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课题 第十章第五节《机械效率》 课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课时 1课时
核心素养 通过参与探究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整个八年级物理学习的集大成章节。主要包括“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以及机械效率”两大方面的内容, 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功”和“功的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测滑轮组 机械效率”这一实验的基础;所以本节在本章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一定的探究经验和方法;对杠杆、滑轮、斜面等机械、功有一定的认识; 2、学生可能把机械效率和功率、做功的多少、省力等问题混淆; 3、学生对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没办法确定,特别是对有用功的理解出现偏差,这是导致机械效率的计算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掌握机械效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分析。
教学难点 掌握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和实验探究机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教学PPT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疑导入 明确学习任务。 以运送沙子上楼,提出问题:你会如何做? 学生讨论。 激趣导入,使学生乐于参与
新课教学 1、分析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为了达到目的必须做的功 额外功: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克服其他阻碍因素所做的功 总功:使用机械时所做的功,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际使用机械的时候,总功总是大于有用功,不得不做额外功。 2、引导分析机械效率 用同一滑轮提相同的物体,但容器的重量不同,分析比较哪一个的效率高?引出机械效率。 ①定义: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②表达式: η= w有 / w总×100% ③机械效率有单位吗?为什么机械效率不会大于或等于1呢? 说明:<1>:数值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 <2>意义和作用:评估机械的性能,效率; <3>机械效率总小于1。(总有额外功) 通过对上述事例的计算,进一步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 3、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通过多媒体展示起重机工作时的图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途径有三条:1)减轻机械自重 2)减小机械间的摩擦 3)允许情况下增加物重 4、教材例题拓展: 搬运工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一个重120N的物体匀速提升3m,所用的拉力为50N,不计绳重及摩擦.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通过学生讨论、思考、比较、分析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并获得三者之间关系的信息 同时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举一反三 课后练习 练习:1甲机械的机械效率比乙机械的机械效率高,表明 ( ) A.甲的有用功比乙的有用功多 B.做相同的总功,甲的有用功比乙的有用功少 C.甲的总功比乙的总功少 D.做相同的总功,甲的有用功比乙的有用功多 2、某人用100N的力,沿竖直方向将杠杆动力臂的端点压下2米,杠杆的另一端把320N的重物举高0.5米,则他做的有用功是--J,杠杆的机械效率是---. 3、由于在使用杠杆时的摩擦非常小,所以杠杆是一种机械效率非常的简单机械。若用一根机械效率为90%的杠杆将一个18Kg的物体提升50cm,需要做多少总功?(g=10N/Kg) 让学生通过练 习,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及应用。
小结 通过“学到了什么”这一栏目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包 括对三种功的认识,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影响机械效率 的因素及提高途径,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其倾斜程度的关 系等。 培养学生归纳、 总结知识的能 力
课后练习 教材205页,1,2,4题
课外作业 教材205页题3 复习巩固
板书设计
五、机械效率 1、有用功:对我们有用的功; 额外功:对我们无用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拉力(或动力)所做的功。 2、机械效率: ①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②表达式:η=W有/W总×100%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