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羚羊木雕》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9-21 15:4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羚羊木雕》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学习部分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
2、能运用文中的语句,多角度地分析人物形象,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总结人物形象的分析角度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珍视友情。
2、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理解亲情,正确处理家庭生活中的矛盾。
学习重点、难点
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方法
谈话法;朗读法;讨论法。
导入
我们生活在关爱中,有来自亲人的关爱,有来自朋友的友谊,这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在成长,亲人爱的表达方式也应随着我们的成长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如果父母未发觉我们长大了,他们爱的表达会给正在成长的我们造成怎样的伤害呢?如果这种亲情与友情发生冲突,我们该怎么处理呢?今天,我将与大家一起阅读一篇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
作者简介
张之路,1945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电影集团策划部编审、一级编剧。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等。1997年被入选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
主要作品有电影剧本《霹雳贝贝》、《魔表》、《疯狂的兔子》,长篇小说《第三军团》。
相关链接
羚羊木雕是非洲艺术家以羚羊为形体用一种黑木雕刻成的工艺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高。非洲很多国家元首出访,或欢迎来访的客人大多喜欢赠送木雕。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抹( )眼泪 (2)犄( )角 (3)怦怦( )(4)脸jiá( ) (5)手里zuàn( )着小刀
(6)逮( )着玩 逮 ( )捕 (7)树chà( )
(8)颤( )栗 颤( )抖
(9)变得( )十分严厉 你还得( )站两个钟头
2、根据词义写出词语
(1)不能抵抗或拒绝。(不可抗拒)
(2)像身子和影子一样不可分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形影不离)
(3)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不可救药)
(4)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人听闻)
(5)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一味盲从。(随声附和)
二、整体感知
1、故事围绕什么而展开的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羚羊木雕、线索)
2、涉及到哪些人物
(“我” 父母 万芳 奶奶 万芳妈)
3、请对故事作简要的复述。
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给“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精读赏析
用这样的格式分析人物个性:
文中的妈妈是个 的人,从文中“ ” 可以看出,采用了 描写。
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从哪些角度?引导学生总结出描写方式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即(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1-15自然段。
(提示:朗读要符合人物身份及语气,语速不能过快或过慢,朗读过程中停顿要合适。试着摹拟神态和动作。)
妈妈的语气:十分严厉 坚定
爸爸的语气:平静而不可抗拒
“我”的语气:声音有些发抖、哭喊
小组讨论,深化主题
谁是谁非
在这场家庭矛盾中,你认为这事主要怪谁?你站在爸爸、妈妈的立场上,还是站在“我”的立场上?说说你的理由。
作者的感情倾向于哪一方?从文中哪里能看出?
主要是批评父母。童心是美好的,尽管他们幼稚;父母不能伤害孩子那比任何贵重物品都要贵重的心灵。这种倾向作者借奶奶之口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结尾的“这能全怪我吗”及在对父母生硬的语言描写,对孩子间真挚深厚的友谊的描写中含蓄表达。
你能想出解决文中矛盾的好办法吗?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 ①:“我”积极,坦诚地向父母认错。
②父母放弃要回木雕的想法,而就此事教育孩子处事要周全,大事要征求父母的意见。
③父母主动跟万芳的妈妈委婉的说这件事,劝万芳妈不责怪万芳,好好跟万芳说让她把木雕还给“我”。既保护了孩子的感情,又利于孩子成长。
(2)①要学会思考,有主见;
②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
推而广之:
①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②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也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课堂小结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不可避免的与人交往,理解显得尤为重要,父母与子女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们之间都需要理解,理解是永恒的话题。让我们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忧愁。
六、课堂检测
1、对下列各句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 A )
(1)“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
(2)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
(3)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4)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
A.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  神态描写
 B.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行动描写
 C.神态描写  行动描写  环境描写  心理描写
 D.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行动描写  神态描写
2、下列关于课文运用插叙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D  )
A 课文将“我”和万芳平时的相处的情景安排在插叙部分,可使行文集中、紧凑在一天里。
B 插叙的内容充分刻画了万芳的“仗义”形象,既为结尾万芳谅解了“我”做了铺垫,也是全文故事发展的起由。
C 插叙内容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伤害孩子纯真感情的做法。
D 插叙部分内容与本文中心关系不太紧密,是可有可无的。
3、指出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A.《羚羊木雕》一文表现复杂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个性特征,因此,各抒己见,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个人的说法都在情理之中。
B.《羚羊木雕》一文共写了六个人,爸爸、妈妈和奶奶以及万芳的妈妈都是同一类型的人。
C.文章结尾“我”说:“这能全怪我吗?”这一句发问,含蓄而又深刻地揭示出“我”因屈从父母而对朋友“反悔”是有责任的;但主要责任应在父母身上,他们太“重财”而“轻情”,疼爱子女却不懂得如何尊重子女的人格情感。
D.文章在写到“我”与“万芳”的友好关系时,使用了“倒叙”的写法。
4、将下面的神情动作描写归位,体会“我”的心情。
(1)“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 D )
(2)“不!”( C )
(3)“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 ”( A )
(4)“没有卖……我送人了。”( B )
A.我小声地说。 B.我觉得自己声音有些发抖。
C.我哭着喊了起来。 D.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5、完成下面配伍题
(1)他静静地点燃了一支烟,慢慢对我说:……( C )
(2)屋子里静极了。( A )
(3)妈妈坚定地说。( B )
(4)我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D )
A.写出了“我”与爸爸和妈妈僵持的家中情景。
B.表现妈妈的固执、生硬。
C.表现爸爸在考虑如何更好地处理事情。
D.写出了我极为难受的心情。
七、课后作业
假设你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请你给故事中最想说声“对不起”的人写一封信,表达歉意,抚平创伤,增进感情,为原文加一个别有意味的结尾。
要求:
1、可以补充想象你需要的情节,但要合情合理并与原文呼应。
2、情真意切。
3、符合书信格式。
真正的友谊——
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好的无价之宝,你能够对自己的朋友守信,永远无愧于他,那将是对你的性格、灵魂以及道德的最高的考验。
——马克思
22 羚羊木雕
张之路
妈妈:严厉、固执、性格急躁、重财轻义
爸爸:平静、沉稳、近乎冷酷
奶奶:善解人意、通情达理,但无能为力
万芳妈:严厉、粗暴,较通情达理。
“我”:重友谊
万芳:仗义、明理、重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