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乐园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1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量之间的大小及相等关系,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通过学具操作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2.学习读写“=”“<”“>”,并能正确运用“=”“<”“>”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3.通过参与观察、操作等实际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感”。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4.形成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乐于参加数学活动,愿意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10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区分和运用大于、小于符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小动物卡片、胡萝卜卡片、秋千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你们想不想去参加它们的活动呀?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小朋友们快看,动物乐园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些什么呀?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请小朋友们先记在心里,一会儿我们来汇报。(板书课题。)
2.汇报交流。
师: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4只小白兔、4个篮子、5根胡萝卜、3只猴子、2架秋千、2只小鸟……
3.设疑激趣。
师:小白兔拔萝卜,一只小白兔用一个篮子,够吗?小猴子荡秋千,秋千够用吗?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做比较?
(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4.动手操作。
(1)学生自己用学具摆一摆(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摆好后说给同桌同学听,同学注意倾听,并进行判断。
(3)集体交流。
指名学生运用学具到黑板上摆一摆,边摆边说,如:我用小兔的只数和篮子的个数比一比,一只小兔对着一个篮子,发现小兔和篮子同样多。
(4)同样多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小兔的只数和篮子的个数比)
师:咱们先看小兔的只数和篮子的个数,在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①揭示同样多:小兔有4只,篮子也有4个,兔子和篮子个数一样多,我们就说:它们同样多(“一样多”……)。
②怎样用符号表示小兔子只数和篮子的个数同样多呢?小兔子有4只用4表示,篮子也有4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我们就用等号把4和4连起来。
板书:4=4 读作:4等于4。
③师指导生书写“=”,生跟老师一起书空书写“=”。
④比一比:苹果和桃子谁多谁少?(一样多,5=5)
⑤引导发现:两数一样用等号。
(2)认识“>”“<”。
师:接下来你们想把谁和谁进行比较呢?可以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①认识“<”。
表示兔子只数和胡萝卜的根数的比较结果。
生汇报:兔子和胡萝卜比,兔子有4只,胡萝卜有5根,所以兔子比胡萝卜少。
师:我们用哪个符号来表示小兔子比胡萝卜少呢?在4和5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等号行吗?
出示“<”,介绍小于号,生和老师一起边读边书空,练习书写。
板书:4<5。
学生读比较式。
师:仔细观察比较式,你能发现什么?(指导学生会根据特点来记忆“<”)
②认识“>”。(同认识“<”的过程一样)
板书:3>2 读作:3大于2。
③分辨记忆“>”“<”。
师:我们可以怎样记住大于号和小于号呢?
引导发现: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
读顺口溜。
(3)练习书写“>”“<”“=”。
观察田字格中的书写,说一说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4)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让我们运用所学知识来比一比小兔和小鸟的只数吧。(出示教材第16页第三个绿点问题图)
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
1. 比一比:三角形和圆哪个多哪个少?
2.填一填:比大小。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拓展游戏
老师提前准备等号、小于号、大于号卡片和一些数字卡片,请三个同学上讲台玩游戏。
两个同学先选数字,一个同学将所选数字进行对比然后选符号。
一个同学先选符号,另两个同学根据符号选数字。
六、作业布置
下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教室或者家里有什么可以拿来比一比,它们谁大谁小?
七、板书设计
动物乐园
(“=”“<”“>”的认识与书写)
4=4 4<5 3>2
↓ ↓ ↓
等号 小于号 大于号
读作:4等于4 4小于5 3大于2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的一开始,利用教材主题图创设情境,以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形式导入新课,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我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大于号和小于号的特点,知道开口要对着较大的数,增强对符号的感性认识。对两个数来说,大于、小于只是不同的表述形式,直接用同一件事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给学生独立思考、进行知识迁移的机会。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