层是自对流层顶向上约55公里高度(赤道地区的对流层厚度最厚,大约为17~18千米),鲍姆加特纳从39千米高空跳下,起跳位置属于平流层;平流层中含有臭氧层,臭氧层能够强烈吸收紫外线,从而减少到达地表的紫外线强度,保护地球生命,有利于地球上生物的繁衍。另一方面,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有利于航空飞行。第(2)题,鲍姆加特纳自39千米高空跳下到落地过程中,起跳位置是平流层,气温随高度下降而降低;后进入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下降而升高。但大部分时间气温都在0 ℃以下。第(3)题,由材料可知,鲍姆加特纳是从39千米高空向下跳,起跳位置位于平流层,平流层氧气稀薄,头盔内的液氧系统可以为他提供氧气;鲍姆加特纳下降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气温低,护目镜中装有温度调节器,可以调节气温,保护眼睛。第(4)题,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下降,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同时,几乎所有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答案:(1)平流层。因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因臭氧层强烈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被称作地球生命保护层。
(2)先下降,后上升;(若答案还有“大部分时间气温都在0 ℃以下”也可)。
(3)①在平流层跳下,那里氧气稀薄,头盔内的液氧系统可以为他提供氧气
②鲍姆加特纳下降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气温低,护目镜中装有温度调节器,可以调节气温
(4)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下降;空气对流运动显著(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2.解析:第(1)题,分析张掖气温日较差大,即是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张掖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晴天多,云层薄。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多,地温高,地面辐射强,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得白天气温高。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热量散失快,气温较低。所以气温的日较差大。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可知逆湿是指土壤湿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的现象。读图可知,大致在1~6 时(或凌晨)前后,10 cm深度土壤出现逆湿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读图甲可知,采样点位于绿洲附近,水汽相对较多,在1~6 时(或凌晨)前后,气温低,水汽凝结在地表,加之此时土壤蒸发少,从而出现表层土壤湿度大的现象,即出现逆湿现象。第(3)题,当地人们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首先,砂石的比热容小,增温快,降温快,有效进一步增大了昼夜温差,有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其次,当地气温干旱,砂石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水分下渗至土壤后,砂石覆盖表层削弱了土壤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有效降低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水分;最后,当地多大风,风蚀作用较强,砂石覆盖能有效减少风力对表土的侵蚀,保证土壤肥力。
答案:(1)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或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夜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大气逆辐射弱(或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
(2)1~6 时(或凌晨),10 cm深度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原因:临近绿洲,水汽较多,此时气温低,地表水汽凝结量较大。土壤水分蒸发少,表层土壤湿度大,出现逆湿现象。
(3)增大气温日较差,利于糖分积累;利于地表水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保持土壤水分;覆盖土壤表面,减少对土壤侵蚀,保持水土。(4选3)
23.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小区①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高,图中显示该小区气温上升值较大,小区②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低,图中显示该小区气温上升值较小,这表明: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小的小区,温度上升幅度要小于吸收率大的小区。原因: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越低,相同时间内建筑与道路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越少,建筑与道路表面得到的热量越少,通过地面辐射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就越少,气温上升值就越小。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小区③风速较大,气温上升值却较低;小区④风速较小,气温上升值却较高。气温上升值越高,说明该区域热岛强度越大,因此可知:风速与热岛强度(升温幅度)呈负相关。原因:风速越大,空气流动性越强,区域内部热量被风带走的越多,区域内部气温上升值就越小,因而风速大有助于减弱小区的“热岛效应”,二者呈负相关的关系。第(3)题,根据第(1)题分析可知,小区建筑过程中尽量使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小的建筑材料和道路材料,根据材料一可知,沥青、混凝土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大,因此要避免采用沥青、混凝土来铺装全部地面,从而减弱小区的热岛效应;材料一显示,草和水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比较小,因此要增加绿地和水面,以增加下垫面热容量,减少地面辐射量,降低小区升温幅度;根据第(2)题分析可知,风速大有助于减弱小区的“热岛效应”,因此要通过合理布置小区建筑物,适当布局建筑密度,使小区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减弱小区“热岛效应”。
答案:(1)关系: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小的小区温度上升幅度要小于吸收率大的小区。原因:吸收率小的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少,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
(2)关系:风速与热岛强度(升温幅度)呈负相关。原因:风速越大,空气流动性越强,由风带走的热量也越多,因而风速大有助于减弱小区的“热岛效应”。
(3)尽量使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小的建筑材料,避免采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大的沥青、混凝土来铺装全部地面;增加绿地和水面,以增加下垫面热容量(减少地面辐射量);通过合理布置小区建筑物(建筑密度布局要适当),加强小区的自然通风,从而有效改善小区“热岛效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