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秋天的怀念》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45分钟)
积累与运用(29分)
1.填空。(4分)
本文作者史铁生, 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 》,散文集《 》等。
2.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憔悴(qiáo) 瘫痪(huàn) 创伤(chuàng)
B.暴怒(bào) 沉寂(jì) 侍弄(sì)
C.捶打(chuí) 央求(yāng) 豌豆(wān)
D.绝别(jué) 淡雅(dàn) 整宿(xiǔ)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是本义的一项是 ( )(2分)
A.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B.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C.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D.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深刻地明白了,母亲的絮絮叨叨是对我最深沉的爱。
B.我在课堂上翻来覆去、精神恍惚,老师讲的知识我一点也没听进去。
C.爸爸一向是骑电动车接我放学,今日开着新买的轿车来接我,我真是喜出望外。
D.都说春天是花的海洋。粉色的淡雅,白色的端庄,红色的热烈,紫色的深沉,泼泼洒洒。
5.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读着《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6.指出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2分)
(1)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
(2)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什么劲!”( )
7.下列对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运用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我”因双腿瘫痪而极度痛苦、绝望的心情。)
B.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个坚强而感人的母亲形象。)
C.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运用肖像描写,表现出母亲在自己病重期间仍一心为“我”着想的无私与伟大。)
D.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由消沉转为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生活的心情。)
8.对本文写作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抓住平常小事来叙述,事事见真情
B.本文语言简淡厚重、朴实丰美。
C.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D.本文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9.综合性活动。(9分)
你所在的中学七年级(1)班准备开展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请你参加下列活动,完成相应任务。
(1)你准备在这一主题下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列举出两项。(2分)
(2)请你给母亲制作一张母亲节贺卡,并写上祝福语。(3分)
(3)主题班会结束前,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4分)
材料一:下面是中央电视台一则公益广告的截图。
材料二:“父母最想要的是什么 ”“最让父母伤心的话是什么 ”某媒体对5家大规模养老院进行调查发现,92%的老人最想要的是跟儿女团聚,“你别管我”这句话最让父母伤心。
二、阅读理解(31分)
(一)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下列各题。(18分)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的肝常常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诀别。
⑥邻居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文章题目是“秋天的怀念”,那么作者都怀念了什么?(5分)
2.文章第①段和第⑦段两次出现了“好好儿活”,分别有什么含义?(4分)
3.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作用。(3分)
4.品味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5.“好好儿活”这句朴素的话语,会引发人深刻的思考。请联系实际谈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呢?(3分)
(二)拓展阅读(13分)
背着幸福上楼
许成文
母亲终于决定到我蜗居的小城来住上几天。
到了我住的那栋旧式楼下,母亲听说我住顶楼七层,再也不肯上去了。母亲说那么高啊,看着就头晕,怎么能住人啊。我对她解释说,上去住下后就不显得高了,要是怕头晕就不要往下看,和家里的平房感觉一样,但母亲就是不挪步。
母亲患有时轻时重的老年痴呆症。有几次我回老家,看见母亲手里拿着梳子,却急得团团转找梳子。怕她老人家一个人在家出意外,就决意把她接到城里和我一起住,但她老人家不肯,说一辈子在这个家没出过门,也不想出门。好说歹说,最后约定几天后就把她送回老家去,母亲这才勉强跟着我进城来。好不容易把她连哄带骗接到城里,她却不肯上楼。我知道不能着急,母亲有病,惹恼了她,母亲返身就走那就前功尽弃了。
我心生一计,趴在母亲耳朵边说,还记得小时候你背我上山吗?母亲说咋会不记得。那时候你个懒小子,缠着要和我一起上山摘柿子,走几步就耍赖不走要我背。我说,那时候你总是说我还没有一捆柴火重,一心要我吃得胖一点。现在你看看,你儿子都快要150斤了,妈妈你再背背我试试,看你还能不能背得动我了?
母亲憨笑一声说,傻孩子,都长成大人了还和我顽皮。我说,那你让我背背你,看我能不能背得动你。母亲呵呵笑了,老老实实趴在我的背上。我说妈妈你闭上眼睛一会儿,再睁开的时候一定会看见一样好东西。母亲果然听话地闭上了眼睛,我背起她就顺着楼梯往上蹿。
母亲虽然体重不到100斤,但连续两层楼梯背上去,我还是禁不住气喘如牛。母亲警觉地问,好像是在上楼啊?我说不是,是儿子背着你模仿上山,感觉就像爬楼梯。等她睁开眼睛,我已经背她上到四楼了。母亲发现我是在往楼上背她,就挣扎着要下来。我说不行,儿子要一股劲儿背你到家才放手。母亲急了,揪着我的耳朵求告说:“叫我下来,我自己往家走,一定。”
母亲是怕把我累坏,我却怕一松手她又跑到楼下去。靠着楼梯栏杆喘息的时候,母亲一把抓住栏杆再也不放手。我无奈放母亲下来,但却不松开她。我对母亲说,知道儿子为什么要背你上楼吗?背着妈妈,就是背着幸福上楼,再累也不怕的。让儿子每天都看见妈妈,能多少报答一点母亲的养育之恩,对儿子来说是莫大的幸福。
母亲不再挣扎,却掉了泪,掉在我的脖颈上。母亲说,放开我,我自己走上去。既然我儿说我是幸福不是累赘,那我就住下了。妈妈也知道你是趁过年把我诓到城里,不会再让我回去的。妈妈其实不是怕高,多高的山都上去了,这才有多高?妈妈是怕给你添麻烦。
我两眼一热,赶紧扭过脸去深深吸一口气,搀扶着母亲上楼去。
结合选文,说说标题中的“幸福”指的是什么?(2分)
2.选文中母亲有哪些优秀的品格?(2分)
3.第③段的记叙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分)
4.说说下面语句中加点词为什么用得好。(4分)
母亲急了,揪着我的耳朵求告说:“叫我下来,我自己往家走,一定。”
5.选文末段“两眼一热,赶紧扭过脸去深深吸一口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与解析
一、
1.当 务虚笔记 命若琴弦 我与地坛
2.C A.创chuāng。B.侍shì。D.绝→诀。
3.A
4.B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不合语境。
5.B解析:A项句式杂糅,可删掉“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C项语义重复,删掉“大约”或“左右”;D项句式杂糅,可删去“的作者”或“由”“写成的”。
6. (1)比喻 (2)反问
7.C 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不是肖像描写。
8.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能力。要注意“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而不是“对比”,故D项错误。
9.(1)主题班会、主题板报、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
(2)示例:不管身边还是天边,你总是把我牵挂;不管贫穷还是富有,你总是待我如初;不管年幼还是年长,你总是为我奔忙;不管快乐还是悲伤,你总是伴我身旁。亲爱的妈妈,您辛苦了,愿您永远幸福健康,快乐吉祥!
(3)父母对孩子无私地付出爱;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望是能和他们团聚。
解析 材料一,几幅图有一共同点,都出现了“享福”二字,从中可以看出,从小到大父母对孩子无私地付出爱。
材料二,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望是能和他们团聚。
二、
(一)
1.①母亲;②母亲给作者的“好好儿活”的人生信念;③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④母亲对作者的理解和关爱;⑤母亲说过的“好好儿活”那句话。
2.第①段:恳求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第⑦段:表明“我”对母亲的话有了真正的理解,坚定了生活的信念,要与妹妹一起坚强、乐观地活下去,活得更加精彩。
3.①暗示着自己当时悲凉的心情;②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又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作了铺垫。(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
4.两个加点词都是叠音词;“悄悄”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理解和包容;“偷偷”写出了母亲担心脾气暴躁的“我”,对“我”的关心与呵护。
5.示例一:要乐观对待自己的生活;示例二:遇到挫折,不害怕,不畏惧,勇敢面对;示例三:要爱惜自己的身体,精彩地生活。
(二)
1.一方面指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另一方面指孩子对母亲的感恩。
2.善良,为孩子无私奉献自己的爱不求回报;善解人意,撒谎说自己晕高,为了不给儿子添麻烦。
3.插叙,对文章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阐释了“我”要接母亲来家里住的原因。
4.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揪”字和“求告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行为的无奈和不知所措,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减轻我的劳累,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
5.既有被母爱的感动,又有对自己没能明白母亲的心而羞愧,表现母子情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重点)
2.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难点)
3.通过品悟对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说的“好好儿活”的含义,学会感恩,学会爱。(素养)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动作、神情、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好好活儿”的真谛,并从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9年前,父亲搀着我第一次走进那病房。那时我还能走,走得艰难,走得让人伤心就是了。当时我有过一个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
“那天恰是我二十一岁生日的第二天。我对医学对命运都还未及了解,不知道病出在脊髓上将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我舒心地躺下来睡了个好觉。心想:十天,一个月,好吧,就算是三个月,然后我就又能是原来的样子了。”
“二十一岁过去,我被朋友们抬着出了医院,这是我走进医院时怎么也没料到的。我没有死,也再不能走,对未来怀着希望也怀着恐惧。”
20出头正是人生“最狂妄的年纪”,本该风华正茂,挥斥方遒,但他却要面对突然瘫痪的现实,对未来恐惧远大于渺茫的希望,他就是当代作家、散文家史铁生。
说他不幸但他又是幸运的,他有一位爱他如命的母亲默默地为他付出着。今天让我们通过《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去深切地感受他们母子之间的深情。
二、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明确题目的含义。
2.品读细节描写,深入理解母子间深沉炽热的情感。
3.主题阅读,体会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
三、内容解析
(一)“我”和母亲
1.细读课文,思考“我”双腿瘫痪后,有没有“好好儿活”?“我”的生活态度是怎样的?体现在哪里?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 ——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明确:绝望
(2)母亲说带我去看花:
什么时候?
好吧,就明天。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明确:烦躁
2.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母爱?在文中找一找。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品味“偷偷” “悄悄” )
明确:动作描写。“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我”痛苦、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明确: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儿子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
(3)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这一“挡”挡住的究竟是什么?
明确:母亲不仅要把萧瑟的秋天挡在窗外,更要把“我”心中的寂寞、消沉逐出窗外。动作 语言描写 母爱是细心的呵护
(4)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地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明确:神情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能够说服孩子出去走走,母亲高兴得竟有些不知所措。表明她非常希望“我”能开心、快乐。
(5)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聚焦“笑”,“敏感” 透过这几个字,你看出了什么?)
明确: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表现了母亲心中十分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强调: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明确:心理描写。母亲很怕她的话刺激到“我”,所以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
(6)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在痛苦的弥留之际,心里惦记着的依然只有自己的儿女!
3.说一说: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母亲对“我”细腻而深沉的爱?
明确:母亲知道自己的病情却没有告诉“我”。因为“我”遭遇不幸,本来就对生活感到绝望,如果听到这样的消息,“我”会受到更大的打击,丧失活下去的勇气。母亲为了让“我”“好好儿活”,隐瞒自己的病情,体现了母爱的深沉和伟大。
4.从全文的叙述描写来看,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明确:
(1)母亲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包容儿子的暴怒,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母亲是位慈爱的母亲;
(2)她几次“悄悄”地出去和进来,以及“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挡在窗前”“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母亲是极为细心的母亲;
(3)她自己身患癌症,“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却从未向儿子提及,她承受着儿子终生截瘫的残酷现实,承受着儿子痛苦绝望的心情,却从来没有对儿子说过“你为我想想”,这些都体现了她的无私和坚忍;
(4)她懂得人生无论遭遇什么厄运,都要“好好儿活”,不仅仅活着,而是要活的坚强,活出尊严,要找到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这又是母亲睿智的一面。
师小结:从全文的细节叙述来看,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活得最苦,却又无比慈爱、包容、细心、无私、坚忍、睿智的母亲。
5.那么,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又是什么呢?
作者已经54岁了。母亲离开他已经几十年了。多年来,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这是他写的一段话,请读一读,你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课件出示】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明确:(1)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
(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欣喜于自己的成长,已能完全理解母亲了。
师小结:正如作者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其实,还有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
6.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怀念母亲而写的,找找文中哪些语句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是如何体现的?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明确:“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明确:“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限痛苦和遗憾的心情。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绝”和“竟”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过渡:同学们,前面我们梳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看花,你们注意了为什么要写三次看花呢?
(二)三次看花
1.文中三次提到看菊花有何用意?
明确: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是母亲想让“我”去看菊花。母亲希望儿子能看看外面美好的世界,能像菊花那样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与灿烂。
第三次是“我”和妹妹去看菊花。表明“我”了解了母亲的心意,用菊花来象征热烈、深沉的母爱,表达“我”对母亲的怀念。
2.三次看菊花的过程中,“我”的表现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不,我不去!”
②“什么时候?”
③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明确:悲观、绝望→坚强、重生
3.讨论:课文结尾处写到北海菊花的不同颜色,有什么深意
示例一:课文结尾,描写北海的各色菊花,无论“淡雅”“高洁”,还是“热烈而深沉”,都是“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象征着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之路,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示例二:“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有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正是母亲的期望,而菊花却成为怀念母亲的永远的寄托。
四、合作探究
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明确:(1)“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①北归的大雁;②北海的花都开了;③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④她出去了,就在也没回来;⑤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2)“秋天”是“我”不幸遭遇、黯然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3)以“秋天的怀念”为题,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沉痛的思想情怀,体会了母亲深沉的爱,了解了母爱正是作者在苦闷绝望中奋起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你想对自己、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示例:从这篇文章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有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
2.又是秋天,当作者站在母亲的墓前看着母亲的遗像,他会说些什么呢?
明确:母亲,儿子来看您了。自从您秋天走后,我和妹妹都懂了您的话,您放心吧,我俩在一块,一定会好好儿活。
师小结: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我们要好好活,我们为什么要好好活,我们应该怎样好好活,我们好好活出个什么样,这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考的问题。
让我们换一种风格,以诵读角色分配的方式进行诵读,呼喊出史铁生心中对母亲的痛悔、理解与思念。
出示PPT:
(男生)直到现在,我才想到,
(师) 妈,儿子曾经给您出了一道怎样的难题!
(女生)当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您不敢多问,不敢要求,只是无言地帮我准备,
(师) 妈,您到底独自默默地承受了多少苦啊!
(男生)当我看到那个地坛中步履茫然又急迫的您却又决意不喊您的时候,
(女生)妈,您知道儿子现在想喊却再也听不到您的应声的痛悔之心吗?
(师) 今朝秋又来,北海菊花开得烂漫。
(男生)我和妹妹已经懂得您未说完的话:
(男、女)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全体)好好儿活!
师:母亲的去世,让史铁生无比的内疚。七年之后,他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并找到了奋斗的目的。此后,他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对记者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余业才是写作”。史铁生的双腿虽然瘫痪了,但他坚强地活了下去,实现了母亲的遗愿,并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当代作家。
生读:(PPT)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史铁生
师:其实人生的一切事,都是与困境周旋。
六、总结课文
课文记叙了___________的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__________的儿子,直至生命最后一息的事,歌颂了母爱的_________________,寄托了子女对母亲______________。
明确:身患绝症 双腿瘫痪 真挚、无私与伟大 无限的怀念
七、随堂练习
读课文“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能换成括号中的词语吗?为什么?
(1)母亲进来了,挡(站)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2)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期待)般的神色。
答案:(1)用“挡”说明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并且母亲希望我能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用“站”表现不出这些效果。
(2)“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2.找出选文中的两句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1)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拉刷拉”地飘落。
作用: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作用:写出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
3. 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答案: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八、作业布置(二选一)
1.学完本文,我们被文中母亲那伟大的母爱所打动,不由自主地想到我们的妈妈对我们所做的一切,此刻让我们也对自己的母亲表达一下内心的真实情感。
请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封信。
2.本文唤起了你对母爱和生命的哪些感悟?请你以《那一次,我真________》 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真诚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愧疚之意、报答之心。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7张PPT)
5 秋天的怀念
核心素养
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重点)
2.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难点)
3.通过品悟对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说的“好好儿活”的含义,学会感恩,学会爱。(素养)
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第二课时
细读课文,思考“我”双腿瘫痪后,有没有“好好儿活”?“我”的生活态度是怎样的?体现在哪里?
内容解析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
——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
——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绝望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什么时候?
好吧,就明天。
母亲说带我去看花:
烦躁
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母爱?在文中找一找。
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一系列的叠词,写出母亲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自己却强忍着内心的悲伤。表现了细腻而深沉的母爱。
母爱是理解、是宽容。
②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爱是坚强、是生死相依。
“扑”“抓”生动准确地写出了母亲非常在意“我”内心的感受。“忍”字写出了母亲尽管自己十分悲痛,却抵制悲痛去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
语言描写和反复的手法,突出强调了母亲的复杂情感。一方面她自己正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另一方面她不希望看到儿子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她要努力给儿子一份坚定的力量。
语言描写,反复
③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这一“挡”挡住的究竟是什么?
母爱是细心的呵护。
母亲不仅要把萧瑟的秋天挡在窗外,更要把“我”心中的寂寞、消沉逐出窗外。
④当听说“我”愿意去北海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还絮絮叨叨地说着……
能够说服孩子出去走走,母亲高兴得竟有些不知所措。表明她非常希望“我”能开心、快乐。
⑤“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透过“敏感” 这两个字,你看出了什么?
母亲意识到自己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失去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非常在乎“我”的感受,特别小心翼翼。
母爱是对孩子痛苦的感同身受。
⑥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在痛苦的弥留之际,心里惦记着的依然只有自己的儿女!
母爱是生命最后一刻对儿女的牵挂,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大!
说一说: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母亲对“我”细腻而深沉的爱?
母亲知道自己的病情却没有告诉“我”。因为“我”遭遇不幸,本来就对生活感到绝望,如果听到这样的消息,“我”会受到更大的打击,丧失活下去的勇气。母亲为了让“我”
“好好儿活”,隐瞒自己的病情,体现了母爱的深沉和伟大。
她的慈爱体现在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她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勇敢地面对生活的苦难。
(1)她是一位活得辛苦,却又无比慈爱包容的母亲。
结合文章的叙述描写,说说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2)她是一位细心的母亲。
(3)她是一位无私和坚韧的母亲。
她的细心,体现在几次“悄悄”地出去和进来,以及“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挡在窗前”,“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等细节描写中。
她自己身患绝症,“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却从未向儿子提及,她承受着儿子终生截瘫的残酷现实,承受着儿子的痛苦绝望的心情,却从来没有对儿子说过“你为我想想”,这些体现了她的无私和坚韧。
(4)她是一位睿智的母亲。
这是一位慈爱、包容、细心、坚韧、无私、睿智的母亲。
她的睿智,体现在她懂得人生无论遭遇到什么厄运,都要“好好儿活”,不是仅仅活着,而是要活得坚强,活出尊严,要找到一条走向幸福的路。
那么,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又是什么呢?(读链接材料)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
“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限痛苦和遗憾的心情。
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怀念母亲而写的,找找文中哪些语句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是如何体现的?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绝”和“竟”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1)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
悔恨之情;
(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
联系课文,说说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同学们,前面我们梳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看花,你们注意了为什么要写三次看花呢?
1.文中三次提到看菊花有何用意?
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是母亲想让“我”去看菊花。母亲希望儿子能看看外面美好的世界,能像菊花那样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与灿烂。
第三次是“我”和妹妹去看菊花。表明“我”了解了母亲的心意,用菊花来象征热烈、深沉的母爱,表达“我”对母亲的怀念。
2.三次看菊花的过程中,“我”的表现有什么不同?说说
“我”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悲观、绝望
坚强、重生
①“不,我不去!”
②“什么时候?”
③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讨论:课文结尾处写到北海菊花的不同颜色,有什么深意
白色的花高洁
黄色的花淡雅
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示例二:“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有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正是母亲的期望,而菊花却成为怀念母亲的永远的寄托。
示例一:课文结尾,描写北海的各色菊花,无论“淡雅”“高洁”,还是“热烈而深沉”,都是“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象征着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之路,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1)“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①北归的大雁;②北海的花都开了;③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⑤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2)“秋天”是“我”不幸遭遇、黯然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3)母亲是秋天去世的,“我”深切怀念母亲对“我”的爱。
以“秋天的怀念”为题,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沉痛的思念情怀,体会了母亲深沉的爱,了解了母爱正是作者在苦闷绝望中奋起的真正原因。
合作探究
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你想对自己、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示例:从这篇文章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有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
拓展延伸
又是秋天,当作者站在母亲的墓前看着母亲的遗像,他会说些什么呢?
母亲,儿子来看您了。自从您秋天走后,我和妹妹都懂了您的话,您放心吧,我俩在一块,一定会好好儿活。
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我们要好好活,我们为什么要好好活,我们应该怎样好好活,我们好好活出个什么样?这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考的问题。
让我们换一种风格,以诵读角色分配的方式进行诵读,呼喊出史铁生心中对母亲的痛悔、理解与思念。
教师寄语
男生:直到现在,我才想到,
师:妈,儿子曾经给您出了一道怎样的难题!
女生:当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
您不敢多问,不敢要求,只是无言地帮我准备。
师:妈,您到底独自默默地承受了多少苦啊!
男生:当我看到那个地坛中步履茫然又急迫的您,
却又决意不喊您的时候,
女生:妈,您知道儿子现在想喊,
却再也听不到您的应声的痛悔之心吗?
师:今朝秋又来,北海菊花开得烂漫。
男生:我和妹妹已经懂得您未说完的话:
男、女: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全体:好好儿活!
母亲的去世,让史铁生无比的内疚。七年之后,他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并找到了奋斗的目标。此后,他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对记者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余业才是写作”。
史铁生的双腿虽然瘫痪了,
但他坚强地活了下去,实
现了母亲的遗愿,并成为
一个受人尊敬的当代作家。
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
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
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史铁生
其实人生的一切事,都是与困境周旋。
课文记叙了___________的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__________的儿子,直至生命最后一息的事。歌颂了母爱的_________________,寄托了子女对母亲______________。
身患绝症
双腿瘫痪
真挚、无私与伟大
无限的怀念
本课小结
随堂练习
读课文“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能换成括号中的词语吗?为什么?
(1)母亲进来了,挡(站)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用“挡”说明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并且母亲希望我能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用“站”表现不出这些效果。
(2)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期待)般的神色。
(1)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拉刷拉”地飘落。
作用: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作用:写出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
3. 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2.找出选文中的两句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1.学完本文,我们被文中母亲那伟大的母爱所打动,不由自主地想到我们的妈妈对我们所做的一切,此刻让我们也对自己的母亲表达一下内心的真实情感。
请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封信。
2.本文唤起了你对母爱和生命的哪些感悟?请你以《那一次,我真____》 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真诚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愧疚之意、报答之心。
作业布置
(二选一)
妹妹推“我”去赏花
“我”与妹妹懂母心
母亲央求去北海看花
母亲病危临终牵挂
相约看花多牵挂
隐瞒病情悄抚慰
秋天的怀念
伟大的母爱
深切的怀念
北海看花懂母心
双腿瘫痪,暴怒无常
母亲病重隐瞒病情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史铁生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2.通过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母亲的形象。
3.理解文章将浓烈的感情浸透于叙事之中,并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4.引导学生理解母亲深沉伟大、毫不张扬的母爱,并进一步体会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将浓烈的感情浸透于叙事之中,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描写人物。
学习难点:体会文中深刻的情感,感受母爱的至高力量。
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朗读此类情感性散文才能真正感受到这类散文的魅力,只有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情,文中的情感才会对你的阅读有所回应;
2.找出一些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语句,并分析为何这些句子能如此充分地表现出情感力量;
3.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与动作描写,学习细节描写与动作描写的写作方式。
4.阅读文章之后,回忆自己与母亲相处的细节,选取一两个用语言记录下来。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描写。
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描就是描绘,写就是摹写。描写就是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者一般综合使用描写、叙述等方法来塑造形象。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2.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F%99%E8%BF%B0%E6%96%B9%E6%B3%95 / 7345865"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6%8F%92%E5%8F%99 / _blank )。
插叙的作用:
内容:(1)补充交代什么内容,使内容充实丰富、中心鲜明。 (2)使文章波澜起伏。(3)塑造人物怎样的形象等。
结构:与上文……照应;为下文……铺垫。
二、预习任务
1.查资料,识记作者及文学常识,识记生字词(音、形、义)。
2.朗读课文,注意注音、停顿、语速、语调及感情。
3.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作者为什么怀念母亲,怀念母亲的什么,你感觉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预习检测
1.阅读课内文段,回答问题。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摊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 )改为( ) ( )改为( )
(2)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侍弄( ) 忍住( )
(3)从描写方法看,文段主要运用 描写和 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作者为什么会怀念母亲?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4.文章结尾为什么写花?
【课中导读】
自主学习:【分段式阅读理解】
一、第一自然段
1.哪些地方表现了我的“暴躁无常”?为什么我会“暴躁无常”?
2.母亲在我“暴躁无常”时,态度怎样?表现了什么?
3.“我”的双腿瘫痪之后,母亲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这句中“扑”一字用得好,请说说你的理解。
当“我”喊着活着没劲时,母亲“忍住哭声”说出娘儿俩好好儿活的话,此时母亲心里很苦,但她为什么要“忍住哭声”呢?
(3)“母亲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爱儿子的情感。
B.这是母亲对儿子的劝慰和鼓励,用母爱去抚平儿子心头的创伤。
C.这也是母亲对自己的鼓励,因为她此时已重病缠身。
D.这是母亲对儿子的欺骗,因为两个人都不可能好好活下去了。
二、第三自然段
1.文中写到“我”坐在窗前看落叶,“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2.“央求”换成“期待”好吗 为什么
3.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这说明什么?
三、第六自然段
已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四、第七自然段
1.文中最后写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段描写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
2.前面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最后“我”说“要好好儿活”有什么意义?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用?
3.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 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合作探究:【综合式阅读理解】
【内容及主题探究】
1.朗读课文,思考:围绕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照料写了几件事。
画出文中写花的句子,文章反复写“看花”的原因有哪些?
3.朗读课文,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说说课文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4.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5.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6.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
【写法探究】
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②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8.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拓展延伸:【知识、情感心得总结】
这篇课文朴实无华,感人至深,因为母爱是人类最神圣的感情。同学们,你还了解哪些关于母爱的作品、故事?在你的生活中感受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了吗?请说一说。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知识、情感)?
【课后导练】
一、选择题
1.下面的句子是什么描写,选择正确的答案。
A.神态 B.语言 C.动作
(1)他憔悴的脸显出央求般的神色。( )
(2)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
2.“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意思是( )
A.母亲很难过我的双腿瘫痪了 B.母亲怕我心里难过
C.我的双腿瘫痪后,母亲变得神经质 D.母亲怕刺痛我的心
3.“她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意思是( )
A.她离开家了 B.她死了 C.她生气了 D.她住在医院里了
4.母亲昏迷前说的话,说明( )
A.母亲最爱自己的两个孩子 B.母亲最想自己的两个孩子
C.母亲最不放心自己的两个孩子 D.母亲这时已经不清醒了
5.第一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C.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6.对第6段中“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了母亲的病很危险 B.揭示了母亲不幸的命运
C.侧面表现了崇高的母爱 D.揭示了母亲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B.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C.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二、简答题
1.“她去了,就再也没回来。”这是汉语的一种委婉表达。在你的母语里有哪些词和句子委婉地表达“死”的?
2.写出两句描写秋天的诗句并背下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史铁生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2.通过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母亲的形象。
3.理解文章将浓烈的感情浸透于叙事之中,并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4.引导学生理解母亲深沉伟大、毫不张扬的母爱,并进一步体会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将浓烈的感情浸透于叙事之中,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描写人物。
学习难点:体会文中深刻的情感,感受母爱的至高力量。
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朗读此类情感性散文才能真正感受到这类散文的魅力,只有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情,文中的情感才会对你的阅读有所回应。
2.找出一些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语句,并分析为何这些句子能如此充分地表现出情感力量。
3.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与动作描写,学习细节描写与动作描写的写作方式。
4.阅读文章之后,回忆自己与母亲相处的细节,选取一两个用语言记录下来。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描写。
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描就是描绘,写就是摹写。描写就是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者一般综合使用描写、叙述等方法来塑造形象。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2.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F%99%E8%BF%B0%E6%96%B9%E6%B3%95 / 7345865"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6%8F%92%E5%8F%99 / _blank )。
插叙的作用:
内容:(1)补充交代什么内容,使内容充实丰富、中心鲜明。 (2)使文章波澜起伏。(3)塑造人物怎样的形象等。
结构:与上文……照应;为下文……铺垫。
二、预习任务
1.查资料,识记作者及文学常识,识记生字词(音、形、义)。
2.朗读课文,注意注音、停顿、语速、语调及感情。
3.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作者为什么怀念母亲,怀念母亲的什么,你感觉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预习检测
1.阅读课内文段,回答问题。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摊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 )改为( ) ( )改为( )
(2)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侍弄( ) 忍住( )
(3)从描写方法看,文段主要运用 描写和 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作者为什么会怀念母亲?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4.文章结尾为什么写花?
答案:
1.(1)“摊”改为“瘫” “锤”改为“捶” (2)shì rěn (3)语言 动作
2.是母亲给以博大而深沉的爱,使他有了生活的勇气并逐渐成长。
本文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歌颂了至真至纯的伟大母爱,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
3.线索——看花
4.在文章结构上呼应前文;在内容上借菊花寄托“我”对母亲的无限怀念。
【课中导读】
自主学习:【分段式阅读理解】
一、第一自然段
1.哪些地方表现了我的“暴躁无常”?为什么我会“暴躁无常”?
2.母亲在我“暴躁无常”时,态度怎样?表现了什么?
3.“我”的双腿瘫痪之后,母亲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
4.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这句中“扑”一字用得好,请说说你的理解。
(2)当“我”喊着活着没劲时,母亲“忍住哭声”说出娘儿俩好好儿活的话,此时母亲心里很苦,但她为什么要“忍住哭声”呢?
(3)“母亲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爱儿子的情感。
B.这是母亲对儿子的劝慰和鼓励,用母爱去抚平儿子心头的创伤。
C.这也是母亲对自己的鼓励,因为她此时已重病缠身。
D.这是母亲对儿子的欺骗,因为两个人都不可能好好活下去了。
答案:
1.抓住砸”、“摔”等动词。 痛苦和绝望
2.“悄悄”“躲” 不忍心看儿子受折磨 “听” 担心儿子想不开
3.因为她一心扑在瘫痪的儿子身上,无心再侍弄花。
4.(1)“扑”字写出动作速度快、幅度的大的特点,形象地表现母亲不顾一切,竭力制止儿子的自虐行为,不忍心孩子再受伤害,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母亲怕自己的哭泣引得儿子更痛苦、绝望,为了安慰、鼓励儿子,所以忍住哭声,体现了伟大的母爱和坚忍的个性。
(3)D
二、第三自然段
1.文中写到“我”坐在窗前看落叶,“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2.“央求”换成“期待”好吗 为什么
3.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这说明什么?
答案:
1.母亲害怕落叶的景象更引起“我”的伤感。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2.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3.因为母亲觉得儿子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终于又有了兴趣;能使儿子得到快乐就是她最大的快乐,即使责备她,她也不放在心上;这说明母亲有着最伟大、最无私的母爱。
三、第六自然段
已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艰难的现实处境:自身体弱多病;儿子没有走出痛苦的精神阴影;自身病情不能也不愿让儿子知道。
四、第七自然段
1.文中最后写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段描写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
2.前面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最后“我”说“要好好儿活”有什么意义?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用?
3.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 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
1.不多余。作者在结尾浓墨重彩地描写这些菊花,既表现了作者已经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嘱托,要活出生命的多姿多彩;也暗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带着感激与自责。
2.第一段母亲说的意思是你虽然瘫痪了,但是还有娘照顾,要有勇气和信心好好活下去。这是母亲的心愿,也是母亲的恳求。最后一段“我”说的意思是母亲虽然离开了,仍要和妹妹相依为命,遵照母亲的意愿好好地、坚强地活下去,作为对母亲的纪念。这样写有首尾呼应的作用。
3.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合作探究:【综合式阅读理解】
【内容及主题探究】
1.朗读课文,思考:围绕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照料写了几件事。
2.画出文中写花的句子,文章反复写“看花”的原因有哪些?
3.朗读课文,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说说课文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4.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5.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6.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
答案:
1.①“我”发脾气,母亲抚慰我。 ②母亲为“我”隐瞒病情。
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④母亲临终嘱托。
2.(1)“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线索。
(母亲央我看花—我答应看花—母亲去世不能陪我看花—我和妹妹看花)
(2)妈妈央求我看花是希望我早日摆脱瘫痪给我带来的阴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和希望。看花是母爱的体现。
(3)结尾写我去看花,说明我已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并完成母亲的遗愿。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
(4)母亲生前爱花,反复写看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3.课文两次写到了秋天,一次在母亲即将去世前,一次在母亲去世后多年,“我”和妹妹去北海公园看花。题目为“秋天的怀念”,其主要寓意为在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
4.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5.课文最后一段详写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格,也表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6.本文通过叙写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以后暴怒无常的“我”,写出了母爱的无私、忘我和伟大,抒发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歉疚之情。
【写法探究】
7.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②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8.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答案:
7.①(1)点明季节秋天。(2)落叶渲染出秋天萧瑟的气氛(3)烘托我孤独、痛苦、绝望的心境。
②(1)写出菊花蓬勃的生命力。(2)秋风中绽放的菊花象征着我已从痛苦绝望中走出来,变得乐观坚强。
8.(1)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作用 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爱花,爱生活,为了儿子放弃自己的兴趣,放弃对生活的享受,表现出母亲的无私。结构:为下文母亲央我看花及我用看花的方式缅怀母亲做铺垫。
(2)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病情的严重。 在重病的情况下,她仍无微不至、不厌其烦地关心我,开导我,更表现出母亲的坚强和隐忍。结构:为下文母亲离世做铺垫。
(3)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内容:补充交代母亲临终前仍牵挂自己的儿女,为儿女操劳,表现母爱的无私伟大。结构:为下文我懂得母亲没说完的话做铺垫。
拓展延伸:【知识、情感心得总结】
这篇课文朴实无华,感人至深,因为母爱是人类最神圣的感情。同学们,你还了解哪些关于母爱的作品、故事?在你的生活中感受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了吗?请说一说。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知识、情感)?
【课后导练】
一、选择题
1.下面的句子是什么描写,选择正确的答案。
A.神态 B.语言 C.动作
(1)他憔悴的脸显出央求般的神色。( )
(2)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
2.“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意思是( )
A.母亲很难过我的双腿瘫痪了 B.母亲怕我心里难过
C.我的双腿瘫痪后,母亲变得神经质 D.母亲怕刺痛我的心
3.“她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意思是( )
A.她离开家了 B.她死了 C.她生气了 D.她住在医院里了
4.母亲昏迷前说的话,说明( )
A.母亲最爱自己的两个孩子 B.母亲最想自己的两个孩子
C.母亲最不放心自己的两个孩子 D.母亲这时已经不清醒了
5.第一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C.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6.对第6段中“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了母亲的病很危险 B.揭示了母亲不幸的命运
C.侧面表现了崇高的母爱 D.揭示了母亲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B.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C.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二、简答题
1.“她去了,就再也没回来。”这是汉语的一种委婉表达。在你的母语里有哪些词和句子委婉地表达“死”的?
2.写出两句描写秋天的诗句并背下来。
答案:
一、选择题
1.(1) A (2) C (3)BC
2. B
3.B
4. C
5.A 解析:B项母亲忍受不了、C项却又无可奈何、D项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均不合母亲的形象。
6. D 解析: D 揭示了母亲坚韧、顽强的性格正是经历过千辛万苦的磨练才形成的。
7. B
二、简答题
1.词和词组:老了 仙逝 驾崩(对皇帝) 辞世 与世长辞 上天堂 跨鹤西游
句子:见毛主席他老人家去了。
他睡了,不会再醒了。
2.答案不唯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