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老子》四章(第一课时)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上学期
教学目标: 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了解其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2.了解老子阐述道理的言说方式,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3.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 4.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学做知识卡片,熟记并积累经典语句,培养文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老子学说辩证认识事物、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2.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 教学难点: 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 2.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激趣导入】 《史记》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孔子离开后对他的弟子这样评价老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zēng)。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译文】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孔子说鸟、鱼、兽虽然会飞、会游、会跑,但人们都有办法逮住它,只有龙“乘风云而上天”,是不可捕捉、无法对付的。天上的龙变化莫测,孔子说老子“其犹龙邪”,表现出对老子非常高的推崇。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老子,共同领会老子思想的精髓。 【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 【《道德经》其书】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一书共81章,分《道经》、《德经》两篇,《道经》谓体悟道之所传,《德经》谓先修自身心意。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有人认为《道德经》《易经》和《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形成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他们为当时社会开出了一剂与儒家截然相反的“药方”:主张以宇宙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 道家无为而治的学说主张,对中国哲学、中国社会乃至中国人都具有深刻影响。道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第十一章 【疏通词句】 『学习任务』朗读第十一章,注意读准字音。 三十辐共一毂(ɡ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学习任务』解释文中主要的疑难词句。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车毂的中空处。之,的。 ④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以为,把……作为。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解说大意】 【译文】三十根辐条穿在车轮,中间必须留出空处,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揉打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所以,“有”能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 古代的车轮都是用木头做的,由四部分组成,轮、辐、毂、轴。这四个字都是“车”字旁,其中“轮”是最外面的部分,“轴”是最里面的部分,就是轴心。“毂”是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是连接轮毂的木条。 三十根辐条共同聚合在毂上。“毂”的中间必须是空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如果是实心那车轮就无法转动。正因为有中间的“空”“无”,车轮才可以转起来,才有了车子载人运货的用处。所以有人戏说:这叫无中生有,无有大用。 同样道理:器皿如果没有中间挖出“空虚”部分,没有“无”,也不能用来装盛东西。房屋如果没有凿出门和窗的“空处”,来供人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 可见,事物之所以有用而能给人以便利,都是借助了“无”才发挥了它们的价值和作用。所以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研讨活动】 1.第十一章阐述的观点。
阐述“有”和“无”的关系:“有”和“无”同样重要,他们共同存在,相互配合,才使事物发生作用。 2.第十一章列举了车子、器皿和屋室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想让人们明白“有”与“无”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只是为了实现目的而设置的便利,“无”才是带来这种便利的根源。老子对于“有”与“无”的辩证认识,说明“有”与“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同时提醒人们无形的东西并非没有用,相反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被人们所觉察而已。 站在历史的角度,在那样一个矛盾冲突尖锐、人心汲汲于功利的社会中,老子独具慧眼,见人所不见,提醒世人要重视那些通常被人们忽略的一面,这为当时的世人指出了另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与方法,对社会和人生都具有启发意义。 “老子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用‘无’的原则去‘为’。所以能做到有若无,实若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屈为伸,以弱为强,以不争为争,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辩证法贵柔的体系,与儒家《易传》[zhuàn ]尚刚健体系并峙。两大流派优势互补,共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你言我语谈收获】 『学习任务』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我们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请大家讨论交流、互相分享。 参考示例1:一个人如果不给自己留出空间,那会有什么后果呢?比如学习与休息,我们能把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来学习吗?这样做一周不到就会崩溃。所以,我们白天学习,晚上休息。睡觉休息恰恰是积蓄力量,是为了第二天更好地学习。读书也是如此。如果囫囵吞枣不假思索地读书,把头脑塞得满满的,不给自己留下思考空间和消化吸收的余地,读书的效果如何能好? 参考示例2:现在有些人想要的东西太多,太在意“有”,去占有,去拥有,去享有,而恰恰忘记了“无”的作用。各种欲念把心都装满了,所以生活会很焦虑,很痛苦。人的一生不能一直都想“有”,还一定要有“无”。如果换个角度把心放空,去掉杂念私欲,做什么事情都刻意给自己的心灵留有空间,留有余地,留出“无”。之后这样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没有多余的有形物质,人生会变得更轻松美好。 第二十四章 【疏通词句】 『学习任务』朗读《老子》第二十四章,注意读准字音。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第二十四章) 『学习任务』解释文中疑难词句。 ①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明,明察。 ④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彰,明辨是非。 ⑤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⑥长:长久。一说读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 ⑦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⑧处:为,做。 【解说大意】 【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明;自我夸耀的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研讨活动】 1.第二十四章阐述了什么观点? 本章主要论述急躁冒进、自我炫耀不可取。从反面论述违背这一处世原则将导致的不良后果。
2.哪些行为影响人达到老子追求的境界? 文章列举了六种不合乎“道”的行为。 “企者”和“跨者”喻指所谓的有为者急躁冒进的行为。老子认为他们的举动违背了自然规律,不合“道德”,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自见”“自是” “自伐” “自矜”这四种毛病比喻为“馀食赘行”,认为它们就像剩饭赘瘤一样令人厌恶。有“道”之人是绝不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 【你言我语谈收获】 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程度的自我表现与能力展示固然应该有,但需要有个度。过度的自我表现,一味让孩子刻意不自然地炫耀,不仅得不到称赞,反而会让人觉得幼稚浅薄,缺少内涵。如果为了某种目的而不顾孩子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就更令人生厌。所以尊重孩子的愿望不加干涉,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何况真正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需要真才实学。而抛却浮华,修炼真学问,真功夫,才是正道。 【练习作业】 『练习一』翻译下列语句 1、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2、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练习二』背诵《老子》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