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师说
韩愈
1、认识从师学习的重要意义。
2、掌握重点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3、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目的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并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走近韩愈
古文运动: 是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 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
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故称作“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
古文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愈
柳宗元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创作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题解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爱莲说》 《捕蛇者说》 《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老师的别称:夫子、山长、西席(西宾)、 教谕、先生……
朗读课文
传道(chuán) 句读(dòu )
针砭(biān) 阿谀(yú)
巫(wū)医 郯子(tán)
苌弘 (cháng) 师襄(xiāng)
老聃(dān) 经传(zhuàn)
李蟠(pán) 或不焉(fǒu )
贻(yí) 从师(cóng)
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理解赏析课文
第一段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 ……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者:辅助性代词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的语气。
古义:用来 ‥‥‥的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学者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所以
道:道理,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
业:学业。
惑:疑难问题。
受:通“授”,教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知:动词,懂得,明白。
之:代词,代道理,知识。
孰:谁,疑问代词。
惑:疑难问题。
惑:名作动,有疑难问题。
从:跟随,追随。
为:动词,作为,成为。
解:理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介词,在。
闻:知道,懂得。
也:语助词,表停顿。
从而:古,跟从,并且;今,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师:意动,“以……为老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名作动,学习。
年:年龄。
庸……乎:表反问,难道……吗?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所以,因此。
无:古义,不论;今义,没有。
贵,贱,长,少:形容词作名词。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第一段翻译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自己的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懂的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最终也得不到解答了。
第一段翻译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一些,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那管他的出生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龄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2、从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教师的职能:
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段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师,名作动,从师学习;道:风尚。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欲:想要。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出:超出。
犹且:尚且,还。
问:请教。
焉:兼词,于之。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的人。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耻:意动,“以……为耻”。
圣:前一个“圣”,形作名,圣明的人;
后一个“圣”,形容词,圣明。愚:前一个,形作名,愚昧的人;后一个,愚昧。
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其皆出于此乎?
其:大概。
此:代词,这个缘故。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其:代词,他的;
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身:自己。
耻:意动,以……为耻;师:名作动,从师。
惑:糊涂。
彼:那些。
之:代词,代童子。
句读:句中停顿的语气所在。代书中的文句。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谓:所说的。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或:有的。 师:请教老师。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大: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小学: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义,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遗:遗漏,丢掉。明:明达,明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之:代词,这一类。
耻:意动,“以……为耻”。
师:名作动,学习。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族:类。
云: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法”。
则:连词,就。
群:名作状,成群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彼:代词,当老师的,当学生的。
道:懂得的道理,学问道德水平。
则:表并列连词(用于两组句子并列),就。
羞:意动,感到羞愧。
盛:地位高。
谀:阿谀,奉承。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矣!
君子:古:地位高的人
今: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齿:名作动,提说。不齿,不以为伍。
及:赶得上。
其: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第二段翻译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唉!从师求学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要跟从老师向他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第二段翻译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由此产生的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他自己呢,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第二段翻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不理解 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跟从老师学习,有的不跟从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而大的方面却放弃,我看不出那些人的明智之处。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他们不以相互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集在一块儿讥笑人家。
第二段翻译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那个人和那个人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乎谄谀。唉!(古代的)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君子们认为不值一提,现在士大夫的见识竟然比不上(人家),这可真够奇怪的啊!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此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2、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第二段
3、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1)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
(3)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以……为师,意动。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类,辈。
贤:形容词作名词,道德、学问、才能。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术业:学问和技艺。
攻:研究。
如:动词,象。
是:代词,这样子。
而已:句末语气词,罢了。
第三段翻译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的道理有早有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圣人无常师。
1、此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包括几方面?
举例论证
(1)孔子从师的行为。
(2)孔子从师的言论。
第四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好:形作动,喜爱。
六艺: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经传:经文和传文。传,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通:普遍。
于: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后一个也是介词,向。
行:遵从,履行。
贻:赠送。
第四段翻译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广泛地学习,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从师的做法),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分析第四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①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
②总结全文,发出倡议。
总结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提出中心论点,阐述师的作用和择师的标准
(一段)
(二段)
批判当时的坏风气
(三段)
1、中心论点
2、师的作用
3、择师的标准
1、古今对比
2、自己与 孩子对比
3、巫医、乐师等与士大夫对比
(自比)
(横比)
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四段)
交代写作的缘由,委婉发出倡议:好古文,行古道!
阐述道理
反面、对比论证
正面、事例论证
(纵比)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立论:
反面论证:
正面论证:
从师的必要
择师的标准
批判耻于从师
师生关系与师道关系
(能者为师)
师
说
老师的职责
立
破
立
文章脉络回顾
总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全文总纲
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一个分论点,正反对比论证中心。
论据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则耻师焉。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
论点
圣人无常师。
第二个分论点。从正面论证中心
论据
孔子从师的行为。
孔子从师的言论。
积累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今异义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吾从而师之
(古)跟从,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古)①小的方面;(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古)地位高的人。(今)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古今异义词
小学而大遗
君子不齿
今之众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老师
一词多义现象
动词,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从师学习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舍相如广成传舍
动词,流传
一词多义现象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名词,客舍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名词作动词,低于
词类活用现象
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意动用法,以……为羞
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惑而不从师
群聚而笑之
是故无贵无贱
是故圣益圣
其贤不及孔子
好古文
名词作动词,产生疑难问题
词类活用现象
名作状,成群的
形容词用作名词,高贵的人,低贱的人
形作名,圣明的人
形作名,学问,才能
形容词作动词,喜欢
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而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判断
介后
特殊句式
学于余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拘于时
介后
宾前
被动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