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那个星期天》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那个星期天》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3 22:16:5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9《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课标摘录:
(1)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4)教学过程应该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课标解读:
依据以上课标要求,学生首先要能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其次能联系文本中描写小男孩在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等候母亲做各种家务过程中的关键词句,体会小男孩内心的情感变化;此外,引导学生在体会小男孩内心情感变化时,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课文是如何将他的内心变化借助具体事例、内心独白、融情于景的方法表现出来的;采用“牵主线,读品练”的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融入情景教学法,引导孩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探究“我”的情感变化。本课设计以新课程理念和语文新课标为理论依据。以点拨为主,学生通过诵读、品读、感悟、拓展等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材分析:
《那个星期天》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关于盼望的故事,文章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课文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小男孩从盼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现了小男孩细腻、敏感、丰富的情感世界。本课所在的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不但要引导学生能“体会情感”,更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怎样表达情感”的,从而在单元习作中运用方法,表达出真情实感。本课不同于前一课《匆匆》直接表达情感,而是侧重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中。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为接下来的习作做准备。
教学总目标:
1.会写“媚、砖”等 13个字,会写“明媚、拨弄”等 18个词语。
2.能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细腻真挚的情感。
3.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课时目标:
1.会写“媚、砖”等 13个字,会写“明媚、拨弄”等 18个词语。
2.能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细腻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我”在一天中的心理变化,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细腻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表达情感。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聚焦表达
1. 同学们,认识这个小姑娘吗?(《盼》里面的主人公),还记得这个小姑娘盼什么吗?,你们有过盼望的经历吗?谁来聊一聊?
2.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家史铁生的脚步,回到那个星期天,看看作家有怎样的期盼,又抒发着怎样的真情呢?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借助柱状图反馈,解决学习单易错字词易读错:惊惶耽搁蚁穴等易写错:依偎耽误
2.学习任务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圈画出关键词语。结合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文中词语得出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三、重点研读,总结方法
1.学习任务二:浏览课文,想一想: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小组合作完善学习单上的“鱼骨图”。老师请一名同学上黑板完成心情曲线图,学生修正自己的学习单。
2.学习任务三:思考:作者是如何将自己心情变化写清楚的呢?请用“_____”画出相关句子,并做好批注。分析第五自然段,找出内心独白的句子:
①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通过师生朗读的方式体会心情。
②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走吧......教师设置不同情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
③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通过抓住关键词的方法来体会。小结:通过内心独白来表达情感。
3.请同学们找一找描写光线的句子,用“~~~~~”画下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光线呢?这样的描写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呢?
①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②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明白了。抓关键词语,结合作者心情变化谈体会。
③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些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结合课文插图,抓住“急遽”来体会。
④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的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的消逝,一派荒凉。
小结:通过融情于景来表达情感。
4.在这漫长的等待中,我是如何打发时光的呢?聚焦第 4自然段,抓住具体事例来体会表达方法,通过对比阅读感受四个“想象”不能去掉。整个自然段写出了时间的难“挨”。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作者通过刻画内心独白、融情于景、列举具体事例等方法,将自己的情感具体流畅地表达了出来。
四、布置作业,练习表达
1. 用今天学习的表达方法,选择一种情境写一个片段,二百字左右。
情景一:今天因为一件小事和最好的朋友发脾气了,她放学没有等我一起走,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
情景二:运动会上,我参加了大家都不敢挑战的八百米赛跑,当我第一个冲向终点时......
2.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史铁生,并阅读《务虚笔记》的其他篇章。
《那个星期天》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可取之处:
1.紧抓“我”心情变化这条主线。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发现问题、体会情感。这篇课文的点睛之处是心理活动的描写,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独立默读课文,找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期待一一愉快一一焦急一一孤独一一急切一一失望一一委屈一一绝望”,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阅读,适时进行点拨,并学会探究文本,从简简单单的文字里感受“我”第一次盼望时的心情变化。
2.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这篇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一天之中情感的变化,以及他是如何写出这些情感的变化的。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体会小男孩内心情感变化时,还重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课文是如何将他的内心变化借助具体事例、内心独白、融情于景的方法表现出来的;采用“牵主线,读品练”的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融入情景教学法,引导孩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探究“我”的情感变化。
不足之处:
1.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没有渗透到课文中去;
2.对课文朗读指导不够。本课的心理活动描写较多,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动作描写、心理独白等写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指导学生根据人物不同的心情来读出不同的语气。在阅读之后让学生自己畅谈阅读的收获和体会,逐步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