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理解的能力。
3.通过多种朗读,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体会唐雎胆识过人,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培养学生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教学重点】
重要词句的掌握,文意的理解。
【教学难点】
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唐雎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教学方法】
加强诵读,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上来帮助学生掌握整体文意,双向互动地学习古文,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距今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一个叫唐雎的人,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使自己弱小的国家免遭强大秦国的吞并。那么,他是怎样做的呢?好,让我们来学习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预习交流
点名学生起来读注释,了解《战国策》。老师强调补充: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成为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标志,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
2.随机点名学生简要介绍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三、文本学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四位同学朗读课文的四个段落,读后请其他同学指出读错的字词,为下一步顺畅地朗读全文做准备。
生在指出读错的字词的同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易读错字词
不说(yuè)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fú) 休祲(jìn) 色挠(náo)
2.以长句为例,读准节奏。
安陵君/ 因使唐雎 /使于秦 公 / 亦尝闻 / 天子之怒乎
选择例句,指导朗读语气。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大王加慧……愿终守之,弗敢易!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先生坐!何至……徒以有先生也。
3.分角色读,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其余学生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4.读完后,请两至三位同学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实。
(二)诵读,把握人物性格与主题
1.一生读课文,其余学生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不同态度的句子和唐雎的表现的句子,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提示: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作者在这里进行了精细的描写,同时,这一段也是情节发生逆转的关键段落。请学生齐读第三段,这里重点解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和“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这两句的意义,以及“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仓鹰击于殿上”的意思。)
明确:①秦王表现:“秦王不悦”——“秦王怫然怒”——“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唐雎:挺剑而起。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英雄。
2.齐读“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仓鹰击于殿上”,欣赏排比句整齐而又富有变化的句式美,并做练习,尝试在其后加上“唐雎之刺秦王……”(引原文或参考原文),再连起来齐读。
明确:唐雎之刺秦王,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三)演读,读懂气节与精神
1.学生表演,其余学生在点评中获取新的认识。
2.小结:结合全文说说为何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唐雎这种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五、巩固与积累
1.背诵课文第二至四段。
2.课外查阅有关战国时期几名有名的“士”,并完成课后第四题。
六、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不卑不亢
安陵君
唐雎 秦王
机智勇敢 贪得无厌
有胆有识 前倨后恭
不畏强权 色厉内荏
智勇超群 欺软怕硬
忠君爱国 骄横狂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