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
周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年
西 周
东 周
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年
战 国
春 秋
“春秋”因鲁史《春秋》而得名
“战国”因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的阶段特征而得名
《春秋》
《战国策》
“春秋””战国”由来:
周
西 周
东周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春 秋
战 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夏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商
(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奴隶社会瓦解
封建社会形成
奴隶社会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二、王室衰微
三、诸侯争霸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提高的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第29页, 完成:
1、农业的发展:劳动工具改进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出现
----铁器时代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耒耜(骨耜)
青铜铲
铁 锸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我国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提高
《国语》中记载,孔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晋国有一大力士,名字就叫牛子耕。
1、农业的发展::耕作方法改进
春秋后期,牛耕出现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
2、手工业的发展: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
3、商业的发展: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
《盐铁论·水旱》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影响: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手工业规模扩大,青铜业、冶
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有所发展。
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
二、王室衰微
1、原因:
2、表现:
3、结果: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第30页, 完成:
名称 土 地 兵 力 财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关系
西周
东周
面积缩小
经济薄弱
政治地位下降
兵力下降
结论
直辖
方圆千里
直辖
方圆百里
直辖
14万人
直辖
几千人
人口众多,
资源丰富
人口所剩无几,
财力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
有最高的地位
天子成为傀儡,
依靠强大的诸侯
小组合作探究:
阅读东周和西周王室实力对比表,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王室衰微
二、王室衰微
王
室
衰
微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层层分封土地和人口
向周王进献贡物
周天子仅管辖洛邑一带
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
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
没地
没臣
没权
没钱
东周---分封制逐步瓦解
西周---分封制
“政令征战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铁器、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大发展,这就使原有的政治制度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分封制走向瓦解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想一想:东周王室衰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研读
小组合作探究:
1、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2、周王曾派人向鲁国“求傅”(丧葬费)“告饥”“求车”“求金”。
3、公元前707年,周王率军讨伐郑国,王师惨败,周王被射中了肩膀,天子威信扫
地,从此一蹶不振。
以上材料反映出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1、背景\原因:
2、名义:
3、霸主:
春秋后期长江下游:吴、越
4、影响(结果):
三、诸侯争霸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第30、31页, 完成:
1、背景\原因:
2、名义:
3、霸主:
春秋后期长江下游:吴、越
4、影响(结果):
三、诸侯争霸
回归课本,完成笔记:
尊王攘夷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
结合教材,归纳诸侯争霸的原因?口号?
①周王室衰微;
②比较强大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自身的利益展开激烈的争斗。
③民族间的矛盾激化。
口号:“尊王攘夷”
借尊奉周王之名号令诸侯,抵御狄戎(少数民族),争夺诸侯霸主。
三、诸侯争霸
1、背景\原因:
观察地图,春秋时期比较强大的诸侯国有哪些?
合作探究完成:
齐桓公
前685-前643年在位,齐国第十五位国君,齐襄公幼子。姜姓,吕氏,名“小白”。
葵丘会盟: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春秋第一个霸主——齐桓公
三、诸侯争霸
问题思考:齐国率先强大基于哪些因素?
地理优势
地处山东,盛产鱼盐
政治优势
经济优势
外交优势
尊王,贤才管仲执掌国政
发展生产,重视工商业
亲邻、攘夷
山东临淄春秋殉马坑
反映出齐国国力强盛
三、诸侯争霸
重耳流亡
楚成王的礼待
晋文公
(前697---前628),姬姓,名重耳,晋国第22任君主。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贤才,重视农业生产,降低赋税,使晋国国力大增。城濮之战,楚军大败,践土会盟,成为春秋第二位霸主。
看图说史
终成霸主
三、诸侯争霸
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鼎之大小轻重”
—《左传·宣公三年》
据史书记载,春秋294年间,有43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相继称霸。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夫差矛
勾践剑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春秋初期
国家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促进大规模民族交融
春秋初有170多诸侯国
春秋末年数量大幅减少
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影响经济发展等
看图说史
观察两张地图有何明显变化,
再结合教材分析春秋时期的争霸有何利弊?
春秋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