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同步练习(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同步练习(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3 17:0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第十二课 古诗三首
基础知识
一.看拼音,写词语
jì sì xūn xiāng háng zhōu hài shí bēi āi
jū nì shì cái ào wù
二、多音字组词
( )

( )
阅读理解
示儿
陆游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②但悲不见九州同。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④家祭无忘告乃翁。
阅读后回答以下问题:
1.本首诗的作者陆游生活在 (时代),深感 给中原人们带来的苦难。从题目“示儿”可以看出这是一份 ,表达了作者 的爱国情怀。陆游是诗篇流传最多的诗人(除了乾隆)。我还知道他的诗篇 。
2.解释下列字的含义
元 ; 但 ; 同 ;
九州 ; 乃翁 ;
3.作者希望“王师”怎样? 。
4诗中,临终前,诗人的遗恨是__________,诗人的遗愿是_____________,诗人的遗嘱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5.作者原本知道死去就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还要嘱咐儿子们如果有一天收复中原一定要告诉他呢,这不是很矛盾吗?请说出你的理解。
6.北方中原已经沦落金兵80多年了,在诗人临终之时依旧“不见九州同”,成为陆游一生的遗憾,有人说此时的他十分的绝望?你同意吗?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阅读后回答以下问题:
1.解释下列字的含义:
题: 临安: 邸:
休: 熏:
醉: 直:
2.填写本诗作者的朝代,题目中告诉我们写诗的地点 ,全诗词讽刺了 。表达了作者 。
3.首句中“山”“楼”两个叠字的运用,写出了 和 ,写出了西湖的 。
4.“西湖歌舞几时休?”这是一个 句,表达了作者 。
5.“暖风”一词的意思即可以指 ,又有指 ,“游人”是指当时游览西湖的游客吗?请你说出你的见解?
6.诗中“熏”“醉”字用的非常好,堪称“诗眼”,你觉得好在哪里?
7.请你结合诗中“醉”字所表达的含义写出有关成语。
已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阅读后回答以下问题:
1.解释下列字的含义:
九州: 生气: 恃:
喑: 究: 公:
重: 抖擞: 降:
2.前两句运用了两个比喻句:用“风雷”比喻 , 用“万马齐喑”比喻 。
3.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万马齐喑”的 ,你从“ ”字可以感受作者的心情。
4.从后两句诗中感受到作者 的强烈愿望。
第十三课 少年中国说(节选)
基础知识
一.请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一泄汪洋( ) 浅龙腾渊( ) 乳虎枭谷( )
鹰集试翼( ) 矞矞惶惶( ) 天带其苍 ( )
二.请你将下列名人和领域两连线
李四光 核物理学家
邓稼先 人民的好干部
袁隆平 数学家
陈景润 杂交水稻之父
焦裕禄 地质学家
钱学森 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
三.略读课文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 (作者)所作的散文,写于 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六.深入分析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阅读后回答:
这篇课文首先强调了中国少年的 ,告诉我们,国家的强大要靠少年的强大,接下来,作者用_ _、 、 、 、 ___、奇花、干将发硎等象征中国少年,告诉我们中国少年前途无量,少年中国前途无量。最后___ ____和__________。
2.第1自然段采用了________的结构方式。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作者心中少年中国是 。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作用是: 。
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
5.以下是《少年中国说》最后一段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此岳武穆《满江红》词句也,作者自六岁时即口受记忆,至今喜诵之不衰。自今以往,弃“哀时客”之名,更自名曰“少年中国之少年”。
这里的岳武穆指的是 时期著名的抗 将领 (名字)。
请结合历史试着分析画“ ”的句子。
第十四课 圆明园的毁灭
基础知识
看拼音,写词语
huǐ miè diàn táng xiàng zhēng fǎng zhào jiàn zhù
màn yóu bǎo lǎn jìng jiè hóng wěi bó wù guǎn
tǒng tǒng bān yùn xiāo huǐ zuì zhèng fèng mìng
bú kě gū liàng jǔ shì wén míng zhòng xīng gǒng yuè
jīn bì huī huáng tíng tái lóu gé shī qíng huà yì
tiān nán hǎi běi fēng jǐng míng shèng qí zhēn yì bǎo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
举世闻名( ) 玲珑剔透( ) 不可估量( ) 众星拱月( )
三、根据意思填成语。
1.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戴一人或众物围绕一物。( )
2.不可以估计。形容数量大或程度重。( )
3.珍异难得的宝物。( )
三、字义分析
“销”在字典中有:①熔化金属;②去掉;③开支,花费;④出卖货物;⑤机器或器物上像钉子的零件;⑥通“消”,消失。请为下列成语中的该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积毁销骨( ) 销声匿迹( ) 报销( ) 一笔勾销( )
四、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烈日下,柏油路都快融化了。(对比)
B.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排比)
C.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拟人)
D.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 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比喻)
五、仿写句子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_________,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佛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六、略读课文
圆明园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座园子组成,由于它在众多园林中的无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又称为“___________”;也称“ ”。同时被法国作家 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这座园子于________(时间)被________焚毁,给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描述了圆明园 和 的经过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 ,和对侵略者野蛮、无耻行径的 ,激发人们 、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中“七子”指的是澳门、香港、 、九龙、 、广州湾和旅大。
你知道下列描述的是哪里吗?
(一)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地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来回地蹴蹋,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 回归时间:
(二)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老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 回归时间:
(三)我胸中还氤氲[ yīn yūn ]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 回归时间:
七、深入分析
片段1
①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②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 )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 )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③圆明园中,有( )的殿堂,也有( )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 )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许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④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至先秦时代的( ),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 )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阅读后回答以下问题:
1.在文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2.结合课文解释“不可估量”的意思:
3.第②③④自然段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丽,详写了_____________,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大量描写这个园林的宏伟壮丽( )
A.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是要表达对圆明园辉煌过去的留念。
B.课文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突出了它的宏伟壮观、美不胜收以及巨大的价值。
C. 作者用反衬的手法更能表达作者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 ,以及对英法联军的痛恨,也更能激起读者同样的感情,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第③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的建筑特色,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句子分析
(一)“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这段文字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圆明园的 ______________,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的________________。
(二)“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画“ ”线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冒号的作用: 。
画“ ”的句不但写出了 、 , 凸显了圆明园的文物的 和 ,圆明园真是 。
6、圆明园毁灭了,我们的很多文物流落海外,陈列在别国的博物馆里,面对这种现实,你有什么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片段2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 );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 )、(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 、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阅读后回答以下问题:
1.请将缺少的词语补充。(在下文)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 );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 )、( )。
从加点的词语中你感受到了 ,从你补充上的词语写出了 ,激起了人们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的无比憎恨。
从而揭示了英法联军破坏圆明园的两大罪证: 、 ;更严重的罪过是 。
2.“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的句子里有“奉命”一词,这个词有何作用?
3.在这段中有很多描写时间的词,还有描写侵略者的数量,试分析这样十分具体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选段主要写( )
A.圆明园的毁灭 B.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C.侵略者的粗暴行径
5.读了选段你有什么感想?(你想对侵略者,对中华儿女说些什么?)
第十五课 小岛
基础知识
一.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隐瞒(mán) 发怔(zhèng) B.汤勺(sháo) 炊事员(chuī)
C.海域(yì) 矛盾(dùn) D.快艇(tǐng) 摄氏度(shè)
二.同音字填空
mán ( )天过海 ( )横无理
yù 异( )殊方 馥( )芳香 沽名钓( ) 咏桑( )柳
三.按照原文补充词语
( )的菜地 ( )的太阳 定下( )一阵( )
四.选词填空。
骄傲 自豪
1.“晚饭后, 我们就可以把油布都掀开,让您看看菜地的全貌。”队长( )而又神秘地一笑。
2. “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 )的神气。
凝视 注视
3. 将军在心里一阵沉吟,( )着那片绿色。
4. 士兵们和军官注意听着,开始( )周围的灌木丛。
五.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谁的主意?”将军问道。(语言描写)
B.终于,他眼睛一亮,看到了饭桌边上的一桶汤。(外貌描写)
C.他怔了一下,走过去端起来,大步走了出去。(动作描写)
D.将军的眼光抓住了这一笑,心想:小鬼,还有什么瞒着我呢!就说:“好,我就在晚饭后来看。”(心理活动描写)
六.句子训练
1.首长,不是定了赶回舰上吃晚饭的吗 (改为陈述句)
2.菜地里的土,大部分全部是战土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修改病句)
3、饭堂里,战士们正在吃饭,见将军进来,都停住了筷子。(改变语序,意思不变)
阅读理解
七.略读课文
《小岛》这篇课文以 为线索,按照 的顺序,记叙了 的事,表现了海防战士们 的精神、
的态度、 的高尚情怀。
根据课文归纳回答:
小岛的特点: 。
为什么要在小岛上种菜: 。
战士们是怎么样种菜的: 。
将军执意要留在岛上吃饭、住宿的原因: 。
八.深入分析
饭堂里,战士们正在吃饭,见将军进来,都停住了筷子。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 )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战土们怕烫似的马上躲远。将军没有追过去,也知道自己没法追。他站在原地,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终于,他眼睛一亮,看到了饭桌边上的一桶汤。他走过去,把手中的菜倒进汤里,而后拿起汤勺,在桶里搅了几下。随后,他舀( )起一勺汤。
没有人招呼,战土们自觉地围了过来。一勺一勺的菜汤舀到了战土们的碗里。将军看到不少人的眼角有些晶亮,自己的鼻子又开始发酸,本来想说些什么,脑子乱了,只张了张嘴......
阅读后回答以下问题:
1、给选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2、对选段划线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给大家分菜”体现了将军平等对待每一个战士。
B.“哽了一下”“停了一下”写出了将军动容的样子。
C.划线句子采用了动作描和语言描写的方法,写出了将军对战士的关爱。
3、下面对选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战士们吃饭的情景。 B.将军给战士们分菜汤。
C.将军视察战士们的饭堂。 D.战士们围着将军分菜汤。
4、为什么战士们怕烫似的马上躲远。
5、“将军看到不少人的眼角有些晶亮,自己的鼻子又开始发酸,本来想说些什么,脑子乱了,只张了张嘴......”你觉得此时将军可能在想些什么?
6、全文重点句子分析
(一)将军不由得一愣。他知道,在这个地方,蔬菜是很难生长的。因为主要吃罐头,有的战士上岛一段时间后,就会牙龈溃烂,嘴里起泡。从大陆上运来的蔬菜,还没上岛,就要烂掉大半。看着眼前绿油油的菜地,将军真怀疑自己是在做梦:“这是怎么弄出来的 ” 从加点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晚饭后, 我们就可以把油布都掀开,让您看看菜地的全貌。”队长自豪而又神秘地一笑。
队长为什么"自豪”?“神秘地一笑"里藏的又是什么?

为什么要等晚饭后才可以把油布都掀开

(三)清晨,将军乘快艇离开了小岛。回望小岛,他看到那片绿色上面,一轮鲜红的太阳正在升起。
他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一轮鲜红的太阳正在升起象征着 ;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代表着 。
语文园地四
基础知识
一.用“×”画出每组中错误的注音,并在后面的括号里改正。
(1)浙江(zhé) 自恃(shì) 哀愁(āi) ( )
(2)熏陶(xūn) 沉寂(jì) 伫立(chù) ( )
(3)回旋(xuán) 暂时(zhàn) 打量(liang) ( )
(4)干将发硎(xíng) 潜伏(qiǎn) 汴州(biàn) ( )
二.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玲珑剔透(nóng) 瞒着(mǎn) 宏伟(hóng) 舀水(yǎo)
B.有恃无恐(sì) 抖擞(sǒu) 倾泻(xiè) 惶恐(huánɡ)
C.鳞爪飞扬(lín) 灰烬(jìn) 熏烤(xūn) 亥时(hài)
D.万马齐喑(yīn) 挑剔(tì) 搅动(jiǎo) 步履(lǚ)
三.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抖擞 奉命 万马齐喑 B.礼器 潜水 不拘一格
C.饱览 置身 亭台楼阁 D.侵略 传统 蔓山遍野
四、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1.“殿”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 ),再查( )画,组词:( )。
2.“销”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 ),再查( )画。“销”的意思有:①卖;出售(货物);②除去;③花费,开支;④熔化,烧掉。
“报销”中“销”的意思应选( ),“花销”中“销”的意思应选( )。
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某人陶醉一方美景之中,舍不得离去时,可以用“流连”来形容他这种心情。
B.当我们不能准确地判断某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只能用“估量”来形容。
C.“毁灭”一词我们可以用拆分法来理解,“毁”是毁坏,“灭”是消灭,“毁灭”的意思就是毁坏消灭。
D.一个人对他人的要求过于刻薄时,我们可以说他很“苛刻”。
六、补全成语,并解释加点的字。
①()世( )名 解释 ②()智多( ) 解释
③( )心( )血 解释 ④( )计多( ) 解释
⑤路不拾( ) 解释 ⑥多事之( ) 解释
⑦民不( )生 解释 ⑧ 流( )失所 解释
⑨生灵( )( ) 解释 ⑩( )()遍野 解释
按规律写成语:
政通人和(结构) 丰衣足食(结构)
得( )忘形 近义词: 处心积( ) 近义词:
臭名远( ) 反义词: 内( )外患 反义词:
1、以上各词中是褒义词的有: ,是贬义词的有: 。(填序号)
2、写三个描写国家安宁、人民生活幸福的成语: 、 、 。
3、请先用自己的话说说②和④两个成语,再用其中一个造句
4.判断下列画线成语的运用,对的打“√”,错的打“×”,并改正在句后的横线上。
(1)他日复一日处心积虑地从事着音乐创作。( )改正:
(2)某些算命先生自称神机妙算,其实那是吹牛。( )改正:
(3)这个人为人圆滑,而且足智多谋要小心提防。( )改正:
(4)公司需要人才,但更需要能和老板狼狈为奸的人。( )改正:
七.找出下列每一组词语中的褒义词,画上横线。
(1)愚蠢 懒惰 废物 优雅
(2)机灵鬼 呆头鹅 多嘴舌 苦瓜脸
(3)自以为是 处心积虑 一本正经 口是心非
(4)离经叛道 运筹帷幄 按图索骥 口蜜腹剑
八.对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我们应当心胸开阔如海,应该乐于助人,与人为善,试想,如果心眼比针尖还小,事事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怎么能与同学们相处友好呢
A.比喻 拟人 设问 B.拟人 比喻 反问
C.比喻 夸张 反问 D.夸张 比喻 设问
九.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刊除发表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外,还有《当代军人掠影》和《特区风情》等丰富多彩的栏目。
B.同学们拉着张老师,难过地问他:“您是今天走,还是明天走 ”
C.“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贵州的黄果树、龙宫、重庆的武隆、四川的乐山均是旅游胜地。
十.补全名人名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十一、按课文判断。
1. 《少年中国说 ( 节选 ) 》一文运用比喻、 排比等手法描述了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勃、 前途无量。 ( )
2. 《题临安邸》一诗鼓励当时的人们及时行乐。 ( )
3.“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
4. 《示儿》和《己亥杂诗》都是杜甫写的爱国诗。 ( )
5. 将搜集到的资料按参与国家归类,不和其他三个同类的一项是( )。
A.香港回归 B.虎门销烟 C.狼牙山五壮士 D.圆明园的毁灭
6. 代诗人 在临终前发出了“死去元知万事空, ”的感慨,表现了诗人 之情。
7. 代诗人 在《己亥杂诗》中抨击了 的社会现状,抒发了诗人 的情感。
大综合
十二.连线题(不忘国耻)
战 争 对战 签订 时间 割地
①鸦片战争(第1次) 中英 《北京条约》 1840-1842 九龙半岛
②甲午战争 中日 《南京条约》 1894-1895 台湾
③鸦片战争(第2次) 中英 《辛丑条约》 1856-1860 香港
④庚子国变 中对八国 《马关条约》 1900—1901 巨额赔款
圆明园的毁灭发生在 ,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发生在 。 (填序号)
十三.材料分析
材料一:“一带一路”示意图。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张骞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开启了一段辉煌的历史。我们的先辈郑和开拓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缔造了一段久远的故事,留下了一段让人感怀的沧桑岁月。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瓜果飘香的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10月,习近平总书记出访椰树芃芃(péng péng)的东南亚时,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跨欧亚的铁路、公路已经逐步延伸,航运、航空、管道和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等日益发达。丝路文明走出历史,走下蓝图,走进日新月异的今天。
1.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一带一路”指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开辟陆上丝绸之路的是______________,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是________________,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和倡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一带一路”的“路”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航空、管道和空间综合信息网络“六路”,把中国和中亚、________、________等紧紧地连在一起。
阅读理解
古诗文阅读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近现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解释词语。
天翻地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句中的“大江”是指_______________。“霸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前四句着重于________________,后四句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颈联是全诗的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虎门销烟
1839 年 6 月 3 日,天刚蒙蒙亮,广州城就沸腾起来了。城门旁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前来围观。有人大声宣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皇上御旨,于 6 月 3 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盈盈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 快到虎门滩去看呀!”
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舞着狮子和龙灯;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挂挂鞭炮,噼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流,向虎门滩涌去。
前往虎门滩的群众,经过英国洋馆。那里,过去英国人趾高气扬, 不可一世。可今天,洋馆却死一般寂静,几个在窗口向外探望的英国商人,见人海如潮,喊声震天,吓得赶忙把头缩了回去。
虎门离广州城约有一百多里地,人们顶着 6 月的骄阳,经过长途跋涉,前来观看。虎门海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 15 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个水沟,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 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销烟。
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包包海盐倒入池内,再把烟 土切成四瓣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 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跳跃。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天动地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便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表示敬畏。林则徐义正词严地对他们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朝廷严令禁烟。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各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千万不要违犯朝廷禁令,走私鸦片,自投罗网。”商人们洗耳恭听,连声称是。 两万多箱鸦片,23 天才全部销毁。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有改动)
阅读后回答以下问题:
摘录文中描写人多的四字词语: 、 、 、 ,
我还知道其他描写人多的词语: 。
读文中画横线的段落,完成练习。
(1)这段话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是: 、 、 、 。
(2)简单写一写民夫销毁鸦片的经过: 、 、 、 。
围观的群众看到鸦片被销毁了,都欢呼跳跃,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4.请通过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写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就进了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她是个文静而又喜欢思考的女孩子。她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奋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向的问题,她认真地(搜 收)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她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起身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温和 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绝不会永远睡下去。总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 振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坚 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阅读后回答以下问题:
1.用“√”选择括号里正确的字词。
2.宋庆龄为什么说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用“ ”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3.大家为什么对宋庆龄的发言“交口称赞”?( )
A.因为宋庆龄是中国人,她很有才。
B.因为宋庆龄不仅说得好,以理服人,而且说的话很有力量。
4.用“ ”画出本文的中心句,它还是本文的 。
5.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祖国(节选) 张海迪
有一天,父亲和母亲带我去看电影《上甘岭》,一位美丽的志愿军护士唱了一首歌,那优美的旋律深深打动了我幼小的心: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从此我就会唱这支歌了,我也慢慢懂得了祖国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祖国就是农村广阔的田野,宁静的村庄,密密的树林,还有绿色的山峦,清凉的小河。祖国就是城市宽阔的马路,高高的楼房,美丽的公园,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像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姑姑,就像很多我在书中和电影里认识的人。他们勤劳善良,热情真诚,他们爱亲人,爱朋友,爱邻居,爱同事,也爱工作,爱和平……
有一天,母亲带着我坐火车去远行。当火车隆隆地驶过黄河大铁桥,我看见黄河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波涛滚滚,真的仿佛从天而降,一刻不停地向远方奔去……再看看,大地是那样辽阔,天空是那样高远,村庄,森林,山脉,都在远方的地平线上旋转。白云在蓝天上悠悠飘荡,鸟儿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飞翔,风把人们的歌声和鸟儿的鸣唱传播到更加遥远的地方……
后来我当了作家,我用自己的笔写我少女时代生活的故事,也写壮丽的雪山,浩瀚的沙漠,神奇缥缈的的星空。我渐渐懂得了,祖国不仅是我生长的土地,不仅是我感受温暖亲情的家园,祖国也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体,我是其中之一。我为她学习,为她工作,为她创造。
阅读后回答以下问题:
1. 文中作者对祖国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请选出理解错误一项。( )
A.从小就知道祖国的深刻含意
B.看电影,打动了幼小的心
C.坐火车,知道了黄河
D.当了作家,懂得了祖国的内涵
2.作者之所以在文章中引用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是想表达 和 。
3. 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祖国也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体”的含义是祖国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是伟大的。( ) (2)一开始我理解祖国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
(3)我当了作家,渐渐懂得了祖国的悠久历史。( )
4. 我为她学习,为她工作,为她创造。”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在你心里,祖国是什么?以祖国为题,写一个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我倚在高高的船栏上,看着船渐渐地离岸了,船和岸之间的水面渐渐地宽了。我看着许多亲友挥着帽子,挥着手,说着“再见,再见!”我听着鞭炮噼舜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润湿流泪)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上镜面(模糊迷糊)了。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沿途停着好几只灰色的白色的军舰。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两岸是黄土和青草,再过去是地平线上几座小岛。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子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呈现出一片金光。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我不忍离了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许多亲爱的勇士正在用他们的血和汗建造着新的中国,正在以满腔热情工作着,战斗着。我这样不负责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然而我终将在这大时代中工作的,我终将为中国而努力,而呈献我的身、我的心的我离开中国,为的是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的武器。暂别了,国;暂别了,在各方面斗争着的勇士们,我不久将以更勇猛的力量加入到你们当中来!
当我归来的时候,我希望这些帝国主义的军舰都不见了,代替它们的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伟大的中国舰队。如果它们那时候还没有退出中国海,还没有被我们赶出去,那么,来,勇士们,我将加入你们的队伍,以更勇猛的力量去(驱逐 驱赶)它们,毁灭它们! 这是我的誓言!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阅读后回答以下问题: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打“√”。
2.短文第三自然段描写了“我”在船上 的景色,“满盈盈”形象地写出了 的美丽,令人陶醉。用顽皮的小孩子来比喻 ,形象地写出了它 的样子。这段动人的景色描写与前文中对帝国主义军舰的描写形成了 ,表达了“我”对祖国的 之情。
3.阅读短文,结合查找的资料可知,作者自称是“罪人”,是因为作者在祖国 。这是一种 的心情。然而,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罪人”,是因为他只是 , 要去国外求得更好的武器来 ,求得更好的经验来 。
4.“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在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