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课堂训练
选择题
1. “为雪心头恨,而今作楚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锄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动
C.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 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影响深远。五四运动最先爆发于( )
A. 天津 B. 北京 C. 南京 D. 上海
3.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革命运动。下列标语和口号中,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是( )
A.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 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影响深远。观察下列图片,从图中信息可以归纳得出( )
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热烈欢迎 曹汝霖等免职令 拒签和约的报道
A.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B. 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C.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D. 五四运动继承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5. “五四运动不仅有青年学生的参与,广大工人、商人、教师、市民都积极地参与其中,相互呼应,取得了运动的初步胜利。”材料表明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在于( )
A. 社会各界形成斗争合力
B. 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
C.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D. 中国人民开始觉醒了
6.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说:“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这说明“五四精神”的核心是( )
A. 爱国 B. 民主 C. 科学 D. 进步
7. “五四运动改变了过去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一论断揭示出五四运动( )
A. 显示了无产阶级的力量
B. 促进了民众的思想启蒙
C. 废除了列强的在华特权
D. 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8. “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锄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的热血与辛勤的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 年,就是这样一群学生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这个新时代是( )
A.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B.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C.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9. 1919年5月6日清晨,《民国日报》总编辑邵力子来到复旦大学,召开全校同学临时紧急会,他激动地说:“北京学生有这样的爱国思想和行动,难道我们上海学生会没有吗?”复旦学生当即发动起来,上海学生运动由此开始……可见,五四运动发展到上海的主要原因是( )
A. 上海学生的参与 B. 知识分子的鼓动
C. 各地工人的罢工 D. 社会各界的响应
10. 下图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史上,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下列对这两次事件看法正确的是( )
图一 图二
A.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B. 图一事件为图二事件奠定了思想基础
C. 图一事件加速了图二事件的步伐
D. 都是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1.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及北京各校学生代表上千人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由《京报》主笔邵飘萍报告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情况,群情激愤。北大一位同学当场咬破中指,撕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全体学生更加激愤。第二天,五四运动爆发了。据此,我们可以得出( )
A.五四运动爆发的诱因
B.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C.五四运动的主力是学生
D.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12.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首先举起“五四”火炬的是( )
A.工人阶级 B.农民
C.青年学生 D.商人
13.某文中说:“中国民族乃酷爱和平之民族。今虽备受内外不可忍受之压迫,仍本斯旨,对于政府提出最后最低之要求如下:一、对日外交,不抛弃山东省经济上之权利……免徐树铮、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六人官职……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该文是( )
A.《警世钟》 B.《革命军》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北京市民宣言》
14.“学生一日不放,本店一日不开”“国家将亡,无心营业”,这些标语反映出五四运动得到了哪个阶层人民的支持( )
A.学生 B.商人
C.工人 D.市民
15.有位西方史学家说:“《凡尔赛条约》最终没有中国的签名,他们,中国人,竟拒绝了我们,世界的统治者——西方世界的决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国际地位提高 B.与会代表的积极努力
C.五四运动的推动 D.政府维护主权的强硬政策
16.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一直为这场运动缺乏传统文化支撑、处于浮游漂离状态而苦恼,五四运动令他们眼前一亮,找到了传统价值的立足点。这里的“立足点”是( )
A.尊孔复古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爱国主义
17.“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关于材料中“新的救中国的出路”指的是( )
A.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B.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C.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D.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18.“外交失败,皆由少数卖国贼所为。……山东问题,关系我国命脉,鲁亡国亡。乞电巴黎专使力争。宁可退出和会,否则誓死不认。”(5月13日《南京上新河全体国民要求严惩国贼拒签和约电》)这一电文可以佐证( )
①一战后巴黎和会的不合理性
②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③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④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关于五四运动的信息是( )
A.北洋政府逮捕了大批学生
B.学生爱国浪潮已遍及全国
C.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20.马星驰先生用漫画《民气一致之效果》(如图)揭示了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B.各阶层人民的联合斗争
C.运动中心和主力的转移
D.北京市民的广泛拥护
21.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五四运动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其主旨是指五四运动( )
A.开启了近代中国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B.对传统伦理观念给予了最致命打击
C.成为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二、非选择题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大事
5月4日 北京大学等学校3000多名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举行示威游行,遭到军警镇压
5月5日 北京学生总罢课,并通电全国,各地学生纷纷罢课响应
5月19日 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再次总罢课
6月3日 北洋政府当局开始对学生展开大规模的逮捕
6月5日 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6月6日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全部被捕学生
6月10日 北洋政府宣布免去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6月28日 对德和约签约当天,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后期,哪个阶级担当了主力角色?
(2)根据材料,指出当时学生斗争的两种方式。
(3)金冲及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对材料中描述的历史事件给予评价“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这一历史事件是“历史转折点”?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拒签和约”是……一项重要成果,全国人民为此进行了坚决斗争。天津、陕西等地赴北京代表在新华门冒雨伫立一天一夜。陕西学生代表屈武“长跪痛哭,以首触地有声”,激愤地说:“现在国家都要亡了,如果政府再不想办法,不答应学生的要求,我们只好以死力争。”
材料二 6月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等行业的工人相继罢工。
材料三 英国公使朱尔典也大体同意我的看法。这场中国的民族运动基本上是合理的……这场民族运动迄今所采取的方式博得外国人的敬重。
——1919年美国公使芮恩施给国务院的报告
(1)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次运动的情况?根据材料一回答“学生的要求”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6月以后这场运动出现的新变化是什么?
(3)材料三说“这场民族运动迄今所采取的方式博得外国人的敬重”,这里的“方式”指什么?
答案
1-5ABCCA 6-10ABCBB 11-15ACDBC 16-21DAADBD
21、(1)历史事件: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
主力: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
(2)集会示威;罢课抗争。
(3)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3、(1)五四运动。 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2)从以学生为主体向以工人为主体转变,运动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3)和平请愿、示威游行、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写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