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同步训练
1.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2.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提出“仁者爱人”“以德治国”,这反映了两大派别( )
A.顺应了统一必然趋势 B.以批判法家思想为宗旨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3.我国古代多有家训问世,家训形式多是“家书”或“遗令”,从处世到事君,内容多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说明我国古代家训
A.受道家思想影响较大 B.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C.体现了儒家思想价值观 D.让孩子在战场上作战勇敢
4.“天下”一次最早出现于《尚书》,此时的“天下”并不包括蛮夷戎狄所构成的“四海”。至战国时,孟子提出“以夏变夷”,“天下”亦将“四海”纳入其中。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A.华夏认同观念有所发展 B.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C.周天子的权力不断增强 D.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5.《论语》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些言论反映了孔子( )
A.人本的情怀 B.迷信的观念
C.治国的理念 D.“仁政”的思想
6.战国时期,有人提出:“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该思想属于( )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7.2022年冬奥会会徽(下图)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运用中国书法艺术形态,将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现代风格融为一体,中间舞动的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体现了与会徽图形的整体感和统一性,浑然一体,自然天成。它的整体设计理念最能体现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8.李泽厚曾说,儒家一贯强调“孝悌”是立国之本,强调作为社会等级的伦常秩序的重要性,总是非常有用和有效。这突出了儒家( )
A.对稳定封建社会的作用 B.建立了完整的哲学体系
C.是阶级社会的产生根源 D.阻碍了民主科学的传播
9.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商鞅在《商君书·更法》中则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这表明( )
A.两者都意在维护奴隶主贵族阶层的利益
B.两者都在规劝统治者要积极地创新变革
C.商鞅明显比孔子对社会的认知程度更深
D.时代差异使两者对变革社会的主张不同
10.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学术思想繁荣,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选项属于孟子观点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尚书》载,“民”已经成了受“天”庇护的政治主体,“民”意即“天”意,“君”不安民、养民,则会受到“天”的惩罚。这表明《尚书》倡导的是
A.“民本”和“法治” B.“民本”和“德治”
C.“仁政”和“民主” D.“法治”和“德治”
12.春秋时期某思想家提出言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下列选项与该主张最接近的是( )
A.兼相爱,交相利,则天下治 B.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孔子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的社会现象,这反映了先秦儒家( )
A.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抨击
B.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理想诉求
C.分配不公是造成社会动荡的根源
D.要求统治者推行西周的政治制度
14.王斌斌同学在刚结束的模拟试中考砸了。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妈妈赶紧说:“我们要好好教育孩子,使他进步”。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爸爸、妈妈、爷爷的言论分别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 )
A.兵家、儒家、道家 B.法家、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道家 D.墨家、道家、儒家
15.班固在《汉书 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这说明诸子百家( )
A.相互影响,相互辩难 B.思想一致,观点不同
C.求同存异,影响深远 D.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在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会议上。中国代表顾维钧沉着镇定,不卑不亢,侃侃陈词:“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以文化言之,山东为……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其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固无讨论之余地。是以如就本会承认之民族领土完整原则言之,胶州交还中国,为中国当有之要求权利。”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
根据材料,概括顾维钧从哪些角度论证了中国对山东拥有主权。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山东是“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的依据。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的时代,先秦诸子百家的论道与成就,就是那个时代智慧的结晶。这是一场历史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它留下了许多 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留下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至今仍然受益。
——摘编自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材料二 都江堰是中国水利史上与传统科技的缩影与典范。都江堰建成后,不断改善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扩大灌溉效益,它把各组成部分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用自然规律巧妙控制和调动起来,为我们所用。它追求人与自然的一体、协调,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学价值并最终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都江堰,架起了连接古今科技文化智慧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桥梁,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
——摘编自李可可《从都江堰看水利如何重拾古代智慧》
(1)根据材料一,简述“跨世纪大辩论”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能,说明这一工程体现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试卷第5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根据题干“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可知,程颢强调的是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项符合题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属于道家的思想,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解析】“无为而治”是强调顺其自然,统治者不要胡作非为。“仁者爱人”“以德治国”是倡导和谐社会,善待百姓。上述观点有利于缓和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C项正确;法家思想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排除A项;材料中的儒家和道家并没有批判返家思想,排除B项;道教思想和和儒家思想不利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富国强兵和建立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解析】根据题干“从处世到事君,内容多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知,中国古代家训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体现了儒家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内涵,C项正确;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故题干的家训不是受道家影响较大,排除A项;题干强调内容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而 不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让孩子在战场上作战勇敢,排除BD项。故选C项。
4.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下”观发生了变化,包括了周边的蛮夷戎狄,说明当时华夏认同感的加强,A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加强无关,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排除C项;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体现了孔子对人的关爱;季路问孔子怎样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侍奉好人,怎么能侍奉鬼呢?”,这也体现了人文精神。由此可知,材料中的言论反映了孔子人本的情怀,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迷信的观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治国的理念,排除C项;孟子提出“仁政”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解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大意是:我因此知道威严的气势可以防范暴虐的产生,而宽厚仁德却不可以制止动乱。可知,该思想主张威严、法治,属于法家思想,B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儒家主张仁德,排除ACD项。故选B项。
7.B
【解析】根据题干“……体现了与会徽图形的整体感和统一性,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22年冬奥会会徽整体设计理念最能体现我国古代道家的思想。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大自然是一个整体,不能加以分割和破坏,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B项正确;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核心思想“仁”、“礼”。“仁”要爱人,要广泛理解和体贴别人,“礼”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排除A项;法家主张法治,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兼爱”就是反对人对人的压迫,主张部分等级贵贱,“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掠夺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解析】根据材料“儒家一贯强调‘孝悌’是立国之本,强调作为社会等级的伦常秩序的重要性,总是非常有用和有效”,可知,李泽厚认为统治阶级利用这些儒家思想稳定社会秩序,并取得了好的效果,A项符合题意;完整的哲学体系建立是非常庞大的,仅儒家一学派不足以建立整体的哲学体系,排除B项;阶级社会的产生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儒家思想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儒家阻碍了民主科学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意思是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说明孔子认为制度具有传承性,后代只是对前代的制度的减少或增加,因此,无论多久其发展都会有迹可循。“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意思是夏、商、周三代的礼制不同,而都成就了王业;春秋时五霸的法度也不同,而都成就了霸业。所以聪明的人创造法度,而愚昧的人受法度的制裁;贤人改革礼制,而庸人受礼制的约束。说明商鞅认为应进行不法古的改革创新。造成孔子和商鞅对社会变革的主张不同的原因是时代差异,D项正确;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商鞅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孔子主张有守旧的一面,不主张创新变革,排除B项;题干体现不出二者对社会的认知程度的深浅,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施仁政于民”和“民贵君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是他的名言,D项符合题意;“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均是孔子的思想观点,排除A、B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老子的思想观点,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解析】据“‘民’已经成了受‘天’庇护的政治主体,‘民’意即‘天’意”可知,材料体现了“民本”思想。据“‘君’不安民、养民,则会受‘到天’的惩罚”可知,材料告诫统治者不要实行暴政,体现了“德治”思想。B项正确;古代不存在民主,也不存在真正的法治,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D
【解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意思是: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也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统治者转,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内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也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内容,D符合题意;兼相爱,交相利,则天下治反映的是墨家思想;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反映的是法家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反映的是道家思想;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13.B
【解析】根据材料“孔子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的社会现象”可知,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反对贫富悬殊,认为其会导致社会不安,这是对社会正义的基本诉求,B项正确;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材料中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反对贫富悬殊,认为其会导致社会不安,而不是分配不公造成社会动荡的根源,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先秦儒家“要求统治者推行西周的政治制度”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解析】根据题干“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爸爸的言论属于法家,法家的思想是“法治”,加强中央集权。题干“妈妈赶紧说:‘我们要好好教育孩子,使他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妈妈的言论属于儒家的主张,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题干“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爷爷的言论属于道家的主张,主张“无为而治”,故选C项;爸爸的言论与法家的主张最接近,不是兵家,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爷爷言论主张不符,排除B项;爸爸、妈妈、爷爷的言论分别与我国古代法家、儒家、道家主张接近,不是与“墨家、道家、儒家”的主张接近,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解析】材料“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强调的是诸子百家相互影响,相互辩难,A正确;诸子百家思想并不一致,B排除;C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16.(1)角度:历史、文化、经济。
依据:山东是孔孟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1)角度:根据材料“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可概括出历史角度;根据材料“以文化言之,山东为……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可概括出文化角度;根据材料“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其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固无讨论之余地”可概括出经济角度。依据:结合所学可知,山东是孔孟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山东是“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
17.(1)百家争鸣;
促进思想和学术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奠定基础:留下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和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至今仍然受益。
(2)防洪、灌溉、水运;
先进性: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利用地势和河道。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一个整体,是治水环保的典型;
可持续性:都江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体现了和谐的美学价值,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为今天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和理念。
(3)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提高民族素质: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精神源泉等。(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1)依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的时代,先秦诸子百家的论道与成就,就是那个时代智慧的结晶。这是一场历史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知“跨世纪大辩论”指的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形势下,涌现出了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诸多学派,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活跃局面,史称百家争鸣。依据材料一“它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留下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至今仍然受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思想和学术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奠定基础;留下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和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至今仍然受益。
(2)依据材料二“都江堰建成后,不断改善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扩大灌溉效益”和所学知识,都江堰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功能。根据材料二“它把各组成部分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用自然规律巧妙控制和调动起来,为我们所用”得出先进性: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利用地势和河道。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一个整体,是治水环保的典型;根据材料二“它追求人与自然的一体、协调,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学价值并最终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得出可持续性:都江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体现了和谐的美学价值,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为今天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和理念。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本着继承发扬、古为今用的态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也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精神源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