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公元前476年
周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年
西 周
东 周
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0年
战 国
春 秋
“春秋”因鲁史《春秋》而得名
“战国”因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的阶段特征而得名
复习导入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
周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年
西 周
东 周
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年
战 国
春 秋
“春秋”因鲁史《春秋》而得名
“战国”因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的阶段特征而得名
复习导入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一、战国七雄
二、商鞅变法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一、战国七雄
1、七国形成:
(1)韩、赵、魏(三家分晋)
(2)田氏代齐
(3)战国七雄:
2、七国位置: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第33页, 完成:
一、战国七雄
1、七国形成:
(1)韩、赵、魏(三家分晋)
(2)田氏代齐
(3)战国七雄:
2、七国位置:
回归课本,完成笔记: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上中下
春秋后期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一、战国七雄
郢
睢阳
临淄
咸阳
蓟
鲁
越
卫
邯郸
郑
大梁
中山
洛邑
宋
河
水
渭
水
汉
水
淮
水
江
水
东周都城
诸侯国国都
诸侯国疆域
1
2
3
4
齐
5
6
7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三家分晋
一、战国七雄
东
南
西
北
上
中
下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晋
田氏代齐
3、主要战役:
4、战争特点:
5、战争结果、影响:
一、战国七雄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第34页, 完成:
3、主要战役:
4、战争特点:
5、战争结果、影响:
一、战国七雄
回归课本,完成笔记: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赵
齐
桂陵
大梁
庞涓,
快回来!
魏
救命啊!
桂陵之战
田忌、孙膑在此等候多时了,
哈哈!
围魏救赵
看图说故事
赵
我离间!
白起
廉颇
我坚守不出!你能奈何?
赵王
赵括取代廉颇!
我天下无敌!
赵括
秦
纸上谈兵
看图说故事
长平之战
合作探究:
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春秋时期的战争与战国时期的战争的不同之处?
春 秋 战 国
目 的
性 质
时 期
特 点
结 果
春 秋 战 国
目 的 争夺霸主地位、号令诸侯 拓展疆域、兼并弱者
性 质 争夺霸主地位的战争 兼并、统一战争
时 期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特 点 时间较短、规模较小 持续时间长,规模大,更加残酷
结 果 强者通过会盟确立霸主地位 强者兼并弱者,进而统一全国
合作探究:
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春秋时期的战争与战国时期的战争的不同之处?
一、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实力比较
统一全国的任务最终由秦国完成,为什么?
二、商鞅变法
1、背景--根本原因:
2、目的:
3、时间、人物: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第35页, 完成:
二、商鞅变法
1、背景--根本原因:
2、目的:
3、时间、人物:
回归课本,完成笔记: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年, 任用 主持变法。
公元前356
秦孝公
商鞅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使用
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大量土地得到开垦,其中有不少是无主的荒地,这些荒地被称为“私田”。
二、商鞅变法 1、背景--根本原因:
一个奴隶主的烦恼:我的私田越来越多,可得让这些奴隶抓紧干活。可是他们经常怠工、逃跑、还砸坏我的铁农具,虽然我也杀了几个,可是没什么效果,这严重影响了我的收入,怎么能让他们有生产的积极性呢?
奴隶主
奴隶
出租土地
租种土地
地主
农民
封建的剥削方式
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关系慢慢诞生了
排忧解难
变 法
一个奴隶主的烦恼:我的土地是私自开垦的,到现在还是非法的,不定哪天就会被没收充了公,我是寝食不安,盼望土地变合法我就安心了,可怎么才能让这些私田合法呢?
二、商鞅变法 1、背景--根本原因:
非 法
合 法
排忧解难
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年轻时好学,熟悉变法理论和实践,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于是他发奋图强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 公元前356年,秦孝 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后因功受封于商, 所以又称商鞅。
二、商鞅变法
南门立木——取信于民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看
图
说
史
二、商鞅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
回归课本,完成笔记:
二、商鞅变法
小组合作:商鞅变法的措施的影响?
二、商鞅变法
直接损害旧贵族的利益
废除了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经济发展(国富)
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国富)
增强军队战斗力(兵强)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便于流通、交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国富)
回归课本,完成笔记:
(1)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
(2)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4)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
5、商鞅变法的作用:
归纳总结---回归课本,完成笔记:
地主
农民
士兵
旧贵族
动
筋
请同学们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阶层,谈一谈你们对商鞅变法的态度,为什么?
二、商鞅变法
踩
商鞅虽死,但因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所以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说明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社会才能进步;但改革会遇到困难和阻力,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商鞅在变法中体现了他为了改革不怕挫折和牺牲的精神;不畏权贵,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二、商鞅变法
《史记》记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同年,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材料研读: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2、表现出商鞅具有什么品质?
坚持真理不畏艰难,敢于和顽固势力作斗争,
勇于创新,为改革不怕牺牲。
3、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
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变法改革要付出代价;但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
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 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李冰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2、构成:由 和 两大系统工程构成,分为 、
三个主体工程
3、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
渠首
灌溉网
宝瓶口、飞沙堰
鱼嘴
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称为沃野,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4、作用: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智慧,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在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2000年11月29日,在联合国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等工程,还形成独特的都江堰文化。
一、战国七雄
二、商鞅变法
三、都江堰
课堂小结
1、七国形成: 2、七国位置:
3、主要战役: 4、战争特点:
5、战争结果、影响:
1、背景--根本原因: 2、目的:
3、时间、人物:
4、内容: 5、作用:
1、修建(时间、人物):
2、构成: 3、功能: 4、作用:
材料一: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天下谓之“天府”也。
材料二: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1、材料中反映的两个人物分别是谁?
2、他们在历史上共同的贡献是什么?
李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伯禹:大禹治水,解除水患。
课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