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课一练《荷花淀》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如今全球通胀继续攀升,世界主要经济体必将联手干预市场、控制通货膨胀继续肆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欧美各国都把压制原油价格过快上涨作为下半年工作的目标之一。
①如今这种危险已经蔓延到发达国家
②并加剧了社会动荡的风险
③持续的通货膨胀使发展中国家生产成本上升,企业负担加重、消费受到抑制
④美国政府也已感受到通胀导致的公众的不满和压力
⑤欧元区通胀率上升至2.7%,超过了欧洲央行设定的2%的警戒线
⑥今年以来,不断高企的油价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的成长
A.③⑥①⑤④② B.③①⑤④②⑥
C.⑥③①②④⑤ D.⑥③②①⑤④
2.结合语境分析理解下列人物对话所表现的性格特点,选出对应正确的一项( )
①乖巧伶俐 ②憨厚质朴 ③忸怩羞涩 ④谨慎稳重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A.a① b② c④ d② e③
B.a① b① c④ d② e③
C.a③ b② c④ d② e③
D.a① b② c② d④ e③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包裹 打涝 晌午 狠心贼
B.柔滑 围剿 梭鱼 扑愣愣
C.搭理 嘱咐 震荡 战利品
D.浸透 隐敝 安慰 羞红脸
4.阅读孙犁《荷花淀》文段,选出对女人月下编席情景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A.选文以诗化的语言、优美的比喻,展现了一幅富有舞蹈美和色彩美的动人画卷,反映了女主角对劳动、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也由此表现了对美丽家乡的热爱。
B.作者把月光下银白雪亮的席子比作“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这样诗化的描写,既烘托人物形象与心灵的美好,又表达了对白洋淀及白洋淀人民的热爱之情。
C.“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运用了比喻手法,既增添了一种朦胧而富有诗意的美感,又突出了女人在这样美好的夜色中劳作的愉悦心情。
D.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体现了女人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正因为此,才更激发起他们保卫家乡的豪情,为下文作了铺垫。
5.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吸吮 按装 泽被后世 贻笑大方
B.凫水 暮蔼 胜券在握 恼羞成怒
C.蹿蹦 赡养 闻过饰非 漠不关心
D.噘嘴 妨碍 阴谋诡计 再接再厉
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长江、黄河虽然是大自然的产物,但如今已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就像长江、黄河一样,不断接纳不同的文化支流,最终汇入人类文明的汪洋大海。这一类自然与文明高度重叠的现象,还有很多。( )。
A.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正是将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
B.这些打上人类文明深刻烙印的自然遗产,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
C.将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
D.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正是体现在这些打上了人类文明深刻烙印的自然遗产上
7.下列各句中,表达最得体的一句是
A.市教育局有关领导认真答复了家长关于学生体育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否影响高考录取这一问题的垂询。
B.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要善良诚信,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地做人。
C.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改进意见,并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D.某出版社有意请某著名作家出席为他召开的作品研讨会,该著名作家谢绝说:“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8.重点①:《荷花淀》这篇小说主要写了哪些人物?都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9.难点:你认为祥林嫂和水生嫂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分析。
10.分析以下片段的描写方法,并指出其表达效果。
片段二:
①“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②“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③“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④“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⑤“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孙犁《荷花淀》)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荷花淀
孙犁
①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②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著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③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④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⑤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
⑥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⑦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⑧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
⑨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⑩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
11.第②段划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2.分析第①段和第③段中的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
13.分析第 段“水生笑了一下”中“笑”的内涵。
14.第 段中对于女人一“震”一“吮”的动作描写耐人寻味,试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咐
孙犁
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儿。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进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
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我们可常想你,黑夜白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苦情吗?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呆了。
她低下头去,又无力的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这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人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介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得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推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的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的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的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国民党)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的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有删改)
1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个“你”字,生动再现了水生见到多年未见的妻子后既高兴又显得有点木讷,不知道从何说起的情景,具有个性色彩。
B.水生八年抗战回来,在门口和女人打招呼,女人先是因为水生的回来而欣喜得笑了,然后又因想起八年来的不容易而哭了。
C.“低下头去”“无力的仄在炕上”,写出了女人听说水生明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时,内心充满了失望和怨恨。
D.在送水生去参加战斗的路上,女人坚持一定要水生去爹的坟前看看,是因为八年来,爹为了支持水生的革命,付出了太多。
1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了主人公情感的起伏变化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B.本文善用细腻的神态描写,比如多次用“呆”字揭示水生嫂的内心情感世界,“呆”中见深情,“呆”中凸显人物性格。
C.作者借水生嫂的叙述,将水生爹这样一位理解革命、支持亲人投身革命、期盼革命胜利的老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D.作者善于运用平原地区农村生活的口语,使文章读来通俗易懂,既增添了文章的乡土气息,又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
17.结合选文,谈谈孙犁“诗化小说”的特征。
18.谈谈小说以“嘱托”为题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咐
孙犁
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他走进屋,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眼泪水笑着说:“这是你爹,成天说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水生抱了一会儿孩子,女人又哄她睡了。孩子的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里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的升起了又幸福的降落。她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家借来的,好像不是她生的,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是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经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好像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我们可常想你,黑夜白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苦情吗?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一听呆了,低下头,好半天才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自己照顾全家,每逢夜里有风声,就不管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摧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的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地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去打鬼子,打败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
“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扑到水淀中央没有边际的冰场,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来,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人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的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到了目的地,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暖和暖和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19.画线处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0.《荷花淀》中的“嘱咐”和这篇小说的“嘱咐”有什么不同?
21.《嘱咐》中的水生嫂与《荷花淀》中的水生嫂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了。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呢?”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22.丈夫很晚才回来,水生嫂却一直在等待,说说这个情节的表达作用。
23.你如何理解水生嫂的一“震”一“吮”?
24.文中的画线句子是什么句式?为什么使用这种句式?
25.这几段文字写出了水生嫂怎样的心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越野滑雪
【美】海明威
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落脚在硬邦邦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蹲下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
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了人影。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里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下蹲得几乎倒坐在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停住,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和耳朵里满是雪。
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
“你的姿势真美妙,迈克,”他大声叫道。“那搭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绊了一跤。”
“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尼克挣扎着站起来。
“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
“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
“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
尼克赶过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左边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像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把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
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这整个一腿下跪、一腿拖随的身子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加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
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路屈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被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染得一搭橙红,一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较低的长形的房子。走近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
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
客栈里黑咕隆咚的。有只大瓷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很低。屋内两边那些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子后面摆着光溜溜的长椅。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浑浊的新酒。尼克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
“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
“行啊,”乔治说。“你对酒比我内行。”
姑娘走出去了。
“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对吧?”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头一回歇下来的时候就会有这么个感觉。”
“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
姑娘拿进酒来由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
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光抽烟,不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运木雪橇的马儿偶尔一仰脖子,铃铛就清脆地丁当作响。
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很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段路程可滑呢。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
“今晚,”乔治回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脉,直奔瓦莱州,穿过恩加丁谷地。”
“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
“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是啊。”
他们喝干了剩酒。
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
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
(陈良廷译,有删改)
2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描写滑雪的段落多从尼克的角度来写,要么侧重他本人滑雪时的感受,要么通过他的眼睛来观看乔治滑雪的姿态,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
B.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客栈的破败和黯淡,与白雪皑皑的山间峡谷形成鲜明对比,小说氛围由此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发生转折。
C.小说插入了对喝酒的瑞士人、客栈女招待、伐木工人等人物的描写,这符合主人公在客栈小憩时的观察,也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D.小说主旨与《老人与海》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或者投身不甘平庸的冒险生活,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
27.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28.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荡
孙犁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交给我,我什么也交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
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叫了一声。老头子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他蹲下去,撑着船往北绕一绕。黄色的光仍然向四下里探照,一下照在水面上,一下又照到远处的树林里去了。
老头子小声说:
“不要说话,要过封锁线了!”
小船无声地,但是飞快地前进。当小船和那黑糊糊的小火轮站到一条横线上的时候,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不动了。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
“她挂花了!”二菱带着哭声喊。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接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没有吃过这么新鲜的东西。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弦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945年8月于延安
(有删减)
2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小说开头这一景物描写,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B.本文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但读来一点儿也没有那种凄惨的感觉,相反,使人感觉更多的是那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C.文中两次写老头子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是为了强调人物悠闲惬意的状态,有效地迷惑了鬼子,为后文写鬼子轻易上当作了铺垫。
D.老头子多次对两个女孩说不怕只是为了安慰她们,其实他自己也很紧张,害怕被鬼子发现,从他身体往上蹿了蹿的动作就可以看出来。
30.小说中的老头子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1.《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在孙犁的笔下,即使是战斗也被写得如诗如画,极富诗意美。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意美”的具体表现。
32.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50个字。
“新雅乐”自创立以来已经有二十多首成熟作品问世。它的取材不仅限于古代雅乐,其中有的取材于古典诗词,把经典的古诗词用今天的旋律重新进行谱写,用现代音乐形式来表现古典诗词之美,代表作品有《游子吟》《关雎》《春晓》等;有的则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提取德、礼等思想范畴进行全新创作,代表作品有《礼》《孔子曰》等。“新雅乐”的创作坚持“以礼修身、以乐化性”的艺术宗旨,不仅在曲调形式上保留了古风意境之美,而且将古代雅乐所承载的“仁德”精神用现代手法进行表现,这既是对传承千年的礼乐文化的“复活”,又发扬了儒家以礼乐为本的教化精神。
33.下面是丹风中学给退休教师的慰问信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您的辛勤奉献,奠定了我校蓬勃发展的雄厚基础;您的老生常谈,激励着我校好多孩子的奋发向上;您的爱岗敬业,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年轻的教师。您为学校的发展尽了绵薄之力,您是丹凤教育的宝贵财富,是丹凤人民的骄傲。
莫道桑榆晩,为霞尚满天。在我校的发展史上,记载着您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学校再攀高峰的征途中,仍等着您的关注和支持。在新的一年里,真诚欢迎您“常回家看看”,为学校工作抛砖引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雨淋湿的风,以29摄氏度的体温降临人间。如刚从冰水里撩起的黑色绸缎,从窗口游进来,拥抱脸、颈脖、前胸、双臂外侧,领养了皮肤上的灼热。
风渗进肌肤、血液,如雨水渗进一棵树,根须惊叫了一声,树枝、叶脉、叶尖上每一个细胞,都汇入和声,又瞬间恢复平静。一场风,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凉爽,__________。无与伦比的宁静里,风消失了,其实到了天上,它拂去了月亮身上的云,月亮看看自己,仔细一想,我要云这块破布干什么,我要满天的乌烟瘴气干什么,我要鞋子干什么,赤脚走,多自在。月亮是天空的心,心袒露了,天地一片清白。
我觉得改得好!风从天上下来,落在多年不睡的凉席上,凉席瞬间复活成了一大片竹林,黑暗里涌动着丰满的绿意。凉席裸露在雨后的夜风里,我裸露在凉席上,如同______。我将脸紧紧贴着它,鼻尖抵上它,便清晰地闻到了竹子的清香。曾经,多年前的盛夏,一个天井,一轮圆月,一群老人孩子,一堆竹榻、竹椅,人们乘凉、聊天、吃西瓜,摇着扇子入睡。那些诗一样的旧光阴,被风带到哪儿去了?
34.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拟人、对偶 B.借代、对比、对偶
C.借代、对比、排比 D.比喻、拟人、排比
3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夜风从窗口进来,吹到身上,带走灼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7.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25 个字)
北京商报 1 月 25 日消息,中通、申通、韵达、圆通、百世、德邦等中国主要快递物流企业,以及 AirCity 国际物流集团、辛克物流、丹马士物流、4PX 递四方、宏远物流、斑马物流等海内外物流企业联合菜鸟平台发布公告, 正式开通国内及全球绿色通道,免费从海内外各地为武汉地区运输社会捐赠的救援物资。该绿色通道面向各地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商业机构和医疗用品生产企业开放,将优先确保口罩、消毒液、护目镜、防护服等防护用品第一时间送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标志着作者(孙犁)的创作达到成熟境界的,是发表于1945年5月15日延安《解放日报》上的《荷花淀》。这篇小说比《芦花荡》早发表了三个半月,是它的姐妹篇,因为它们不仅题目对称,而且还分别加着“白洋淀纪事之一”“白洋淀纪事之二”的副题。但实际上也就到此为止,它们在人物、情节等方面并无必然联系。
《荷花淀》的发表,在延安文艺界引起了关注,当时任《解放日报》副刊编辑的方纪回忆说:“读到《荷花淀》的原稿时,我差不多跳起来了,还记得当时在编辑部里的议论——大家把它看成一个将要产生好作品的信号。”
“那正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又经过整风,不少人下去了,开始写新人——这是一个转折点;但多半还用的是旧方法……这就使《荷花淀》无论从题材的新鲜,语言的新鲜,和表现方法的新鲜上,在当时的创作中显得别开生面。”
这个回忆,反映着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我们注意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它使初次读到原稿的人快要“跳起来了”,而且被看作“将要产生好作品的信号”。这好像是说,该作已处于“锋线”位置,大家要紧张地看着它破门得分了。
事情是不是这样,可以先不管,我们知道,已经产生的事实是,“由于《荷花淀》和其他一系列作品的创作,孙犁作品清新、隽美的风格,逐步在读者中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推崇、称道者有之,模仿、学步者有之,受其启发、激励而冀图另辟蹊径者亦有之……孙犁也因此在后来被一些人称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这就是说,当时谁也没有想到,由于《荷花淀》的发表,最终产生了个被一些人称为“山色有无中”的“荷花淀派”。尽管这个流派的有无还可以讨论,但它所产生的影响,就比次破门得分要深远得多了。
《荷花淀》只有五千多字,传诵至今,魅力不减。艺术上最难的是创新,有一个“新”已经不易,而方纪一连用了三个“新(鲜)”来称赞它,这就可见它的独树一帜,给当时的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选自郭志刚《孙犁评传》,有删改)
结合课文《荷花淀》的相关内容,试举例证明方纪的“三新”观点。
3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旧式婚姻,过去叫作“天作之合”,是非常偶然的。据亡妻言,她十九岁那年,夏季一个下雨天,她父亲在临街的梢门洞里闲坐,从东面来了两个妇女,是说媒为业的,被雨淋湿了衣服。她父亲认识其中的一个,就让她们到梢门下避避雨再走,随便问道:
“给谁家说亲去来?”
“东头崔家。”
“给哪村说的?”
“东辽城。崔家的姑娘不大般配,恐怕成不了。”
“男方是怎么个人家?”
媒人简单介绍了一下,就笑着问:
“你家二姑娘怎样?不愿意寻吧?”
“怎么不愿意。你们就去给说说吧,我也打听打听。”她父亲回答得很爽快。
就这样,经过媒人来回跑了几趟,亲事竟然说成了。结婚以后,她跟我学认字,我们的洞房喜联横批,就是“天作之合”四个字。她点头笑着说:
“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
虽然是封建婚姻,第一次见面却是在结婚之前。订婚后,她们村里唱大戏,我正好放假在家里。她们村有我的一个远房姑姑,特意来叫我去看戏,说是可以相相媳妇。开戏的那天,我去了,姑姑在戏台下等我。她拉着我的手,走到一条长板凳跟前。板凳上,并排站着三个大姑娘,都穿得花枝招展,留着大辫子。姑姑叫着我的名字,说:
“你就在这里看吧,散了戏,我来叫你家去吃饭。”
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那时姑娘们出来看戏,虽在本村,也是套车送到台下,然后再搬着带来的板凳,到照棚下面看戏的。
结婚以后,姑姑总是拿这件事和她开玩笑,她也总是说姑姑会出坏道儿。
她礼教观念很重。结婚已经好多年,有一次我路过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她严肃地说:
“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我只好一个人走了。
(选自孙犁《亡人逸事》,有删改)
文章为何要在开头叙述“天作之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荷花淀派一般都充满乐观精神,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_____________。( )。荷花淀即白洋淀。孙犁的著名代表作《白洋淀纪事》,肯定了人民战争,热情歌颂了根据地人民______________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展示着一种特定的“人情美”。艺术表现上_____________、诗意盎然,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孙犁小说的鲜明特色,开创了抗日文学“诗意小说”的新境界。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____________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受《荷花淀》创作风格的影响,文坛曾产生新中国第一个文学派流——荷花淀派。其主要作家有刘绍棠、从维煕、韩映山等。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文学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各具千秋的两个“流派”。
4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情画意 勇往直前 别具一格 风雨飘摇
B.情景交融 勇往直前 别开生面 风雨飘摇
C.诗情画意 不屈不挠 别开生面 风云变幻
D.情景交融 不屈不挠 别具一格 风云变幻
4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B.由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更由于白洋淀这个地方而使这一流派得名
C.由于白洋淀这个地方和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而使这一流派得名
D.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而得名的这一流派
4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以孙犁带领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带领的“山药蛋派”是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两个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各具千秋的“流派”。
B.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尤其是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两个最为著名的、最有影响、各具千秋的“流派”。
C.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两个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各具千秋的“流派”。
D.分别以孙犁为首和以赵树理为首的“荷花淀派”“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两个最著名、最有影响的、各具千秋的“流派”。
43.《荷花淀》中“夫妻话别”时水生嫂的话温柔似水,表现出她温顺、体贴的个性,她对丈夫极为依恋,但她又是有勇气的,准备承担丈夫交给她的任何责任。请把她的话改写成个性泼辣的女人的语言,表现她用表面上的不在意掩饰内心的不舍之情,故意把事情说得轻描淡写好让丈夫放心去参军。要求:语言简洁、通畅,300字左右。
44.识记字音
涨满( ) 膝盖( ) 虾篓( ) 吮了一下( )
摇橹( ) 打捞( ) 泅( ) 凫水( )
45.识记字形
围(jiǎo) 遮(bì) (shǎng)午
(sāo)丝 凋(bì) (xiǎng)应
鸟(cháo) (bì)病 军(xiǎng)
46.识记字音
横:( )横七竖八 ( )横样子
奔:( )奔驰 ( )奔头儿
扒:( )扒手 ( )扒车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村大厨
黄佩华
深秋的桂西北高地,早晨起来呼吸都带有淡乳色的雾气了。八达镇上的人们都穿上了冬装,各种各色的羽绒服厚外套亮煞了美食节。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的八达镇,傍着驮娘河,西连云南北邻贵州,各色传统美食五花八门,独具边地特色。周边更是名产荟萃,云南广南的八宝米,罗平的牛干巴,贵州兴义的高粱醇,广西隆林的黑山羊,田林的八渡笋,西林本地的黑猪麻鸭沙糖橘…真是让食客们大开眼界,大饱口福。一大早,李金光熬不住老伴生拉硬拽,也搭上早班公共汽丰,到镇上去看热闹。其实,他们到镇上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来看看元生是怎么在镇上丢人现眼的。
李金光与别人的装束不一样,他身穿一件草绿色的军用雨披,头戴竹编油帽,手提两只空鸟笼,一副旧时赶街人的模样。而老伴穿得略有些单薄,还是一身秋衣秋裤,头上也只是套了顶腈纶毛线编的帽子,胳膊上挂的竹篮里装的是三十只还粘有粪迹的麻鸭蛋。李金光的鸟笼和老伴的鸭蛋,还没等他们走到街边就被明眼人给买走了。老伴不仅卖掉了蛋,还有一个外乡客看上了她的旧竹篮,一番软缠硬磨之后,硬是以两百块钱的高价给买走了。这样,两个老人得以一身轻松顺着人流逛进了临时搭建的美食街。
进入街市,人山人海。他们担心走散,两个人不得不手拉起手,就像年轻时他们互相牵手过河一样,生怕脱手了。他们还约好了,两人一个看左边,一个望右边,看看元生是不是如他所说,真的在这里做火锅卖腊肉。可是麻烦很快就来了。他们刚走进美食街时,人流密度还不算太大,还能够看见两旁的铺位。但是越往里边走,人流就像筷条筒里的筷子,一个紧挨住个,他们眼里看到的只有别人的肩膀和后脑勺,不用说看两旁的铺位了。
李金光意识到,这样走下去等于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找不到元生不说,还有可能被人流冲撞踩伤的危险。于是,他一边抓紧头上的竹帽,一边把老伴慢慢扯出人流,在一个卖山羊肉的铺位前停下来。
李金光忽然闻到了一种久违的味道,这是一种混合了肉香和发酵过的草香味道。好多年以前,他第一次受邀到德峨苗山上的老同家做客,热情的老同为他宰杀了一只山羊,苗胞们把羊肉和羊骨砍成块煮成汤锅,把羊杂羊血和羊小肠剁碎炒干,与羊胆汁一起熬煮,号称羊瘪汤。他第一次吃这种羊杂汤,当老同给他打了一小碗,让他先尝试吃一勺时,一股难闻的味道从舌尖迅速蔓延向喉咙,冲击他的味蕾,扰得他差一点吐出来。然而,只过了几秒钟,一股爆炒羊肉杂碎特有的香气和一种苦尽甘来的味道,同时溢满了他的口腔。那一次,他竟不顾脸面,在众人面前连续吃了三碗羊瘪汤,后来成为寨上的一个笑话。
他一时禁不住诱惑,干脆和老伴坐下来,点了一大碗羊瘪汤,外加一份炒羊肉,两个人当成早饭吃了起来。
吃过饭,眼看来参加美食节的人越来越多,李金光和老伴决定不再寻找元生的铺面,赶早回家去了。
第三天晩上,一脸疲惫的李元生被一帮朋友簇拥回到家里。阿牛还把一尊用红布包扎的东西搁在神龛前八仙桌上。众人兴高采烈地鼓噪,试图让李金光去亲手揭开红布,却被他拒绝了。母亲禁不住大家的鼓动,也是出于好奇,壮起胆子过去揭了,原来是一个金光闪闪的奖杯,照得她眼睛都模糊了好一会儿。
老毛顺手解开一个纸筒,摊开在两位老人跟前,得意地说:“阿叔阿婶,你们看看,这是两张奖状,都是奖给元生的。一张是他的火锅入选八达镇十大传统名佳肴,另一张是他做的火锅拿了美食节亚军。厉害吧!”
“那,羊瘪汤呢?”李金光将信将疑。
“羊瘪汤?做的人太多了,最高也只是得了个优秀奖,好几十个铺位呢。”阿牛抬起鼻孔说李金光晓得,儿子这一次应该是真做了一个好火锅,就如同当年他吃到羊瘪汤一样。但不过,做一个好火锅又能怎么样呢?能当饭吃吗?会做火锅就能娶到老婆吗?穿上白衣服戴上高帽就能领工资了吗?他不信。他心里只清楚地记得,这个鬼仔还欠他三头大肥猪呢。
(有删改)
4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不吝笔墨地罗列各色传统美食,点明了这些美食的边地特色,体现出了美食节规模之大,为故事的开展提供了社会背景。
B.“就是想来看看元生是怎么在镇上丢人现眼的”,巧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同时为下文李金光对儿子做火锅成功的怀疑埋下伏笔。
C.外乡客高价买走李金光夫妇的旧竹篮,说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存在很多商机从侧面交代了李元生能够取得成功的外部条件。
D.“李金光和老伴决定不再寻找元生的铺面”,这一情节设置看似突然,仔细想来又在情理之中,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48.结合文意,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李金光与别人的装束不一样,他身穿一件草绿色的军用雨披,头戴竹编油帽,手提两只空鸟笼,一副旧时赶街人的模样。
②做一个好火锅又能怎么样呢?能当饭吃吗?会做火锅就能娶到老婆吗?穿上白衣服戴上高帽就能领工资了吗?
小说为什么要大篇幅地写羊瘪汤?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油价高企是通胀的根源,故⑥为首句,排除A、B两项。①中“这种危险”指代③中的“发展中国家生产成本上升,企业负担加重、消费受到抑制”,故③一定在①前。②句紧承③句而来,所以应在①前。⑤和④介绍的是发达国家所受的影响,④句中“也”是呼应⑤说的,故④在⑤之后,排在末尾。排除C项,这样最终排序为:⑥③②①⑤④。
故选D。
2.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的能力。
这几句话是妇女们在她们的丈夫离开后商量探望丈夫的对话。
丈夫们参军走了,四个妇女聚在一起商里探望他们。在这里,四个人每人只说了一句话,作者就描绘出了她们思想与言行之间的矛盾,细腻而真实地刻画出了女人们不同的性格特征。
妇女a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这句话说得委婉含蓄,“听说”二字告诉别人不是自己存心主动打听丈夫行踪的;而且又声明“不拖尾巴”这是她怕同伴说她拖尾巴,拐弯抹角,最后才声明,不是我故意“想去”送衣裳,而是他临走时“忘下了”的。这就似乎非送不可,说起话来小心谨慎,不漏痕迹,表现了她乖巧伶俐的性格特点。
妇女b说:“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话虽一句,但非常要紧,那就非去不可。毫不掩饰,不绕弯子,可以说是袖筒里藏棒槌——直来直去。她明明白白地告诉别人,自己就是要去见丈夫。显然这个妇女性格较为直爽、憨厚质朴的性格特点。
妇女c谈的是淀里的斗争形势,似乎与思念丈夫无关,其实她的心还是在丈夫身上。“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这说明“淀里的斗争形势变了”。形势越紧,丈夫就越没时间回来,因此就更该前去探望。从说话的内容和语气可以看出,这是水生妻的话。从她那不慌不忙的话语中,说明她是个言行谨慎、处事稳重、行为老练的妇女。
妇女d说:“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她抱着侥幸的心理,主张快去快回。表现了她憨厚质朴的性格特点。
妇女e先表白“我本来不想去”,接着说明这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不可的,最后还拉着长腔说“一一有什么看头啊!”既不想去,又无看头,可是却积极在这里聚会商量怎么前去探夫,这不是自相矛盾的话吗?这正表现出她那用假话掩真情,遮遮掩掩、忸忸怩怩、羞羞答答的个性特点。
故选A。
3.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A.“打涝”应为“打捞”。
B.“扑愣愣”应为“扑楞楞”。
D.“隐敝 ”应为“隐蔽”。
故选C。
4.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运用比喻”错误,比喻必须有喻体,而且喻体和本体要性质不同且有相似性,“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中没有喻体,所以没有使用“比喻”。
故选C。
5.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汉字字形的能力。
A项,“按装”应为“安装”;
B项,“暮蔼”应为“暮霭”;
C项,“闻过饰非”应为“文过饰非”。文过饰非:文,饰、掩饰;过,非、错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故选D。
6.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结合本段内容可知,本段的叙述主体是像长江、黄河一样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自然产物,即“自然遗产”,故括号内以“自然遗产”为叙述主体与上文衔接更紧密,由此排除A、D两项;“这一类自然与文明高度重叠的现象”的表述中,这一类“现象”即指“自然遗产”,而非将其打上烙印的行为,由此排除C项。
故选B。
7.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A项,“垂询”是敬辞。B项,令尊是敬称,应用“家父”。 C项,“责成”使用对象不当。
8.小说主要写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
水生嫂:①勤劳善良。她织席子又快又好,可以看出她的能干与勤快;她的丈夫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大部分家务劳动得由她承担。她上要奉养公公,下要育护孩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②温柔体贴。丈夫工作晚归,她立即“站起来要去端饭”;丈夫说要参军,她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表现了她对丈夫的依恋。丈夫参军没几天,她心里思念丈夫,便偷偷地和伙伴们前去探望,表现了她对丈夫的深情。③深明大义。丈夫参军,她虽然并不想让丈夫走,但她并没有拖丈夫的后腿。丈夫去别人家做动员工作,她一直“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要听听丈夫的“嘱咐”,并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些都体现了她的忠贞。总之,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又有解放区妇女的进步特点。
白洋淀妇女:她们守着自己的家庭,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离开。但当国难当头时,她们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参加抗日战争。在经历了荷花淀的伏击战之后,她们受到了教育、鼓舞,她们认为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妇女们也能做到。小说结尾形象地说明她们希望参加战斗的愿望得到了实现,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战斗力和作用。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的鉴赏能力。
《荷花淀》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荷花淀》塑造的是一群勤劳、勇敢、能干、多情的妇女,她们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散发着人性美的清香。
先看水生嫂。她具有白洋淀妇女特有的勤劳善良。她“席子织的又快又好”,上要奉养公公,下要育护孩子,对丈夫温柔体贴,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尤其是她的深明大义,散发着特有的人性魅力。如这段描写:“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水生嫂问。水生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笑了一下,女人马上就看出他笑得不寻常,连忙问:“怎么了,你?”说明女性的心细腻、敏感。水生说:“明天我要到部队上去了……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女人听后,原本让苇子在怀里跳跃的编席能手却让苇眉子划破了手,说明女人听到丈夫要离开家的事后,心里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因为女性对情感是依恋的,总希望过着男耕女织的平静的小日子,但是战争来了,丈夫要去打仗,她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一味蛮横无理的挽留,还是慷慨大度地表示支持?看文中描写水生嫂的态度: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一句话充分表现了女人复杂的心理。“你总是……”这种口气,本来是表示不满,不满恰恰表示了对丈夫的依恋,“总是……”什么呢?“总是很积极的”,“很积极的”是对丈夫的称赞,所以这句话是用一种不满的口气表达满意的心情。最终对丈夫的依恋敌不过对丈夫的支持,因为这是国和家的问题,孰重孰轻,女人的心里明朗得很!如此温柔的女人同样这般明义!女人虽真心支持水生却还要用“为难”的形式――“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逼水生说出更多体已的话。其实女人为了家,为了丈夫,什么苦都能吃,任何担子都愿意挑,只是觉得所做的要让丈夫心里有个数。所以女人最后的一句话“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就彻底无遗地道出了女人心声,表明自己并不是真正拖丈夫的后腿,顶多也只是在他面前诉诉苦,撒撒娇而已。同时也将女人那种温柔,娇嗔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流着眼泪答应并不表现水生嫂的懦弱,恰恰表现她性格的坚强,是她对丈夫忠贞的承诺。
再看白洋淀妇女群像。多情的年青妇女们在丈夫走了不到两天就想念起来,想去看看,又觉得不好意思不敢明白说出来,怕难为情,因此就想办法找各种借口。大家心里都明白各人说的全是借口,就是心照不宣,这些借口表现了女人对自己丈夫深深的爱,但出于女性特有的矜持和害羞,所以都说出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话,真真的可爱!接下来作者并没有去铺展战斗的过程,而是在几笔带过之后中,立即转入了对青年妇女情感反应的描绘。把她们出发时“藕断丝连”般留恋丈夫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转化成为一种要与自己丈夫比试一番的雄心壮志呢!看看战斗结束后这群妇女的说笑:“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刚当上小兵就小看我们,过两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这些青年妇女们的对话,每一句都离不开自己的丈夫,在谈到自己的丈夫时流露出来的兴奋中有赞赏,有留恋,有娇嗔,更有不甘落后的心态。另外她们经历了一次打仗,增长了见识,知道男人能做到的妇女同样能做到!小说就是通过描写妇女们的成长,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
9.同样是中国普通的农村妇女,祥林嫂和水生嫂的人生道路却完全不一样。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当时,现代文明之风还吹不进封闭、保守的鲁镇,因此,祥林嫂虽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她却不仅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且还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最终被冷漠、黑暗的社会现实毁灭。
水生嫂也是中国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生活在全民抗战时期,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革命根据地,妇女解放的思想已经开始深入人心。所以,由于国家的需要,热爱生活、热爱和平、更热爱家庭的水生嫂能从一个贤惠、温顺的农村妇女成长为一个积极抗战的巾帼战士。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以及对比阅读的能力。
祥林嫂受封建制度压迫颇深的悲惨女性。这个旧中国的劳动妇女,只知在不断的劳动中内,换取作为一个人的最起码的尊严的生活,她不断地挣扎着,可是那个罪恶的制度不能容纳她,
祥林嫂年轻丧夫,不幸从此开始。她在家里忍受不了婆婆的欺凌,或者不想像畜牲一样被婆婆卖掉,于是逃了出来。可是好景不长,她婆婆又派人把她抓了回去,将她卖给了贺老六。她屈辱地再嫁后,过上了一段比较幸福的日子。她“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己的”,“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可两年之后,丈夫死了,孩子又被狼吃了。她没了立足之地,只好又流浪到鲁镇来。在鲁镇人的眼里,她已是“不洁”之人:鲁四老爷认为她是“谬种”;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对她倍加歧视。最后,祥林嫂的精神崩溃了,在祝福的夜里,她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荷花淀》中的水生嫂是作者孙犁歌颂的理想人物。她也像祥林嫂一样善良、勤劳,但与一生坎坷的祥林嫂相比,水生嫂就幸福多了。白洋淀周围的芦苇养活着白洋淀人,水生嫂家的生活虽说不上富裕,但也比较安定。她有一个思想进步的丈夫,有孩子,还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公公。当丈夫去参军时,她公公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生长在这样家庭里的水生嫂是幸福的,她没有经历祥林嫂那样的苦难。她能把对丈夫的爱、对小家庭的爱、对家乡的爱与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在送走丈夫参军、全部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之后,又走出家庭,参加了村上的女子游击队“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10.语言描写,展现形象。这是《荷花淀》中五位妇女的对话。只言片语就展现了人物①机敏多智,②质朴憨厚,③稳重谨慎,④心急口快,⑤忸怩羞涩的不同个性。
古人说“言为心声”,可见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历来优秀作家都十分重视人物语言的描写。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语言以及描写手法的能力。
片段二中的五个句子,是《荷花淀》中五位妇女的对话,都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手法,能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展示人物形象。
①“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②“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为了能去看望自己的丈夫,她们以送衣服过去或者有话要传达为借口,表现了她们机敏多智、质朴憨厚的性格特征。
③“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水生的女人想问题比较全面,表现出她的稳重谨慎的特点。
④“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表现了这位女人的心急口快,想见自己丈夫的急切心情。
⑤“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表现了这位女人明明自己想去见丈夫,又不好意思直接说出来的忸怩羞涩的性格特点。
11.运用设问和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白洋淀苇子之多,又避免平铺直叙,让白洋淀苇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写出白洋淀人的骄傲。
12.第①段的环境描写展现夜晚白洋淀特有的恬静而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烘托了水生嫂美好的形象;第③段的环境描写描绘出白洋淀优美的风景,为人物提供了背景,交代了人物身份,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13.这是满足的笑,因为父亲和儿子的生活井然有序,这全是妻子操持有方的结果,因为有一个贤惠的妻子而笑;这是内疚的笑,因为自己刚回来就要出发,不能陪伴妻子,但知道妻子会理解自己、支持自己的工作,因此为一个深明大义的妻子而笑。
14.一“震”一“吮”的动作描写,写出水生嫂在听到丈夫明天就要去部队的消息时的震惊和内心的波动,以及巧妙的掩饰。这个细节描写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妻子丰富的内心世界。
【解析】
【分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这段文字运用了设问的手法,接连提出“白洋淀有多少苇地?”“每年出多少苇子?”两个问题,然后先用两个“不知道”回答,接着用“只晓得”侧面回答。这样写不仅避免了平铺直叙,更突出了白洋淀苇地之多、苇子之多,令人印象深刻。
再用比喻手法,把堆起来的白洋淀苇子比喻成“长城”,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白洋淀苇子之多,艺术地回答了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字里行间洋溢着白洋淀人的骄傲和自豪。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
第一段描写了皎洁的月光,凉爽的空气,干净整洁的院落,营造出宁静、明丽、和平的意境。在这优美的氛围中,水生嫂出场了。开头的景物描写,为全篇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氛围,给人物的塑造设置了美好的背景,烘托了水生嫂美好的形象。
第三段对白洋淀夜景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给宁静的夜色涂抹上了一层明丽的色彩。这些景物的描写不仅绘出了荷花淀浓郁的生活气息、明丽的地方色彩,而且还弥漫着荷花淀特有的清香。这里没有丁点的战争味道,没有丁点的尘世纷扰,一切平和而温馨,渲染了如诗如画的意境。 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的感情精神面貌,交代人物身份。作者对月下小院的描写: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水生嫂的美丽外表、纯洁心灵就在这澄清明丽的神话般的意境中烘托出来。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交代了水生嫂的身份:善良勤劳的劳动妇女。
13.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从上下文看,“笑了一下”是水生在听完水生嫂对自己“爹哩?”“小华哩?”问题的回答之后的表情,这是对亲人关切的表现,自己去区上开会,能不为家中琐事所累,水生嫂的作用很关键,这“笑”包含对水生嫂的赞赏;
同时,这“笑”也包含对妻子的歉疚,因为他明天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家中老人和孩子都得妻子照顾,生活的重担即将全部压在妻子肩上,但是他知道妻子深明大义,不会阻拦他,因此这“笑”既有对妻子的赞赏,也有对妻子的歉疚。
14.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震”和“吮”既属于动作描写,也属于细节描写。这是水生嫂在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的自然反应。一“震”一“吮”,寥寥数笔,不仅维妙维肖地描摹了水生嫂这位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劳动时,不经意的习惯性的动作,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位机敏多情、深明大义的白洋淀抗日根据地妇女内心深处爱与恨、情与义的激烈撞击和理性抉择。凝练含蓄,耐人寻味,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辉。从这个“震动”中,我们多少看出一点她的失望和以往的担心变为现实的震惊,但更的多是怕丈夫看出来的掩饰。这两个细节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妻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
15.C
16.A
17.①情感如诗。文章写战争题材,回避了血海腥风的战斗场面,展示的是硝烟中的夫妻情、家国之情,富有浓郁的抒情美。②语言如诗。人物的对话简练质朴,以短句为主,富有节奏感和简洁美。③场景如诗。文章的背景清新如诗,即使文中女人撑着冰床,也让人感觉到一种诗情画意。
18.①情节设置:体现主要内容,“嘱咐”贯穿起小说主要情节,同时故事的高潮部分也围绕“嘱咐”展开。②人物塑造:使人物性格更鲜明,在夫妻相互的嘱咐之中彰显革命军民形象。③主题思想:突出主题,“嘱咐”中赞美了根据地人民互相理解支持、患难与共、同仇敌气的精神。
【解析】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内心充满了……怨恨”错误,水生嫂的怨恨于文无据,文中写水生嫂听到水生明天就要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时“低下头去”“无力仄在炕上”可以看出水生嫂是失望的,无法看出怨恨,而且全篇也不能体现怨恨。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A.“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表述错误,这篇小说主要写水生回家后夫妻间的短暂相聚和别离,情节单一,没有“曲折离奇”“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等特点。
故选A。
17.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文体特征,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选文谈谈孙犁“诗化小说”的特征。
首先把握从哪些角度分析“诗化小说”。如情感表达、语言运用、场景描绘等。
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如场景的描绘方面,写水生嫂撑冰床送水生的场面,“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推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虽然是战争时期,但这一场面却给人清新温暖的感觉,让人感受到诗情画意。
如文中写到人物的对话,“你”“家去吧”“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人物对话语言质朴简练,多使用短句,读起来有节奏感。
如文中表达的情感。从故事发生的背景来看,这篇文章是战争题材,“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但文中却没有描写战斗的场面,而是写水生回家、水生嫂送水生的家常场景,展现的是父亲情,是家国情。考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分析作答。
1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效果五个方面。本题可据此回答。
情节上:本文围绕“嘱咐”展开故事情节,结尾处水生嫂“嘱咐”水生“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的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使故事达到了高潮。
人物上:水生嫂和水生的相互嘱咐既凸显了二人彼此的爱和关心,又体现了他们爱国爱家等性格特征,如: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国民党)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我们可常想你,黑夜白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苦情吗?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主旨上:在二人彼此的“嘱咐”中体现了以水生和水生嫂为代表的根据地人民互相理解、相互支持、患难与共、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妻子在家照顾老人、孩子,丈夫在外与鬼子斗争,保家卫国。
19.象征作用。太阳冲破浓雾,象征着战争即将胜利,起到了突出渲染主题的作用。
20.嘱咐的背景不同:前者“嘱咐”是在抗战时期,此次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嘱咐的主体不同:前者水生嘱咐水生嫂,后者水生嫂嘱咐水生。
21.《荷花淀》的开头,水生嫂只是一个较有觉悟的农家妇女,对丈夫体贴入微,百般柔情,从“月亮升起来”一直到“很晚”到“鸡叫的时候”,痴痴地等着区上开会的丈夫回家。舍不得分别,但能够深明大义,对丈夫报名参军虽有一点埋怨,更多的却是自豪。这个时候的水生嫂,虽然比别的女人见识多一点,更理智一点,但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仍然免不了产生很大的内心震动,叫苇眉子划破了手指,所以她需要丈夫的安慰,对丈夫有很强的依赖心,要求丈夫嘱咐嘱咐自己。这些描写和第二次嘱咐的情景相比较,更侧重于水生嫂成熟的根源去写,她善良、勤劳,爱丈夫,爱家园,爱祖国,经过战争的洗礼,她最终成了一名坚强而成熟的战士,所以,第二次是她嘱咐丈夫,她再不需要丈夫的安慰与嘱咐了。
【解析】
【分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
从表现手法看,太阳冲破浓雾,表明光明的到来,具有象征意义。
从主题看,“红色胡同,扑到水淀中央没有边际的冰场,照在冰床上”光明来到人间,象征着战争即将胜利,起到了突出渲染主题的作用。
20.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辨析重点词语内涵的能力。
从时间来看,嘱咐的背景不同:前者“嘱咐”是在抗战打日本鬼子时期,此次是在解放战争打国民党时期。
从嘱咐的对象看,嘱咐的主体及内容不同:前者水生嘱咐水生嫂,要照顾好家;后者水生嫂嘱咐水生,安心打仗,早日回来。
21.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鉴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嘱咐》中,可以结合水生嫂在操持家事和支持丈夫抗战这两个方面的表现来概括。如在操持家事方面,水生在外抗战八年,水生嫂生了孩子,“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孩子,安葬水生的爹,穿着自己纺织的衣服,等等,这些信息可以看出水生嫂的勤劳,可以看出水生嫂的坚强;如水生嫂“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个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水生嫂嘱咐水生“快回来”,这些可以看出水生嫂对丈夫的爱,可以看出水生嫂的温柔善良,可以看出水生嫂的乐观。“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这是她在嘱咐丈夫,由这些信息可以看出,水生嫂的深明大义。
《荷花淀》中,水生嫂只是一个较有觉悟的农家妇女,对丈夫体贴入微,百般柔情,从“月亮升起来”一直到“很晚”到“鸡叫的时候”,痴痴地等着区上开会的丈夫回家。舍不得分别,也是深明大义,对丈夫报名参军虽有一点埋怨,更多的却是自豪。这个时候的水生嫂,虽然比别的女人见识多一点,更理智一点,但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仍然免不了产生很大的内心震动,叫苇眉子划破了手指,所以她需要丈夫的安慰,对丈夫有很强的依赖心,要求丈夫嘱咐嘱咐自己。
比较前后的变化,可以看出《嘱咐》中,经过战争的洗礼,水生嫂成熟了,她善良、勤劳,爱丈夫,爱家园,爱祖国,她最终成了一名坚强而成熟的战士,这次是她嘱咐丈夫,她再不需要丈夫的安慰与嘱咐了。
22.因为水生外出开会,会带回来党组织最新的消息。很晚才回来,说明斗争形势严峻,她为自己的丈夫担心,所以必须等到水生回来才放心。
23.一“震”一“吮”,寥寥数笔,不仅惟妙惟肖地描摹了水生嫂这位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劳动时一个不经意的习惯性的动作,更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位机敏多情、深明大义的白洋淀抗日根据地妇女内心深处爱与恨、情与义的激烈撞击和理性抉择。凝练含蓄,耐人寻味,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辉。从这个“震动”中,我们多少看出一点她的失望和以往的担心变为现实的心理。
24.主谓倒装句。强调“怎么了”,更能再现惊异关切的情态。
25.水生嫂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想挽留水生,又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缘故耽误丈夫的革命事业。从一开始的喜悦到后来的失望,她经历了一场灵魂的考验。
【解析】
【分析】
2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根据“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了”,可知因为水生外出开会,会带回来党组织最新的消息。“很晚丈夫才回来了”“她问:‘他们几个呢?’水生说:‘还在区上。’‘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可知,水生很晚才回来,说明当时斗争形势很紧张,丈夫这么晚才回来,脸色神情也异常,女人立刻觉察到了,担心出了什么事。她看到只有自己的丈夫水生回来,其他六个人都没有回来,所以第一句话就问:“他们几个呢?”表明她担心自己的丈夫所以,一定要等到水生回来才放心。
2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动作描写的作用能力。
水生一露面,她就觉察到有异常的情况发生。她问丈夫,回答又不得要领,有点吞吞吐吐,这就更加引起女人的疑心,她就继续追问,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当水生回答:“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作品描写“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这是刚听到丈夫参军的消息时的直接反应,文中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心里活动,实际上却是含蓄地描写了。既写出女人非常关心丈夫,全神贯注听丈夫讲话,才不留心手里的苇眉子;又写出丈夫参军的消息,在女人内心所引起的震动。但女人是识大体的,她克制住自己对丈夫依恋的感情,不让这种感情过分流露出来,所以毫不声张,作品写她一“震”一“吮”,寥寥数笔,惟妙惟肖地描写了水生嫂这位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劳动时一个不经意的习惯性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爱与恨、情与义的激烈撞击和理性抉择,含蓄地写出了她的失望和以往的担心变为现实的心理。
2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句子的句式特点及人物的感情的能力。
文中的画线句子是“怎么了,你?”这句话是水生嫂在水生笑了一下后,看出水生笑得不像平常,于是就问:“怎么了,你?”水生的这个问句从句式的使用上,用的是主谓倒装句,强调谓语“怎么了”。水生嫂的这句追问,显露了她的惊异和对丈夫的关心。
2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力。
开头是“很晚丈夫才回来了”,丈夫很晚回来,水生嫂一直在等他。水生嫂“端饭”这个细节形象的表达了一个农村妇女的淳朴和一个妻子的温柔,在丈夫很晚才回来的时候,她下意识的想要“端饭”,就是忘掉已经很晚了,忘掉自己已经等了很久了,在这一瞬间,才是真正的让人心动的体贴。之所以忘记时间,完全是因为水生的回来,令水生嫂内心非常喜悦,也终于宽心。“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从中可以看出水生嫂想到水生走后,家里只剩下老人、孩子和自己,她想挽留水生。由“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了”可知,水生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水生嫂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缘故耽误丈夫的革命事业。所以,她从一开始看到丈夫回来时的喜悦,到听到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后,水生嫂内心有些失望。她经历了一场灵魂的考验。
26.D
27.①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此有强烈的愿望;②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也表达出依依不舍的心情;③但已经感觉到这一愿望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
28.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解析】
26.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错误,过度解读主旨,应该是表现了他们想通过滑雪摆脱现实生活的牵绊。
故选D。
27.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需要学生紧密结合上下文和主人公的形象、动作、语言等进行分析。对话表现了尼克和乔治对滑雪运动的喜爱,对将来能再次滑雪的渴盼,以及对对以后没有机会滑雪的颓丧。
“我们要去滑,没错”“我们一定得滑”“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写出了二人对将来能再次滑雪的渴盼,表达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写出了二人想到以后很有可能没机会滑雪事,内心的颓丧、郁闷、惘然。
28.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手法和作用的能力。需要学生紧密结合文本,从小说的情节构成、情节手法、人物形象、读者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说1、2、9、10、11段,用大量笔墨,细致描绘了尼克和乔治滑雪的情景,12-35段写二人在小客栈的逗留,文章并未写二人其它的生活情景,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读者可以通过二人对滑雪的喜爱与渴盼,通过二人离别时一再相约的情景,想象二人滑雪之外的生活,这是文本隐藏的内容。文章结尾既有二人对滑雪的渴望,又有二人因为再难滑雪的惘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何不能在滑雪,两人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将来二人到底能不能滑雪等,引人遐思。
29.D
30.①智勇双全。面对鬼子的封锁只凭一条小船来去自如,给女孩报仇时精心策划引鬼子入圈套。②爱憎分明。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 “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③精明干练。写老头子年纪虽老,但老当益壮,“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眼睛却特别的明亮”点出他干练、精明的内在气质。④自信自尊。经历了大风大浪没有出事,以及多次安慰女孩不怕可以看出他对自己水上功夫的自信;女孩受伤后他觉得没脸见人,决心为受伤的女孩报仇,这是他自尊的表现。
31.①诗意的主题。小说故事情节虽简单,但故事所表现的主题却具有浓郁的诗意美:作品赞扬了中华民族抵抗外辱、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歌颂了抗日根据地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清新的语言。本文的语言是散文诗一样的,凝炼、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小说的开头用“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婉秀美,富于抒情性。③如画的环境。本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充分体现了诗的情调、诗的感情。如“月明风清”“一片苇叶”“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充满了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鲜明生动的意境。④至善的人物。小说中的老头子虽老,却充满了人情之美。面对敌人,他充满了憎恨与鄙夷,用自己的力量来打击敌人。面对“大菱”和“二菱”,他又充满了慈爱,像守卫自己的孩子一般来守卫她们,正是这种亲人般的呵护让他的形象在自尊、英勇之外多了人情的一面。⑤舒缓的情节。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力图以情节取胜。《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的进行,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解析】
29.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D项,“其实他自己也很紧张”理解错误,老头子并不是紧张,他是真的对自己很自信;“蹿”的动作表现老头子的震惊。
故选D。
30.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解答本题,可以先到文中找出对老头子进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内容,圈出老头子所做的事情,分析他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有无环境的衬托,有无借助他人对老头子进行衬托。比如,老人的语言“不怕”、老人的心理活动“大江大海过了多少”,这些内容体现出老头子自信的一面;“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我没脸见人”“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这些语言描写表现出老头子爱面子的一面;“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心理活动表现出老人慈爱的一面;策划给女孩报仇,表现出老人机智勇敢、有勇有谋的一面。
31.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是指读者从作品中领悟到的意义。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可以对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发掘。解答本题需要先解读题干要求,找到挖掘角度,再结合文本作答。首先整体理解小说的“诗意美”,《芦花荡》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的进行,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力图以情节取胜;他以自然清新的语言,勾勒生活的诗意,描绘人民在艰苦的战争中乐观向上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然后考生可以从主题表达、语言运用、环境描写、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艺术手法、节奏、意境等多角度进行赏析,注意结合文本,切不可脱离原文。
32.“新雅乐”取材广泛,保留古风意境之美,用现代手法表现“仁德”精神,复活千年礼乐文化,发扬儒家教化精神。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语段共三句话,答题的关键信息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句中。
由第二句话可概括出“取材广泛”。
第三句话中,由“保留了古风意境之美”可概括出“保留古风意境之美”;
由“将古代雅乐所承载的‘仁德’精神用现代手法进行表现”可概括出“用现代手法表现‘仁德’精神”;
由“对传承千年的礼乐文化的复活”可概括出“复活千年礼乐文化”;
由“发扬了儒家……教化精神”可概括出“发扬儒家教化精神”。
33.①“老生常谈”应改为“谆谆教诲”;②“好多孩子”应改为“莘莘学子”;③“尽了绵薄之力”应改为“做出了贡献”;④“等着”应改为“期盼着”;⑤“抛砖引玉”应改为“多提宝贵建议(建言献策)”。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具体考查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文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
本题中,①“老生常谈”含贬义,用在此处不得体,这句说的是“激励着学校好多孩子”,应为“谆谆教诲”,指恳切、耐心地启发和开导。②“好多孩子”是口语,慰问信应用书面语,不符合语体风格,应改为“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③“尽了绵薄之力”是谦辞,不能用于别人,可改为“倾尽全力”或“做出了贡献”。④“等着”是口语,慰问信应用书面语,语体色彩不合适,可换成书面语“期盼”“期待”“盼望”。⑤“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是谦辞,一般用于自身,不能用于别人,应改为“多提宝贵意见”。
【点睛】
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34.D
35.①原文用“刚从冰水里撩起的黑色绸缎”比喻冰冷晚风,生动形象;“拥抱”“领养”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风以人的性格特征,生动活泼;②“拥抱脸、颈脖、前胸、双臂外侧”,化大为小,写出了身体各个部位被风渐次吹拂的细腻感受,有过程性和层次感,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③原文表述与上下文语体风格一致。
36.①而是无与伦比的宁静 ②裸露在夜的竹林里
【解析】
34.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如刚从冰水里撩起的黑色绸缎”中将“风”比作“如刚从冰水里撩起的黑色绸缎”。
拟人:“拥抱”“领养”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风以人的性格特征;“根须惊叫了一声,树枝、叶脉、叶尖上每一个细胞,都汇入和声,又瞬间恢复平静”中,赋予风人的“叫了一声”这一动作。
排比:“一个天井,一轮圆月,一群老人孩子,一堆竹榻、竹椅,人们乘凉、聊天、吃西瓜,摇着扇子入睡”中“一个天井,一轮圆月,一群老人孩子,一堆竹榻、竹椅”结构相同、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
故选D。
35.
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作答本类题型,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到文章中去,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如有手法,点明手法,并结合语境对其手法及效果进行分析概括。
“如刚从冰水里撩起的黑色绸缎,从窗口游进来,拥抱脸、颈脖、前胸、双臂外侧,领养了皮肤上的灼热”表达效果好的原因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法。
①“如刚从冰水里撩起的黑色绸缎”运用比喻修辞。用“刚从冰水里撩起的黑色绸缎”比喻晚风,使人能够联想到被冰水浸湿的丝绸的触感,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晚风冰冷的特点。
“从窗口游进来,拥抱脸、颈脖、前胸、双臂外侧,领养了皮肤上的灼热”中运用拟人修辞,“拥抱”“领养”来形容晚风吹到身上,带走灼热,赋予风以人的动作特征,生动活泼。
②“抱脸、颈脖、前胸、双臂外侧”中运用化大为小手法,将晚风吹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