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兼爱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1.理解课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课中说理等方法和论证等逻辑。
3.体会“兼爱”等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目标
走近墨子,初识“兼爱”
墨子(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有“非儒即墨”之称。
在科技方面也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他首先发现了小孔成像的道理,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
《墨子》其书
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该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
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走近墨子,初识“兼爱”
主要思想
①兼爱非攻。“非攻”并不是反对战争,而是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反对“大则攻小也,强则侮弱也,众则贼寡也,诈则欺愚也,贵则傲贱也,富则骄贫也”的掠夺性战争,鼓励弱小国家积极防御,防范于未然。
②天志明鬼。天志,即天是有意志的,会“天欲义而恶不义”、“天之爱天下之百姓”;明鬼,是希望人人相信鬼神可以施福降灾。宣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④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走近墨子,初识“兼爱”
则弗fú能攻:否定副词,相当于“不”。
当cháng察乱何自起:同“尝”,尝试。
故盗贼有yòu 亡wú:有,同“又”;亡,同“无”,没有。
恶wū施不孝:怎么。
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第一个,怎么;第二个,憎恨。
交相恶wù:憎恨,讨厌
正音解词
诵读文本,走进“兼爱”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以……为:把……作为;治:治理;事:事务
必:一定
所自起:兴起的原因;起,兴起,发生
焉:于是
譬之如:把它比方作,好比
攻:治疗
弗fú:否定副词,相当于“不”。
然:这样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治理天下;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这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逐段品读,理解“兼爱”
研读第一段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研读第一段
中心句: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逐段品读,理解“兼爱”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察:明察,考察。当:同“尝”尝试
相爱:相互亲爱。 自爱:爱自己
亏:使受损失。 自利:使自己得利。
虽:即使。 慈:慈爱。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能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尝试考察祸乱因何而起?起于人们不互相亲爱。臣和子不孝敬君与父,这就是所说的祸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此使兄长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臣子爱自己而不爱君王,因此使君王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说的祸乱。即使是父亲不爱子女,兄长不爱弟弟,君主不爱臣子,这也是天下所谓的祸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子女,因此使孩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因此使弟弟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君主爱自己而不爱臣子,因此使臣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互相亲爱。
研读第二段
逐段品读,理解“兼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室:家。
其室:自己的家。异室:别人的家
窃:偷窃。
利:使……得利。
第一个“贼”:名词,劫夺财物者。
第二个“贼”:动词,伤害。
大夫:古代贵族等级名称,亦称职官等级名称,其地位在卿之下,士之上。
家:卿大夫的封地。
国:诸侯的封地。
异家:别人的封地。
异国:别人的封国。
乱物:纷乱之事。
具此:全都在这里。具,完全、齐全。
逐段品读,理解“兼爱”
研读第二段
逐段品读,理解“兼爱”
研读第二段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即使是天下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偷窃者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因此以偷窃别人的家而使自己的家得利;劫夺财物者只爱自身,不爱别人,因此伤害别人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什么原因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是大夫之间互相侵夺封地,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夺别人的封地而使自己的封地得利。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而使自己的封国得利。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罢了。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中心句: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
原因:“自爱”而不爱人。
逐段品读,理解“兼爱”
研读第二段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若使:假使 若:像,如 犹:还
视:看待
恶wū施:恶,相当于“何”“怎么”,怎么实行。
弟子:弟弟和子女
亡:同“无”,没有 视:看待。 有:“又”。
考察这是因何而起的呢?都起于不相爱。假使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和君主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情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子女和臣子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情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看待别人的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盗窃?看待别人如同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又没有了。
逐段品读,理解“兼爱”
研读第三段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还会有大夫之间相互侵夺封地、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发动祸乱?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发动攻伐?因此大夫之间相互侵夺别人的封地,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别人的封国的现象就又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之间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相互侵扰,偷盗抢劫没有了,君主、臣子、父亲、子女之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安定了。
治:形容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逐段品读,理解“兼爱”
研读第三段
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如何论证的?
中心观点: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逐段品读,理解“兼爱”
研读第三段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亲爱呢?所以天下之人互相亲爱天下就会安定,互相分恨就会发生祸乱。所以子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第一个“恶” :怎么
第二、三个“恶”:动词,憎恨,讨厌
劝:鼓励
则:就
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逐段品读,理解“兼爱”
研读第四段
结论: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逐段品读,理解“兼爱”
研读第四段
文章开篇提出要圣人治理好天下的祸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
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以实例论证,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
然后,运用假设论证,阐述若天下“兼相爱”就不会出现不孝、不慈、盗贼横行、卿大夫相互袭扰、诸侯相互攻伐的现象。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
最后得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总结全文。
本文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
探究任务一
深研潜思,探究“兼爱”
墨子的“兼爱”和孔子的“仁爱”内容有何异同?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是建立在“礼”(等级制度)的基础上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墨子“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着根本区别:一强调等级、一强调平等。
深研潜思,探究“兼爱”
探究任务二
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
墨子为了把意思说清楚,除了语言浅显外,还不避絮叨。这是使用了繁复论证的方法。
钱振鍠(1875—1944,江南大儒)在《名山小言》中说:“文章有为我与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深研潜思,探究“兼爱”
探究任务三
立足现代,心存“兼爱”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
“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孙中山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 ——余秋雨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
兼相爱,交相利,奏响生命的最美和弦
1.意质而语显。
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2.逻辑严密,明辨是非。
本文先指出议论的焦点:“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
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本文的写作特色:“意质语显,逻辑清晰”,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探究任务五
墨子认为,人人都只是爱自己而“自利”,是社会混乱动荡的原因;
而孟子认为:人人眼里只有利而没有“仁义”,必将导致国家败亡。
他们二人的观点是否有相通之处?
明确:墨子认为,人们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会使人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种种社会问题由此产生。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意味着超越只知道自爱自利的狭隘,做到爱人利人。
孟子把仁义高悬在利之上,目的是要人从追逐私利的偏狭中超脱出来,以具备更高的道义层面上的关怀和追求。孟子的仁主要意味着对他人的同情和体贴。
在超越自爱自利和关爱他人方面,墨子、孟子二家的主张显然是相通的。
探究任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