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精卫填海》 第二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精卫填海》 第二课时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3 19:3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 四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13、精卫填海
【教学目标】
1.认识“帝、少、曰” 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初步懂得精卫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意志和愿望。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使学生初步懂得精卫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意志和愿望。
【教学流程】
一、导课任务有创意

导课从了解学情开始——“有多少同学听过这个故事请举手”。毫无疑问,几乎所有同学都听过,因为这个故事是我们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个神话传说。
接下来的“挑战任务”让人眼前一亮——“沈老师有个同学是从事考古工作的,大家看屏幕,他在一篇古文献上也发现了这个故事。不过是一篇古文,经过仔细辨认,找出了这些字,沈老师把它们写在了黑板上,其中只有一个字,因为太残破了,很难看清,所以先要请大家帮帮我,把这个字补充上去,我们才能读这篇文章。谁来猜猜看,这是什么字?”
(炎帝之少女名 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
【一开课教师就抛出一个有挑战性的“真实”任务,瞬间抓住学生的心。学生课桌上没有课本,只有一张作业纸,孩子们没有预习,却在老师的任务驱动下迅速进入真实的学习状态。因为缺的这个字还露出一小部分,加上已有的学习经验,学生很快猜出是“曰”。教师顺势进行生字教学,和与它相近的“日”进行比较,并范写指导,因为这个字既是二类字,也是一类字。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字写得真漂亮,因此在学生练写前,教师才很有底气地要求“要写得跟沈老师黑板上的范字越接近越好”。】
二、理解文意“反其道”

借助译文加标点——“但是你发现了没有,就算补充了这个字,你能读这篇文章吗?不能,因为没有标点。古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刚才你们帮了老师的忙,现在老师也来帮帮你们。我给你这篇文章的译文,请你们根据译文,互相合作,帮这篇译文加加标点,等会我们请同学上来讲讲看。”
【和传统文言文教学不同,教师没有进入“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借助注释读懂意思”的一般模式,却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根据译文给原文加标点。从开课的学情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故事内容并不陌生,按一般模式教学,读懂意思难度不大。沈老师的这个任务,让学生根据“已知的内容”,给“陌生的原文”加标点,是基于学情基础的“难度升级”。然而有难度才有学习的动力和价值。其价值就在于,断句不是“给的”,而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其成就感可想而知。同时,根据意思断句,也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培养了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三、花样朗读藏匠心

①领读——“标点符号标好了就代表我们能读好了吗?不一定。我请一位同学来试试看,谁能把它通读一遍。(果然学生读成“弱”而不返,纠正:溺)现在跟老师来读:第一遍,我读到标点处,你们跟读;第二遍,我读到句号处,你们跟读;第三遍,听我完整地读完,你们跟读。”我再请刚才那位女生读,看有没有进步。
②赛读——我要请三组同学比赛,看哪组读得又整齐又准确。
③对读——“古人有句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意大家明白了没有,考考大家,沈老师读意思,大家读文中对应的句子,注意,有的可能是一句,有的可能是半句”。课件出示,师生对读: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后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
“我再请一位同学,按正确的顺序读意思,其他同学读文中对应的句子。谁来读。”
【明白了意思再读。沈老师的招数又一次与众不同,却又合情合理。从有层次的领读跟读,到有趣味的小组赛读,再到检测性的文白对读,处处彰显着执教者的用心和匠心。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怎能不学得轻松愉快。】
四、聚焦重点明要素

在类比中发现神话的特点——大家读懂了意思,但是,这是一篇什么故事(神话故事),光读懂意思可不够,我们中国古代有不少类似于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比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它们为什么被称为神话?它们写的是真实的吗?你说的非常准确,这里面加入了很多我们古代人民富有智慧的想象,很神奇,所以称为神话故事。
在圈画中探究故事的神奇——接下来,请大家在这篇小古文里圈一圈,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古人的想象,把神奇之处找出来。圈完和同桌讨论一下。
在交流中体会神奇的想象——我看到有不少同学都圈出了四个字“故为精卫”,谁来告诉我,它神奇在哪儿?(她说到两个神奇之处:溺而不返,化作精卫鸟。精卫鸟你见过吗?)
还有什么神奇的地方?(生:她衔的是西山的木石,去填东海,太远了,普通人不可能跑那么远,再跑回来)你找到这个,非常了不起。她找到了两个方位,一个是西山、一个是东海。要衔木石需要到西山吗?海边就有,还要往返于那么遥远的地方,为什么呢,知不知道?(生:东海的木石比较小,西山那里的比较大)你跟我们的古人一样,你不愧流淌着我们中国人的血液,有丰富的想象力。他想象西山的木石跟普通的木石不一样,普通的木石填的了海吗?填不了,所以她特地到西山。其实,这篇故事的原文选自《山海经》,《山海经》里说,这个西山叫做发鸠山,是一座神山,所以精卫才到那儿去,她自己就住在那儿,所以你的想象跟古人不谋而合。
还有没有神奇的地方?(生:东海那么大,她怎么也不可能把东海填完)你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些树枝、木头、石头,要填到什么时候去呀。但我恰恰感觉到了精卫身上的一种精神,什么精神,大家体会到没有?(坚持不懈)文中有一个字体现出来了,发现没有——(常)。
总结:课后请同学们复习课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