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课件(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9 14:5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中国近代史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新课导入:
目标导航
内容标准:
学习要点: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学习提示:了解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学习延伸:初步理解三民主义在当时的进步意义。
知识结构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个人简介:
孙中山 名文 号逸仙 民主革命先行者
人物扫描:孙中山出身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读过私塾,14岁时赴檀香山,就读于英国和美国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18岁以后回国,在香港、广州两地学习医学。189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开始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西方的教育背景及多年在香港的生活、学习经验,使他接触到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学说。通过行医实践,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走上革新政治、反清革命的道路。
孙中山像
2、思想转变:
第一次转变:医人→医国
第二次转变:改革→革命
教学视频:孙中山早期革命
3、早年革命活动:
(1)上书改革: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
(2)成立兴中会: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材料: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争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兴中会成立场景
(3)武装起义:
1895年准备广州起义
失败
陆浩东牺牲
孙中山流亡
陆皓东亲手绘制的起义旗帜青天白日旗
陆皓东像
“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
相关史事
1896年秋,孙中山在伦敦被清政府所派的特务诱捕入中国使馆,后来因英国政府干涉获释。此事在当时成为著名的国际事件,各种报纸争相报道。孙中山借此机会撰文宣扬他的政治主张,使国际间对中国革命有了一定的认识。
1896年断发易服后的孙中山
1896年10月,在伦敦被清驻美使馆人员绑架,险丧命。
1900年,在新加坡被告发,驱逐出境。
1904年,在美国旧金山被拘留。1906年,在日本政府被驱逐出境。1908年,在越南被当局驱逐出境。1908年,在曼谷被勒令离境。
1910年,南洋英属殖民当局不许居留。
流亡期间,孙中山创办报刊四处演讲、宣传动员革命、募捐筹集经费、筹建学校交…4次横渡太平洋、4次横渡印度洋、6次横渡大西洋、4次到马来西亚、4次到美国、4次到英法、6次到越南、9次到新加坡、2次到泰国、15次到日本…总计行程达2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圈。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
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同盟会成立背景:
(1)社会矛盾:
《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革命情绪高涨;
《辛丑条约》签字时的情景
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同盟会成立背景:
(1)社会矛盾:
《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革命情绪高涨;
(2)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
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邹容《革命军》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要想拒洋人,只有讲革命独立,不能讲勤王。
——陈天华《警世钟》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同盟会成立背景:
(1)社会矛盾:
《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革命情绪高涨;
(2)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
(3)组织矛盾:
各种革命团体成立(华兴会、光复会等);
华兴会部分领导人(1905年摄于日本东京)前排左起:1黄兴,2未知,3胡瑛,4宋教仁,5柳扬谷;后排左起:1章士钊,2未知,3程家柽,4刘揆一。
蔡元培与光复会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同盟会成立背景:
(1)社会矛盾:
《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革命情绪高涨;
(2)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
(3)组织矛盾:
各种革命团体成立(华兴会、光复会等);
(4)领袖基础:
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章士钊
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
陈天华
中山先生是四万万人之代表也,是中国英雄 中之英雄也。
材料研读
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 ——章士钊《孙逸仙.自序》
为什么孙中山能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孙中山早年从“医人”转向“医国”,从要求改革到投身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在领导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历程中,创建革命团体,建立政党,确立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这一系列活动,让他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教学视频:中国同盟会成立
2、同盟会成立概况:
(1)时间地点:
1905年8月 日本东京
(2)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机关刊物:
《民报》
(4)领导人:
孙中山为总理
孙中山
蔡元培
黄兴
宋教仁
2、同盟会的性质和作用:
(1)性质:
(2)作用: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奋斗目标,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由于同盟会成员其包罗之众,自1906年以后就不断发生内争,包括个人的冲突,理论的不同与革命方略的歧见,特别是由于一连串武装起义的失败,更增加了内争的激烈性,同盟会最终改组为国民党。
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
教学视频:孙中山讲解三民主义片段
知识拓展
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方面阐发了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其中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议会制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国家根据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
三民主义
3、三民主义:
(1)内容:
(2)作用: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
民权
民生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议会制共和国
“核定地价”“国民共享”(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民族革命(前提)
政治革命(核心)
社会革命
(补充和发展)
夯实基础
1.在中国近代史上“振兴中华”这一激动人心的口号,曾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的解放和进步事业前仆后继。这一口号是哪个革命团体的宗旨(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强学会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振兴中华”是孙中山在建立兴中会时在《兴中会章程》中提出的挽救国家危亡的口号,将广大中华儿女团结在这一激动人心的口号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进步事业前赴后继,A项正确;华兴会口号是“反对列强,扑灭满清”,排除B项;光复会宗旨是“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排除C项;强学会是维新派的组织,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夯实基础
2.11月12日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诞辰纪念日,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不包括(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并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著名的三民主义,因此“三民主义”并不包括民主主义,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夯实基础
3.孙中山认为:“《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可见该刊( )
A.与维新派实现了政治联合 B.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C.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民报》宣传了民主共和思想,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加快了革命进程,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与维新派实现了政治联合”,排除A项;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C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D项。故选B项。
夯实基础
4.据载,孙中山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割了辫子,黎元洪在武昌起义后被枪口逼迫剪了辫子,袁世凯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前夕割了辫子。这说明
A.孙中山是剪辫运动最早的倡导者
B.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全部要剪辫子
C.革命党人的行为与动机具有一致性
D.辫子去留成为当时是否革命的风向标
【答案】D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辫子在当时已经成为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是否剪辫是表明自身革命立场的手段,故而黎元洪和袁世凯即使不情愿也被迫剪辫,即辫子去留成为当时是否革命的风向标,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孙中山是剪辫运动最早的倡导者的结论,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全部要剪辫子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黎元洪和袁世凯并不属于革命党人,根据材料无法得出革命党人的行为与动机具有一致性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中国近代史
谢 谢!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