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四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改革类型 具体示例
适应新的社会形态的变法改革
少数民族调整政策的汉化改革
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政策的调整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化方面
西周 时期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统治层级; ■世袭贵族依据家族血缘关系分享政治权力。 ■土地国有的井田制; ■集体耕作的经营方式。 ■文化教育由官府垄断;
■天命神学的统治思想。
春秋 战国
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动
①中央集权制逐渐形成;
②选贤任能的官僚制逐渐形成。
①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小农经济成为农耕社会的基本经济模式。
①私学兴起,学术下移;②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
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目的
表现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最为彻底)
李悝(前455年—
前395年)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
商鞅(前395年—前 338年)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适应新的社会形态的变法和改革
内容
经济: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政治: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②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意义
①商鞅变法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成功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
②打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
③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
例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变法带来的变化是
A. 以礼治国取代以法治国
B. 血缘宗法制度从此消失
C. 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度转变
D. 国家通过统一考试选拔官员
C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东
汉
北方
南方
魏蜀吴
西晋
隋朝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
南朝
(439-581)
(420-589)
东晋
宋
齐
梁
陈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背 景 措 施 影 响
农业长期受战争破坏 均田制 ——→ 北方经济恢复
地方豪强地主与中央 三长制
政府的矛盾 政权封建化
民族大交融
农民与鲜卑贵族之间 官俸制
的矛盾 迁都、汉化
民族矛盾
制度建设:均田制、三长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北魏)太和九年(485年)颁布均田令:“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即均田,并非不顾土地关系的现状,重新分配土地,而是对荒地、无主地以及土地所有权不确定的土地,由政府按照劳动力加以分配。
均田令最关键的要点是: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可以受露田(不栽树的土地)四十亩,妇女二十亩;男子每人还可受桑田栽桑、枣、榆树的土地)二十亩,作为世业(可以世代相承);不宜栽桑的地区,男子给麻田十亩,妇女五亩。
——樊树志《国史概要》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国家所有
农民所有
禁
禁
限
露田
男:40亩
女:20亩
桑田
男:20亩
麻田
男:10亩
女:5亩
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化
农民
宗主
北魏政府
邻长里长党长
农民
北魏政府
州郡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三长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
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裤褶服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紧身裤,为了行动方便,人们在膝盖处扎上带子,类似于今天的喇叭裤。
鲜卑裤褶服佣
墓砖浮雕·南朝仪仗队
北魏文官佣
墓砖浮雕·南朝乐队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汉画像石·讲经图
中原汉人一向的习惯是席地而坐,或是跪坐,或是盘腿,并无坐椅子、凳子的习惯。原来举行宴会时,在地上铺上大的“筵”,再铺上小的“席”,作为座垫,中间有矮足的称为几、案的桌子,所以称筵席。
汉画像石·鸿门宴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北魏石刻造像《佛传》图中的腰鼓形圆凳。
《北齐校书图》中的北齐折叠凳——胡床。
龙门石窟宾阳洞维摩洁浮雕像。隐囊是放在床上,供人后靠垫背之物。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胡族政权武力占据北方,要立国中原,必须熟悉儒家传统,崇尚中原文化,以汉法治汉人。胡族君主和汉人士族在这种背景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儒学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同化作用……北魏一代,从经学角度看,儒学无可称道;但从政治文化角度看,儒学作用非凡: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过程,也使中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在北方汉族士大夫眼中,隔江而治的南朝已不再是正统所在了,只有北魏治下的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交融(实现了文化认同),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樊树志《国史概要》
北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胡汉互化成为时代潮流;
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适应了这一潮流,进一步促进民族融合;
有利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制度及技术;
为隋唐大一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例2.有学者认为,北魏的“汉化” 并不是简单地恢复或摹拟汉魏制度,而是加入了新因素后的一次发展。北魏政权对汉魏制度的发展有
A.削弱世家大族,建军功爵制
B.实行三长制,强化基层控制
C.打击官场腐败,实行科举制
D.实行方田均税法,抑制兼并
B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辽
北 宋
吐蕃
回鹘
大理
西夏
问题: 政府机构臃肿(官员冗滥),吏治腐败;人民生活困难;外有少数民族的威胁。
【庆历新政】
改 革 者:范仲淹
支 持 者:宋仁宗
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范仲淹“庆历新政”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内容
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王安石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
结果
▲ 王安石
(1021—1086)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王安石变法
措 施 内 容 作 用
青 苗 法
政府低息贷款
募 役 法
以钱代役
农田水利法
兴修水利、开垦土地
方田均税法
按土地数量、质量收税
均输市易法
政府贵卖贱买,加强市场管理
增加政府收入,保障农业生产,限制高利贷剥削。积贫局面改善。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富国之法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措 施 内 容 作 用
保 甲 法
组织农户习武,轮差巡查,维护地方治安,全民皆兵。
保 马 法
百姓自愿申请给官府养马,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
将 兵 法
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节省军费开支;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提高军队战斗力。
积弱局面改善。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强兵之法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措 施 内 容 作 用
改革科举 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要求考生联系实际。 发展了教育,为变法选拔了人才。
惟才用人 择优录用,克服 “恩荫” 的弊病。
整顿太学 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免试做官,开新学科,设学田。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取士之法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背景
▲ 张居正
(1025—1582)
①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②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③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政治: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经济: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推行一条鞭法。
内容
意义
张居正辅政十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张居正改革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改革类型 具体示例
资产阶级改良形式的变法
清政府自救性质的改革
中国近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探究戊戌变法的背景
■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
《马关条约》签订现场
■ 出现瓜分中国的狂潮
■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民族意识的觉醒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初步发展
■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 维新思想的发展传播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与传播
1895北京强学会
1895北京《万国公报》
1896上海《时务报》
1897长沙时务学堂
1891广州万木草堂
康有为
梁启超
■ 主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
■ 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揭开序幕——“公车上书”
背景: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等领导
主张:“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
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公车上书”是19世纪90年代中国士人第一次作为一个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爱国运动。
——《中国近代史》
1895年《点石斋》画报刊登的公车上书的情景。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裁汰旧军。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
有利于具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除旧、布新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传播西学
增强军事实力挽救民族危亡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被杀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
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被杀。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例3.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D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 清末新军演习
▲《奏定学堂
章程》
1904年1
月13日颁布的
《奏定学堂章
程》,即癸卯
学制,是近代
中国第一个由
中央政府颁布
且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清末新政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改革领域 具体内容
军事方面 改革兵制。停止武举,命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编练新军。
经济方面 奖励工商。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1906年改为农工商部。1904年颁布中国第一部商法,首次以法律形式保护商人的合法社会地位。颁布公司法和破产法,鼓励集股办公司和发明创造,出现私人集资办企业以取代官办企业的明显转变。
教育方面 废八股,废科举。
令各省设立学堂。
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社会风俗 禁缠足,禁鸦片,废酷刑,允许满汉通婚
政治方面 前期改革官制。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列六部之首,新设商部、练兵处、巡警部、学部。裁撤冗衙。停止捐纳买官,废除勒索性陋规
后期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现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949
1953
1956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
新中国成立
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土地改革法
国民经济逐步恢复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论十大关系》结构示意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现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会议名称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中共一大 1921 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成立中国共产党
中共二大 1922 上海(英租界)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三大 1923 广州 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
八七会议 1927 汉口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遵义会议 1935 遵义 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瓦窑堡会议 1935 陕北瓦窑堡 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洛川会议 1937 陕北洛川 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中共七大 1945 陕北延安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七届二中全会 1949 河北平山西柏坡 为建立新中国作准备(工作转移)
知识链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知识链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
会议名称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中共八大 1956 北京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北京 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中共十二大 1982 北京 开始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共十三大 1987 北京 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共十四大 1992 北京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中共十五大 1997 北京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六大 2002 北京 制定新世纪中国发展重大战略
中共十七大 2007 北京 提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和重视民生三大要求
中共十八大 2012 北京 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的目标
中共十九大 2017 北京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了新时代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小结: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1840
1949
今
古代
近代
现代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改革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探索建设道路
实行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