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论语》中关于“诗”的章句,进而理解儒家的“诗教”传统。
2. 理解《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进而理解儒家中“君子人格”的内涵。
3. 理解孔子对《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评价,从而理解儒家的中庸思想及美学原则,以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论语》中关于“诗”的章句,进而理解儒家的“诗教”传统。
教学难点:
用分类、联系、整合的方法探究专题“《论语》中的‘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儒家的“诗教”传统。
(一)孔门弟子的学习内容(理解孔子以《诗》教的相关背景)
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孔子以四项内容来教导学生:先代典籍、道德行事、忠诚、守信。
2、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 孔子世家》
3、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孔子说:“鼓舞善心,激发道德意识在于学《诗》;端正行为,使人卓然自立就要学礼;陶冶人的性情,养成完美人格在于学乐。”
以《诗》为逻辑起点,可完成个人道德的整体提升,并达到成人成德之目标。
学《诗》的功用
1、找出表现学《诗》的功用的章节,并思考其功用。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
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
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
2、联系《诗经》中的两首诗,理解“兴观群怨”的内涵。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秦风 无衣》
兴:激发人的感情——慷慨激昂、同仇敌忾!
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秦人尚武好勇!
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团结民众——号召人们团结互助、共御外敌!
“硕鼠硕鼠,勿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誓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卫风·硕鼠》
怨:讽刺时政——批判统治者剥削民脂民膏!
3、联系下列章句,理解“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内涵。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诗经·大雅》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育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小雅·蓼莪》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诗经·大雅》
参考译文:
孝顺的子子孙孙层出不穷,上天会恩赐福祉给孝顺的人。
鞠(jū):抚育。拊(fǔ):抚。复:覆。腹:思念。昊(hào)、罔(wǎng):昊,形容天的广大;罔,无。 “父亲生养我,母亲抚育我。养育我、教育我,照顾我、保护我,进进出出挂念我。应当报答父母的这种养育之恩,比天还大啊!”
孔子说:“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他却搞不懂;派他出使到四方各国,又不能独立应对外交。虽然读书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学诗以致用
4、联系下列文本,理解“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内涵。
“诗尚比兴,多就眼前事物,比类而相通,感发而兴起。故学于诗,对天地间鸟兽草木之名能多熟识,此小言之。若大言之,则俯仰之间,万物一体,鸢飞鱼跃,道无不在,可以渐跻于化境,岂止多识其名而已。孔子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广大其心,导达其仁。诗教本于性情,不徒务于多识。”——钱穆《论语新解》
王应麟认为:“万物备于我,广大精微,一草木皆有理,可以类推。 ”
学诗以达仁
5、小结
《毛诗》序云:“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参考译文:
《毛诗》序说:“《诗》可以矫正政治的得失、感动天地鬼神。古代的君王正是以《诗》诗来矫正夫妻关系,培养孝敬的行为,敦厚人伦的纲常,纯美教育的风气,改变不良的风俗。”
《诗经》能教化民风民俗,敦厚人伦秩序,有利道德修养。《诗》教实质为仁教,是借《诗》触发对仁的觉悟,以自觉完善君子人格。
教学环节二:“君子”的人格内涵。
(一)、根据下面的章句,提炼出孔子所谈“君子”的标准。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
参考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在上位的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以做到恭敬认真。”子路说:“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别人安乐。”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百姓都安乐,尧、舜大概都担心很难完全做到吧!”
何为在上位的君子?孔子提出的三个由低到高的标准是:修身,敬爱他人;修身,使他人安乐;修身,使百姓安乐。这就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经世致用、内圣外王。
(二)、请提取成就君子人格的关键词。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5.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卫灵公》
6.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7.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8.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9.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季氏》
参考译文:
5、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6、子贡问如何才是一君子?先生说:“君子做事在说话前,然后才照他做的说。”
7、孔子说:“君子当有三戒:少年时,血气未宁定,当戒在好色上。壮年时,血气正刚强,当戒在好斗上。年老了,血气已衰,当戒在好贪求得上。”
8、孔子说:“君子有九样的思:当其视,思欲明;当其听,思欲聪;其色思欲温,其貌思欲恭;有言思必恭,临事思必敬;遇疑思如何问,忿心起,宜思患难在前。见有可得,宜思义之当否。”
9、孔子说:君子忧三项敬畏:一敬畏天命(天命在人事之外,非人事所能支配,而又不可知,故当心存敬畏),一敬畏在高位的人(大人临众人之上,为众人祸福所系,亦菲我力所能左右,故不可不心存敬畏),一敬畏圣人之言(圣人之言义旨深远,非我知力所及,故当心存敬畏)。小人不知有天命而不畏了,对大人只求亲狎(狎:惯忽义。因惯见而轻视之。初则逢迎,终乃犯上,更无严惮心),对圣人言则多加戏侮(侮:戏侮义。圣言深远,小人不知,又无忌惮)。”
小结:孔子强调君子有“三戒”,是强调通过自身修养,不断制约人的自然属性。而孔子说“九思”则是强调一个人对自己的所见、所听、所言、所做、所疑、所怒、所得及示人的脸色、容貌若能及时反思,就一定是一位君子了。
君子的形象这种外向型的表现一定有其内向型的本性与其相对,君子的形象是君子仁德的外在表现,是君子思的结果,是君子主动反省的意识和自我批判精神的外在体现。君子要做到三戒九思,这“三戒”、“九思”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样,都是规范一个人言行的功夫,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遵守“礼”,反躬自省,无所愧疚而无忧无惧。
教学环节三:“中庸”的美学原则。
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
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
提倡“中和”之美
提倡“中和”之美
教学环节四:课后作业(思考下列问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语段)
1、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可以发现孔子非常看重对《诗》的学习,那么《诗》真的是一个人提高修养所必须研读的吗?
2、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塑造君子人格?请结合现实,写下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