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卫与复活任务群学习 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大卫与复活任务群学习 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4 12:2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卫·科波菲尔》《复活》任务群学习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人物成长的精神轨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典型意义,丰富自己对文学形象、文学作品表现的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理解。
2.深入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风貌,感受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
3.从“心理描写”入手,探究小说的艺术手法,积累文学鉴赏经验,感受小说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
1. 分析形象:①能够用批注法分析人物性格;②结合背景,分析形象的典型意义。
2. 通过梳理比较,思考外国人物形象和小说技法的独特价值。
教学难点:
1. 通过阅读领略不同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风貌,感受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探讨文化差异,提升文化鉴别力。
2. 选择喜欢的一篇小说,从中选取感兴趣的某一要点,撰写赏析文章。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引导点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任务,分组研习:
任务一:性格与意义 结合内容,分析书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任务二:成长与孤独 《大卫》和《复活》都是带有自传性质的“成长”小说。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了大卫和聂赫留朵夫的“精神成长”。
任务三:环境与文化 小说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请结合《大卫·科波菲尔》《复活》所描写的内容,谈谈小说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特点。
任务四:心理与视角 找出两篇课文中有关心理描写的典型语句,并分析其方法及作用;简要分析两篇小说主要的叙事角度及作用。
二、分组研习成果交流展示,教师点评、点拨并展示参考要点。
1、小组(一)展示,教师点评点拨并展示:见PPT。
2、小组(二)展示,教师点评点拨并展示:
大卫·科波菲尔:在货行当童工,孤苦伶仃,无人鼓励、支持,艰辛的生活让他懂得了独立自强;和米考伯一家呆在一起,他们的善良、乐观,给他带来了温暖和面对生活的勇气,形成了其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不幸触动了他,让他感到自身的罪恶、贵族生活的邪恶,产生忏悔之心;玛丝洛娃精神上的麻木,促使聂赫留朵夫人性中的善的意识的觉醒。
3、展示狄更斯和列夫托尔斯泰经历,说一说小说中带有自传色彩的内容。
①狄更斯出身小职员家庭。12岁父亲因负债被捕,关在债务人监狱。数周后,其母及幼年子女们也迁入其中。此前,狄更斯已进入鞋油作坊当童工,因此没有随家人住进监狱,而是独自在朋友家借宿。13岁,狄更斯进入学校读书。14岁,全家因欠缴房租而遭驱逐,狄更斯被迫辍学,在律师事务所当学徒。19岁,狄更斯担任记者,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故事、随笔等,成为一个多产的作家。
②列夫·托尔斯泰出身贵族。上大学时对哲学特别是道德哲学产生浓厚兴趣,退学后到军中服役并开始创作,退役后出国游历,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回国后,在自己庄园试行解放农民。创办多所农民子弟学校。婚后,逐渐克服了思想危机,脱离社交,安居庄园,创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在70至80年代弃绝本阶级,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1899年出版《复活》。1910年10月28日从家中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11月20日在途中车站逝世。
4、课堂自由探讨交流: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卫、聂赫留朵夫都是孤独的,请结合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说说他们孤独产生的各自原因及你对孤独的理解。
明确:大卫·科波菲尔的孤独源于家庭的不幸,尚未出生便失去父亲,幼年丧母,继父一家冷酷以待,使他的心灵蒙上了孤独的阴影。
聂赫留朵夫的孤独源于他在思想上,在行动上都背叛了自己的阶级,不被公爵阶级所理解,成为了一位立于时代潮头的孤独的改革者。
5、小组(三)展示,教师点评点拨并展示:
《大卫·科波菲尔》反映的是英国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历史。这一时期看似繁荣,实际上潜藏着严重的社会问题:资本家剥削、压榨童工问题,底层百姓生活悲惨。
《复活》反映的是俄国十九世纪沙皇统治下的社会现实。一方面上流社会生活腐化、堕落;另一方面,底层百姓生活艰难,犯罪问题突出,人性堕化。
知识补充:《大卫·科波菲尔》和《复活》都属于现实主义小说。现实主义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
①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②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③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④现实主义文学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6、小组(四)展示,教师点评点拨并展示:
心理描写:
《大卫·科波菲尔》:①它们全都出现在我的眼前,就跟当年那倒霉的日子里......
借助对货行恶劣的工作环境的描写,突出了这里的极度破败、肮脏。而这一切给大卫的内心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留下了心理阴影,以至于一旦想起,便记忆犹新,宛如近在眼前。
②我呜咽着,仿佛我的心窝也有了一道裂口,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似的。
借助神态描写,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希望破灭后深感羞辱、痛苦、绝望的心理状态。
《复活》:①“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借助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如今的悲惨境遇,其内心的深深愧疚与负罪感。
②“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
此句运用了语言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传达出聂赫留朵夫复杂的心理状态。既写出了他直面现实、真心认罪的一面;同时也表现了他的内心还有所顾忌,有些羞臊,他的忏悔之情还没有充分、坦诚地表露出来。
③“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
这两句内心独白后面的潜台词是不言而喻的:既然她无可救药,难道还要作自我牺牲吗?
④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这里作家直接站出来,以第三者的身份剖析聂赫留朵夫的心理矛盾,揭穿他的“善”与”恶”两种思想的斗争。这种手法能够随时变换角度,步步深入,把人物内心世界最隐秘的东西和盘托出。
小结:心理描写的方法非常丰富。①可通过内心独白的方式直陈心曲,一般使用第一人称,犹如电影中人物思考时的画外音,是倾吐衷肠、透露“心曲”的一个重要手股。②可借助神态、语言、动作、环境等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③可以利用心理剖析的方式,让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进行直接描述,一般使用第三人称。④心理描写方式的选用取决于小说的选材特点、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以及作家的创作风格等因素。
叙述视角:
《大卫·科波菲尔》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形式,而且是儿童视角,使这部自传性回忆小说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主人公“我”能用自己的话语回顾其成长历程,塑造自我形象,确立自我特征,读者也可以亲历主人公认识自我的心路历程。
《复活》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视角,叙述者可以随时随地出现在任何角落来向读者报道事件的细枝未节,这种全知性的叙述成为《复活》得以塑造广阔社会画面的前提和基础。小说中的全能全知型叙述视角由第三人称发出,在深入人物形象内心、洞察其心理过程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知识补充:
①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具有真实感、纵深感但视角单一。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不仅能满足读者理所当然的好奇心,而且也可以解除作者势难避免的顾虑。除此以外,故事至少显得像是亲身的经历,真实可靠,对读者既有说服力,同时也可以消除他的顾虑。单一视角的优点难以掩饰它的缺点,即不利于表现宏大的场面,无法准确地描绘人物行动,更不利于心理分析,因此受到一定的局限。
②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具有抒情性、亲切感,但视角受限。第二人称叙述与第一、三人称叙述的明显差异,就在于它的强烈的感情倾向。因为第一人称叙述,主要有利于“我”的心怀的袒露;而第三人称叙述,则似乎有冷眼旁观的意思;第二人称的一声“你”,则顿时让读者心中一热,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促膝谈心了。但这种叙述角度,不易于深入人物内心,视角会受到一定限制。
③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具有全知性、外在式,但易降低真实感。大多数小说,都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这样可以用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也称为全知叙述、上帝视角,虽然这个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任何一个角色,但是故事中所有的人物和事件对他来讲都没有秘密,他什么都知道,他的特点是全知性,无视角限制,这是一种充分自由的外在式的视角。但所有的叙述都是他片面的观察,带有他主观的意识,易降低真实感。
三、能力提升,撰写赏析文章:
选择本单元中你喜欢的一篇小说细加研读,从中选取感兴趣的某一要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赏析文章。
写法点拨:
①选取要点,写深写透;
②结构简明,叙、析、评结合;(叙,就是对作品内容进行引用、转述或概述;析,就是针对所叙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突出针对性;评,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作出评价。)
③表达自己对外国小说的独特体验与认识。(相关资料包括一些学者的解读,这解读可以是对一位小说家的理解,如杨照的《对决人生:解读海明威》等;也可以是对一篇小说的分析,如昂智慧的《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解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相关资料还包括有关人物的传记、访谈录等,比如《托尔斯泰传》《番石榴飘香》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