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3 17:1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照片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大总统誓词》
第三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水平1-2学习目标
能够叙述民国时期共和制度的确立及曲折发展历程;能够了解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度探索的历程,理解革命时期制度探索与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关系;能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说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水平3-4学习目标
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建立及其失败的原因;能够认识中国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理解中同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能够认识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增强对国家制度的认同感,树立制度自信
南京
国民政府
重庆
国民政府
南京
国民政府
广州国
民政府
北洋军
阀政府
南京
临时政府
1927
1925
1945
1937
1928
民国时期历届政府的演变
蒋介石
国民政府
1912
1949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材料: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为了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以便把中国纳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轨道,提出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三个条件。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根据材料,概括《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人民主权
三权分立
自由平等
责任内阁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从法律上否定封建等级制度,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共和观念。
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
意义: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材料: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局限性:
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
反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一纸空文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
职权不明,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掩盖阶级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北洋政府时期(1912-928):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中央政府。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派 名称 发起人 在议会中 所占席位 政治
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搜集资料,了解北洋政府时期实行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
【参考答案】
北洋政府: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央政府。
失败原因:①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③政党仓促成立(不成熟),且党争不休;④国民缺乏参政素养;⑤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6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统一
①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②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③1927年秋,”宁汉合流“(蒋汪合流)
④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1948
“革命程序” 论
“革命程序” 论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之一 , 即主张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 , 要经过军政 、训政 、宪政 三个时期 。 各个时期,国民党的责任和任务不同。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这样的步骤 , 才能最后做到“主权在民”。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一党训政
孙中山的理想
国民党的现实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总揽执行。——《训政纲领》(1928)
主权在民
VS
一党专政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927
1937
1945
1949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解放区
土地革命时期
全民族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材料一: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材料二:(第3条)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意义:①巩固了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②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课堂探究:“三三制”的目的是什么?有何意义与作用?
材料一:“三三制”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目的:抗日民族根据地不断扩大,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边区政府(民国地方政府)
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根据三三制原则,团结党外人士,组成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委员由参议会选举产生
不同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任务也发生变化。
土地革命时期主要是阶级矛盾,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和国民党独裁统治作斗争。
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团结最广大的抗日力量,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做出了调整。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优越性: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在我们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国家权利机关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
有利于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各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既有利于发扬民主,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又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工作效率。
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民主的主要平台和渠道,依照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一致同意起来,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一起行动,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实行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
经济基础
行使权力主体
权力机关原则
相似点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维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工具
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
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组织。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
问题探究:阅读这段材料,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
【参考答案】
(1)原因:①历史证明民主党派的议会斗争失败,救国方案未能实现。②民主党派在中共领导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共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③中共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有着强大的领导与组织力量。
(2)关系: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是参政党,二者政治上密切合作。
(3)认识:我国的政治制度,都是根据我国的国情确立的,都体现着我国的国家性质,具有中国特色。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01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02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03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坚持﹄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
本课思维导图
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
在根据地和
解放区的制
度探索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袁世凯复辟始末
训政时期的到来——颁布《训政纲领》
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行政区的建立——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会可以对临时大总统的谋叛和国务员的失、违法行为进行弹劾,并可以“提出质问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至于内阁是否具有提请总统解散议会的权力,或者总统是否具有径行解散议会的权力,《临时约法》未置可否。这些规定
A. 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 B. 体现了立法与行政权相互制约
C. 落实了启蒙思想三权分立原则 D.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与等级制
【课堂练习巩固】
2、北洋时期,军阀夺取最高权力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经过国会选举或批准这个“合法”程序。如袁世凯 “胁迫”国会选举自己为正式大总统;曹锟通过“贿选”成为“合法”总统。这体现了
A.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B.临时约法的宪法地位受尊重
C.议会政治在中国初步建立 D.对西方宪政模式的法理认同
3、《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 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4、中共“一大”代表的职业大多是编辑、记者、教师、学生等。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到三民主义再到无政府主义倡导的绝对白由,“一大”代表群体都依次深浅不同地崇拜过、学习过、研究过,甚至实践过。这一探索过程体现出的社会发展趋向应是
A. 两大社会矛盾正趋于汇流 B. 革命统一战线的分化加速
C. 民主共和观念已深人人心 D. 从效法欧美转向以俄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