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1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3 17:1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史记·商君列传》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
“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第四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水平3-4学习目标
能够通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当代变法和改革的必然性和影响;能够认识当代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能够认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传统;能够体会改革家们的政治智慧。
水平1-2学习目标
能够概述中国古代,近代重要变法改革的背景、基本内容,分析成败原因;能够了解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的主要历程,分析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改革是统治者以自上而下、和平的方式,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调整,以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改良革新。其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战国
魏晋南北朝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探究:这些改革在什么情境下发生?怎么改的?成效如何?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时间 战国 北魏 北宋 明朝
背景 诸侯纷争,社会变革 民族冲突与交往 内忧外患 统治危机
内容 废两制(井、世),奖耕战,行两制(连坐、县制) 实行三制(俸、均、三);迁都+汉化 商业贷款、兵农合一 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
性质 影响
富国强兵,奠定秦统一基础
促进北魏发展;加快民族交融;利于国家统一
初期有效,后被废止;
富国未强兵
暂缓危机,几乎废止
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
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
【课堂探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变法的联系与差异
性质
目的
结果
内容
实质:局部改变与生产力不相符合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符合的上层建筑(旧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挽救王朝危机: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通常解决维系王朝统治最为突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问题。
政治:权力分配问题
经济:财政收入问题
军事:国家暴力机器的效力问题
由于封建制度的固有弊端,改革仅能缓解王朝危机,无法根本性解决。
标准:是否实现改革目的(推动生产力发展)
中国古代改革短期内可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长期来看又为王朝统治埋下新的隐患。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变不相符合的现状)
在中国古代史通常表述为“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2.中国近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清末新政
时间 1898年 1901-1905-1911年
背景 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严重 统治危机严重
内容 政、经、军、文、教等领域 废科举、兴新式学堂、派留学生、练新军、兴商务、奖实业
性质 影响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冲击了封建制度;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无法拯救中国;思想启蒙,促进国人觉醒,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困境,促进了革命的爆发。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3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英】赫德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客观: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
主观: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维新派自己没有实力,又完全脱离群众。维新派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②策略失误:树立的对立面太多、操之过急。
合作学习: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场变法运动背景的相似之处。
答:①都面临着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社会潮流;②国家或政权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社会危机;③原有体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④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新的社会力量的壮大。
为什么中国近代的改革,如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南京临时政府、国民政府改革等基本上是失败的?这说明了什么?
原因: 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策略上均不成熟,没有真正认识到造成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危机的路径;未能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主张;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事实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清政府新政道路、南京临时政府和国民政府的改革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改革
1949
1956
1958
1960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大跃进人民公社
1966
1976
1978
2013
2012
2017
2019
八字方针
十年文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十八大深化改革开放目标
十八三全面深化改革
十九大深化改革入党章
十九四全面深化改革部署
时间
趋势
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
三大改造
1953
思考:阅读P26第三自然段,概括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
答:①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改革;②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再到“双循环”,实现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共同发展;④深化和完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改革;⑤持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1978-今)
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第56页
答:①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②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③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④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1978-今)
P27思考点: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启示)
P28问题探究:
P28学习拓展:
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坚定不移的精神、乐观向上的精神、卓越的远见……
改革的必要性
1、社会经济的发展,旧有社会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严重的社会危机
改革的可能性
1、新的经济因素。
2、新的社会力量的兴起和壮大。
3、新思想对旧思想的冲击。
改革的目的
1、直接:解决现实问题,稳定社会秩序。
2、根本: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改革
因素
规律总结
改革成败因素
1、是否顺应社会潮流
2、改革策略是否得当
3、改革者的实力强弱和政治素养高低
4、改革是否符合多数人利益
5、反对力量的强弱
6、改革措施是否全面、符合实际并得到有效贯彻
改革的启示
1、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3、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集团
4、要采取积极稳妥的策略
5、改革措施要切实有效
改革
成败
6、注意协调各方利益
7、处理好新旧制度文化关系
8、改革不能超过社会承受力
9、减少改革的负面影响
规律总结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时期的改革
土地改革
经济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民主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改革开放
党的十八大
党的十九大
十九届四中全会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
课程小结
课堂检测
1.有人说:“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很高明。”“高明”之处在于( )
A. 通过论战来宣传新思想 B. 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C. 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D. 组织社会团体来宣传思想
【答案】B
【解答】
ACD.这三项都是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方式,但不能体现高明之处,故排除ACD。
B.联系所学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为了减小变法的阻力,维新派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2.据统计,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1896年销量达到7000多份,次年销量高达12000份,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出现了“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局面,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之都称赞其“议论明通,识解超卓”。《时务报》的畅销
A. 使宣传西方思潮成为主流
B. 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
C. 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 使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B
【解答】B.《时务报》销量长期居高不下﹐最高时竞然达到17000份,结合1898年变法维新运动的开始,根据题目中“举国趋之,如饮狂泉”“议论明通,识解超卓”等信息可知,维新思想的传播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故B正确。A.“主流”一词表述太过绝对,故A项错误。C.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宣传君主立宪思想,故C项错误。D.变法维新运动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