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鹭》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白鹭》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3 17:0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白鹭》类文阅读
课内阅读
那雪白的衰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増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鸳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选文第2自然段中的“钓”字说明此处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人们猜测白鹭“是在望哨”,作者同意这样的猜测吗?为什么?
说说你对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理解。
4.根据选文内容,先给下面三幅图各起一个名字,再完成练习。
(1)三幅图中,你最喜欢第( )幅,因为 。(2)你知道哪些关于白鹭的诗句呢?写一写吧。
阅读理解强化训练五年级上册课外阅读
(一)鸟(节选)
梁实秋
①我爱鸟。
......
②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
③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儿子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千瘪,丰腴而不臃肿,具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黄。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一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看一只白鹭,蜷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地叫看,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④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类型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號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
下列选项中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排比句式排除了麻雀和乌鸦,再刻画林中的鸟鸣
B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鸟的声音的喜爱和欣赏
C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不同的鸟鸣的特点
D .从听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鸣的清脆、嘹亮和悦耳
2.文章从哪些方面表达了“我”对鸟的喜爱之情?
3.说说下面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
4.用~ ~~~~ 在文中画出描写鸟的身躯的句子。
5“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类型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一句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杜鹃
郭沫若
杜鹃,敞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
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
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时又被认为薄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可怜,哀婉,纯洁,至诚……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爱的象征。这爱的象征似乎已经成为民族的感情。
而且,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国大都受到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鹃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亚于中国。
然而,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
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横而残忍。
杜鹃是不善于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繁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雏鹃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至比母莺还大。雏鹃孵化出来之后,每将雏莺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它自已独霸着母莺的哺育。莺受鹃欺而不自知,半辛苦苦地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雏鹃,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泪的事情。
想到了这些实际,便觉得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者的标本了。然而,杜鹃不能任其咎。杜鹃就只是杜鹃,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佳人、志士。
人的智慧和莺也相差不远,全凭主观臆断而不顾实际,这样的例证多的是。
因此,过去和现在都有无数的人面杜鹃被人哺育着。将来会怎样呢?莺虽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人是应该解答而且能够解答的。
第3自然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 .表示声音的断断续续 B .省略同类词语
C .表示意在言外的省略 D .表示强调
2.从文章第1自然段到第!自然段,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
A 塑造一个民族乃至东方传统文化观念的象征一杜爵,点明全文的中心
B .将社鹃在中国乃至东方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作了概括性描述。与下文失于社前的实际情况形鲜明对照
C .塑造一个民族乃至东方文化传统观念的象征一杜鹃,与下文关于杜鹃的实际情况的说明形成鲜明对照
D .将杜鹃在中国乃至东方所引发的心理情态作了概括性描述,点明全文的中心
3.你认为文中“现在”的“人面杜鹃”不是指(
A .当时人侵中国的日本侵略者 B .当时社会上穷凶极恶的杀人犯C .当时的国民党反动当局 D .当时的反动文人
4.作者抓住了杜鹃 的习性,认为杜鹃象征的意义是 。
5.在文中“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说“人的智慧和莺也相差不远”
6.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还喜欢杜鹃这种鸟吗?为什么?
【知识拓展】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一1978年6月12日),原名开贞,宇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断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宇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莎、息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丈竽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
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他的主要作品有《蔡丈姬》《屈原》星空》主盼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