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古人谈读书》说课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5《古人谈读书》说课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4 12:3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古人谈读书》说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一、说教材
古人谈读书出自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 第八单元以“读书明智”为主题,《古人谈读书》选取两则古人关于读书学习的文言文片段,告诉我们读书的态度和方法。第一则选自《论语》是孔子的言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借助圈画关键词句、列提纲,画表格或结构图等形式,根据需要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把握主要内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汇报,注重朗读,初读时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导学生断句,在读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习得读书方法和态度,获得启发,积累背诵。   
二、说学情
传统文言文教学中一般都是先梳理字词的意思,然后来理解课文内容,长此以往,文言文的教学就成了枯燥乏味的重复,字词梳理也就成了强制的灌输。五年级的孩子初次接触文言文,我想尝试着突围传统的课堂,用以读促悟的方式让孩子们第一印象感受到的是文言文的美,进而激发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1.会认4个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朗读古文的方法。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人对读书的认知,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五、说教学法
1.选择教法,形成思路
为了能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我围绕三维目标,引导学生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借助课件展示等方法,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用读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读通读懂,概括学法
1. 谈话导入,切入主题
(1)齐读单元卷首语“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句诗出自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前两句,大意是说经典多次重复去读,熟读深思才能了解体会其中的道理。本单元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读书”这件事。
(2)你最近在读什么书?你觉得读书有什么好处?
(3)出示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的名人名言,读一读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你觉得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
你的句子表达出读书的感受,在古代,许多文人对读书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人谈读书》。
2. 了解出处和作者
关于本文的出处和作者,你了解多少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3.读准读通,读好停顿
(1) 自由朗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
“是知也”的“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
“敏而好学”的“好”,是喜好,读hào;
“默而识之”的“识”读“zhì”,是记住。在成语“博闻强识”中意思相同。
指名读,同时注意纠正字音。
(2)古人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你能读准句读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总结方法:根据字义判定读音,划分句读。
4.读懂会用,抓住关键词概括信息
(1)同桌之间试着说一说两则古文的意思。
(2)请同学分别说一说古文的意思,个别需注意的字义,老师再强调: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为什么承认自己无知,却是智慧的表现呢?做学问犹如一个圆圈,知识越渊博,越发现自己未知的领域越大,越需要虚怀若谷,不断探索和精进啊。)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才能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为羞耻。
(你平时会主动向老师或同学提问请教吗,为什么没有呢?可以试一试,见贤思齐焉,你身边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的学习资源。)
③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诲别人而不倦怠。
④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不少天生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欢古代文化,通过勤奋的追求而获得知识。
⑤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就怕追赶不上,学到了还唯恐丢失。
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没有用,不如去学习。
(思而不学则殆,废寝忘食,不如学习)
注意:两处“敏”的解释有不同,“诲”的意思是教诲,“厌”,是满足的意思。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意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注意:余尝谓,我曾经说;漫浪诵读,随意读;急,要紧,重要。
(平时你在读书时有没有做到“三到”,如果做到了,这给自己的读书学习带来了哪些好处;如果没做到,今后要怎么做。)
总结方法:根据注释,字字对应,可以连词成句。
板块二:会联会用,潜移应用
1.多形式朗读。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心得对我们来说十分宝贵,值得我们反复诵读,记在心间。下面请同学来挑战,你能把古文补充完整吗?
__________,不知为不知,______。
_________,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以思,______,不如学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
3. 现在挑战难度升级,会背还不够,还要理解其中的道理。请你把古文相应的意思连起来。
4. 难度继续升级。会背,会意,我们还要会用。你能把古人的智慧用在自己的生活或劝说他人中吗?
板块三:分享读书体会,交流读书方法
1. 《古人谈读书》一课,我们学习了古人学习的态度与读书的方法,在今天依然很有借鉴作用。其中哪句对你最有启发。
2.古人对读书的的体会颇多,我们可以用今天学习古文的方法读一读日积月累中朱熹的两首《观书有感》,看谁能成为小老师给我们讲一讲。
3.可以搜集更多古人关于读书的名句进行积累。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体会。
七、说板书设计
良好的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精炼的展现给学生,强化知识,促进思维。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古人谈读书
一、谦虚—求实--勤奋  
二、心到--眼到--口到
三、有志--有识--有恒
八、说教学反思
  1、要重视迁移
如果能将学法进行迁移,学生达到举一反三,那就更好了。韦老师这节课交给了学生很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可以出示这节课作为家庭作业的文言文《读书须教有疑》进行自学,活学活用,我们不应该只看到教本上的这一篇范文,指导好课外阅读,学生运用新方法学习新知识,周而复始,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须吃透文本
吃透文本除了理解文本表层的语义,还应顾及布局谋篇,这则文言文未分段落,但首句与第二、三、四句构成了总分关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写作特点。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也不能满足于语义层的理解,还应引导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探索,真正的重点还在于文本深层思想的发掘。可以结合课后练习:“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示。”学生在自省中交流,学习读书方法,真正学会读书。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