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声声慢
李清照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词作有《漱玉词》。
靖康之乱时,李清照随家南下,深爱她的丈夫因病去世,从此阴阳相隔,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清照避难奔走,孤苦无依,无奈只得嫁人,然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
一、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是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宛,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赵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再后来,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前
南渡后
寻寻觅觅,
声声慢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却是旧时相识。
正伤心,
雁过也,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化多为少,思绪纷茫,欲说还休。
怎一个愁字了得?
怎一个愁字了得?
愁多
愁深
二、找出词眼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文中还有直接写“愁”的句子吗?
运用叠词,多角度写愁:
寻寻觅觅————动作——寻而不得
冷冷清清————环境——毫无生气
凄凄惨惨戚戚——心境——凄凉悲苦
内容上:奠定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结构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
后人评价:
“自然贴切”,“无斧凿痕”(张端义),
“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梁衡)。
意象:作品中带有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诗歌通过意象表达情愁,这首词通过哪些意象展现她的愁?
三、品读意象
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
酒
秋风
大雁
黄花
细雨
梧桐
讨论:
这些意象是怎样表现“愁”的?(这些客观物象隐含的作者的主观情感是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有相关意象的诗句?
酒
秋风
大雁
黄花
细雨
梧桐
借酒浇愁
家国之愁
凄凉愁情
孤寂之愁
牵愁惹恨
细密愁丝
小结:由之前的品读我们可以看出,有的意象在诗歌中有固定的含义,如“梧桐”“大雁”等,有的则不然,所以意象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分析意象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思考它们隐含的意思,体悟其中的情感。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雁
1、雁声凄惨。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 楼。 ——李清照《一剪梅》(亡夫之痛)
3、北雁南北,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国破家亡之苦)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黄花
花盛 乐景哀情 反衬
花衰 以花喻人 正衬
}
凄苦忧愁
梧桐细雨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 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联系词人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分析她的愁因。
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亡国之恨。
夫死再嫁,遇人不淑——丧家之痛。
学无传人,不被理解——学艺之悲。
靖康二年(1127年)夏五月,徽、钦二帝被俘,北宋亡。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清照避难奔走,文物丧失殆尽。绍兴二年(1132年)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女,欲将生平所学授予邻家女孩,赢来一句“才藻非女子事也”。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
四、深味情感
总结:
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使得她的愁不仅包含离别之愁,还包含个人遭遇与家国兴亡交织在一处的愁,所以本词中的愁才格外深沉、凝重。
而作者运用高超的作词技巧,恰到好处地把多种意象组织起来,成功地将她的愁展示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