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第一课时课件 (共38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第一课时课件 (共38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3 17:0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 子
王安石
沉魄浮魂不可招,
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
故有斯人慰寂寥。
“亚圣”孟子
1、“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孟子 滕文公下》)
2、“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史记》)
3、“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 公孙丑下》)
4、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 《原道》)
仁政思想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 公孙丑章句》)
“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孟子 滕文公》)
救民 无敌 被尊重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尽心章句下》)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梁惠王章句下》)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民贵君轻 与民同乐 尊贤使能
性善论
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 告子上》)
学习目标
1.理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章句之意,了解孟子“性善论”的要义。
2.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砥砺独立人格。
3.赏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说语言,探究孟子的论辩技巧。
重点:
结合《孟子》有关章句,深入理解“性善论”的内涵。
难点:
探究“性善论”的深意。
朗读课文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梳通字词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说:“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就有怜爱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施行怜爱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上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之所以说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是因为):(如果)现在人们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子将要掉进井中,都会产生恐惧、怜悯的心理;这并非因为想要和小孩子的父母结交,并非因为想要在同乡朋友中博取名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不忍人:怜爱别人。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内交:结交。内,通“纳”。
要誉:博取名誉。要,求取。
乡党:同乡。
梳通字词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由此看来,没有怜悯之心,不能算是人;没有羞恶之心,不能算是人;没有谦让之心,不能算是人;没有是非之心,不能算是人。怜悯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认为自己不行的,是伤害自己;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他的君主。
辞让:谦逊推让。
端:萌芽,发端。
四体:四肢。
贼:伤害。
梳通字词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所有具备这四种发端的人,
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终必不可扑灭),泉水刚刚开始涌出(终必汇为江河)。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能够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侍奉父母也不能够。”
扩而充之:扩大充实它们。
然:同“燃”。
达:流通,指泉水流出。
保:安定。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八佾》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 梁惠王上》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滕文公下》
“由是生而有所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
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 告子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抚拭,莫使惹尘埃。”——《神秀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
推恩无以保妻子。”——《孟子 梁惠王上》
非人

扩充
观点争鸣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体现了他的“性善论”思想,即主张人性向善,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而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却提出了“性恶论”,即主张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呢
观点一: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孟子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强调了人性本善;在主体的道德修养中,孟子又强调了“为仁由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个人扬善弃恶、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观点三 二者各有长短,二者互补更利于道德的发展。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言性善,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荀言性恶,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即两种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去恶向善。其中,孟子提供了人性善的内在依据,认为人天生具有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却忽视了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荀子强调道德修养的被动性,却忽视了主体向善的主动性和可能性。二者相互补充,既能鼓励人注重自我道德修养,又能加强对人外在的道德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道德。
观点争鸣
观点二:荀子的“性恶论”强调借助礼仪规范来加强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利用客观条件进行教育和学习,更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存在粗陋之处,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造,从而造就完善的人格。
谢 谢 指 导!
当时缄口终无语,天理民彝竟若何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好辩
陈 普
禽兽纵横鬼魅多,
人间歧路总差讹。
当时缄口终无语,
天理民彝竟若何?
孟子好辩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事横溢。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孟子 滕文公下》)
杨朱:战国时哲学家,主张“轻物重生”“为我”;
墨翟:战国初年的思想家,主张“兼爱”“非攻”“薄葬”。
卫灵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论语 卫灵公》
激浊扬清,力挽狂澜的使命担当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论辩艺术
1、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用了哪些手法?
2、孟子的论辩有何特色?
3、孟子在文中的推断是否有充分的逻辑依据?
论辩艺术
1、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用了哪些手法?
论证观点
提出论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举例
孺子将入井
排比
犹四体
比喻
四心—四端
可行不忍人之政
对比
扩充“四端”
足以保四海
不足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应有“四端”
若火泉
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论辩特色
①观点明确,立场坚定。
②注重推理, 逻辑性强。
③善于譬喻,生动形象。
④借题发挥,循循善诱。
2、孟子的论辩有何特色?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 梁惠王上》
孟子见于齐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
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乎?”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论辩艺术
3、孟子在文中的推断是否有充分的逻辑依据?
孟子的论断,可质疑的地方大致有:
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②“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③“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父母
兄弟
妻儿
叔伯
舅姑
朋友
邻居
其他社会关系
①③乡土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社会结构简单,统治者道德水平足够高,满足老百姓种好地、吃好饭的需求,是否有这种可能?
②孟子人性论的产物,
观点争鸣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人生修养中居于核心地位,你是否认可孟子的观点?
观点一 认可。孟子首先强调人都具有“不忍人之心”,从“四心”推导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一切的基础和出发点。
观点二 不认可。孟子虽然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展开自己的论证,但是在本文最后还是强调“知皆扩而充之矣”“苟能充之”“苟不充之”的正反对比,更是说明一个人即使有善白本性,离开后天的努力也不行。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后天的努力。
观点争鸣
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
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
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 公孙丑篇上》
以“配义与道”“集义所生”的“浩然之气”去充实、完善、强化人格
整合探究
1、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观点的共同之处
《<论语>十二章》 仁、诗教、君子、礼、
义、恕等。 提倡仁、义、恕, 克己复礼。
都主张修身养性,
提高
个人道德修养。
《大学之道》 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等。 “大人之学”的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 《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 不忍人之心、 四心、四端等。 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性。
整合探究
2、结合《<论语>十二章》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两篇课文及以前学过的《论语》《孟子》的有关课文,比较《论语》《孟子》在言说方式、风格等方面的不同。
比较 《论语》 《孟子》
语言 多为口语,通俗易懂,同时又吸收了书面语之长,形成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的独特风格。
明白晓畅、平实浅近而又简练精警。
形式 语录体,或是孔子只言片语的记录,或是孔子和弟子谈话的记录,没有时间先后顺序,也没有共同的主题,离说理散文有一定的距离。 对话论辩体散文集,虽留有语录体的痕迹,但篇幅加长、议论增多,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具备了说理散文的典型特征。
整合探究
说理 (1)一般只陈述自己的观点, 而不加以充分论证。 (2)寓深邃之哲理于具体之形象
中,使抽象的理论文字具有盎然
的诗意。 (1)灵活巧妙的论说方式:
或顺应对方心理,启发诱导;
或迂回包围,引人入彀;
或设问反诘,步步紧逼。
文章因此显得跌宕多姿,
富于雄辩性和说服力。
(2)善用比喻、寓言说理:
善于通过浅显的例子来说明抽象的
道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3)情感激越、文辞犀利、
气势磅礴、富于鼓动性。
风格 雍容和顺、迂徐含蓄 气势浩然
谢 谢 指 导!
论证结构
一开始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来立论。
然后进一步推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可欲与长。
接着论证,为什么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孺子将入井,人家有侧隐之心为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不忍人之心的内涵,为人应有四端,否则非人。普通人有四端,国君也有。
最后得出结论,将四端加以扩充。可以侍奉父母,平定四海。 ——(《孟子 告子上》)
逻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举例
当然本段文字中也有借助于例子来说明观点的方法。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比喻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意思是仿佛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要开始流淌火,一旦开始燃烧,只要不断的添柴火,就可以越烧越旺。
泉一旦冒出来,只要源头有活水不断注入,那么就可以流向远方。就像孟子自己说的“盈科而后进”,一往无前,直达大海,这里比喻的是对于四端的扩充,四端好比刚刚燃烧起来的火,刚刚流出来的水,他们既可以不断的扩展,也可以很快熄灭或者干涸,关键看什么?看一个人后续的作为。
孟子梁惠王上说:“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段话直接批评统治者,喜欢把罪责灾难甩锅给客观因素。
论辩艺术
2、孟子的论辩有何特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好辩
“仲尼知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有天下者莫不虔修祀事。朕为天下主,期大明教化,以行先圣之道。”
“孟子,只此老在今日宁得免也。”
“孟子辩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
——朱元璋
“孔孟如日月,委蛇在苍旻,光明所照耀,万物成冬春。”
——王安石《扬雄》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朱熹
孟子好辩
“仲尼知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有天下者莫不虔修祀事。朕为天下主,期大明教化,以行先圣之道。”
“孟子,只此老在今日宁得免也。”
“孟子辩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
——朱元璋
“孔孟如日月,委蛇在苍旻,光明所照耀,万物成冬春。”
——王安石《扬雄》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朱熹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人生修养中居于核心地位,你是否认可孟子的观点?
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且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
“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贵族小姐杜丽娘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婉惜,这是恻隐之心。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黛玉见花凋谢飘飞,遂用锦囊收起落花残骸,将其葬入净土中,这是善。
当看到有人衣衫褴褛,向你伸出乞讨的手时,你禁不住伸出援手,这是善。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疫情期间彼此相携相助的情谊是善。
善无大小,行之方可泽一乡;爱无广狭,施之得以心安。
虽然我们未必伤春悲秋,但正如孟子所言,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颗向善的种子。这向善的种子需要阳光,需要雨水,新的芽方能长出来。
“爱在左/ 情在右/在道路的两旁/我们随时播种随时开花/使一路上穿枝拂叶的人/即使走过荆棘/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冰心老人的一首诗,与大家共勉。愿我们的种子都可以开出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