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课标】5《秋天的怀念》第1课时课件(共17张PPT)+教案+学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新课标】5《秋天的怀念》第1课时课件(共17张PPT)+教案+学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4 06:49:1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重点)
2.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难点)
3.通过品悟对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说的“好好儿活”的含义,学会感恩,学会爱。(素养)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动作、神情、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好好活儿”的真谛,并从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齐读课题)
二、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 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3. 朗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三、预习交流
1.作家简介。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当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集《我与地坛》等。史铁生生前数十年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其著名散文《我与地坛》影响最大,感动了无数读者,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2.文题及背景。
 【文题解说】
  文章选定了秋天这样一个特定的季节,一是作者的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二是在看到菊花时想到了母亲生前曾说过的要带他去看菊花的事,由此想到了母亲,抒发了怀念之情。
 【创作背景】
  史铁生21岁时,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高位截瘫。在最生龙活虎的青春年华里突然没了双腿,他的脾气变得异常暴怒,而这时他的母亲肝病已相当严重,常常整宿整宿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地活着。母亲去世后,史铁生写了这篇文章纪念他的母亲。
四、听读美读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静心聆听并圈点勾画重要的字词句。
(二)美读课文,读出情感。
美读课文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美读要注意语调语速、语气节奏、停顿重音、认知文字、感受音韵、体味词语、领悟情感、充满情致、声情并茂、拨动心弦。根据美读要求,选择你喜欢的段落美读课文。
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而忧伤的;叙述的语气平静而内敛。作者在追悔往事的悲痛情绪中,又有一份领悟生命意义的豁然达观。
在朗读中读出语气的变化:
第1段,要读出我与母亲对话的激动语气。
第2段语气陡然低沉。
第3段,略有一点轻松愉快的语气。
第4段又陡然低沉,这是独句段,要读得特别缓慢、沉重。
第5、6段,也要读得沉重、痛心。
读第7段前,要停顿较长时间,拉开回忆的空间;第7段要读得沉着淡定,读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感觉。
五、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那花—— 那人—— 那段经历——
明确:那花——菊花 那人——母亲 那段经历——双腿瘫痪, 母亲病逝
2.作者怀念谁?为什么会怀念?
明确:母亲 是母亲给以博大而深沉的爱,使他有了生活的勇气并逐渐成长。
3.说一说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①“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②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④母亲的临终嘱托。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线索——看花,3次
第一次:母亲要带我去,我不答应。
第二次:母亲要带我去,我答应了,母亲不能同去。
第三次:和妹妹一起去。
5.文章结尾为什么写花?
明确:在文章结构上呼应前文;在内容上借菊花寄托“我”对母亲的无限怀念。
6.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2):双腿瘫痪后,“我”暴怒无常,母亲小心翼翼的呵护“我”。
第二部分(3—6):叙述母亲体贴入微的照顾“我”,并鼓励“我”还哦好活下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7):“我”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定好好活下去。
六、随堂训练
1.阅读下面的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漂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腕豆黄儿……”
(1)给选段中加横线字注音。
憔悴(  )  絮(  )絮叨叨
(2)选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3)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第二个问号应该放在引号内。【解析】完整引用,问号放在引号内。
2.将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字及成语的意思。 
①喜出( )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翻来( )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恍然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名副( )其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课文内容填空,然后背诵。
黄色的花( ),白色的花( ),紫红色的花( )而( ),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 )。 
答案:2. ①望:希望,意料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②覆:重复 原指来回翻身,现用来形容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③悟:心里明白。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④副:相称,符合。也说名符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3.淡雅 高洁 热烈 深沉 烂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7张PPT)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史铁生的笔下,看看他又是怎样描绘母亲的。
有一位诗人曾这样说:“每当写到母亲,我的笔总是跪着行走。”
为什么写到母亲,诗人的笔是跪着行走呢?这句话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新课导入
5 秋天的怀念
核心素养
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重点)
2.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难点)
3.通过品悟对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说的“好好儿活”的含义,学会感恩,学会爱。(素养)
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第一课时
20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史铁生不得不终生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苦难呀!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整的人生,曾一度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以至忽视了慈爱的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情很严重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秋天的怀念》中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达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预习交流
背景资料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 散文《我与地坛》 《合欢树》《病隙碎笔》。其中,《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人。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属于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
作者介绍
注 音
瘫痪( ) 暴躁( )
侍弄( ) 整宿( )
憔悴( ) 絮絮叨叨( )
憔悴:
烂漫: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tān huàn
bào zào
shì nòng
zhěng xiǔ
qiáo cuì
xùxùdāodāo
黄瘦,脸色不好。
色彩鲜艳、明亮。
出乎意料的高兴。
说话啰嗦。
释 义
央求:
侍弄:
诀别:
恳求。
经营管照。
指再无会期的离别;死别。
美读课文,读出情感
美读课文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美读要注意语调语速、语气节奏、停顿重音、认知文字、感受音韵、体味词语、领悟情感、充满情致、声情并茂、拨动心弦。
根据美读要求,选择你喜欢的段落美读课文。
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而忧伤的;叙述的语气平静而内敛。作者在追悔往事的悲痛情绪中,又有一份领悟生命意义的豁然达观。
朗读课文
在朗读中读出语气的变化。
第1段,要读出我与母亲对话的激动语气。
第2段语气陡然低沉。
第3段,略有一点轻松愉快的语气。
第4段又陡然低沉,这是独句段,要读
得特别缓慢、沉重。
第5、6段,也要读得沉重、痛心。
读第7段前,要停顿较长时间,拉开回忆的空间;第7段要读得沉着淡定,读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感觉。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那花—— 那人—— 那段经历——
2.作者为什么会怀念母亲?
那花——菊花 那人——母亲 那段经历——双腿瘫痪, 母亲病逝
是母亲给以博大而深沉的爱,使他有了生活的勇气并逐渐成长。
整体感知
3.说一说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几件事?
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①“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②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④母亲的临终嘱托。
母亲 “我”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线索——看花,3次
5.文章结尾为什么写花?
在文章结构上呼应前文;在内容上借菊花寄托“我”对母亲的无限怀念。
2
6.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2):双腿瘫痪后,“我”暴怒无常,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我”。
01
第二部分(3—6):叙述母亲体贴入微的照顾“我”,并鼓励“我”好好活下去的经过。
02
第三部分(7):“我”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定好好活下去。
03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漂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腕豆黄儿……”
1.阅读下面的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随堂练习
憔悴(  )  絮(  )絮叨叨
cuì 





第二个问号应该放在引号内。
 【解析】完整引用,问号放在引号内。
(1)给选段中红色字注音。
   改为         改为   。
(2)选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3)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2.将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字及成语的意思。 
①喜出( )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翻来( )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恍然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名副( )其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课文内容填空,然后背诵。
黄色的花( ),白色的花( ),紫红色的花( )而( ),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 )。 
2. ①望:希望,意料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②覆:重复 原指来回翻身,现用来形容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③悟:心里明白。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④副:相称,符合。也说名符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3.淡雅 高洁 热烈 深沉 烂漫。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史铁生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2.通过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母亲的形象。
3.理解文章将浓烈的感情浸透于叙事之中,并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4.引导学生理解母亲深沉伟大、毫不张扬的母爱,并进一步体会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将浓烈的感情浸透于叙事之中,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描写人物。
学习难点:体会文中深刻的情感,感受母爱的至高力量。
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朗读此类情感性散文才能真正感受到这类散文的魅力,只有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情,文中的情感才会对你的阅读有所回应;
2.找出一些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语句,并分析为何这些句子能如此充分地表现出情感力量;
3.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与动作描写,学习细节描写与动作描写的写作方式。
4.阅读文章之后,回忆自己与母亲相处的细节,选取一两个用语言记录下来。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描写。
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描就是描绘,写就是摹写。描写就是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者一般综合使用描写、叙述等方法来塑造形象。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2.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F%99%E8%BF%B0%E6%96%B9%E6%B3%95 / 7345865"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6%8F%92%E5%8F%99 / _blank )。
插叙的作用:
内容:(1)补充交代什么内容,使内容充实丰富、中心鲜明。 (2)使文章波澜起伏。(3)塑造人物怎样的形象等。
结构:与上文……照应;为下文……铺垫。
二、预习任务
1.查资料,识记作者及文学常识,识记生字词(音、形、义)。
2.朗读课文,注意注音、停顿、语速、语调及感情。
3.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作者为什么怀念母亲,怀念母亲的什么,你感觉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预习检测
1.阅读课内文段,回答问题。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摊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 )改为( ) ( )改为( )
(2)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侍弄( ) 忍住( )
(3)从描写方法看,文段主要运用 描写和 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作者为什么会怀念母亲?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4.文章结尾为什么写花?
【课中导读】
自主学习:【分段式阅读理解】
一、第一自然段
1.哪些地方表现了我的“暴躁无常”?为什么我会“暴躁无常”?
2.母亲在我“暴躁无常”时,态度怎样?表现了什么?
3.“我”的双腿瘫痪之后,母亲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这句中“扑”一字用得好,请说说你的理解。
当“我”喊着活着没劲时,母亲“忍住哭声”说出娘儿俩好好儿活的话,此时母亲心里很苦,但她为什么要“忍住哭声”呢?
(3)“母亲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爱儿子的情感。
B.这是母亲对儿子的劝慰和鼓励,用母爱去抚平儿子心头的创伤。
C.这也是母亲对自己的鼓励,因为她此时已重病缠身。
D.这是母亲对儿子的欺骗,因为两个人都不可能好好活下去了。
二、第三自然段
1.文中写到“我”坐在窗前看落叶,“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2.“央求”换成“期待”好吗 为什么
3.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这说明什么?
三、第六自然段
已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四、第七自然段
1.文中最后写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段描写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
2.前面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最后“我”说“要好好儿活”有什么意义?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用?
3.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 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合作探究:【综合式阅读理解】
【内容及主题探究】
1.朗读课文,思考:围绕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照料写了几件事。
画出文中写花的句子,文章反复写“看花”的原因有哪些?
3.朗读课文,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说说课文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4.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5.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6.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
【写法探究】
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②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8.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拓展延伸:【知识、情感心得总结】
这篇课文朴实无华,感人至深,因为母爱是人类最神圣的感情。同学们,你还了解哪些关于母爱的作品、故事?在你的生活中感受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了吗?请说一说。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知识、情感)?
【课后导练】
一、选择题
1.下面的句子是什么描写,选择正确的答案。
A.神态 B.语言 C.动作
(1)他憔悴的脸显出央求般的神色。( )
(2)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
2.“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意思是( )
A.母亲很难过我的双腿瘫痪了 B.母亲怕我心里难过
C.我的双腿瘫痪后,母亲变得神经质 D.母亲怕刺痛我的心
3.“她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意思是( )
A.她离开家了 B.她死了 C.她生气了 D.她住在医院里了
4.母亲昏迷前说的话,说明( )
A.母亲最爱自己的两个孩子 B.母亲最想自己的两个孩子
C.母亲最不放心自己的两个孩子 D.母亲这时已经不清醒了
5.第一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C.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6.对第6段中“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了母亲的病很危险 B.揭示了母亲不幸的命运
C.侧面表现了崇高的母爱 D.揭示了母亲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B.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C.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二、简答题
1.“她去了,就再也没回来。”这是汉语的一种委婉表达。在你的母语里有哪些词和句子委婉地表达“死”的?
2.写出两句描写秋天的诗句并背下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史铁生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2.通过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母亲的形象。
3.理解文章将浓烈的感情浸透于叙事之中,并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4.引导学生理解母亲深沉伟大、毫不张扬的母爱,并进一步体会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将浓烈的感情浸透于叙事之中,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描写人物。
学习难点:体会文中深刻的情感,感受母爱的至高力量。
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朗读此类情感性散文才能真正感受到这类散文的魅力,只有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情,文中的情感才会对你的阅读有所回应。
2.找出一些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语句,并分析为何这些句子能如此充分地表现出情感力量。
3.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与动作描写,学习细节描写与动作描写的写作方式。
4.阅读文章之后,回忆自己与母亲相处的细节,选取一两个用语言记录下来。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描写。
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描就是描绘,写就是摹写。描写就是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者一般综合使用描写、叙述等方法来塑造形象。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2.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F%99%E8%BF%B0%E6%96%B9%E6%B3%95 / 7345865"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6%8F%92%E5%8F%99 / _blank )。
插叙的作用:
内容:(1)补充交代什么内容,使内容充实丰富、中心鲜明。 (2)使文章波澜起伏。(3)塑造人物怎样的形象等。
结构:与上文……照应;为下文……铺垫。
二、预习任务
1.查资料,识记作者及文学常识,识记生字词(音、形、义)。
2.朗读课文,注意注音、停顿、语速、语调及感情。
3.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作者为什么怀念母亲,怀念母亲的什么,你感觉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预习检测
1.阅读课内文段,回答问题。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摊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 )改为( ) ( )改为( )
(2)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侍弄( ) 忍住( )
(3)从描写方法看,文段主要运用 描写和 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作者为什么会怀念母亲?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4.文章结尾为什么写花?
答案:
1.(1)“摊”改为“瘫” “锤”改为“捶” (2)shì rěn (3)语言 动作
2.是母亲给以博大而深沉的爱,使他有了生活的勇气并逐渐成长。
本文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歌颂了至真至纯的伟大母爱,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
3.线索——看花
4.在文章结构上呼应前文;在内容上借菊花寄托“我”对母亲的无限怀念。
【课中导读】
自主学习:【分段式阅读理解】
一、第一自然段
1.哪些地方表现了我的“暴躁无常”?为什么我会“暴躁无常”?
2.母亲在我“暴躁无常”时,态度怎样?表现了什么?
3.“我”的双腿瘫痪之后,母亲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
4.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这句中“扑”一字用得好,请说说你的理解。
(2)当“我”喊着活着没劲时,母亲“忍住哭声”说出娘儿俩好好儿活的话,此时母亲心里很苦,但她为什么要“忍住哭声”呢?
(3)“母亲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爱儿子的情感。
B.这是母亲对儿子的劝慰和鼓励,用母爱去抚平儿子心头的创伤。
C.这也是母亲对自己的鼓励,因为她此时已重病缠身。
D.这是母亲对儿子的欺骗,因为两个人都不可能好好活下去了。
答案:
1.抓住砸”、“摔”等动词。 痛苦和绝望
2.“悄悄”“躲” 不忍心看儿子受折磨 “听” 担心儿子想不开
3.因为她一心扑在瘫痪的儿子身上,无心再侍弄花。
4.(1)“扑”字写出动作速度快、幅度的大的特点,形象地表现母亲不顾一切,竭力制止儿子的自虐行为,不忍心孩子再受伤害,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母亲怕自己的哭泣引得儿子更痛苦、绝望,为了安慰、鼓励儿子,所以忍住哭声,体现了伟大的母爱和坚忍的个性。
(3)D
二、第三自然段
1.文中写到“我”坐在窗前看落叶,“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2.“央求”换成“期待”好吗 为什么
3.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这说明什么?
答案:
1.母亲害怕落叶的景象更引起“我”的伤感。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2.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3.因为母亲觉得儿子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终于又有了兴趣;能使儿子得到快乐就是她最大的快乐,即使责备她,她也不放在心上;这说明母亲有着最伟大、最无私的母爱。
三、第六自然段
已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艰难的现实处境:自身体弱多病;儿子没有走出痛苦的精神阴影;自身病情不能也不愿让儿子知道。
四、第七自然段
1.文中最后写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段描写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
2.前面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最后“我”说“要好好儿活”有什么意义?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用?
3.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 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
1.不多余。作者在结尾浓墨重彩地描写这些菊花,既表现了作者已经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嘱托,要活出生命的多姿多彩;也暗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带着感激与自责。
2.第一段母亲说的意思是你虽然瘫痪了,但是还有娘照顾,要有勇气和信心好好活下去。这是母亲的心愿,也是母亲的恳求。最后一段“我”说的意思是母亲虽然离开了,仍要和妹妹相依为命,遵照母亲的意愿好好地、坚强地活下去,作为对母亲的纪念。这样写有首尾呼应的作用。
3.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合作探究:【综合式阅读理解】
【内容及主题探究】
1.朗读课文,思考:围绕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照料写了几件事。
2.画出文中写花的句子,文章反复写“看花”的原因有哪些?
3.朗读课文,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说说课文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4.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5.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6.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
答案:
1.①“我”发脾气,母亲抚慰我。 ②母亲为“我”隐瞒病情。
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④母亲临终嘱托。
2.(1)“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线索。
(母亲央我看花—我答应看花—母亲去世不能陪我看花—我和妹妹看花)
(2)妈妈央求我看花是希望我早日摆脱瘫痪给我带来的阴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和希望。看花是母爱的体现。
(3)结尾写我去看花,说明我已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并完成母亲的遗愿。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
(4)母亲生前爱花,反复写看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3.课文两次写到了秋天,一次在母亲即将去世前,一次在母亲去世后多年,“我”和妹妹去北海公园看花。题目为“秋天的怀念”,其主要寓意为在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
4.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5.课文最后一段详写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格,也表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6.本文通过叙写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以后暴怒无常的“我”,写出了母爱的无私、忘我和伟大,抒发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歉疚之情。
【写法探究】
7.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②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8.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答案:
7.①(1)点明季节秋天。(2)落叶渲染出秋天萧瑟的气氛(3)烘托我孤独、痛苦、绝望的心境。
②(1)写出菊花蓬勃的生命力。(2)秋风中绽放的菊花象征着我已从痛苦绝望中走出来,变得乐观坚强。
8.(1)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作用 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爱花,爱生活,为了儿子放弃自己的兴趣,放弃对生活的享受,表现出母亲的无私。结构:为下文母亲央我看花及我用看花的方式缅怀母亲做铺垫。
(2)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病情的严重。 在重病的情况下,她仍无微不至、不厌其烦地关心我,开导我,更表现出母亲的坚强和隐忍。结构:为下文母亲离世做铺垫。
(3)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内容:补充交代母亲临终前仍牵挂自己的儿女,为儿女操劳,表现母爱的无私伟大。结构:为下文我懂得母亲没说完的话做铺垫。
拓展延伸:【知识、情感心得总结】
这篇课文朴实无华,感人至深,因为母爱是人类最神圣的感情。同学们,你还了解哪些关于母爱的作品、故事?在你的生活中感受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了吗?请说一说。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知识、情感)?
【课后导练】
一、选择题
1.下面的句子是什么描写,选择正确的答案。
A.神态 B.语言 C.动作
(1)他憔悴的脸显出央求般的神色。( )
(2)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
2.“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意思是( )
A.母亲很难过我的双腿瘫痪了 B.母亲怕我心里难过
C.我的双腿瘫痪后,母亲变得神经质 D.母亲怕刺痛我的心
3.“她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意思是( )
A.她离开家了 B.她死了 C.她生气了 D.她住在医院里了
4.母亲昏迷前说的话,说明( )
A.母亲最爱自己的两个孩子 B.母亲最想自己的两个孩子
C.母亲最不放心自己的两个孩子 D.母亲这时已经不清醒了
5.第一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C.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6.对第6段中“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了母亲的病很危险 B.揭示了母亲不幸的命运
C.侧面表现了崇高的母爱 D.揭示了母亲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B.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C.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二、简答题
1.“她去了,就再也没回来。”这是汉语的一种委婉表达。在你的母语里有哪些词和句子委婉地表达“死”的?
2.写出两句描写秋天的诗句并背下来。
答案:
一、选择题
1.(1) A (2) C (3)BC
2. B
3.B
4. C
5.A 解析:B项母亲忍受不了、C项却又无可奈何、D项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均不合母亲的形象。
6. D 解析: D 揭示了母亲坚韧、顽强的性格正是经历过千辛万苦的磨练才形成的。
7. B
二、简答题
1.词和词组:老了 仙逝 驾崩(对皇帝) 辞世 与世长辞 上天堂 跨鹤西游
句子:见毛主席他老人家去了。
他睡了,不会再醒了。
2.答案不唯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