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及四言诗的诵读知识
赏析诗歌的内容、情感及章法特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赏析诗歌的内容、情感及章法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诗经》的相关知识点
(一)1、内容:风、雅、颂
2、表现手法:
赋——铺排陈述
比——打比方、比喻
兴——由他物引起所讲内容
3、章法特点: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二)《秦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民歌。包括:车邻、驷驖、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和权舆。秦,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包括西汉水流域大部),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秦诗产生的时代大致说来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于前六二二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间。
(三)《无衣》的创作背景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四言诗的诵读知识
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调,读出感情。
全诗表现的是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所以,诵读这首诗,该读出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势。
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反问语气 ——肯定语气 (稍停)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快连) (稍停) (感叹语气)
赏析诗歌内容
(一)相关的文化常识
(1)战服
①袍:穿在外面的长衣。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②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袍泽,指战友;袍泽之情,值患难之情,生死与共。
③裳:下衣,此指战裙。
(2)兵器
④戈矛:戈和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⑤戟:兵器名。
⑥甲兵:铠甲与兵器。
分析三节诗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1、所穿战服、所用兵器、思想行为
(1)“同袍”、“同泽”、“同裳” 表现战士们团结互助的情景
(2)“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
(3)“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2、内容概括及情感
第一章,统一思想——同仇。
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偕作。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统一征战——偕行。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全诗充满了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同仇敌忾、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四、文章的章法特点及作用
1、《诗经》善用重章叠句。
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只在各章对应的位置换几个字。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无衣》三章,每章五句,在重章叠句的反复吟唱中,用“赋”的表现手法,中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歌颂了一种慷慨雄壮、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作用: ①便于记忆和咏唱。
②增加诗歌的节奏性和音乐感。
③回旋反复,可充分的抒发作者的情感。
四、巩固与延申
情景时默写: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奔赴战场的句子是 , 。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的句子是 ? 。
(3)《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一样仇恨敌人的一句是 ;表现战士们一起行动起来的一句是 ;表现战士们一起上战场的一句是 。
参考答案:
(1)修我甲兵,与子偕行。(2)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3)与子同仇 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