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习主题 国家的生产与社会变革 学教一体案 (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学习主题 国家的生产与社会变革 学教一体案 (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9-21 14:20:43

文档简介

第5课 西周的兴亡 学教一体案(张允江)
一、学习目标
1、记住西周兴亡的时间、国君、都城;列举西周分封制基本内容。
2、理解分封制实施的目的、意义;分析西周灭亡的原因,认识人心向背的重要影响。
二、预习准备
1、公元前1046年 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后,建立了周朝。前期的都城在 ,(今陕西西安)历史上成为西周。 在位时,西周各种矛盾空前激化。公元前771年, 攻破镐京,西周结束。
2、为控制 ,周王让自己的 、 、 和一些 的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这一制度历史上称为 。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 个封国,重要的有鲁、 (最东)、燕(最北)、 (最西)、宋(最南)等。受封的诸侯从周王那里得到 和 。为此他们必须拥戴 为天子;定期朝见 ,参加 主持的重要典礼仪式;贡献 和 ;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
三、学习内容
(一)预习交流
(二)导入 播放《封神榜》主题曲及片段,问学生是什么电视剧的主题曲,它能反映哪两个朝代的更迭?学生:回答(略)教师:点评并讲解,通过对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对夏商两个奴隶制国家有了了解。出示课件《商朝略图》,请学生注意殷的位置,指出在其后期走向衰落的同时,渭水流域的周族发展起来。问学生:那商是怎么灭亡的、周又是怎样建立的呢?
(三)西周的建立及分封制
1、请学生讲述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成语的来历?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这场战争相对周武王而言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老百姓是拥护还是反对的?”自学小字部分。
2、根据教材第26页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西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以及都城今天所处的位置。(1)建立时间: (2)建立者: (3)都城: (今天 )
3、要求学生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27、28页分封制一目,在教材中圈下来、讨论并回答。
(1)什么是分封制?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主要的封国有哪些?分布在什么地方?想一想我们常说的“燕蓟之地”“齐鲁大地”“三晋之地”的由来。
(3)诸侯国有什么权利?诸侯国君要向周王尽什么义务?
4、请学生结合上面第3题 “分封制”相关内容,观察28页地图,结合材料、分析回答:
材料一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材料二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三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材料四 封建亲戚,以藩屏同。
材料五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叙述的是一项什么制度?开始实行这项制度的人是谁?他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目的)?

(2)根据材料二判断这种制度封什么人为诸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人可以被封为诸侯。西周实行这种制度有何作用?受封的诸侯有哪些权力和义务?这说明诸侯国与中央政权有何关系?
(3)根据材料三,说明西周时期周天子的地位怎样?
(四 )西周的灭亡
1、 阅读29页小字部分,概括西周灭亡的原因:
(1)天灾: (2)社会问题: , ,
(3)周幽王:
2、阅读教材28内容,概况西周灭亡的时间和标志:(1)时间: (2)标志:
3、结合夏、商、周的灭亡,归纳它们灭亡的共同原因。
(五)问题探究 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在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这种事例比比皆是。请举出夏商周时期各一件史实说明“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六)知识梳理(略)
四、达标测试一
1、陕西西安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它曾经是西周的都城,当时被称为( )
A. 西安 B. 长安 C. 镐京 D. 朝歌
2、“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出自《诗经》的者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它描述的政治格局属于( )
A. 夏 B. 商 C. 西周 D. 东周
3、武王伐纣的性质属于 ( )
A.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B.平民和奴隶反抗压迫的斗争
C.奴隶主贵族领导推翻暴君的斗争 D.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争夺战争
4、导致西周灭亡的直接原因是 ( )
A.镐京“国人暴动” B.西北犬戎进攻西周 C.商周牧野大战 D.盘庚迁都到殷
5、成语生动形象,言简意赅。通过成语“反戈一击”,我们可以了解哪个朝代的历史(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达标测试二 见下图,回答问题:
(1)请写出西周的都城和武王伐纣的地点A: 。B: 。
(3)西周的统治区比商朝更大,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采取了一种 制度。
(4)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多少个封国。请写出图上五个重要封国的名称。
1、 2、 3、 4、 5、第6课 春秋争霸 学教一体案
(张 允 江)
一、学习目标
1、记住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和春秋五霸。理解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
2、分析春秋争霸的影响。
二、预习准备
1、春秋时期是从 年,周平王迁都到洛邑开始;结束与公元前 年。春秋五霸是 、 、 、 和 。
2、齐国的 ,他任用政治家 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齐国国力更加强盛。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在北方阻止了山戎、北狄对中原的进扰;在南方出兵阻止了楚军的北进。齐桓公以霸主的身份在 大会诸侯,周王派人送去物品表示慰问。
3、 后,晋文公召集诸侯会盟,周王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楚军北进中原,在 大败晋军。 终于一鸣惊人,成为中原的又一霸主。
4、春秋末期,南方的 国和 国加入了争霸行列。 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
三、学习内容
(一)预习交流
(二)导入 朋友情深莫过“管鲍之交 ”。春秋时期的管仲和好朋友鲍叔牙,曾一起经商,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因为鲍叔牙知道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而是因他家贫困; 管仲三次参加战斗都从阵上逃跑回来。面对人们的讥笑,鲍叔牙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在长期交往中,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管仲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
(三)学习“春秋五霸”一目
1、同学们知道春秋战国是怎么划分的吗?又怎么叫春秋的呢?这一时期,一方面是战火纷飞,各国的外交、军事和军事较量、社会改革等,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很多成语故事的来源。同学们能说出一些成语来吗?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目的有哪些?主要有哪五霸呢?
2、结合教材31页正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礼乐征发自天子出”。材料二:“礼乐征发自诸侯出”。——《论语·季氏》
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时期?两段材料说明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有何变化?
(2)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时期,这一特点表现在政治上就是王室 ,诸侯 ;
(3)记住五霸名称并在书32页地图上圈出“春秋五霸”所在的齐、晋、楚、吴、越诸侯国。
(四)学习齐桓公首霸一目 结合教材32页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
(1)孔子为什么对管仲评价这么高?除了“管仲相桓公”,“桓公”能称霸还有什么原因?
(2)标志“桓公霸诸侯”的事件是什么?
(五)学习晋楚争霸一目 结合教材33—35页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避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无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所以报也。”
材料二:楚庄王登位三年,终日郊游围猎,沉缅声色,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参冒死进谏,逢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伍参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请回答:(1)两则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哪两位霸主的争霸情况?请你指出两则材料中所包含的成语典故。
(2)这两位霸主的争霸战争都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战役,请你分别说出这两个战役的地点来。
(3)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的“退避三舍”呢?
(六)学习吴越争霸一目 结合教材35、36页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记》载,在争霸中,越国曾被吴国打败,被扣留在吴国多年,后来才返回越国。他忍辱负重,总结教训,下决心要让越国振兴起来。勾践亲自到田里耕作,吃简单的饭食,穿粗麻布衣服。相传,他还在座位上悬挂一苦胆,经常尝尝胆的苦味,并问自己:“勾践,你忘记战败的耻辱了吗?”他动员全国百姓加紧生产,重新组织和训练军队,任用贤才协助他治理国家。经过十年多的磨砺之后,他抓住一个好的时机,大举进攻吴国的都城。终于灭掉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
请回答:(1)此材料及图片,介绍了哪一个成语典故?根据材料总结出越王勾践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治理国家?
(2)他抓住一个好的时机指的是什么?越王勾践的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
(七)知识梳理(略)
四、达标测试一
1、楚庄王向东周大臣探问王宫里的九鼎有多重,表现了 ( )
A.他比较喜欢九鼎 B.他想按照王宫的九鼎进行仿做
C.九鼎是诸侯能够争霸的必需品 D.他想夺取周王权力
2、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周天子都派人参加,这说明了 ( )
A.这两个诸侯国得到了小诸侯国的拥护 B.周天子非常尊敬这两个诸侯国的国君
C.这两个诸侯国有很大的地位 D.他们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周天子的确认
3、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史实,正确的是 ( )
①楚庄王饮马黄河②城濮之战③勾践灭吴④葵丘会盟
A.③①②④ B.④②①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①
4、春秋时期,齐、晋两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 ( )
①政治上,改革内政②经济上,发展生产③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④用人上,都有贤相辅佐,如管仲、伍子胥⑤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达标测试二
5、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材料二: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 ——孔子
(1)“管仲相桓公”的时间?这一时期为什么能出现“霸诸侯,一匡天下”的现象?
(2)材料一中的“管仲相桓公”是如何“相”桓公的?材料二中“桓公九合诸侯”指的是什么事?“不以兵车”应得益于管仲的什么策略?请结合实例说明。
(3)通过齐桓公称霸的事件,从中你能提到哪些启示?
6、将下面成语与对应的历史人物连线:
管鲍之交 齐桓公
尊王攘夷 楚庄王
退避三舍 晋文公
问鼎中原 吴王阖闾第7课 战国争雄 学教一体案
(张 允 江)
一、学习目标
1、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
2、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和著名战役及军事家;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
二、预习准备
1、春秋之后,我国进入_____时期(公元前 年—公元前 年),周王已无足轻重,诸侯国也更少了,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国,历史上称为“__________
2、战国时期,七国间战争不断。随着经济的发展,____兵器得到改进,_____兵器出现,______和_____取代兵车成为主要的兵种。战争的规模往往很大。发生了________和________等著名战例。人们也更加重视对军事的研究,涌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等著名的军事家。
3、战国中后期, 力量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构成严重威胁。六国有 的意愿,并出兵进攻 ,称为 。秦国采取 的办法,分别 ,“ ”,称为 。 和 之争成为战国纷争的重要内容。
三、学习内容
(一)预习交流
(二)导入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很多春秋时期的成语,像“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等。今天我们将了解到更多的成语,如“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等,让我们一起来发掘这些成语里面隐藏的精彩故事。
(三)学习“战国七雄”一目
1、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弄清“战国”概念。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
(1)战国时期周王的地位怎么样?战国七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是哪七雄?
(2)同学们仔细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吗?为什么诸侯国会越来越少?
2、填一填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并记一记战国七雄的顺口溜:齐楚燕秦赵魏韩,东南北西到中间。
A
B
C
D
E
F
G
(四)学习战国时期的战争一目
1、阅读课文40页41页小字体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1)这两段文字描述了哪两次著名战役及两位著名军事家:
(2)《战国策》中对战国武器的生动描述:“陆断牛马,水击鹕燕,当敌即斩。”说明了什么?战国时期的武器主要有那些材料制成?有什么差别?说说和以往朝代的武器相比有那些先进的地方?分析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特点?
2、课堂辩论 有人说,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战国时代“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 分组讨论。
(五)学习合纵与连横一目
看图并根据教材41页内容,用简要语言说明“合众”与“连横”策略:
“合纵”图解: “连横”图解:
“合众”:
“连横”: 2、读课文42页内容,说说,在“合众”与“连横”之争中,一些研究纵横之术的读书人十分活跃,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谁?你认为上述哪一种策略运用得更成功一些?为什么?
(六)知识梳理(略)
四、达标测试一
1、既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又在春秋时期称过霸,还是战国七雄之一,这个国家是( )
A.齐国 B.秦国 C.楚国 D.赵国
2、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 )
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②争霸的结果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争霸中一些国通过改革加强自身力量 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的融合加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战国时期促使兵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军事家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B.作战环境发生了变化 C.统治者的个人喜好 D.经济的发展
达标测试二
1、下列战役中,属于战国时期著名战役的是 ( )
①城濮之战 ②涿鹿之战 ③围魏救赵 ④长平之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除了战争外,下列事件中成为战国纷争重要内容的是 ( )
A.定期朝拜周天子 B.抵御少数民族进扰
C.合纵和连横 D.争夺霸主地位
3、“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源自于长平之战,指缺乏实战经验,惯于空谈兵法,战争中一败涂地的赵括。交战双方是 ( )
A. 秦国和齐国 B.魏国和赵国 C. 秦国和楚国 D.秦国和赵国
4、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历史发展呈现的趋势是 ( )
A.国家数目越来越少,天子权力越来越大 B.国家数目越来越多,天子权力越来越小
C.国家数目越来越少,天子权力越来越小 D.国家数目越来越多,天子权力越来越大
B
D
G
F
A
C
E













楚第4课 夏朝和商朝 学教一体案(张允江)
一、学习目标
1、记住夏商两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亡国国君,商朝后期的都城。
2、列举夏商两朝的重大事件各一例;理解夏朝的历史地位和商朝的繁荣。
二、预习准备
1、约公元前 年, 建立夏朝。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 制代替了 制。夏的主要统治地区在今 、 一带。最后一位王是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2、约公元前 年,商的首领 发动推翻夏朝统治的战争。双方大战于 ,夏朝灭亡。约公元前 年,商王 把都城迁到 (今 );商的都成稳定下来。商朝鼎盛时的势力范围东至 ,西到渭水上游,南抵 ,北达 一带。最后一个王是 ,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商朝经济有很大发展:①农业方面:农业生产规模已相当大,生产工具有 ,粮食作物有粟、 、 、麦等;②畜牧业发达,饲养马、牛、 、 、 、鸡等;③手工业也很发达,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有 、 和 等;④商业方面出现了海贝、骨贝、玉贝和 等货币。
三、学习内容
(一)预习交流
(二)导入 情景创设: 安徽蚌埠(bèng bù)有个禹会村。山中屹立一块名石——望夫石,又叫“启母石”。相传禹的妻子生了儿子启,抱子望夫13年,最后化成一块巨石。
(三)学习“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一目
1、根据教材第20页红字和第21页第一段阅读材料(小字)的1-2句:
(1)写出夏朝的历史地位: (2)勾划出其依据(词语)。
2、根据教材第20页内容,要求学生明确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主要统治地区和最后一个王。(1)建立时间: (2)建立者:
(3)统治区域: (4)最后一位王:
3、教师给学生讲述世纪与年代的换算关系,并且完成下列练一练。
(1)公元前2070年: 世纪(2)2070年: 世纪
(3)646年: 世纪 (4)27年: 世纪
4、结合教材21页首段正文、阅读材料:“禹传子,家天下”。
回答:(1)材料中的“子”是谁?
(2)“禹传子”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3)“禹传子”意味着什么?
(四)学习“商朝的盛衰”一目
1、细读教材21页最后一段,观察右图:
(1)想一想:商汤灭夏的战役: 之战。
(1)找一找:商朝最后迁都时间:约公元前 年;
人物 、地点 (今 )。
(2)猜一猜:商朝前期不断迁都的原因。
(3)说一说:盘庚迁殷的结果。
2、根据教材23页文字、24页文字、22-23页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教材23页首段勾出、22页地图上找到并圈划,在右上侧地图上填写“商朝势力范围”中的ABCD四处地名。A: B: C: D:
(2))观察23页插图,图片反映了商代哪些手工业部门发达?
(3)教材23页第2段讲述了哪些行业?说明了商朝哪个(如:政治、经济、军事或文化等)领域的繁荣?
(4)结合前面(1)(3)问,概括出商朝的强盛表现在: 广大, 繁荣;
(5)议一议:商朝强盛之因:
(6)写一写:商朝最后一位君主: ;
(7)议一议:夏商两朝灭亡的相同原因:
(五)知识梳理(略)
四、达标测试一
1、按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禹的后继者应该是 ( )
A.尧 B.舜 C.启 D.伯益
2、下列事件中,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标志事件是 ( )
A.禹建立夏朝 B.部落首领推举伯益作禹的后继者
C.启继承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 D.启杀死了伯益,打败了有扈氏
3、商朝的建立是通过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交战的地点是 ( )
A.涿鹿 B.鸣条 C.牧野 D.殷
4、人们都说“故土难离”但是商朝前期由于政治动乱和水患,却几次迁都,其中到哪一年迁都后,才稳定下来? ( )
A.约公元前2070年B.约公元前1600年C.约公元前1300年 D.约公元前1046年
5、“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解释是 ( )
A.夏朝人是禹的后代 B.夏朝已经制订了刑法C.夏朝阶级矛盾尖锐D.“禹刑”极为残忍
达标测试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右图

材料二 “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
材料三 “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请回答:
(1)请为材料一中的图片命名。
(2)材料二是夏朝最后一位统治者说的话,他是谁?结合材料一谈一谈他的暴政。材料三是商朝最后一位统治者说的话,他是谁?他统治如何?
(3)这些统治者,都认为自己的统治可以长久,有上天的保佑,他们的话对吗?什么事实可以证明?
(4)结合他们的统治的最终结果谈一谈给你的感想与启示?

(夏)商势力范围第8课 商鞅变法 学教一体案
(张 允 江)
一、学习目标
记住战国前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商鞅变法开始时间及其主要内容。
了解商鞅事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给秦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预习准备
1、_____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_____开始在秦国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土地_____制,国家承认 。重农抑商。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 多的,免除 ;禁止 。凡因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困的人,要罚做_____。奖励军功。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 大小,赏给 _____,赐给_____ 。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 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严明法令。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 。 2、通过商鞅变法, 废除了, 建立了,秦国发生了 _____ 。 _____ 大大提高。 _____ 得到发展,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学习内容
(一)预习交流
(二)导入 同学们,我们正处在改革的时代,时代变化要求改革,改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非常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多姿多彩。你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受惠者。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任何推动社会进步的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秦国的商鞅变法就证明了这一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两千多年前七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共同对商鞅变法作一番探讨。
(三)学习秦孝公求贤一目
1、(出示教材44-45页三幅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战争不断。处在那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被兼并的厄运呢?
3、通过预习,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商鞅及他到秦国来之前的故事?想一想商鞅为什么要奔向秦国呢?(展示秦孝公《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4、阅读材料,进一步探讨商鞅变法的原因。材料一:战国时期图片
(图一)铁农具 (图二) 鼓风冶铁图 (图三)青铜牛尊
材料二:“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鞅
材料三:秦孝公即位后,深感秦国落后挨打、被他国鄙视是莫大的耻辱,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于是他发布求贤令,招揽优秀人才。商鞅得到消息,便来到秦国。
请回答:(1)观察材料一中的图片,你知道战国时期生产得到发展的主要标志有哪些?材料二商鞅的话表明他的什么主张?材料三中包含了变法的哪些原因?
(2)如果没有商鞅,秦孝公会变法吗?请你选出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 )
A、战国前期经济的发展 B、商鞅主张社会变革 C、秦孝公发布求贤令
(四)学习商鞅变法一目
1、阅读教材45、46页内容,在教材中圈出商鞅变法的时间、主要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 (1)时间:______年;
(2)主要内容: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
(3)想一想: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深远的措施是_________;
2、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之谓。—《商君书》
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提到的“商君”是谁?他在历史上的最主要贡献是什么?据材料一,归纳他在秦国采取的主要变革措施。
(2)据材料二,“商君”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其中提到的“末事”指的是什么?为此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说说“商君”的活动对秦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五)学习秦国的变化一目
议一议:分组讨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根据讨论所得,各组竞争完成下列问题:
⑴商鞅变法后,秦国承认 的土地所有权,拥有土地的人和耕种土地的人积极性都提高了,旧的制度废除了,新的 制度在秦国建立起来。(老师稍作分析)⑵重农抑商促进了 的发展。战国后期还修建了 和 ,使成都平原和关中成为富饶之地。⑶商鞅变法措施中对现在行政管理还有影响的是 。
⑷归纳商鞅变法对秦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影响写下来并圈画在书上。
政治: 。经济: 。
军事: 。
(六)商鞅变法的启示 学习商鞅变法,我们明白了只有不断的变革,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从商鞅身上,我们看到了改革家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任何一场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段历史发人深省,对于当代的中国人来说是富有启迪价值的。你从本节课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七)知识梳理(略)
四、达标测试一
1、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 )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2、 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
A.发展农业生产 B.限制商业活动 C.增强秦国实力 D.废除旧贵族特权
3、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集权思想的措施是 ( )
A.奖励耕织 B.推行县制 C.严明法令 D.奖励军功
4、“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
A.鼓励农民耕织 B.按军功授爵 C.承认土地私有 D.实行连坐法
达标测试二 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材料二 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写道:“唯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蹱灭亡。”
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什么不同? 你同意哪种观点?说出理由。
(2)当今处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之处?