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分子和原子
考点精讲
微观粒子的共性
1.微观粒子非常小
2.微观粒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3.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
注意:
物体的热胀冷缩、气体压强的改变引起的体积改变,都是粒子之间的间隔发生改变,而粒子本身的大小没有改变。
【典型例题】
湘潭又名“莲城”,初夏时节,荷花盛开,花香怡人,这主要是因为()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质量很小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由原子构成
【答案】C
【解析】花香怡人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使人们闻到花香,故体现了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C。
【举一反三】
1.下列关于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压缩容器会使二氧化碳分子变小
B.二氧化碳分子在容器内静止不动
C.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D.碳原子和氧原子是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答案】C
【解析】A.压缩容器会使二氧化碳分子之间间隔变小,分子本身不变,错误;
B.二氧化碳分子是永远在不断运动的,错误;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正确;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二氧化碳分子是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错误。
故选C。
2.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A.分子大小发生改变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可以再分 D.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D
【解析】“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的大小不变,与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可以再分无关。
故选D。
3.下列对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
B.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间的间隔增
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A
【解析】A.蔗糖放入水中溶解是一个物理变化,蔗糖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本身没有改变,错误;
B.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运动到人周围被闻到花香,正确;
C.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了,正确;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正确。
故选A。
【技巧方法】
掌握微粒共性:微观粒子质量小、体积小、不断地运动、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这些性质,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根本方法!
【针对训练】
1.一定条件下,6000L氧气可压入40L的钢瓶中。对此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B.氧分子的质量变小
C.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D.氧分子的数目减少
【答案】A
【解析】由于分子间有间隔,在受压时间隔变小,所以,容积40L的钢瓶中可压入6000L氧气。故选A。 2.杜甫的绝句《沙暖睡鸳鸯》中写到“迟日近山丽,春风花草香”诗中描写的情景用化学原理解释正确的是A.分子很小,但分子有一定的质量()
B.分子很小,但分子之间有间隙
C.分子很小,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D.分子很小,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答案】C
【解析】“迟日近山丽,春风花草香”的意思春天的江河山川非常明丽,春风里到处弥漫着花草的香味。闻到香味是由于分子很小,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物质通过分子的运动,散发气味。与分子的构成,质量、间隔无关,故选C。
3.下列有关分子、原子说法错误的是()
A.很小 B.不断运动 C.有间隔 D.不可分
【答案】D
【解析】分子和原子都很小,都在不断运动,都有间隔,分子和原子都可以再分。故选D。
探究分子的运动
1.探究分子的运动现象
(1)装置A中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
(2)装置B中溶液颜色变红,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3)装置C中溶液颜色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原理是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分子进入空气中,并逐渐运动到烧杯A中,与蒸馏水结合又形成了氨水;
2. 探究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
① ②
(1)实验①中白烟首先在靠近浓盐酸一侧产生,说明相同条件下,分子质量越小,运动速率越块;
(2)装置②观察到的现象为C中酚酞变红速率比B 中快;说明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典型例题】
干冰可以制造云雾缭绕的效果,当喷出的干冰周围出现云雾时,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A.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 B.二氧化碳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C.水分子间的间隔 D.水分子的运动速率
【答案】A
【分析】干冰升华吸热,温度降低,空气中水蒸气冷凝,可以制造云雾缭绕的效果,该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解析】A.干冰升华吸热变成气体,二氧化碳分子本身的质量没有改变,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变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改变,不符合题意;
C.水蒸气冷凝,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不符合题意;
D.温度降低,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变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举一反三】
1.按图所示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A.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
B.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
C.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小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答案】D
【解析】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故选D。
2. “荷花送香气”说明了()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具有一定质量
C.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D.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D
【解析】A.荷花送香气,能闻到荷花香与分子之间有间隔无关,选项说法不正确;
B.荷花送香气,能闻到荷花香与分子具有一定质量无关,选项说法不正确;
C.荷花送香气,能闻到荷花香与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无关,选项说法不正确;
D.荷花送香气,是因为荷花中含有的香味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所以人们能闻到荷花香味,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3.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氢氧化钾 B.铝 C.金刚石 D.水
【答案】D
【解析】A.氢氧化钾是由钾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B.铝是由铝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C.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D.水由水分子构成的,符合题意;
故选D。
4. “莫道雪融便无迹,雪融成水水成冰”,其中涉及有关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冰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B.冰和水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
C.雪和水的分子间隔不同 D.雪融成水是物理变化
【答案】A
【解析】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冰和水都是水分子构成的,化学性质相同,说法错误;
B.冰和水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说法正确;
C.雪融化成水是因为分之间的间隔变小的缘故,雪和水的分子间隔不同,说法正确;
D.雪融成水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说法正确;
故选:A。
【技巧方法】
1.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2.分子的理解:
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是“唯一粒子”;
② “保持”的含义是指构成该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
③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物质的物理性质需要大量的集合体一起来共同体现,单个分子无法体现物质的物理性质。
④ “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针对训练】
1.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里加热冰,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水分子间的间隔:②>③ B.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①>③
C.水分子的质量:①=②=③ D.②→③的过程中水发生了分解
【答案】C
【解析】A.③是水蒸气状态,②是液体状态,故水分子间的间隔:③>②,说法错误;
B.③状态温度比①状态温度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①<③,说法错误;
C.分子质量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故水分子的质量:①=②=③,说法正确;
D.②→③的过程中水从液态变为气态,属于物理变化,水未发生分解,说法错误。故选:C。
2.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氢气球在高空膨胀——分子体积变大
B.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水和过氧化氢性质不同——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D.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答案】A
【解析】A.氢气球在高空膨胀是氢分子的间隔变大,分子体积不变,故A不正确;
B.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是品红分子在水中不停地运动,故B正确;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水和过氧化氢性质不同说明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故C正确;
D.气体分子间隔大于液体,则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D正确。故选A。
3.下列关于“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遇冷读数下降”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酒精分子停止运动 B.酒精分子体积缩小
C.液态汞热胀冷缩 D.汞原子间间隔变小
【答案】D
【解析】酒精分子不断运动、酒精分子体积本身很小,酒精分子体积缩小可忽略,液态汞热胀冷缩则不是微观的解释;“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遇冷读数下降”是因为酒精分子、汞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的缘故。故选:D。
4.下列各组物质中,都由分子构成的一组是()
A.铁、汞 B.氨、干冰
C.水、金刚石 D.硫酸铜、氯化钠
【答案】B
【解析】A.铁、汞属于金属单质,分别是由铁原子、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B.氨、干冰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分别是由氨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C.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D.硫酸铜、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故选B。
5. 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C.冰块、雪花和露水的分子几乎都是水分子
D.液体物质的分子肉眼看得见,气体物质的分子肉眼看不见
【答案】D
【解析】A.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和离子,所以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故A说法正确;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B说法正确;
C.构成冰块、雪花和露水的物质都是水,所以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C说法正确;
D.分子很小,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注意: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目前只需记住两种物质:氯化钠[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构成]和硫酸铜[由铜离子(Cu2+)和硫酸根离子(SO42-)构成]。
3.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粒子 分子 原子
概念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粒子 分子 原子
相同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2)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粒子间有间隔,粒子在不断地运动; (3)相同粒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粒子的性质不同
联系
【典型例题】
原子和分子的本质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可构成物质,而原子要先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C.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D.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
【答案】B
【解析】A.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但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其一个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故A错误;
B.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故B正确。
C.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故C错误;
D.分子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故D错误;
故选:B。
【举一反三】
1.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大 B.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
C.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D.吹胀气球,分子间的空隙变大
【答案】B
【解析】A.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有的原子比有的分子大,有的分子比有的原子大,说法错误; B.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例如氧分子和臭氧分子都是由氧原子构成的,说法正确;
C.分子始终在不断运动,说法错误;
D.吹胀气球是由于进入气球的气体增加,使其膨胀,并不是分子空隙变大,说法错误。选:B。
2.下列现象用分子或原子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A.矿石能够粉碎,说明分子可以再分
B.空气被压入篮球中,说明分子质量小
C.体温计中水银柱受热升高,说明原子体积变小
D.将红墨水放入盛水的水杯中水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D
【解析】A. 矿石粉碎后能看见,而分子是肉眼看不见的微粒,矿石能够粉碎不能说明分子可以再分,此选项错误;
B. 空气被压入篮球中,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此选项错误;
C. 体温计中水银柱受热升高,说明原子间隔变大,此选项错误;
D. 将红墨水放入盛水的水杯中水变红,是色素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之间去了,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此选项正确。故选D。
3.如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根据图示推断,该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选A。
【技巧方法】
1.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2.分子与原子的关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即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3.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4.化学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种类;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针对训练】
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金刚石 B.水蒸气 C.氯化钠 D.碳酸钠
【答案】A
【解析】A.金刚石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符合题意。
B.水蒸气是由水分子直接构成,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A。
2.以下物质中,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
A.锰 B.汞 C.氦气 D.水
【答案】D
【解析】金属、稀有气体等由原子直接构成,解本题时找金属和稀有气体即可。
A.锰是金属,所以由原子直接构成,故A选项错误;
B.汞是金属,所以由原子直接构成,故B选项错误;
C.氦气是稀有气体,所以由原子直接构成,故C选项错误;
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故D选项正确。
3.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图表示,图中大圆圈表示汞原子,小圆圈表示氧原子,据图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所有物质均是由分子构成的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氧化汞受热时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答案】B
【解析】由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微观示意图可知:
A.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说法正确;
B.加热氧化汞时,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子,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由此证明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只有分子,还有原子。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故说法错误。
C.加热氧化汞时,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故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故说法正确;
D.氧化汞受热能分解成汞和氧气。故说法正确;故选:B。
4.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变化是( )
A.碘受热变碘蒸汽 B.一定条件下水制成冰块
C.块状的硫碾磨成硫粉 D.加热氧化汞产生氧气
【答案】D
【解析】A.碘受热变碘蒸汽只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B.一定条件下水制成冰块由液态变为固态,只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C.块状的硫碾磨成硫粉只是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D.加热氧化汞产生氧气氧化汞受热变成汞和氧气是化学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以再分,故D正确。故选D。
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
(1)宏观方面:没有新物质产生,一般只涉及三态的变化。
(2)微观方面:分子本身大小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
2.化学变化
(1)宏观方面:有新物质生成。
(2)微观方面: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原来的分子变成新的分子。
3.结论
(1)物理变化中,分子不会变成其他分子。
(2)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构成新的分子。
(3)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原子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5)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4.从微观示意图获得重要信息
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大圆圈表示汞原子,小圆圈表示氧原子),请从宏观、微观两方面写出获得的信息。
(1)氧化汞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汞和氧气;
(2)氧化汞由氧化汞分子构成;
(3)汞由汞原子构成;
(4)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5)一个氧化汞分子由一个汞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6)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构成新的分子。
【典型例题】
下列对宏观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A.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更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铁在空气中只发生红热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氧气含量不同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原子种类不同,性质不同
D.明矾可以净水—生成的胶状物能吸附杂质
【答案】C
【解析】A.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更快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正确;
B.铁在空气中只发生红热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是因为氧气含量不同,氧气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正确;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种类不同,化学性质不同,错误;
D.明矾可以净水是因为生成的胶状物能吸附杂质,正确。
故选C。
【举一反三】
1.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A.十里桂花飘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C.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分子体积变大
D.1克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答案】C
【解析】A.十里桂花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花香的分子四处扩散,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一氧化碳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体积不变,符合题意;
D.1克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表中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B 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C 酸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酸溶液中都含有酸根离子
D 石墨和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答案】C
【解析】A.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说法正确;
B.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说法正确;
C.酸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水溶液中解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说法错误;
D.石墨和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石墨是层状结构,金刚石是网状结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说法正确;
答案:C。
3.下列事实与解释不相符的是( )
A.浓氨水挥发﹣﹣分子不断运动
B.干冰升华﹣﹣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稀盐酸、稀硫酸均显酸性﹣﹣溶液中都含有氢元素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答案】C
【解析】A.浓氨水挥发,是因为氨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B.干冰升华,是因为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C.稀盐酸、稀硫酸均显酸性,是因为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故选项解释错误。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4. “见著知微,见微知著”是一种常用的化学思维方法。对下列事实用微粒的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氢气和液氢都可作燃料 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
B 自然界中的水有三态变化 水分子的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C 自然界中,金刚石最硬,但石墨质软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 氢氧化钙可用于处理含硫酸的工业废水 OH﹣和H+结合成水分子
【答案】B。
【解析】A.氢气和液氢都可作燃料,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B.自然界中的水有三态变化,是因为水分子的间隔随温度改变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自然界中,金刚石最硬,但石墨质软,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氢氧化钙可用于处理含硫酸的工业废水,实质是OH﹣和H+结合成水分子,故选项解释正确。
【技巧方法】
深挖概念内涵和外延,能从宏观过渡到微观全面认识和把握变化的实质、性质的内容,解题就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针对训练】
1.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
A.花香四溢——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水烧开后把壶盖顶开——分子体积变大
C.1滴水中大约有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复原——分子之间有间隔
【答案】B
【解析】A.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选项正确;
B.水烧开后把壶盖顶开,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选项错误;
C.一滴水中有1.67×1027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选项正确;
D.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受热后分子的间隔变大,使乒乓球内气体体积变大造成的,选项正确。故选B。
2.下列有关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钠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
B.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答案】D
【解析】A.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故错误;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但在其他条件下原子还可以再分,如核裂变,故错误;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错误;
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故正确。故选D。
3.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结构时,带领学生做游戏,用人群的状态类比物体的状态,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种情景分别对应的是()
甲. 乙. 丙.
A.固态、液态、气态 B.气态、固态、液态 C.固态、气态、液态 D.液态、气态、固态
【答案】A
【解析】物体在气态时间隔最大,分子可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的向空间扩散,体积也最大,丙图符合;在液态时间隔较大,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运动,体积也较大,乙图符合;在固态时间隔较小,分子有序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体积也较小,甲图符合;故A选项正确。
4.用如图装置进行水的沸腾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过程中,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B.该实验过程中,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C.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该实验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答案】B
【解析】A.该实验为物理变化, A错误;B.该实验过程中,水加热蒸发由液态变为气态,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C.该实验为物理变化,不能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C错误;D.该实验为物理变化,不能证明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D错误。故选B。
5.水分子分解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个数都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D.在一定条件下,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答案】B
【解析】由图中可知,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在化学变化前后没有改变,数目也没有增减,但分子的数目发生了改变;水分子最终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A.由原子的概念以及图示的信息可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A选项正确;
B.图示可以看出在反应中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而分子的数目增多了,故B选项错误;
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分开,原子的重新组合,原子没有分开,故C选项正确;
D.水分子重新组合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从宏观意义上看就是水分解生成了氢气与氧气,故D选项正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