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原始社会
1、考古发现了原始社会在中国的哪些历史遗存?
3、通过考古发现,新旧石器时代的人们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2、中国早期人类遗址分布有何特点?
阅读教材P2-P4
元谋人
北京人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辽河上游: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20万年 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距今约1万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江河附近、平原地带、遍布南北、分布广泛
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旧石器时代
①使用打制石器
②过着群居生活
③采集和渔猎
④会使用火
生活状态
新石器时代
①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⑤大量使用陶器
④养蚕缫丝
④定居生活
③饲养家畜
生活状态
①使用打制石器
②过着群居生活
③采集和渔猎
④会使用火
①使用磨制石器
②定居生活
③原始农业、家畜饲养、养蚕缫丝
④大量使用陶器(火的应用)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生产力(人类改造和利用大自然的能力)发展
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发生变化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
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未产生贫富分化
父系氏族
?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早期
晚期
晚期
国家如何产生?
剩余产品
私有制出现
贫富分化
阶级分工
良渚文化玉琮
出现都邑、公共设施、公共权力
祭坛
早期国家的出现
生产力进步
剩余产品产生
私有制出现
贫富分化
阶级出现
上层:掌握公共权力
下层:被统治
政府、军队(内部阶级分化与外部战争)、祭坛(神权)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国家
部落、部落联盟
氏族公社
国家如何产生?
从部落到国家
三皇五帝
神话传说
大禹治水
万邦时代
禅让传承
部落联盟
Q:谈谈你对神话传说的历史价值有何看法?
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历史事实。
最早的国家——夏?
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号宫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
二里头遗址=夏遗址?
从部落到国家
二、奴隶社会
1.夏朝
(1)兴亡: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
夏的最后一位王桀,于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灭
(2)国家管理: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部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公天下 家天下)
从部落到国家
二、奴隶社会
2.商朝
(1)兴亡: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
(2)国家管理:
①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②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得王畿之地;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内外服关系:(松散性、独立性)
A、存在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 。
B、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
C、方国的向背影响商朝的兴衰 。
(why?)
(3)文化遗产:
甲骨文: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文字,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由传说到信史
占卜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
商朝统治者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甲骨文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商统治者非常迷信,大事必占卜,要将所问事项、占卜日期、吉凶结果等都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
青铜文明
商代司母戊鼎: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重832.84千克。
四羊方尊——商晚期的贮酒器
河南博物院 妇好鸮尊
从部落到国家
二、奴隶社会
3.西周
(1)兴亡: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周幽王,西周灭亡
周武王姬发
国人暴动
烽火戏诸侯
(2)政治体制:
①分封制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在当时没有先进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一个辽阔的周王朝建立起来之后,该如何进行治理?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
目的:
对象:
影响:
拱卫王室,维护周朝统治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积极: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巩固王权、加强统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局限:地方有较大独立性,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
②宗法制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大宗
(宗主)
小宗
小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目的:
核心:
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形成森严的等级社会。(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影响:
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嫡长子继承制
保证了(西周)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凝聚了宗族,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稳定了统治。
聘礼
朝礼
飨礼
射礼
祭礼
丧礼
婚礼
冠礼
八 礼
③礼乐制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 ——《史记》卷23《礼书》
达到贵贱有序
达到上下“和同”
分封制
宗法制
血缘纽带(里)
政治表现(表)
礼乐制度
维护的工具
维护的工具
家国一体,互为表里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关系:
(3)经济发展:
①农业
土地制度:
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生产工具:
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
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孟子·滕文公上》 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
与分封制宗法制的关系: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②手工业
酒器
和尊
饪食器
德方鼎
乐器
编钟
兵器
技艺(精)数量(多)种类(全)工艺(美)造型(奇)
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
①神权色彩浓厚(甲骨文、祭祀)
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分封制、宗法制)
③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尚未实现集权(从内外服到分封)
①农具粗糙;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井田制)
②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
①成熟文字(甲骨文,金文)
②礼乐文化
③逐渐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炎黄子孙)
政治:
经济:
文化:
从部落到国家
部落/部落联盟
早期国家
神话传说
三皇五帝
夏
商
西周
万邦时代
夏
政治
经济
文化
约BC2070—约BC1600
禅让制——世袭制
内外服制
甲骨文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天下一家,文化认同
农业:井田制
手工业:青铜铸造
考古遗址(二里头文化)
文字材料
BC1046—BC771
约BC1600
—1046
(统一性)
松散
《夏小正》
严密
部落联盟
方国联盟
天下一家
神权色彩浓厚;管理相对松散;血缘与政治结合,家国同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