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 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 观潮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识字方法正确认读“盐、屹”等12个生字,学写“潮、据”等15个常用字,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借助插图等方法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语;
2.通过抓住时间与方位关键词,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3.通过熟悉的事物为媒介帮助想象,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大潮的壮观;
4.感受大自然之美,受到美的熏陶,并联系生活情境,迁移运用写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熟悉的事物为媒介帮助想象,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大潮的壮观;
2.感受大自然之美,受到美的熏陶,并联系生活情境,迁移运用写法。
【教学流程】
一、解潮导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潮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自然现象?
搜集资料提取信息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发现潮的涨落与日月有关。
潮又叫潮汐。
再拆分字形潮每天有两次涨落,什么时候是潮?什么时候是汐?
(出示)早潮叫潮,晚潮就叫汐。
2、作者观潮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哪个词给你印象最深?
3、拆分字义来理解“天下奇观”。
(板书)
和作者一起来赞颂钱塘江大潮,齐读这句。
(板书:钱塘潮)
4、它奇在哪呢?
二、感受钱塘潮的“奇”。
1、出示阅读提示。
请三位同学读文。
2、评价三人朗读。
请评价的学生朗读。
3、和同桌交流画了哪些句子。
4、今天就是观潮日,我们要去最佳的观潮地点,哪里?
观潮的人真多呀,人山人海,随着人流我们一起登上大堤。我们从早上开始等待,一直等到午后一点左右,先看到潮的影子还是潮的声音?那我们先来交流听到的声音。说说你听到的声音。
5、请学生交流,追问你感受到什么?(播放声音)
什么感觉?读出来。
6、潮还没来,但是潮声从远远的地方传来,这个地方会越来越大,当潮到我们身边时,你又听到怎样的声音?
这里有个词形容声音大?
什么叫“山崩地裂”?
7、孟浩然当初观赏完钱塘江大潮,听到这震耳欲聋的声音,他也有这样的感觉(出示),读——
8、你可不可以也像这样赞颂它的声音?
请生交流并板书。
9、听到这样的声音后你们看到什么画面?
潮离我们很远很远的时候我们仅看到的是什么?
谁来描述下这道白线?它出现在哪里?(出示图片)
水天相接的地方是在哪?
(目之所及的最远处)
你知道这条白线是什么吗?(潮头)
10、等呀等呀,从早上等到中午,终于看到一条白线,这时候人们的表现是什么?
什么是“又沸腾起来”?
第一次用的词语是什么?
11、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出示)
你怎样理解“人声鼎沸”?
解析“鼎”,根据鼎的样子造出鼎。
解析“腾”,看图,我们常说马儿在奔腾,理解一下“腾”的意思。
(出示腾的意思)
12、此时的大堤上面呢人声鼎沸,人们等啊盼啊,从早上到中午,终于听到了潮声,合作读——
13、此时有人大声喊着——
后面的人说没看到,还有人喊——
你会怎么做?
有人个人很小,他着急地——
这就感觉就是“沸腾”。
听到潮声时用到的是“人声鼎沸”,看到白线时用的是“沸腾”。把声音的喧闹和人影的晃动都能描述出来。
14、描述下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有一个词形容白线越来越近。
(横贯江面)
15、什么样的场面是“横贯江面”?
16、解析“贯”,串钱的线,把整个江面铺满,江面有多宽?课后资料袋告诉我们。
这么远的距离都被大潮铺满了,是如此的壮观。
17、读出这种感觉。
读出壮观。
18、前面第二段出现一个词“横卧”,“卧”是什么意思?“横卧”给你怎样的感觉?读读文中那句话。
读出钱塘江的温顺,平静。
19、钱塘江被称为天下奇观,奇就奇在这江面上一静一动,对比的鲜明。
20、随着白线越来越近,你又看到怎样的画面?
请生交流,并读出这样的感觉。
21、两丈多高有多高?
看墙壁,再叠高一次,巨浪向你袭来,你有什么感觉?
请生读这一句。
22、这堵水墙有两丈多高,刘禹锡在观潮后写出这样的诗句,可见潮来的波澜壮阔。
23、作者说潮来时,把它比作?
而且是齐头并进。
想看看这样的场面吗?
观看视频。
24、作者把潮来的情景比作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你观看后又想把它比作什么呢?想把它比作什么呢?
25、这就是浪潮带给我们的震撼。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1957年到盐官镇观潮后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出示)齐读。
钱塘江大桥不是天下奇观就奇在它这飞溅而来,奔涌而来的气势。
请生像这样写一句潮来气势。
学生板书。
26、看板书总结钱塘江大潮的奇。
27、配乐齐诵。
28、潮来得快去得也快,来不及反应已经奔腾而去。
引入刘禹锡的诗爷说——
哪个词形容时间快。
总结:课后请同学们复习课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