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张PPT)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化culture
广义:
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
语言、文学、艺术、制度、组织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德)马克思
选必2
意识形态+政治制度
选必3
选必1
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三、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五、战争与文化交流
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地域文化发展概况
交流与传播的途径
各专题之间的联系分析
传承、保护、共享
多样性
交互性
传承性
中华文化
发展历程
内涵
特点与价值
异国他邦的文化
吸收
向外辐射、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
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课标要求: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辽河流域
黄河下游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天山南北
四川盆地
青藏高原
2、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一)源: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1、中华文明的世界地位
3、华夏族的扩展
中原
华夏认同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华夏认同
血缘文化认同
民族融合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
4、西周时期:礼乐文化
周公名旦,武王之弟
政绩:
一、辅佐武王,克商灭殷
二、三年东征,平定天下
三、分封诸侯
四、制礼作乐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礼记·乐记》
(1)礼:本质是异,用来确定社会各等级间的身份差异。
(2)乐:本质是同,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战国编钟
(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
秩序
和谐
(二)流: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文化是指语言、文学、艺术、制度、组织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思想是文化的核心,以思想发展为主线。
阶段 时期 表现
奠基 先秦(春秋战国)
形成 秦
汉
发展 魏晋隋唐
繁荣 宋元
传承与禁锢 明清
转型与进步 近代
走向复兴 现当代
1、奠基:先秦时期
铁犁牛耕的推广
生产力发展
社会大变革
经济
政治
阶级
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
井田制瓦解
分封宗法制破坏
士的活跃
礼崩乐坏,私学兴起
文化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2)表现:
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仁、礼、德治、中庸)
①春秋时期:
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
2、形成:秦汉
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和限制君权的需要
③“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文化格局形成,儒家思想从此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1)秦:建立大一统国家,推崇法家
(2)汉:巩固大一统局面,尊崇儒术
三纲: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五常: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BCDCBBB
CBBDADB
第14课
15.(1)特点:医学理论与实践并举;关注社会,服务民生;国家主导;注重实用性,继承与创新。(任意三点,3分)
原因: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唐宋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唐宋时期科技发展迅速。(2分)
(2)背景: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国门,西方文明的传入;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或洋务运动的兴起);受到日本西医发展的影响;有识之士的推动。(任意三点,3分)
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国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冲击和动摇了中医的地位。(任意两点,2分)
3、发展:魏晋隋唐
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
一日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
虎溪三笑
(1)背景:
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菩萨皇帝”梁武帝萧衍
道家炼丹炉
打通任督二脉
道教追求肉身升华
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A、表现:
(2)表现:(《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①魏晋:玄学盛行
B、特点:儒道结合
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政治上,主张“无为”
竹林七贤(越名教而任自然)
②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A、佛教的本土化:禅宗(影响最大)
修行简单,强调顿悟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人人都有佛性
B、儒学复兴运动
韩愈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谏迎佛骨表》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原道》
③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科技等
4、繁荣:宋元
(1)宋代: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①开创者:北宋二程
②集大成者:南宋朱熹
宇宙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
方法论:格物致知
修养论:存天理,灭人欲
陆九渊,人称象山先生。
③发展:南宋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A、世界观:什么是理?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
——陆九渊
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B、方法论:如何获得理?
“发明本心”(内心反省),扫除人心的“物欲”与“意见”。
④影响:
积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消极: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三大发明在宋代完善并成熟
5、传承与禁锢:明清
①明中后期,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1)传承
A、世界观: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传习录》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王文成公全书》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天理就是本心,本心就是良知。
B、方法论:“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守仁从“亭前格竹”到“龙场悟道”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相同点
(1)都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属儒家学派。
(2)都认为三纲五常即是天理。
(3)都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世界本原 “理”在万物 “理”在“心”中
方法论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
修养论 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 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2、不同点
BBBCCBD
DACDCBA
第15课
15.(1)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疫病随着全球化进程蔓延;卫生专家的呼吁。(任意四点,4分)
意义:改变了旧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任意三点,3分)
(2)特点:起点低;国家主导;从中央到地方体系完善;预防为主,普惠群众;新的医疗保障体系全覆盖。(任意三点,3分)
②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顾炎武:梁启超将其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循天下之公”
(2)禁锢
6、转型与进步:近代
(1)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
孙中山
康有为
李鸿章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林则徐
(2)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影响:五四运动以后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试看将来的环球,
必是赤旗的世界。”
白话文倡导者
新文化运动发起者
毛泽东
“工农武装割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
7、走向复兴:现当代
(1)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阶段 理论
形成 邓小平理论
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小结: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阶段 时期 表现
奠基 先秦(春秋战国)
形成 秦
汉
发展 魏晋南北朝隋唐
繁荣 宋元
传承与禁锢 明清
转型与进步 近代
走向复兴 现当代
①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②“百家争鸣”
推崇法家学说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①魏晋玄学盛行;②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促进其创新与发展;③中华传统文化辉煌
①理学形成;②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①陆王心学;②个性自由与经世致用;③钳制思想
①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②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与科学;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①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1.政治上: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
2.经济上: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3.文化上: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
4.地理上:位置相对隔绝。
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天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张岱年《中华文化概论》
伦理观:重视以人为本
政治观:民本思想
自然观: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家国观: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协调人与国家的关系
价值观: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人生观: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
处世观:主张和而不同
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一)伦理观: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 ——《论语.雍也》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子
“仁者,人也。” ——《礼记·中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1、西周: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3、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三纲五常
“存天理,灭人欲”
“致良知”、“知行合一”
2、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二)政治观:民本思想
“民为邦本,本固平宁。” ——《尚书》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管子·牧民》
1、发展演变:
(1)春秋时期:
①管子: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国语·齐语》记载:“齐有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通国用。”
贸易战(衡山国、鲁国)
②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2)战国时期: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君舟民水
朱熹: “王道以得民心为本”、“平易近民,为政之本”、"取信于民"、"与民同乐"
王阳明:“政在亲民”
董仲舒:天人感应
(3)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
2、意义:
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CDABCBAC
CCDACDCDAABB
CCABB
第五六单元
26.(1)相似动机:巩固统一;便利信息传递与军事征服。(2分)
有利条件:农耕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国家统一的实现;中央集权制的优势;工程技术的进步。(任意两点,2分)
(2)论证: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开始,采矿业等发展与大宗商品运输成为运河时代兴起的直接动因,工业化催生交通运输革命;运河热的出现适应并推动了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铁路运输业举,运河时代终结。(6分)
27.(1)特点:政府主导;设置专门机构;分类实施;民间力量广泛参与;防治与重建结合。(任意三点,3分)
意义:为民众生命财产提供一定保障;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促进经济恢复发展;为后世提供经验。(任意两点,2分)
(2)来源: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1分)
新发展:温病学说。(1分)
实践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挽救多人性命。(2分)
(3)继承与突破:吸收历代经验形成专著;提出治疗传染病基本原则;系统整理出传染病传播机制和防治方法;创立温病学;人痘接种术等方法得以发明。(4分)
启示:要重视发展医药学;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对患者的治疗和赈济。(任意两点,2分)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自然观: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思想表现:
(1)夏商: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
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2)春秋时期:
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由道而生,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3)战国时期:
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
2、评价:
(1)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2)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协调人与国家的关系
(四)家国观: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思想表现:
(1)孔子、墨子、孟子等: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孔子:“士当以天下为己任”
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2)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文丞相祠
《自赞》(文天祥绝笔)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你能从日常生活场景中
列举更多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例子吗?
我的中国心
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七子之歌
爱国之情
渴望祖国统一
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
(五)价值观: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思想表现:
(1)西周初年: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2)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为政以德”(德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尚贤)
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掀起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
(2)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军功爵制
察举制(孝廉)
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
(六)人生观: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思想表现:
2、意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
(七)处世观: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1、表现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西周末年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意义
“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特点: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品格
黑白、阴阳
1、本土性
多样艺术形式:书法、乐器、戏剧……
2、多样性
敦煌舞
佛教
3、包容性
4、凝聚性
5、连续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二)价值
1、思想价值:
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材料一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
材料二:道家哲学中的辩证法和相对主义,使国人习惯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也正是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国人不狂妄、不偏激、注重中庸的民族性格。
发展动力
价值标准
2、社会价值: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格局,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当代借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P7学习拓展: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孔子诞辰2526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结合材料思考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
谈谈你对当代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1.中华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和精神底蕴;
2.中华文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3.中华文化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4.中华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源泉;
5.中华文化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是否有利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是否起到推动作用
本课小结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博大精深: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重视以人为本
提倡民本思想
崇尚天人合一
追求家国情怀
坚持崇德尚贤
强调自强不息
主张和而不同
源:多元起源
流:
阶段 时期
奠基 先秦(春秋战国)
形成 秦汉
发展 魏晋隋唐
繁荣 宋元
传承与禁锢 明清
转型与进步 近代
走向复兴 现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