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基础题]
1.根据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公式x=v0t+at2/2,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秒内的
位移说法正确的是( )
A.加速度大的物体位移大
B.初速度大的物体位移大
C.末速度大的物体位移大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为x=(4t+2t2) m,则它运动的初速度、加速度分
别是( )
A.2 m/s,0.4 m/s2 B.4 m/s,2 m/s2
C.4 m/s,1 m/s2 D.4 m/s,4 m/s2
3.一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内通过位移x,则它从出发开始通过
x/4所用的时间为( )
A. B.
C. D.t
4.我国自行研制的“枭龙”战机已在四川某地试飞成功.假设该战机起飞前从静止开
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起飞速度v所需时间为t,则起飞前的运动距离为( )
A.vt B.
C.2vt D.不能确定
5.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速度v和时间t的关系如图1所示,那么该质点在3 s内通过的位
移是( )
图1
A.4.5 m B.3 m
C.1 m D.0.5 m
6.某物体运动的速度图象如图2所示.根据图象可知 ( )
图2
A.0~2 s内的加速度为1 m/s2
B.0~5 s内的位移为10 m
C.第1 s末与第3 s末的速度方向相同
D.第1 s末与第5 s末的加速度方向相同
7.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第1 s内通过的位移为0.4 m,问:
(1)汽车在第1 s末的速度为多大?
(2)汽车在第2 s内通过的位移为多大?
8.汽车以15 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在0.8 s后才能作出反应,实施
制动,这个时间称为反应时间.若汽车刹车时能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5 m/s2,从汽车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到刹车后汽车完全停下来,汽车所通过的距离叫刹车距离.求:
(1)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2)刹车后汽车行驶的距离.
[能力题]
9.若一质点从t=0开始由原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3所示,则该质点( )
图3
A.t=1 s时离原点最远 B.t=2 s时离原点最远
C.t=3 s时回到原点 D.t=4 s时回到原点
10.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4所示.若初速度的大小为v0,末
速度的大小为v1,则在时间t1内物体的平均速度( )
图4
A.等于(v0+v1) B.小于(v0+v1)
C.大于(v0+v1) 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
11.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由甲地出发,沿平直公路开往乙地,汽车先做匀加速运动,接着
做匀减速运动,开到乙地刚好停止,其速度图象如图5所示,那么在0~t0和t0~3t0两段时间内的( )
图5
A.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3 B.加速度大小之比为3∶1
C.位移大小之比为2∶1 D.位移大小之比为1∶2
12.汽车以10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刹车后经2 s速度变为6 m/s,求:
(1)刹车后2 s内前进的距离及刹车过程中的加速度;
(2)刹车后前进9 m所用的时间;
(3)刹车后8 s内前进的距离.
[探究与拓展题]
13.如图6所示,A、B两物体相距x=7 m时,A在水平拉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正以
vA=4 m/s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而物体B此时正以vB=10 m/s向右匀减速运动,加速度a=-2 m/s2,则A追上B所经历的时间是多少?
图6
答案
1.D 2.D 3.B 4.B 5.A 6.AC
7.(1)0.8 m/s (2)1.2 m
8.(1)12 m (2)22.5 m
9.BD 10.C 11.D
12.(1)16 m -2 m/s2 (2)1 s (3)25 m.
13.8 s
训练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基础题]
1.一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经过斜面中点时速度为2 m/s,则物体到
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为( )
A.3 m/s B.4 m/s
C.6 m/s D.2 m/s
2.物体的初速度为v0,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要它的速度增加到初速度
的n倍,则物体的位移是( )
A. B.
C. D.
3.现在的航空母舰上都有帮助飞机起飞的弹射系统,已知“F-A15”型战斗机在跑道
上加速时产生的加速度为4.5 m/s2,起飞速度为50 m/s.若该飞机滑行100 m时起飞,则弹射系统必须使飞机具有的初速度为( )
A. 30 m/s B.40 m/s
C.20 m/s D.10 m/s
4.P、Q、R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一物体从P点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Q
点的速度为v,到达R点的速度为3v,则PQ∶QR等于( )
A.1∶3 B.1∶6
C.1∶5 D.1∶8
5.某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 m/s,末速度为15 m/s,运动位移为25 m,
则质点运动的加速度和运动的时间分别为( )
A.2.5 m/s2,2 s B.2 m/s2,2.5 s
C.2 m/s2,2 s D.2.5 m/s2,2.5 s
6.某市规定,卡车在市区内行驶的速度不得超过40 km/h,一次一辆卡车在市区路面紧
急刹车后,经1.5 s停止,量得刹车痕迹长x=9 m,问这辆卡车是否违章?假设卡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可知其行驶速度是多少?
[能力题]
7.一颗子弹以大小为v的速度射进一墙壁但未穿出,射入深度为x,如果子弹在墙内穿
行为匀变速运动,则子弹在墙内运动的时间为( )
A. B.
C. D.
8.如图1所示,物体A在斜面上由静止开始匀加速滑行距离x1后,又在水平面上匀减速
滑行距离x2后停下,测得x2=2x1,则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a1与在水平面上的加速度a2的大小关系为( )
图1
A.a1=a2 B.a1=2a2
C.a1=a2 D.a1=4a2
9.一物体从斜面上某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3 s后到达斜面底端,并在
水平地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又经9 s停止,则物体在斜面上的位移与在水平面上的位移之比是( )
A.1∶1 B.1∶2
C.1∶3 D.3∶1
10.一小球沿斜面以恒定的加速度滚下并依次通过A、B、C三点,已知AB=6 m,BC
=10 m,小球通过AB、BC所用的时间均为2 s,则小球经过A、B、C三点时的速度分别为( )
A.2 m/s,3 m/s,4 m/s B.2 m/s,4 m/s,6 m/s
C.3 m/s,4 m/s,5 m/s D.3 m/s,5 m/s,7 m/s
11.一个小球沿斜面向下运动,用每隔 s曝光一次的频闪相机拍摄不同时刻小球位置
的照片,如图2所示,即照片上出现的相邻两个小球的像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s,小球在几个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的数据见下表.
图2
x1/cm
x2/cm
x3/cm
x4/cm
8.20
9.30
10.40
11.50
(1)小球在相邻的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小球运动的性质属______直线运动.
(2)计算A点的瞬时速度大小.
12.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等的两个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24 m
和64 m,每一个时间间隔为4 s,求质点的初速度和加速度.
[探究与拓展题]
13.一个冰球在冰面上滑行,依次通过长度都是L的两段距离,并继续向前运动,它通
过第一段距离所用的时间为t,通过第二段距离所用的时间为2t,如果冰球在冰面上的运动可看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求冰球通过第一段距离末时的速度?
答案
1.D 2.A 3.B 4.D 5.A
6.违章 43.2 km/h
7.B 8.B 9.C 10.B
11.(1)相等 匀加速 (2)0.985 m/s
12.1 m/s 2.5 m/s2
13.
训练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基础题]
1.关于直线运动,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恒定的,不随时间而改变
B.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随时间而改变
C.速度不断随时间增加的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D.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的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如图1所示,甲、乙、丙、丁是以时间为横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图象,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图1
A.甲是a-t图象 B.乙是v-t图象
C.丙是a-t图象 D.丁是v-t图象
3.一小球在斜面上由静止开始匀加速滚下,进入水平面后又做匀减速运动,直至停止.下
图所示的速率—时间图象中可以反映小球这一运动过程的是( )
4.一辆匀加速行驶的汽车,经过路旁两根电线杆共用5 s时间,汽车的加速度为2 m/s2,
它经过第2根电线杆时的速度为15 m/s,则汽车经过第1根电线杆的速度为( )
A.2 m/s B.10 m/s
C.2.5 m/s D.5 m/s
5.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的v-t图象如图2所示,由图线可知其速度—时间的
关系为( )
图2
A.v=(4+2t) m/s
B.v=(-4+2t) m/s
C.v=(-4-2t) m/s
D.v=(4-2t) m/s
6.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3所示,由图象可知( )
图3
A.在t1时刻,甲和乙的速度相同
B.在t1时刻,甲和乙的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C.在t2时刻,甲和乙的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方向相反
D.在t2时刻,甲和乙的速度不相同,加速度方向相同
7.如图4所示是甲、乙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图4
A.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0~1 s内甲的速度较大
C.甲和乙的加速度方向相同
D.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小
8.如图5所示为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用v1、a1表示物体在0~t1时间内的速
度和加速度,v2、a2表示物体在t1~t2时间内的速度和加速度,则由图可知( )
图5
A.v1与v2方向相同,a1与a2方向相同,a1>a2
B.v1与v2方向相同,a1与a2方向相反,a1
C.v1与v2方向相反,a1与a2方向相同,a1>a2
D.v1与v2方向相反,a1与a2方向相反,a1[能力题]
9.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方程为v=(2t+4) m/s.
图6
(1)对照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说明方程中各字母或数字的物理意义;
(2)在如图6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该物体运动的v-t图象.
10.如图7所示,美国“肯尼迪”号航空母舰上装有帮助飞机起飞的弹射系统.已知“F-15”型战斗机在跑道上加速时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5.0 m/s2,起飞的最小速度是50 m/s,弹射系统能够使飞机所具有的最大速度为30 m/s,则飞机起飞时在跑道上至少加速多长时间才能起飞?
图7
11.一质点从静止开始以1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经5 s后做匀速运动,最后2 s
的时间质点做匀减速运动直至静止,则质点匀速运动时的速度是多大?匀减速运动时的加速度是多大?
12.一辆公共汽车由静止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2,6 s后改做匀速直
线运动,快到下一站时关闭发动机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再经过12 s停止,求:
(1)汽车匀速行驶的速度;
(2)汽车关闭发动机后的加速度.
13.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10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发现前面有情况而刹车,获得
的加速度大小是2 m/s2,求:
(1)汽车经3 s时的速度大小;
(2)经5 s时的速度大小;
(3)经10 s时的速度大小.
[探究与拓展题]
14.如图8所示,小球以6 m/s的速度由足够长的斜面中部沿着斜面向上滑.已知小球在
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恒为2 m/s2,则小球的速度大小何时达到3 m/s?
图8
答案
1.ABD 2.BC 3.C 4.D 5.B 6.AC 7.AB 8.B
9.见解析
解析 (1)根据v=v0+at可知,v是运动物体在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t是物体运动时间;2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2 m/s2,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4表示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4 m/s.
(2)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
10.4.0 s
11.5 m/s 2.5 m/s2,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12.(1)12 m/s (2)-1 m/s2
13.(1)4 m/s (2)0 (3)0
14.1.5 s或4.5 s
训练5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
[基础题]
1.对做匀减速运动的物体(无往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减小
B.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增大
C.速度随时间增大,位移随时间减小
D.速度随时间减小,位移随时间增大
2.汽车在关闭发动机后前进60 m的过程中,速度由7 m/s减小到5 m/s,若再滑行10 s,
则汽车又将前进( )
A.60 m B.40 m
C.70 m D.80 m
3.一个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第一个Δt内的位移为x,若Δt
未知,则可求出( )
A.第一个Δt内的平均速度 B.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C.第n个Δt内的位移 D.nΔt内的位移
4.物体由静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3 s内通过的位移是3 m,则( )
A.第3 s内平均速度是3 m/s
B.物体的加速度是1.2 m/s2
C.前3 s内的位移是6 m
D.3 s末的速度是3. 6 m/s
5.一辆汽车以20 m/s的速度沿平直路面行驶,当汽车以5 m/s2的加速度刹车时,则刹
车2 s内与刹车6 s内的位移之比为( )
A.1∶1 B.3∶4
C.3∶1 D.4∶3
[能力题]
6.一颗子弹垂直穿过紧挨在一起的三块木板后速度刚好为零,设子弹在各木板中运动
的加速度大小恒定,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子弹穿过每块木板时间相等,则三木板厚度之比为1∶2∶3
B.若子弹穿过每块木板时间相等,则三木板厚度之比为3∶2∶1
C.若三块木板厚度相等,则子弹穿过木板时间之比为1∶1∶1
D.若三块木板厚度相等,则子弹穿过木板时间之比为(-)∶(-1)∶1
7.一列火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一个人站在第1节车厢前端的站台前观察,
第1节车厢通过他历时2 s,全部车厢通过他历时8 s,忽略车厢之间的距离,车厢长度相等,求:
(1)这列火车共有多少节车厢?
(2)第9节车厢通过他所用时间为多少?
8.一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从开始运动起,物体分别通过连续三段位
移的时间之比是1∶2∶3,求这三段位移的大小之比.
9.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1 m/s2,求:
(1)物体在2 s内的位移;
(2)物体在第2 s内的位移;
(3)物体在第二个2 s内的位移.
10.一辆巡逻车最快能在t1=10 s内由静止加速到最大速度v2=50 m/s,并能保持这个
速度匀速行驶.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该巡逻车由静止开始启动加速,追赶前方2 000 m处正以v1=35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一辆卡车,问至少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
[探究与拓展题]
11.小车从静止开始以1 m/s2的加速度前进,车后相距x0=25 m处,与车运动方向相同
的某人同时开始以6 m/s的速度匀速追车,问能否追上?若追不上,求人、车间的最小距离是多少?
答案
1.D 2. B 3.CD 4.ABD 5.B 6.D
7.(1)16节 (2)(6-4) s
8.1∶8∶27
9.(1)2 m (2)1.5 m (3)6 m
10.150 s
11.见解析
解析 人的速度只要大于车的速度,两者的距离就越来越小;人的速度小于车的速度,两者的距离就越来越大,那么,当两者速度相等时,是人追上车的临界条件.两者速度相等时,有v=at,t== s=6 s,人的位移:x1=vt=6×6 m=36 m,车的位移x2== m=18 m.x2+x0=18 m+25 m=43 m>x1=36 m,因此人追不上车.最小距离为:Δx=x2+x0-x1=43 m-36 m
=7 m.
训练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在实验中,下列关于计数点间时间间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每隔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0 s
B.每隔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8 s
C.每隔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8 s
D.每隔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0 s
2.下列关于“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所选计数点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
A.用计数点进行测量计算既方便又可减小误差
B.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应是相等的
C.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应是相等的
D.计数点是从计时器打出的实际点中选出来的,相邻计数点间点的个数相等
3.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为了减小测量小车运动加速度时
的误差,下列措施中哪些是有益的( )
A.使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尽量小一些
B.适当增加挂在细绳下钩码的个数
C.在同样条件下打出多条纸带,选其中一条最理想的进行测量和计算
D.舍去纸带上比较密集的点,然后选取计数点,进行计算
4.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纸带上可以每隔任意相同数量的点选取一个计数点
B.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进行估读
C.作v-t图象时,所描曲线必须经过每一个点
D.在数据处理时,常用公式法和图象法
5.在研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中,获得如图1所示的纸带,A、B、C、D、E、F、G
为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x1、x2、x3、x4、x5、x6分别为AB、BC、CD、DE、EF、FG间的距离,下列可用来计算打D点时小车速度的表达式有( )
图1
A. B.
C. D.
6.在“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
度如下:
计数点序号
1
2
3
4
5
6
计数点对应的时刻(s)
0.10
0.20
0.30
0.40
0.50
0.60
通过计数点的速度(cm/s)
44.0
62.0
81.0
100.0
110.0
168.0
为了计算加速度,合理的方法是( )
A.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加速度公式a=Δv/Δt算出加速度
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量出其倾角,由公式a=tanα求出加速度
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由图象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所对应的速度、时间用公式
a=Δv/Δt算出加速度
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
7.如图2所示为同一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两条纸带,由纸带可知( )
图2
A.在打下计数点“0”至“5”的过程中,纸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
B.在打下计数点“0”至“5”的过程中,纸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小
C.纸带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
D.纸带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小
8.在做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给你以下器材:打点计时器、电池组、纸带、
复写纸、停表、天平(带砝码)、小车、钩码、细绳、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其中不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需要增添的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9.a、b两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图3所示,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图3
(1)a、b两物体是否从位移坐标的原点开始运动;
(2)图象交点的物理意义;
(3)描述两物体的运动情况.
10.在用电火花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如图4甲所示是一次记录小
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电源频率为50 Hz)
甲
乙
图4
(1)根据运动学有关公式可求得vB=1.38 m/s,vC=________m/s,vD=3.90 m/s.
(2)利用求得的数值作出小车的v-t图线(以打A点时开始计时).利用纸带上的数据求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________m/s2.
(3)将图线延长与纵轴相交,交点的纵坐标是0.12 m/s,此速度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C 3.BCD 4.C 5.BD 6.C 7.BD
8.电池组 停表 天平(带砝码) 导线 低压交流电源 刻度尺
9.(1)不一定,从速度图象中看不出物体从哪个位置开始运动. (2)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3)a物体的初速度为10 m/s,加速度大小为1.25 m/s2,和初速度方向相同,沿规定的正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物体的初速度为20 m/s,加速度大小为2.5 m/s2,和初速度方向相反,沿规定的正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10.(1)2.64 (2)12.6 (3)从A点开始计时时,小车的速度为0.12 m/s
训练6 自由落体运动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基础题]
1.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块石块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则关
于两块石块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的石块落得快,先着地
B.轻的石块落得快,先着地
C.在着地前的任一时刻,两块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相同的位移、相同的加速度
D.两块石块在下落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相等
2.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的物体的g值大
B.g值在地面任何地方一样大
C.g值在赤道处大于南北两极处
D.同一地点的轻重物体的g值一样大
3.一个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下落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其中正确
的是( )
4.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一定意
义上说,后一点甚至更重要.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对于后来的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请你回顾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判定下列哪个过程是伽利略的探究过程( )
A.猜想—问题—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B.问题—猜想—实验验证—数学推理—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C.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D.猜想—问题—实验验证—数学推理—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5.一物体从H高处自由下落,经时间t落地,则当它下落时,离地的高度为( )
A. B.
C.H D.H
6.高空坠物的破坏力很大,一块手掌大的西瓜皮从25楼高空抛下可能让人当场丧命,
这样的悲剧在各地屡屡上演.一空罐头盒从某楼层自由落下(忽略空气阻力),所用时间为2.0 s,g取10 m/s2,楼层高度约为3 m,则该罐头盒可能来自下列哪个楼层( )
A.5层 B.8层
C.6层 D.10层
[能力题]
7.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相隔1 s先后自由下落,在下落过程中( )
A.两球的距离始终不变 B.两球的距离越来越大
C.两球的速度差始终不变 D.两球的速度差越来越大
8.自由下落的物体第n秒内通过的位移比第(n-1)秒内通过的位移多多少(g取10 m/s2)
( )
A.10 m B.5(2n+1) m
C.3(n+1) m D. m
9.物体A自高度h1处自由下落,1 s后物体B从较低高度h2自由下落, A落下45 m刚
好赶上B,再过1 s A着地,则B下落的时间( )
A.3 s B.比3 s多
C.比3 s少 D.不确定
10.一观察者发现,每隔一定时间有一个水滴自8 m高处的屋檐落下,而且当看到第五
滴水刚要离开屋檐时,第一滴水正好落到地面,那么这时第二滴水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g=10 m/s2)
11.有一根长9.8 m的细绳将A、B两个小球相连,在足够高处先后相隔0.6 s将A、B
两个小球自由释放.求:(g取9.8 m/s2)
(1)在B球释放后多长时间,连接A、B两球的细绳将被拉直?
(2)此时小球A的速度和位移.
12.一条铁链AB长0.49 m,悬于A端使它自由下垂,然后让它自由下落,求整条铁链
通过悬点下方2.45 m处小孔O时需要的时间.(g取10 m/s2)
[探究与拓展题]
13.某同学用如图1甲所示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所用交流电源频率为50 Hz.在所选
纸带上取某点为0号计数点,然后每3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所有测量数据及其标记符号如图乙所示.
甲
乙
图1
设该同学用两种方法处理数据(T为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
方法A:由g1=,g2=,……,g5=,得平均值=8.667 m/s2;
方法B:由g1=,g2=,g3=,得平均值=8.673 m/s2.
从数据处理方法看,在x1、x2、x3、x4、x5、x6中,对实验结果起作用的,方法A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B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选择方法________(A或B)更合理,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________(填“系统”或“偶然”)误差.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举出两条).
答案
1.CD 2.D 3.D 4.C 5.C 6.B 7.BC 8.A 9.B
10.3.5 m
11.(1)1.37 s (2)19.3 m/s 19.0 m
12.7.4×10-2 s
13.x1、x6 x1、x2、x3、x4、x5、x6 B 偶然 阻力、长度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