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第4课《花之歌》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文章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2.能够通过文字想象画面,充分“想开去”。3.感受并交流课文与“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文字想象画面,充分“想开去”。
教学难点
感受并交流课文与“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揭示目标——“想开去”
1.PPT出示本课学习目标,齐读。
2.导语:同学们,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置身在想象的天地。老舍的《草原》,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感受到“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温馨。宗璞的《丁香结》,让我们仿佛闻到了丁香花那幽雅淡淡的甜香,感受到丁香花在细雨迷蒙中的丝丝愁绪。今天我们将跟随一位黎巴嫩的作家走进花的世界,听听花的声音,感受花的生命追求。请同学们举起右手,我们一起板书课题《花之歌》。
3.在走进课文之前,老师为大家带来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请大家一起看大屏幕,谁来读?
PPT出示:
婚礼的冠冕 原野上摇曳 芬芳馥郁
风光旖旎 婆娑起舞 小鸟鸣啭
4.看到这些词语,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教师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嗅觉、听觉来谈自己脑海中生成的画面)。
预设:我仿佛听到了鸟儿之间啁啾、呢喃;我仿佛闻到了花儿的芬芳馥郁;我仿佛看到伴随清风中摇曳的花朵。
小结:你们看,动用自己的视觉、听觉、味觉,就能通过词语想象出丰富的画面,使人如临其境。这节课我们就要这样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字当中,充分想开去,动用你的各个感官去体会作家笔下的文字之美。(板书:想开去)
二、从“文意”中想开去
1.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先从“文意”中想开去。通过预习,细心的你一定发现课题是“花之歌”,但全文没有出现一个“花”字。现在老师给大家一个任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文,想想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我”是花。请你一边阅读,一遍拿起笔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一会儿我们交流。
(学生默读课文)
2.读完了吗?请看大屏幕,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句式来交流:
读到 时,我仿佛看到花 。
预设:读到第一自然段时,我仿佛看到了花的自然生长规律;读到第三自然段时,我仿佛看到了花一年四季的变化;读到第四自然段时,仿佛看到花成了人们情感的寄托……。
总结:孩子们,在阅读中常常需要我们这样“想开去”。刚才我们通过从“文意”中想开去,仿佛看到了花儿一年四季的变化以及花的自然生长规律。老师相信通过这样的想开去,花之歌已经渐渐唱进了我们的心里。现在让我们捧起书,用我们的朗读为花而歌,为花而唱。(集体配乐朗读课文)
三、从“花之形象”想开去
1.用心感受“奇特”
感谢你们深情的朗读。孩子们,自然界中那平凡的花儿在作者笔下不但生动形象,而且栩栩如生,这离不开作者纪伯伦奇特的想象,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将你认为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画出来,并批注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指导学生在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朗读句子)
2.学着表达“奇特”
出示句子: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的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更加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大家好好看看这个句子,“我在原野中摇曳”其实写的是伴随清风,花儿摇曳在万丛中,给碧绿的原野上增加一抹颜色,让原野的景色更加美丽。我就是花,以花的口吻表白,这种想象多么奇特;而整齐的句式,又给这奇特的想象增加了韵律和韵味。在此给大家一个任务,我们可以仿照这个句子进一步充分想开去,想象花还会做些什么?
PPT出示: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的风光更加旖旎;
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更加芬芳馥郁;
我在 , 。
……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 时, 。
……
学生当堂训练,实践表达。
3.指导朗读。将学生课堂练写的句子加入文中句子之后,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作者想象的奇特与语言表达的独特。
四、从作者想开去
1.体会“花”的追求
其实文章中“花之形象”美的不仅仅是它的姿态,还有它的生命追求,文章有一段话告诉了我们,你找找在哪里?
出示句子: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想想花的生命追求是什么?(师生交流:花的人生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失意的时候,不顾影自怜;得意的时候,不孤芳自赏。她永远仰望高空,追求光明。)
男生、女生分角色朗读这句话。
2.感悟作者的追求
孩子们,难道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在表达花的生命追求吗?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从这些信息中你能对课文有新的认识。
PPT出示作者的生平(指名学生朗读):
1883年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
1895年,12岁的他和家人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去了美国,过着清贫生活。
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
1902 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的三位亲人。他从此以写文卖画为生,挣扎在社会底层。
1908年,他因发表激进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并遭到驱逐,与故土被迫别离。后得友人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
1911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当他感到死神即将来临时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写作,直到48岁英年早逝。
同学们,了解完作者,你对这句话又有什么理解呢?
学生交流,预设:在这里不仅是在写花,也是在写人,写出了作者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无论发生多大的磨难,他永远追求光明。
在他短暂又辉煌的一生中,他饱经磨难,亲人离去,情感不顺,债务缠身,疾病缠绕,但是,让我们一起成为纪伯伦,自信地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我是纪伯伦)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3.小结:写花亦写人,文者往往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文字当中,只有内心积极乐观的人,只有执着生命追求的人,才能在遇到如此磨难中,写出如此给人信心的句子。这正是作者对生命的态度和追求。
五、从生活中想开去
1.让哲理走进生活
同学们,我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不仅仅要读出作者的内心情感,更应该在别人的文字当中读出自己的生活。谁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你听到的、看到的事例来谈谈对这句话的感悟?(学生交流,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或了解到别人的故事)
2.用朗读激发情感
花之歌,也是作者理想的宣言。作者借大自然的话语号召我们,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让我们分角色来读——
PPT出示:
我是花,无论多大的狂风暴雨,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我是纪伯伦,无论我经历多少困苦和磨难,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我是……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课堂上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花、作者、自己的生命追求。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想开去,是语文学习的实践运用。从文字到哲理,让哲理走进学生的生活,相信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3.从链接延伸哲理
老师这里还有一篇宗白华的散文《杨柳和水莲》,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这篇文章,看看杨柳和水莲,他们又各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预设:
杨柳:积极乐观,执着探寻。
水莲:缺乏自信,畏畏缩缩。
过渡:在你成长的日子里,你的人生态度是什么样的?愿大家今后无论遇到多少挫折困苦,都能够积极乐观地去面对自己的人生。这篇文章与《花之歌》同样,在说“理”之外,也有很多表达奇特的地方,你试着找找,我们一起交流。
学生交流
预设: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开奇特的想象,用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抽象道理。(想象、感受、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用同类别富有哲理的文本,做课外的延伸,是为了让学生将“想开去”的能力应用在课外阅读中,深刻理解哲理诗带给他们心灵的震撼,再次从内心里悟出语言,悟出情感,悟出道理。
总结:孩子们,今后无论是在我们阅读中还是写作中,我们一定要充分地想开去,把自己全身心地融入到文字中,这样才能将文字读到你的心里,写进你的心里。同时我们还要学习作者这种奇特的想象,手执一支修辞的笔,将你日常所想所悟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