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习主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 讲学稿(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学习主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 讲学稿(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9-21 14:13:03

文档简介

第一学习主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课程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重点:北京人。
难点:1、通过极其有限的材料,理解元谋人极为重要的地位。
2、北京人各部分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原因。
3、山顶洞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特点及其掌握人工取火技术的依据。
一、预习回答:
1、记住元谋人生活的时代和地域,理解元谋人在中国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2、记住北京人生活的时代和地域?看看北京人的前额、眉骨和嘴部与现代人有什么不同?
3、在地图上找一找元谋、周口店的位置。
4、了解什么叫旧石器?哪些古人类使用旧石器?
5、理解原始人用火有什么意义?
6、记住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域?把握山顶洞人的头部与北京人头部哪些地方不一样?
7、了解山顶洞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特点及其掌握人工取火技术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二、课堂学习和讨论
导入: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了人类历史。。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个社会形态,可以分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三部分
1、中华大地上何时开始有人类活动?在地图上找元谋县的地理位置。
2、阅读P3小字部分内容,了解北京人生活的自然环境。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和各部分发展的不平衡及其原因。
北京人的“模样”
(分部位) (整体形象)
上肢(与人极相似)
( )
下肢(与人基本一样) ( )
额骨低平
头部 ( )
眉骨突出
嘴部前伸
4、讨论:原始人用火有什么意义?想象:“北京人的一天”。
5、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时代、体质特征、工具制作技术、生活(用火和穿着)等方面。
6、山顶洞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特点及其掌握人工取火技术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比较
北京人 山顶洞人
生活时代
体质特征 已具有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保留一些 的特征 和现代人基本一样
工具制作技术 简单
生活 用火 使用 火
穿着 不能制作衣服 能制作衣服
课堂小结:
中国境内至少在170万年前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有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三、检测练习:
1.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要考察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生活的遗址,他们应该去( )A.北京周口店 B.云南元谋 C.浙江余姚 D.陕西西安
2.假如你去北京旅游,你可以参观下列哪个原始人类遗址( )
A.周口店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半坡遗址
3.某校同学准备利用暑假实地考察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
A. 北京房山 B.陕西蓝田 C. 云南元谋 D.浙江余姚
4.小明来到周口店龙骨山,他可以了解到生活距今 的北京人。( )A.80~30万年前 B.70~30万年前 C.70~20万年前 D.80~20万年前
5.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这说明北京人( )A.已经会使用火 B.已经开始过定居生活
C.已经有了私有财产 D.已经开始过农耕生活
6.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元谋人 D.半坡人
四、疑问与反思: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重点:河姆渡遗址。
难点:1、“新石器”的含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一、预习回答:
1、在P7《重要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分布图》上找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及它们所处的大河流域。
2、记住河姆渡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什么是“新石器”。
3、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的工具有哪些?房屋有什么特点?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居民生产影响有哪些?
4、记住半坡居民生活的时代和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5、了解半坡居民的生产状况(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渔猎业)
6、知道大汶口中晚期的墓葬有什么特点?它说明了什么?
二、课堂学习和讨论:
导入:元谋人 北京人与旧石器 农耕文化
1、在《重要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分布图》上找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及它们所处的大河流域。
2、河姆渡原始居民是如何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保障自己的生存并促进自身发展的?
生存环境特点 生产生活突出特点
气候温热湿润,雨量充沛 原始农业:种植 原始畜牧业:饲养 等房屋: 结构(防湿通风性能好)
湖泊沼泽密布 采集业:利用舟船,采集 捕捞业:捕捞鱼蚌
3、半坡居民的生产活动
原始农业:种植( )( )( )
半坡居民的生产 原始畜牧业:饲养( )( )( )( )( )等
原始手工业:织麻、( )。
渔猎业:捕鱼、狩猎。
4、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共同点。(引导学生归纳)——都是( )的遗址,都出土了( ),都出土了( )和陶器,都发现了( )的骨头等。
课堂小结:我国从7000年前开始,陆续出现了原始农耕文化遗址,有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这些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
三、检测练习:
1.“民以食为天”,从野食充饥到农耕种植是人类生活史上的飞跃。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远古居民是(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2.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火的使用 C.能建造房屋 D.使用陶瓷
3.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至尊国礼”(即世界各国领导人馈赠给我国领导人的珍贵礼品)在西安半坡博物馆隆重展出。下列关于该博物馆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它是在半坡遗址发现后建立的 ②它只是用来收藏和展示“至尊国礼”
③它展出了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历史文物 ④它展示再现了我国原始农耕的图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历史老师在介绍我国一处早期文化遗址时,提到“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5.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居民是( )
A.北京人 B.丁村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6.我们中国人见面喜欢问“你今天吃什么菜?”历史上,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这个最早种植地你认为是( )
A.北京周口店 B.浙江河姆渡 C.陕西半坡 D.云南元谋
7.下列一组文物图片集中反映了哪一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8.穿越时空隧道,去体验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你不能够体验到的是( )
A.吃上用陶器煮熟的猪肉      B.穿着麻布缝制的衣服          
C.用石刀收割农作物水稻      D.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中
四、疑问与反思:第3课 远古的传说
【课程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重点:1、农业起源的传说。
2、炎帝、黄帝与华夏族的形成。
3、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1、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
2、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
3、“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一、预习回答:
1、知道什么是传说。
2、记住黄河流域的两个重要部落是?
3、以我国原始农业的出现为例,谈谈传说和史实的区别和联系。
4、在地图上找出炎帝、黄帝和蚩尤活动地区,指出阪泉、涿鹿的地理位置,标出炎陵县和黄陵县。
5、写出华夏族的形成过程
6、理解什么是“禅让”?它的实质是什么?
7、探究:大禹治水的传说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什么重要信息?
二、课堂学习和讨论:
导入:早期人类 农耕文化 (史料证明)
传说 (映证和拓展)
1、讨论:传说和史实的区别和联系。
2、在地图上落实炎帝、黄帝和蚩尤活动地区,指出阪泉、涿鹿的地理位置,标出炎陵县和黄陵县。
3、华夏族的形成和发展:
( )
( ) ( ) ( ) 汉族
蚩尤
其他部落
4、“禅让”的含义及其实质
5、鲧治水和禹治水的对比
鲧 禹
堵塞
失败
6、大禹治水的传说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什么重要信息?
课堂小结: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部分组成,本课利用传说资料,探询中华文明的起源,作为第1、2课的补充和拓展。
三、检测练习:
1.在我国古老传说的人物中,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始祖”的是(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2.“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这是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拜谒何处时的祭文?( )
A.炎帝陵 B.黄帝陵 C.始皇陵 D.中山陵
3.“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每年清明节,为纪念中华民族的这位人文始租,数万华夏子孙会聚在他的陵前,以“九鼎八簋”的传统礼制及浩大乐舞举行祭祖活动。你知道这位“人文始祖”是( )
A.尧 B.舜 C.禹 D.黄帝
4.相传造宫室、车船、衣裳等,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是(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5.右图中的人物被中华民族尊称为“人文初祖”,他是( )
A.禹 B.舜 C.黄帝 D.炎帝
6.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7.被毛泽东称为“赫赫始祖,吾华肇始”的人文初祖的是( )
A.黄帝 B.炎帝 C.禹 D.尧
8.根据禅让传说,下列各项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尧—禹 B. 尧—禹—舜 C. 尧—舜—禹 D. 禹—舜—尧
四、疑问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