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习主题 国家的生产与社会变革 讲学稿(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学习主题 国家的生产与社会变革 讲学稿(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9-21 14:12:47

文档简介

第5课 西周的兴亡
【课程标准】
(1)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2)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重点:1、牧野之战与西周建立。
2、分封制。
难点:分封制。
一、预习回答:
1、知道周武王灭商的时间、战役。
2、记住西周建立的时间、人物和都城。
3、了解什么是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西周重要的封国有哪些,封国的国君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4、在《西周分封略图》上圈出都城和重要的封国。
5、知道西周结束的时间和标志分别。
二、课堂学习和讨论:
导入:夏朝(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商朝(盘庚迁殷、强盛) 西周
1、明确商朝“殷”和周族兴起的泾水、渭水流域在《商朝略图》的位置。
2、学生讲述牧野之战的时间是 、地点 、交战双方 、大体过程、结果 和影响 。(讲述周武王灭商的故事)
3、小组竞赛法完成“分封制”的相关问题,制作一幅《西周分封略图》。
4、讨论“嫡长子继承制”
5、公元纪年法的运用;从公元前841年以后,我国已有确切的纪年,之后的时间前就不能加“约”字了。
6、与本节课有关的成语和典故有哪些?
课堂小结:夏朝统治了400多年,商朝统治了500多年,西周统治了200多年,它们的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王朝,末期的统治者都什么腐朽,都是被原来的臣属者以武力推翻的。
三、检测练习:
1.《左传》中记载:在一个重要的仪式上,司空(官名)冉季代表周天子向周武王之弟康叔分赐疆土,司徒(官名)陶叔代表周天子向康叔分赐平民、奴隶。这一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奴隶制 D.分封制
2.下列反映西周历史的电影场景,明显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周王使用青铜器祭祀 B.奴隶使用铁农具劳动生产
C.王宫中摆放着一玉器 D.都城镐京商业繁荣
3.国家建立后面临的严峻现实,就是如何管理广大地区、统治人民、巩固统治。西周时期,周王实行了一种新的制度,这种制度是( )
A.禅让制 B.奴隶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
4.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5.西周时期,规定诸侯有镇守疆土、交纳贡税、保卫王室等义务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禅让制 C.世袭制 D.中央集权制
6.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至今大约多少年?( )
A. 2054年 B. 3056年 C. 963年 D. 4078年
7.连线:
王朝 开始时间 建立者
西周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 成汤
夏朝 约公元前1046年 姬发
8.你认为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点有哪些?
四、疑问与思考:第6课 春秋争霸
【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
重点:1、“春秋”和“春秋五霸”。
2、“齐桓公首霸”。
难点:1、王权衰落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吴王阖闾、夫差与越王勾践三人之间的关系。
一、预习回答:
1、什么是“春秋”?记住春秋时期的起止时间。
2、记住“春秋五霸”先后有哪些?
3、在《春秋列国形势图》上找出齐、晋、楚、吴、越的位置并把它们圈出来。
4、理解齐桓公首霸的原因和标志。
5、讲述晋楚争霸的简要经过和重要战役?
6、讲述吴越争霸的简要经过。
二、课堂学习和讨论:
1、制作从夏朝开始的中国历史的发展线索:
夏朝 商朝 西周 春秋 战国
(约前 世纪开始)(约前 世纪)(约前 世纪—前 年)
2、西周王权衰落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阅读P31)
3、填出齐、晋、楚、吴、越在《春秋列国形势图》的方位:
( )
( )
( ) ( )
( )
地理优势:
4、齐桓公首霸 管仲相齐实行改革
旗号:“尊王攘夷”
标志:
5、写出与本课有关的成语:
课堂小结:
三、检测练习:
1.成语“一鸣惊人”与下列哪一位人物有关?(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孝公
2.采用“尊王攘夷”策略,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 )
A.晋文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3.晋文公称霸,三家分晋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4.《论语》中说“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是古人对下列哪一历史时期政治局面的描述(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5.历史典故“卧薪尝胆”曾被拍成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它反映的史实是( )
A.武王伐纣 B.分封诸侯 C.诸侯争霸 D.秦并六国
7.春秋时期,最早实现称霸的诸侯是( )
A.齐桓公 B.楚庄王 C.晋文公 D.越王勾践
8.史书上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个体农耕取代了集体耕作 B. 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C. 封建制度的确立 D. 曲辕犁的推广
四、疑问与思考:第二学习主题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4课 夏朝和商朝
【课程标准】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重点:1、夏朝的建立。
2、盘庚迁殷。
难点:1、夏朝建立的标志。
2、国家的含义及其形成原因。
一、预习回答:
1、记住夏朝建立的时间、人物和统治地区。
2、知道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3、记住商朝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盘庚迁殷的时间。
4、在地图上找出夏朝的统治中心和商都殷的地理位置。
5、了解商朝繁荣的表现:商朝的疆域“四至”和经济发展状况。
二、课堂学习和讨论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1、公元纪年法:
(1)公元元年;(2)公元前和公元后;(3)世纪;(4)年代;
(5)公元纪年法无公元0年。
(6)数轴与公元纪年法年代轴的区别
数轴:. . . . . . . .
年代轴:. . . . . . .
2、讨论:国家的含义及其形成原因。
3、在《商朝略图》上找到“四至”和殷。
商朝
4、商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基本情况。
课堂小结:
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人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发展。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400多年后,商朝取代了夏朝。在盘庚迁殷后,商朝逐渐强盛、鼎盛,统治500多年后,纣王的残暴统治使商朝加速灭亡。
三、检测练习:
1.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第一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夏朝的最后一位王是( )
A.夏桀 B.禹 C.纣王 D.幽王
3.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国家距今已有( )
A.2000年左右 B.3000年左右 C.4000年左右 D.5000年左右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 东周
5.夏朝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分别是( )
A.约公元前2700年;禹 B.约公元前2070年;禹
C.约公元前2007年;启 D.约公元前2070年;启
6.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于( )世纪
7.、商朝时,人们用哪些材料制作工具、生活用具和武器?比起其他材料来,青铜有什么优越性?
四、疑问与思考:第8课 商鞅变法
【课程标准】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重点:1. 商鞅变法的内容。
2. 商鞅变法的评价。
难点:1. 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观点分歧。
2. 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
一、预习回答:
1、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2、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3、记住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
4、写写秦国新都城的地名。
5、认认本课的插图分别反映的内容。
6、怎样评价商鞅变法。
二、课堂学习与讨论:
1、导入:战国 战国七雄 合纵与连横 “战”与“变”
2、讨论:商鞅变法的原因有哪些?
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秦国较落后,处于落后挨打局面。
3、讲述“立木赏金”的故事。
4、分角色表演: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观点分歧。
5、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6、问题探究: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谋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擒公子卯,拒绝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地,举兵抵抗,结果失败,最终被车裂而死。有人说,商鞅死了,其变法也最终失败了,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不同意。因为变法的成败不在于变法者的生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虽死,但变法获得成功,因为秦国经济得到发展,战斗力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课堂小结:秦孝公为改变落后挨打局面,任用商鞅推行了一系列措施—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迁都咸阳、推行限制,严明法令,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三、检测与练习:
1.某校七年级二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这课中,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A.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B.乙同学扮演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获得奖励 C.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D.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废除土地私有制
2.商鞅变法发生在( )
A.魏国 B.齐国 C.楚国 D.秦国
3.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奖励军功,按劳授爵”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③改革措施体现了法家思想 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 下列哪一措施不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 )
A.改革土地制度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建立分封制
5.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国力,下列各项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尊王攘夷”,扩充疆界
③奖励耕战 ④没有军功的旧贵族仍享有特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农民想获得爵位最好的途径是( )
A.努力种田织布 B.在战争中建立军功
C.努力开垦荒地 D.经商发财
7.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为那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
A.魏国 B.吴国 C.秦国 D.晋国
8.“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这是《史记》对战国时期一次变法的记载,实施这次变法的人物是( )
A.商鞅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北魏孝文帝
9.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其主要内容不包括( )
A.改穿汉服 B.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 D.奖励耕织
10.经过下列哪次改革,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
A.晋文公改革 B.管仲改革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
11.“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的制度由来已久,这种制度开始于( )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唐朝
四、疑问与反思: 第7课 战国争雄
【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
重点:1.“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
2.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著名军事家。
难点:“合纵”和“连横”的含义。
一、预习回答:
1、理解“战国”的含义,记住战国开始的时间。
2、记住战国七雄,并在《战国形势图》上找出。
3、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
4、记住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和军事家。
5、了解“合纵”和“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
二、课堂学习与讨论:
导入: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1、. 春秋 . 战国 .
公元前770年 前475年 前221年
2、 “战国七雄”指哪几国?其都城分别是?在地图上找出其位置。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中)
请填出图中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1)请填出图中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A
B
C
D
E
F
G
(2)H和I是战国时期两个著名战役的地点,请分别写出这两地的地名。 H I
3、讲述“围魏救赵”和长平之战,军事家的故事。
4、了解“合纵”和“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



秦 魏


课堂小结:
三、检测练习:
1.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2.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具,对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青铜农具 ②石斧、石锛 ③六角形铁锄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3.2009年5月21日,《中国节·端午》特别节目在浙江余姚录制。众多知名学者和外国友人共聚河姆渡遗址,解读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这有利于( )
①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②消除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③外国友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④浙江传统文化的传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战国时期是指 ( )
A.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B.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
C.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D.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5.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
A.齐国 B.晋国 C.楚国 D.赵国
5.人物下列中,生活在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是( )
A.孙武 B.张仪 C. 孙膑 D.苏秦
四、疑问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